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伪史:一年365天是古埃及人提出的?农历三月十五祭拜女娲。

2023-05-04 16:01 作者:云影方寸  | 我要投稿

西方伪史:一年365天是古埃及人提出的?农历三月十五祭拜女娲,在女娲生日这天,撕碎西方谎言,上帝创世七日造人的说法是从哪里抄来的呢?。


所谓女娲补天,就是将伏羲制历的一年360天增补为一年365天,以纠正寒暑颠倒的混乱现象。


女娲补天的故事有两大核心情节,一是炼五色石以补天,二是断鳌足以立四极。

那么,“断鳌足以立四极”又是指什么呢?

《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也就是说,四极并不是女娲新建的,在其“断鳌足以立四极”之前本来也有四极,只是原来的四极崩坏而不可用。

让我们回到女娲补天就是一次历法调整的思路。

伏羲时制定的历法在数十年后就出现寒暑颠倒冬热夏寒的诡异气象,于是,以伏羲为王的各部落势必产生动摇和怀疑,以伏羲为共主的部落联盟陷于分崩离析,这就是“九州裂”,九州指的是部落联盟而不是大地。

四极何在呢?

我们知道,立杆测影看太阳(古代所用的工具叫圭表),影子的长度会在一年之中不断变化,夏至时的中午影子最长,冬至时的中午影子最短,坚持测量记录积累数据,就会发现影长数据有周期性的变化,而所谓的一年就是这么来的,即立杆测影得到两个最大值或两个最小值,这中间就是一年。

如果测量昼夜长短,则夏至时白天最长,冬至时夜晚最长,和立杆测影的结果意义相同。

与此类似的还有春分秋分这两天,昼夜长短一致,而南北极地区极昼极夜的分界点也就在这两天。

所以,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这两至两分是一年之中的四个关键点,以阴阳的概念来看,夏至冬至是阴阳两极,春分秋分是阴阳调和之中,四个点确定无误,一年的四季变化就能次第相续。

PS:圭表测影和昼夜长短只是划分时节的依据之一,实际上还有观测北斗斗柄指向、各种星体出现时间与方位等多种方法。

由此可知,所谓“四极废”就是说两至两分这四个节点全都乱套了,比如看日子明明是夏至到了应该测出日影最长,外面却寒风呼啸万里雪飘;明明实际测得日影最短,说明是冬至到了,可一看黄历却写着夏至。

四个关键节点发生偏移与实际气象严重不符甚至完全相反,这不就是典型的“四极废”么?

女娲补天之后,一年365天,与实际的回归年基本接近(误差0.2422天),于是,对两至两分这四个关键节点的测量结果与事实上的季节更替又能够对应上了,这就是“立四极”。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从历法的角度看就能发现其中的真实内核,这也提示我们,伏羲画卦,莫非这八卦也来源于历法?

结论不敢下,但不失为一种具有合理性的可能。

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一下,伏羲时所制定的历法是一年360天,以阴阳纪之则一年可分为冷暖两季(两仪),以四极定一年则是两分两至(四象),再分段纪时就可以分八个月(八卦)。

一年八个月的历法目前没有任何证据纯属瞎猜(或者按四极分为四季,每季各分阴阳以成八段,更具合理性),但一年分两季是有迹可的。按古文尚书和甲骨文的一些资料,商周时期很可能还是把一年只分为春秋两季,春秋一词后来也就被用来作为鲁国史官按年记事的史书之名。此外,在苗族地区保留有一年分冷热两季的记录,如《苗族贾理》载:“隔年做两段,隔田做两半。冷季六个月,暖季六个月”。

按《尚书·序》所说: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按文意所指,伏羲画八卦造书契(即文字),其目的是代替原来的结绳之政。

所谓结绳记事,一年中冷暖雨雪的天气变化以及草木的荣枯野兽的繁殖等事项必然是要记的重点,所以,历法的产生正是由这种需求所催生的。

易与历法关系密切,易与龟也是一对好CP。

神龟负图出洛水,这是洛书的传说,在汉代的各种纬书中,就有不少元龟衔符、元龟负书出、大龟负图等说法。

用龟甲为卜,用易经为筮,都可以沟通天地未来。

1987年,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一件玉雕石龟(公元前3200年),有背甲和腹甲以及一块玉版,据考证可能与洛书九宫、八卦及古代太阳历等有关。

来源:《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阿城

由此可见,龟与易及天文历法是有久远而深厚渊源的,这也是女娲改历“断鳌足以立四极”的意象由来(鳌即大龟)。

此外,还有龙生九子之说,老大就是这个鳌,如《升庵集》(明代杨慎)所载:“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而龙图腾的产生,正是来自于伏羲,史书上还有伏羲自号龙师并以龙纪官的记载。

如《竹书纪年》载:“太昊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

《通鉴外纪》载:“太昊时有龙马负图瑞出于河,因而名官,始以龙纪,号曰龙师。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庭为居龙氏,治居庐;浑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栗陆为北龙氏,繁殖草木,疏导源泉。”

上文说到女娲改历后一年365天,与实际的回归年相差0.2422天,四百年后就会差出来将近100天。而尧时有置闰及一年366天,可视为对一年365天的微调。如果仅从历法的调整来看,似乎女娲与尧之间相距不过数百年,但是,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伏羲女娲之后,至少还要经过炎帝、黄帝等才能到尧,事实上还不止。

按《帝王世纪》(东汉皇甫谧)所载,“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女娲之后有十五代,每代就算30年那也有450年。

“神农氏,姜姓也……生炎帝……都于陈,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至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炎帝成为天下共主后又传了七代,一共八代530年。

炎黄大战被黄帝打败的那个炎帝就是第八代的榆罔,之后就是黄帝成为天下共主的时代了。

这么一算,女娲之后到黄帝,至少已经一千年过去了。所以,这段时期必然还会对一年365天的历法进行修正。

其实历法的微调在女娲补天之后就是越来越精确化的一个长期持续性的过程,即使是先秦时期的四分历精确到一年365又1/4天,仍然需要不断修正,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上先后有六七十种历法,不言而喻,都是微调(可惜知识和技术并没有逐代传承,尤其是到明清时期,管天文历法那些人被西方传教士打得满地找牙)。

女娲之后黄帝之前这千余年中的历法调整好像没有什么记录,黄帝时代改历的记载是有的。

《世本》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

“羲和占日,常仪占月”,测日可得太阳历,观月可得太阴历,所以,在伏羲女娲传下的太阳历基础上,到黄帝时还融合了太阴历,形成了阴阳合历,也就是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农历。

出门看日子婚丧嫁娶查黄历,这个黄历的说法就来源于黄帝历。

《史记·历书第四》载: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於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由此而论,那么黄帝时期的历法已经有置闰之法了,而且是“正闰余”,也就是说,很有可能使用闰年的办法还要更早,黄帝时代对历法的调整只是进一步修正而已。

关于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有说是文王演易时才将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六十四卦,但《周礼》有时确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归藏及周易都有六十四卦,周易出于周文王还说得过去,但连山与归藏二易的六十四卦显然不能归到文王名下。

从八卦与历法的渊源来看,如果真的是在黄帝时期首次实现了阴阳合历,那么,八卦相重复而成六十四卦,最有可能的出处就是黄帝。

因为阴历来自对月亮的观测,其一年为354天,与阳历的365天进行调和,那么,阴历的闰年就有384天,而六十四卦则正好有384爻。(请参看前文《大衍之数与天文历法》)

最后的问题就是,一年360天的历法有证据吗?

直接证据我不知道,但有线索。

直到今天,彝族地区还流传和使用着十月历。这种历法是一年有十个月,每月36天,一年360天,然后另外加5天作为过年日,四年一闰则有366天(《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刘尧汉)。


无独有偶,彝族不仅有十月历,还有更古老的十八月历,也是一年十八个月,每月20天,年终另加5天作为祭祀日(过年日)。

从这些历法的情况下,远古时期的历法形成先有一年360天,然后才调整为一年365天,这是一种颇为合理的推测。

所以,褪去包裹的神话外衣,所谓女娲补天,其实就是古人修正历法的历史事实。或许是因为文字系统还没有成型,一靠口耳相传,二靠画图记事,在代代相传中逐渐走向神话,就演变成了炼五色石补天的瑰丽想象。

《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种种迹象表明,这是女娲神话见诸于文字记录的起源。

研究的办法就是字符串匹配,搜索《大荒西经》中所有包含“有人”以及“名曰”或者“号曰”的所有句子,我们得到十个名字,这就是有神十人:

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有人方耕,名曰叔均

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

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

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有金门之山,有人名曰黄姖之尸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

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

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

十个人都大有来头,本文暂不一一介绍,只提一个问题:

为什么女娲之肠,是十个神人,而不是九个或者十一个?

事实上,这个问题接近于以下其他问题,答案未必相同,但是有助于思考:

为什么天干之数为十?

为什么生活中多用十进制?

为什么古代有十日神话?

十日神话

中国上古神话里,十日并出频繁出现,没有九日,也没有十一日。

神话的背后,小概率是因为太阳真的很多,大概率是因为某张历法古图上画了很多太阳。

《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楚辞章句》: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画这么多太阳,好玩吗?

何新《中国文明的密码》认为,殷商崇尚“十”数的概念,上古可能存在十月纪年法,每月三十六日 。

如此,十日神话的根源,极有可能来自遥远的十月纪年法。十日并出,其本质是古人把一年划分为十个单位,在图上的十个位置画上太阳,以标明不同时间日出日落之方位。

据百度:彝族十月太阳历是以12属相回归纪日,3个属相周期为一个月的日历,1年有10个月,360日,另加5日“过年日”,全年为365天。

365=10 乘12 乘 3 加 5:

365代表年,10代表天干,12代表地支,3代表3旬,5代表过年。

十月历法的本质是太阳历,完全不考虑月亮的存在,是一种简单原始的历法。

而十二月历法的本质,是阴阳合历,把月亮的周期30天考虑进来,又为了保证月和年的倍数关系,设计了每十九年须置七闰的复杂规则:

365 乘19 = 354乘 19 + 30 乘6 + 29 乘 1

365代表年,30和29代表月,354代表12个月,19和6+1代表闰月规则;

甲骨岁字之五个分割单元,所表达的或许正是十月历法,而大荒东经的七座定位山,代表十二月历法。四方之极 《天下之中-极篇-天坛》

<甲骨 岁>

《夏小正》

十月历法比较原始和古老,渊博如孔子也想搞明白是怎么回事,线索是《夏小正》。

《论语 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夏礼不是周人的繁文冗节,夏礼首先应该是历法和节气。

《史记 夏本纪》: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现存《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有十二个月,但前十个月以物候表现季节变化,非常符合现实;而后两个月明显属于后人不明所以,错误增补。

《夏小正》的文本,似乎佐证了上古十月历法。

导致太康失国的后羿,同时也是射日的英雄,后羿代了夏政之后,可能就顺便改了夏历。

女娲之肠

不同来源的十日并出神话,彝族十月太阳历,《夏小正》,都在提示我们上古十月历法的存在。

女娲之肠对应的有神十人,会不会正是指十月太阳历?每个月都有一个神人作为其标志?

一月石夷

二月叔均

三月太子长琴

四月女丑之尸

五月天虞

六月黄姖之尸

七月西王母

八月夏耕之尸

九月吴回

十月夏后开

我们以西方伪史的月名来对比:

英文七月叫July,西历说这是凯撒的名字,Julius Caesar。

英文八月叫August,西历说这是凯撒侄子屋大维的名字,Gaius Octavius Augustus。

又据说凯撒征服了埃及,在一个压力山大的地方得到某先进历法,于是把罗马帝国的历法从十个月改成了十二个月,叔侄的故事非常励志,感人至深。

说凯撒就表达一个意思,月份是可以跟神人的名字一一对应的,西教徒眼里,这是伟大的西方主子传统,砖家眼里,这是怪力乱神的《山海经》的传统糟粕。

在《大荒西经》中,先出场的是禹和共工,他们打架的事见于《禹篇 江水》,然后就是女娲之肠,紧接着是自北而南分布的十个神人。

有神十人是说十月古历,那么为什么要扯上肠子呢?

大胆假设,古图上女娲和十个神人之间有弯弯曲曲的连接线,那么读者看到的效果正是女娲之肠。

<大荒四经人物谱-女娲之肠>

夏耕之尸

要讲清楚这十位大神,还必须要明确一下某某之尸这个概念。

尸,不是恐怖的尸体,而是神人的照片和牌位。

据百度:“尸”的甲骨文是一个屈膝或侧卧的人形,是死后享祭之人的象形。对于死去已久的先祖,则由生人化妆后充任尸主接受祭祀,亦称为“尸”。后来,祭祀中的受祭之尸逐渐被陈列木刻牌位、画像所替代,并沿用至今,“尸”亦因此引申为神主、神像。

女丑之尸,夏耕之尸,都不是尸体,而是神像。

天下之中是王屋,屋字从尸从至,王屋之巅虽然不适合居住,但是适合挂着圣王的画像。

《易经 师》:长子帅师,弟子舆尸

武王姬发领着诸侯联军在前,周公等人抬着文王的画像在后,浩浩荡荡前往朝歌。

《礼记》:曾子问曰:“祭必有尸乎?若厌祭亦可乎?”孔子曰:“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

祭祀时当然需要有个所祭之人的形象,长子长孙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孔子所言是行为艺术,是子孙在祭祀场所扮演其先人。

《庄子·逍遥游》:尧舜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尧舜的意思是,以后把天下交给许由,坚决不再挂自己的照片。

结论

上古十月太阳历,是《大荒西经》试图表现的内容之一;

十月古历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有神十人;

女娲和十位神人的连接线,在述图为文者之笔下,成为弯弯曲曲的女娲之肠;

女娲造人神话,是说女娲造了十个神人,这是说天文历法,而不是说人类繁衍。

上帝第七天造人,西方属于没抄明白。七与天文历法有关,与北斗七星有关。

太平御览·时序部·卷十五

宴群臣,问曰:"何故名人日?"魏收对以董勋正月一日为鸡,七日为人。(按一说云:天地初开,以一日作鸡,七日作人也。)

 《荆楚岁时记》曰:正月七日为人日。(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在传统的节俗中,“7”所扮演的,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古人过春节,俗称“过大年”,从正月初一到初七,都赋予了不同的节日含义。据晋董勋的《问礼俗》,从新年的第1天到第7天,分别是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

将新年首月的第7天设为“人日”,最晚在魏晋时代已很盛行。晋代李充《登安仁峰铭》便称,“正月七日,厥日为人;策我良驷,陟彼安仁。”

西方近代才发现人体生物钟,而我国二千五百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已经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六十年节律、三百六十年节律。

就以七日节律来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写道,如果外感风寒,即使不治疗,只要不发生合并症或并发症,一般7天就可以自行痊愈,如果7天不好,病程就会延至7的倍数,14天或21天,这种规律被称为七日节律。

动物和人的怀孕周期都是7的倍数。

鸡孵蛋:7乘3=21天

猫怀孕:7乘9=63天

兔子怀孕:7乘4=28天

老虎怀孕:7乘15=105天

人类怀孕:7乘40=280天

7日节律如何形成?它是受太阳和月亮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阴历(中国传统日历)一个月有28天,一个月存在四次潮汐,28除以4就是7天,因为人类祖先来自海洋,人体大部分是由水组成,所以人体7日节律,也可以看成是潮汐律,这就是天人合一。



西方伪史:一年365天是古埃及人提出的?农历三月十五祭拜女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