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藏《白纻》曲解构及配词小探
日谱《仁智要录》《博雅笛谱》《三五要录》等藏有《白纻》一曲,此曲虽然经过了一定形式的改动,但是仍然可以还原出与歌词相配的主旋律部分。此处先叙述结果。
如谱所示:

可知《白纻》的主体乃是ABCD句构成的四句体,句D1是D的变体,句E则是为了组合D1而编制的衔接件。至于句F句G,它们的调式特征和ABCDED1都一点区别,应当是后来创作掺入。
仁智要录里该曲的结尾是不完全的句D1,博雅笛谱的结尾则是句F句G,虽说配在一起近似一个轮唱的和声效果,但其并非同源。过去认为句F句G或为日人掺入,但其能配李白诗词,也许是传来日本之前就已经掺入了。
根据不同时期传世《白纻》的歌词的编配,可以再次确认ABCD是该曲的主体且是最早来源。也就是说,ABCD极有可能就是南北朝时期该曲的民歌形式。今后所有的白纻曲,都可从中寻找来源,并且以同样的原则推理其编配。
这些内容可以发多篇论文,例如《白纻》曲的形式沿革,不同《白纻词》的填曲编配等等,乃至孔观唐代乐曲传入日本后的变化以及日本人的理解和他们的乐器编配。至于撰文说明这些主旋律是如何从日谱中提取出来的,当然也是非常好的题材。
原则上这些《白纻》旋律可以配所有传世的(同源)白纻词,其中方法要注意叠句和不同句子配同一旋律的方法问题。韵脚和长短完全不搭的词,必然不是同源曲目衍生而来。
问题:该旋律过分耳熟,或有民歌传承于今?或者是否曾有叶栋先生译谱的通俗改编演绎版做出了类似的旋律部分?(因为只要重新划分他鬼畜的拍子和重构他的时值,ABCDE是可以听出来大型的)
猜测:2 2 1 6 1 6 6 ~(6 6 5 3 5 3 3~)可能是白纻曲的原型(制造白纻的劳动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