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3G206T_特别篇04 | 第二年读书报告:30岁,还来得及吗?

2023-07-30 22:00 作者:伽林公园GalenPark  | 我要投稿


时间过得真快,这个公众号已经持续周更两年了。


今年也读完了差不多50本书,和去年一样,做一个年度总结。


1.回顾和总结

第二年一共发了54篇公众号,其中包括47篇「学记」、2篇「特别篇」。除此之外,这一年很开心的事情是写了5篇「伽林云选」--是关于得伟电钻的「选购」文章,里面的图片都是我花了很多时间重新制作的(虽然没什么人看)。


「选购指南」也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一件事情,在知乎上发现这几篇「伽林云选」确实能帮到一些人,而这种幸福感是很难得的。


在每篇「伽林云选」系列文章前面,我都会加上这么一张图:

我知道很多消费者都是盲目的,不管你多努力的去做调查、做研究、做对比,最后他只会说一句:你就告诉我买哪个就行了。


但有一小撮消费者不是这样的,他们有些「强迫症」的表现,有些「完美主义」的性格,他们喜欢花时间去「研究」产品。有人说是因为这些人「穷」,就是因为买不起最好的才去研究。但在我看来,这些人的目的性更强,对自己更负责。


但铺天盖地的广告会掩盖掉一些真实的信息,而我也没有钱买来挨个做评测,只能依靠网络上的「蛛丝马迹」来寻找一些相对真实的信息,供大家作对比。


后来我发现,把无序的东西或者文字变有序是让我很有成就感很开心的事情。我还写了大量的草稿没有发出来,相信第三年会更新更多的「伽林云选」系列。


说回「学记」系列,我每年都会做几个「系统性入门」的系列文章,第一年做了关于收纳、睡眠、时间管理、减肥和健身的系列,今年做了皮肤和社交的系列,还有对牙齿以及整形的一些了解。


其实还想写一写头发,但是没找到太相关的书,把它作为第三年的计划吧,这样我对人体头发、皮肤、牙齿、睡眠、运动以及营养摄入就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了。因为不管是吃饭、运动还是睡眠,不管洗脸、洗澡还是刷牙,这些事情都是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而有些错误的意识会蒙蔽我们一辈子。


对自己越了解,对生活的掌控感就越多一些。


我一直认为我是热爱生活的,我不觉得只有出去露营、旅游,或者吃吃喝喝才叫生活,在家清洁和整理房间同样是生活。


另外,今年公众号可以发红包封面了。不过今年做的比较仓促, 有些规则没搞清楚, 明年好好做一下。


2.年度书单

今年也同样碰到一些好书,在之前的学记都写过,一共6本书。


1.《爱,需要学习》作者:陈

这是一本讲亲密关系的书,关于亲密关系,我偏激的认为:这是一门「人生必修课」,所有人都要学习。


爱不是先勾勒出你理想爱人的样子再去寻找,人们总是放不下脑中那个理想爱人的样子,总是难以忍受现实中的爱人和自己想象的不同。俄国著名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


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


一段好的亲密关系是两个人共同经营出来的。你是不完美的,你的爱人也是,你要与之相处的是你面前这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你脑中勾勒出来的那个虚拟的「理想型」。就像罗翔老师说的那样:真正的爱一定不是瞬间的感动,而必然是恒久的一种委身,彼此牺牲,彼此成就,彼此尊重。


2.《了不起的我》作者:陈海贤

每个人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是改变为什么那么难?


因为「更好的自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舒服的床、看剧打游戏的快乐、胡吃海喝的满足是实实在在能体会到的。


即使成为不了「更好的自己」也没关系,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自我接纳不是不改变,不是摆烂,不是躺平。自我接纳是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舍弃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3.《一句顶一万句》作者:刘震云

我很少看小说,但《一句顶一万句》是我推荐一读的。


一场病看下来,前后花了半年时间,百里之内的药堂。算是跑遍了。本是一泡痢疾,蚂蚁般的事,最后拐了几道弯,变成了一头大象;本为图省事,反倒多花出去几十倍的工夫,几十倍的钱。


书里总有一些话能让我意识到,生活中舍本逐利,舍近求远,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戏码总是在上演。


4.《读懂孩子的情绪》作者:朱芳宜

这些年来我观察过很多人的性格其实都和家庭有关,乐观开朗,积极勤奋的人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以及开明的父母,这虽不是绝对,但大概率上是如此。「情绪调节」是我们儿时没有接触到的学习内容。长大后,我们才发现「情绪调节」对我们社交、学习,甚至健康都有很大关系。生活中出现那么多「巨婴」,也和儿时的「情绪调节」有关系。


在子女面前,榜样的力量要远远大于说教。所谓言传身教,自己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事物,子女就会潜移默化地学习。真实的情况是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缺乏教养的父母,因为他们的言行「培养」了熊孩子。


推荐给所有的爸爸妈妈。


5.《它们的性》作者:王大可


这是一本非常正经的科普书。作者王大可,是牛津大学的动物学系博士,毕业于全世界最懂鸟的Edward Grey研究所。


虽然书中的参考文献目录达30页,都是她引用的论文、学术报告。不过书中并没有「学术腔」,王大可用的都是非常通俗、幽默的文字来描述的。她在书中关注动物的性与爱,也反思人类的进化与文明,值得一读。


相信我,读完后你会发现,人类和动物没有什么不同。


6.《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

<B站把这篇文章给我屏蔽了, 想看的朋友可以移步公众号或者知乎的文章: 《学记86 | 《娱乐至死》: 不纯粹的娱乐》>

这本书的观点比较有争议,褒贬不一,但我是比较认同书中观点的。我需要再次声明,「娱乐至死」不是「娱乐致死」,尼尔·波兹曼不是批评娱乐不好,而是批评电视。


在书中的结尾,尼尔·波兹曼是这样说的:赫胥黎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3.读了100本书之后,我的变化

我这一年成长了吗?


说实话,我不知道,真不知道


但我可以分享一下这两年的感受。


读书是一种输入性的操作,它只能改变你的信息量。如果没有经过你的进一步处理,那它就只是信息,最多是跟别人展现一些谈资,没什么太大的价值。每本书都是作者跟读者之间的交流,这就需要你去思考,去实践,去练习,去分析书中带给你的思想、方法、或者思考方式。


之前有网友私信我说自己也想看看书,但是看完记不住怎么办,我在「学记71 | 《纳瓦尔宝典》:如何回归阅读」中也做了回答,记不住就多看几遍,记不住就读完输出一些内容,读完10本书就会有新的感受了。


第二个感受就是,我发现很多作者其实是有凑字数的嫌疑,毕竟一本书十几二十万字的内容不可能全是有用的,作者也会「水」一些内容,所以可以有选择的去读,有的放矢的读,不需要逐字逐句的去阅读每一本书。


这就回归了阅读的本质,例如,如果你已经理解了他的论据,那么接下来的例子是你可以跳过不看。这样你就会发现,读一本书也没有那么难。如果想更深入的理解内容的话,一定要做输出,因为只有写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理解的不对。甭管多少,就算只写一句话,也证明了你经过了思考。


第三个感受就是,我发现书和书之间会有一些联系,读着读着就会发现之前读过的书也讲过类似的事情,这也就对某个观点加深了印象。


比如《它们的性》中提到:「生物的身体是基因的奴隶,高潮则是基因奴役生命繁衍的小把戏。」在罗伯特·赖特写的《洞见》中也有同样的描述,自然选择其实是把快乐给人类当作诱饵,目的是让人类完成基因传递的目标。这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我们穷其一生追求幸福和快乐,好不容易得到了,却也只是短暂的快乐。


所以佛说,人生是苦的,我们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所谓的快乐,只是个错觉。


还有像《“没话找话”指南》、吉姆·兰德尔的《时间管理》以及「冯雪·科学减肥16讲」中对于「改变自己的第一步」的描述都是一样的:察觉已有的习惯。


不管是学习社交、还是学习减肥或者时间管理,道理都是一样的。如果想改变,第一步就是察觉已有的习惯。另外,作者在《“没话找话”指南》中提到闲聊是社交的第一步,这和脱不花的《沟通的方法》中的描述也类似。


我发现,很多事情的「底层逻辑」都是相似的。


4.30岁了,还来得及吗

30岁了,还来得及吗?


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大概都怀揣着焦虑情绪,期望一个否定的答案,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我知道,你想听我说来得及,40岁也还来得及,无论多大年纪都来得及。


我最好还能举几个例子来进一步缓解你的焦虑情绪,什么苏洵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读书,什么吕蒙三十多岁还被孙权鼓励去读书,这样就说明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太晚。


可是然后呢?


我说了来得及就会改变大家吗? 我说来不及的话大家就会自暴自弃了?


不会的。


我很反感去套用什么古人云、老话讲。我们可以去学习古人的智慧,但为什么要被「三十而立」去禁锢住自己的思想呢?


前些日子看到一个网友说:“我快到30岁了,这几年又开始重新学习/补习本应该在青少年时期学习的东西:如何阅读、如何了解自己、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安排时间、如何正确地看待别人的意见、如何激励自己、如何写作、如何坚持锻炼身体、如何耐心...”


这句话真是戳中了我,但后来想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以前没学好,那再学就是了,年龄真的是不可逾越的阻碍吗?如果是的话,真的只有年龄是阻碍吗?


5.展望第三年

第三年还是要读一些经典,比如我读了很久却还没有读完的的「枪炮病菌与钢铁」,「思考,快与慢」等等。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一年和第二年都是和个人相关(睡眠,运动,饮食,时间管理....),第三年该去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了,所以我会花一些时间去读读经济学的书。


薛兆丰在自己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中说:很多人以为经济学家眼里只有钱,实际上,好的经济学者眼里肯定不仅仅是钱。他看到的除了钱,还有钱以外的很多东西。地道的经济学思维,是对包含人性的因果规律的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数字不重要,术语不重要,结论也不重要;是想象力重要,是视角重要,是推理重要,而权衡更重要。


另外,今年一个重要的决定是放弃了一份稳定但不喜欢的工作,重新回到校园。


很难,希望自己坚持住吧。


不知道这个公众号第三年会变成什么样。


不过管它呢, 只关注下一周的内容就好了。


朋友,我们下周见。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3G206T_特别篇04 | 第二年读书报告:30岁,还来得及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