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十年机甲梦,从钢铁侠到Moss

2019-03-25 17:59 作者:账号已注销  | 我要投稿

2019年2月21日,我和同事参加完小米9发布会的第二天,匆匆赶到了北京五环一个艺术园区内。这次的目的是为了采访Moss实体特效的制作团队VOK创始人王康。

我没想到这次的触动会这么大,大到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目前为止有点循规蹈矩的人生。

王康和MK1 MK3

我本身就是个漫威迷,也是个十足的铁人迷,从2008年钢铁侠上映开始正式踏入追逐钢铁侠的10年。

机缘巧合下,加到了康湿傅的微信,当年的铁人迷间流传着一句“北王康,南叮当“的传闻。而能复刻出一套MK3战甲,可谓是圈子里的大红人。

当然,王康早就尝过了红的滋味,但这种滋味下却有着他十年青春的冲动、执着、放弃和再生。

一个下午,坐在他相当硬核的工作室内,三个小时的畅聊,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康的世界,聊聊他的机甲梦以及实体特效公司的转型之路。

VOK工作室

在国企上班间隙,捣腾出了MK1

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在寻常人眼中想必是一件令人艳羡的事情,然而王康认为,4年的数码多媒体设计的学习除了美术基础外,好像也没有带来什么大的变化。毕业后,按部就班的进入企业上班,拿着一份还不错的薪水,日子不温不火的过。

看似舒适的生活,总觉得缺点什么。

而这样的现状被一场电影给改变了,这部超英电影开启了漫威制霸的十年,也开启了王康的机甲之路。大学玩兴趣社区的那一股躁动似乎被08年上映的钢铁侠给重新燃起!

公司在圣诞节交换礼物期间,王康试着用蜡烛滴出了一个反应堆,广受好评。

一个反应堆实在不够,还想做点东西,接着又去宜家买了两个铁皮盒子,做了个钢铁侠头盔,自己挺得意的,发到网上去,网友一致评论:“有种你做全身。”

还真是一个激不得的人,“再做一台MK 1盔甲吧。”这样的念头成了占据王康接下来半年多闲暇时间的“元凶”。

找细节图片、画图纸、确定EVA材料,把电影看个四五百遍,来回研究其中的镜头。从完全不懂到初具雏形再到MK1成型,王康花了8个周末的时间。

“干票大的!”

穿上MK 1,在咱的国企单位走上一圈,大概没有比这更拉风更中二的事情了吧。

出乎意料的是,王康并没有收到上面的离职通知,收获的是午休时大伙的围追堵截。

王康火了,不仅是在单位火了,在豆瓣、人人也火了。

接踵而来的是各种节目的邀请,《非常了得》、《越策越开心》、还有一档韩国综艺,王康算是玩出了名堂。

豆瓣热帖《我一同事花了三个月做了钢铁侠盔甲,还穿来上班了》让王康瞬间成了当年的豆瓣红人。

放弃优渥背景,成为北漂

MK 1的大成功像一个鲸鱼翻身在海面掀起层层巨浪,王康动摇了。在豆瓣大神的说动下,2011年,王康辞掉了优渥的工作,回到了北京,开始了MK 3的漫长制作过程。

起初,他想通过泥塑来实现MK3的制作。

研究了几个月的泥塑,真人上阵实践,同时在微博上不断发布着自己的制作进程。

结果几个月后,王康对自己的泥塑作品不甚满意。

怎么办,一条道走到黑吗?

2011年,正好是3D打印风头正劲的时候,新技术的普及让王康觉得这事儿可以做下去了。

砸掉泥塑,从头再来!

研究新兴的3D打印 FDM技术,不过新技术的应用并非一帆风顺,喷头温度的控制、底板的温度等任何细微的掌控变化都会影响最终的打印结果。经常出现打印几个小时的零件没法用,必须重头来的情况。而且,3D打印耗材的成本在技术兴起的最初一直居高不下。

MK3零件图

如何负担打印费用,问到资金哪里来时,王康坦言:“接点私活,也有靠朋友支持。”

三年多的时间,王康一心在钢铁侠制造的路上奔驰着。对细节极致的追求,一身完美复刻的MK3盔甲问世了,执着的青春与不悔全部都变得熠熠闪光了起来。

不断的打倒再重来,圆满了王康的机甲梦,也成就了现在的VOK创始人王康。

做点正事吧 MOSS诞生记

执着于梦想总没错,但前提你得解决温饱。

在朋友的建议下,深思熟虑过后,王康认为目前的状态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15年初,王康决定开一家实体特效公司,正式对外开始承接电影级实体道具、实体特效的商单。

7个人的团队,在北京五环租了个大厂房,正式踏上了电影特效之路。初创团队的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人员出走,他们都经历过。最严重时,内部还曾发生过盗窃案,更是雪上加霜。

投资人的入股,资金上的支持,管理上的指导,让这个小团队逐步走上正轨。也开始慢慢地通过身边的资源介绍,开始介入到大的电影/电视剧项目中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接洽到流浪地球美指,成为Moss的亲妈。

内部迅速组成6人小组跟进项目,分管三维设计、3D打印、电控、组装、涂装、表面处理,耗时1个半月完成流浪地球的6个道具,其中重中之重非Moss不可。

Moss进组后,王康也飞到青岛跟拍调试,保证拍摄时Moss轨道行走、旋转、俯仰轴的正常运转。

现场信号干扰实在太多,原来的无线遥控出现了问题,连夜call来北京的小伙伴人肉送来新的零件,重新设计遥控线路,保证在第二天的10点前完成调试,才能赶上拍摄。

如何保证演员和Moss动作协调一致,即吴京转身Moss也得转,在Moss在实际操作中,遥控和主机间带来的细微的延迟会影响到整组的拍摄。

王康说道:“当时压力山大,整个组就等你按对那一下。”

事实证明,15天的进组调试,每天睡两小时是值得的,Moss在电影中的表现非常惊艳。

王康也透露到,目前正在跟进不同的影视制作项目。

我对VOK的发展保持乐观态度,相信在未来更多科幻电影的涌现下,中国特效技术在创新、美感以及应用上会更进一步。

后记:我并非一个梦想论鼓吹者,相反,我对辞职追梦的人一般都是劝退操作,但是和王康聊完,我深深触动了,这种触动有羡慕有嫉妒,更多的是佩服。

正如《银之匙》中所言——“对拥有梦想闪闪发光的家伙,说实话我很嫉妒!”

特别推荐频道——康康康湿傅

最后,再次邀请

大家参与我的废柴发明”活动

趁年轻,Make it

点击跳转

采访:创客雯雯

撰稿:客串艾玛



十年机甲梦,从钢铁侠到Moss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