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虎类犬:国民党德械部队发展史

国民党军队(国民革命军)自1925正式成军到1950年退出中国大陆历史舞台为止,由于派系林立,自成一体。对于英美德法日等军事强国的武器装备都有过进口和仿造,部队编制和战略战术思想也都有过模仿和学习。其中实力最强的南京系中央军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受各类文学和影视作品影响,头戴M35钢盔、手持仿1924年毛瑟步枪的中正式步骑枪、斜挎武装带、铁制饭盒的中央军精锐德械师。也成为了各类影视剧中国军最标准的形象。实战中,德械部队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下面就来说说德械部队的起源、发展和覆灭这段历史。
一、中德合作的历史背景
1928年2月,国民党召开二届四中全会,在会议上全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是国民革命军的各个派别却仍旧保持着自己独立的军队和土地财政,并不完全服从合并后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政令和军令。全国分为南京、武汉、郑州、广州、太原和沈阳六个军政中心,南京中央政府仅控制住长江下游领域,新的内战一触即发。
战争离不开武器弹药的消耗。前期用大批苏械武装起来的南京中央政府的军队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驱逐所有苏联军事顾问而被断绝了武器来源。而国内的四家兵工厂:沈阳兵工厂、太原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全部掌握在地方派系手中。同时南京中央军大量基层军官来自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作为初级军校,为北伐战争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但黄埔军校是速成班模式,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培养出来的军官,担任营长连长排长等基层军官、指挥小型战术级别的战斗绰绰有余的,但要担任团长、师长、军长等中高级军官、指挥战役级别的作战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大规模扩充中央军,大量的中高级指挥人才的缺口依靠黄埔军校来弥补是不现实的。
有介于此,矢志一统中国,建立中央高度集权,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训政”的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把目光投向了欧洲。和对苏联的怀疑和反感不同,蒋介石本人年轻时候曾经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深知日本陆军模仿的对象就是德国陆军。在日本留学期间,蒋介石对德意志联邦中普鲁士宰相卑斯麦的“铁血政策”尤其赞赏不已,并认为中国人就应该学习德国的军事化训练与管理以及德国人的纪律性和严谨性。德国此时处于一战战败后的窘境,受《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军队数量由人数最多时期的538万锐减到10万人,数十万军官退役后失去工作,不得不流落街头或者到别的国家充当军事顾问谋生。克虏伯和容克等军火公司也被禁止生产和向德军出售军火,7万多名工人被解雇,军工设备也被英法等国家瓜分。拿不到订单导致克虏伯不得不收购瑞典博福斯公司,以中立国公司的名义向外生产销售军火,畅销亚非拉等地,连年战争不断的中国早就成为德国军火商眼中的肥肉。
在一系列的因素下,南京征服向德国政府发出了邀请德国军事顾问团来华的请求,介于《凡尔赛条约》禁止现役德国军官出任外国军事顾问,经过私底下协调,由前任德军总参谋部鲁登道夫将军推荐了退出现役的马克斯·鲍尔上校以私人身份访华。

二、德国顾问团访华、建立中央军改革的目标
马克斯·鲍尔(Max Bauer)德军总参谋部军官,一战结束时以上校军衔退役。极其擅长炮兵作战和军队后勤补给。因和大批退役军人参加了著名的卡普暴动,受到通缉,逃亡国外,先后在多国担任军事顾问。后以放弃在国内从事政治活动为代价,获得特赦,回到德国。中国的邀请给了他实现理想抱负的机会。1927年底,鲍尔抵达中国,与蒋介石进行了数次长谈,前后持续了一周。在会谈中,鲍尔就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国际关系等广泛内容向蒋介石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点,而其中很多观点与蒋介石的想法颇为相似,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蒋介石决定派遣一个代表团随鲍尔一同去德国,赴德考察德国的军事制度与军工技术,并聘请军事顾问。
蒋对德国军事顾问团给予了最高规格的欢迎礼仪,并亲自安排住宿和饮食。专业的日耳曼容克军官团出身的军官们不遗余力地为南京中央政府提供关于军队编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方面的建议。了解到黄埔军校仅教授过战术级别团级单一兵种的指挥课程后,军事顾问团主动提出为国军提供战役级别的大兵团指挥和兵种协同作战教授,蒋将自己手下全部高级将领集中起来,聆听德国军事顾问的讲课。

一战中,发生了数百次大规模空战,德国已经建立制空权的概念和航空火力轰炸敌军、支援地面部队的战术经验,一战前德军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制定的“施里芬”计划也提出集中所有的大炮和步兵,利用优势兵力寻机战场上将敌军一方战役集群分割开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分别加以歼灭之后再掉头如此炮制敌人另一个战役集群的大兵团运动战略。授课的德国军事顾问们来自德军总参谋部和各个部队,恰好是这些计划的制定者、实施者和战场亲历者。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国军的高级将领们讲授这些内容更是锦上添花。这些闻所未闻的制空权、地空协同、步坦协同、步炮协同、大规模、多兵种的大兵团集中、运动、作战的授课内容听得中央军高级将领们如痴如醉,仿佛让他们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原来战争还能这么打。
在顾问们给南京中央政府的高级将领授课之时,军事顾问团团长马克斯•鲍尔忙于编撰一份整军报告。来华以后,他先是对中国的军事及经济状况与发展潜力进行数周的考察,发现中国军队作战理念较为单一:炮兵对轰以及纯步兵冲锋,军兵种间没有协同和配合,于是撰写了整军报告:提出中国的国民革命军必须在现有的编制上进行裁减、重建、整训,增加空军、炮兵、装甲兵等兵种,将中央军改造成为军兵种齐全、合同战术配合默契的现代化军队。其中关键的一点让蒋介石大为赞赏:“应该将中国200万军队进行大量裁撤,将节约下来财力和物力,集中打造出一支由中央政府掌握的强师劲旅”。这一点与蒋介石削弱地方派系军事实力、增强中央军军事实力的目标不谋而合,两人一拍即合,决心将中国所有的军队编组为80万由南京中央政府直接指挥的军队,其他部队均裁撤为民兵。1928年1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全国军队编遣会议召开,通过了《国军编遣进行程序大纲》,该方案受到阎锡山、冯玉祥和李宗仁白崇禧的共同抵制。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马克斯•鲍尔作为南京中央政府的首席军事顾问,亲赴武汉战场居中调度,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并建议蒋组建了军事情报机构。这些建议以及措施使蒋指挥起作战感觉异常轻松,得心应手,很快就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但马克斯•鲍尔却于1929年5月因染上重病,在上海医治无效死亡。(一说是因为其建议蒋对战败的桂系要斩草除根而遭人记恨下毒身亡)。
马克斯•鲍尔虽然身亡,但其提出的将军权统一收归中央政府的军事改革方向、以及建立起围绕军事的矿业、重工业、军工业和航空运输业等国有工业体系成为了蒋后来的施政目标。同时他也为后期中德正式官方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顾问鲍尔身亡之后,鲁登道夫推荐了乔治佛采尔中将来到中国。乔治佛采尔中将是一位典型的日耳曼军人,严谨客观,对于作战指挥极其感擅长,对于人际关系却不甚了了。乔治佛采尔来临之时,正是“蒋、桂、阎、冯”中原大战爆发的前夕。佛采尔一进入中国,便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战争即将到来的危险。因此,他马不停蹄地参与到作战计划的制定中。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队加上支持中央的地方派别的军队共计52个师和3个旅,共计30万人。而阎锡山的晋绥军、冯玉祥的国民军和李宗仁桂系加上其他地方派系军队共计130个师70余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佛采尔认为并不是没有一战之机。他首先将德国顾问团变成了一个小型的德军总参谋部,通过情报部门的情报和飞机的侦察,面对三方联军合围,乔治佛采尔判断出晋绥军、国民军和桂军之间缺乏协同作战,没有一个总指挥部来协调各方的步调一致。因此他做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山东晋军,保障右翼安全的建议,被蒋介石欣然采纳。在山东韩福渠的配合下,战斗力本来就不强的晋军被被中央军和韩部联合打到河北。解决了后顾之忧以后,集中兵力攻击河南河北等地。冯阎联军将收缩到有利地形,构筑坚固工事进行防御,佛采尔建议蒋空军对其防线中一点狂轰滥炸,然后集中炮兵延伸射击掩护步兵突入阵地,突入以后炮兵协同步兵向两翼扩大战果,空军则对增援部队进行火力压制。冯阎联军从未见过此种战术,接连丢失归德、登封、蓝封、许昌等地。在中央军连战连胜的前提下,持观望态度的奉系指挥三十万东北军入关,从冯阎桂联军侧翼发动进攻,倒蒋联军全线崩溃。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德国顾问协调指挥下,发挥情报搜集和飞机侦察优势,步、炮、空协同作战,取得了极大的战果,加强了蒋将军队全面改组为德械部队的决心。

第三、德械师成立
德军顾问团对中央军的整编训练始终坚持以“教导部队”的训练模式。“教导部队”的核心在于首先按照整训要求在装备、部队编组、训练模式上建立起一支样板式部队,这个部队本身不承担任何作战任务,它的主要任务是轮流培训其他部队派驻的中、基层军官,这些军官回到自己部队以后,照猫画虎训练自己部队的士兵和军士,使自己的部队达到教导部队的水平,然后逐渐扩大到全军。这一方法是参考了德国一战后重建军队的经验而来。
最初鲍威尔就提议蒋介石成立由黄埔军校改组成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队。下辖步兵、炮兵、工兵、通信、骑兵分队,同时成立军官培训班,在战役指挥上给这些中央军军官补上黄埔军校缺乏的一课。
无奈很快就爆发了中原大战,由于中央军兵力捉襟见肘,便将中央军校教导队调往前线,逐渐扩编成师级野战单位。中原大战结束以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决定以德式步兵师为版本,将教导队组建成一个示范性的整备师。在德国顾问团的推荐下,南京国民政府和德国军火商签订多个合同,德械装备源源不断开始列装。

改组后的教导总队,按照德军师一级编制,成立了师直属的骑兵营、炮兵营(博福斯75山炮12门)、辎重营(挽马632匹、驮马487匹)、高射炮营(配属6门苏罗通20毫米机关炮)工兵营、特务连、特种兵连、通信连,师部下辖三个步兵团,团直属战防炮连(6门Pak35/36型37MM战防炮)、榴弹炮连{配属6门Le.IG18型步兵炮}、迫击炮连(82MM迫击炮6门)重机枪连(卅节式/二四式重机枪重机枪6挺)和通信排。每营下属三个步兵连,每连三排一班(迫击炮班,装备82MM迫击炮2门),每排三班,每班满员16人、(配1924型毛瑟步枪12支,、Ml932型毛瑟自动手枪2支、ZB26轻机枪一挺)。全师共计1.1万人(加上补充团共为1.4万人),全员配备刺刀、防毒面具和M24手榴弹,军服也换成了德军统一的草绿色制服,军帽则以德军山地师滑雪帽改良而成。这些装备和编制在国内来说,已经属于超一流的部队了,其火力超过了国内同时期的军级作战单位,因此,改组后的教导总队在长城抗战和对红军苏区围剿战中,均获得了优良的成绩。但也因为这个事,导致蒋和德军顾问团团长乔治佛采尔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古板严谨的乔治佛采尔认为作为教导部队不应该参与作战,其主要的作用是示范和训练,将教导部队投入作战,已经违背了成立教导部队的初衷。蒋则认为,实战才是检验一个作战部队最有效的方法。另外佛采尔触犯到了蒋的核心利益,对军队人事任免问题进行干涉,导致蒋邀请前德军陆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接替佛采尔担任德军顾问团团长一职。

佛采尔虽然离去,但是他对中央军的兵种建设功不可没。他建立起的交通辎重学校所辖的战车团,成为了中国第一支专业化装甲部队。后期战车团扩编成为大名鼎鼎的国民革命军200师,然后又以200师为核心,加入77师、新编第22师成立国民革命第五军,是国民革命军序列中唯一一个步、炮、工、辎、坦诸兵种齐全的机械化军队。同时他提议蒋开设军官训练团,统一培训全国军官,最为著名的“庐山军官训练团”就是在他的建议下举办,提高了国民革命军军官的军事素养和战役战术指挥能力。

汉斯冯塞克特一来到中国,就受到了德国顾问团有史以来最高礼遇。国府不光给汉斯冯塞克特安排专门的保健医生、还为德军顾问团设立办公厅。凡是汉斯冯塞克特召集会议,参谋本部、训练总监部、军政部长、以及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各厅主任、军需署和兵工署署长均必须到会参加。蒋曾公开表态:汉斯冯塞克特元帅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诸将必须服从之。因此,冯塞克特可以召见政府各部门,军队各个将领,向他们直接提出意见和指令。

冯塞克特是一个为人处世十分谨慎,但工作则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军人。他将德国军事顾问团分为5个组:军事作战组,专门负责部队的编组、防御工事筹建、情报收集,通讯器材运用。一旦战争爆发,该组的中心任务即为协助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实行。后勤补给组,凡是武器的生产和采购均由该组负责。军事教育组,负责部队军事教育及训练、负责军官战术战役指挥素养提高、拟定军事教育方针、安排军事演习、派遣顾问至各军校服务。第四组负责顾问团人事。第五组负责编译工作。德国军事顾问团犹如一部战争机器,为国民政府军队的改组全速运转。

冯塞克特注意到自长城抗战以后,日本对于中国的勃勃野心。一旦爆发战争,海军力量薄弱的中国的沿海港口将被强大的日本海军所封锁,因此他提议蒋不能光从国外购买军事武器,应该发展国内的军兵工厂。蒋欣然从之,国民政府购买了毛瑟1924型、M24手榴弹等图纸,分别由汉阳兵工厂和巩县兵工厂进行仿造,仿造成功后命名为“中正式”步骑枪和“巩”式手榴弹,之后,国民政府又成功仿制出捷克式ZB26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二四式重机枪)和二十式82毫米迫击炮等武器。这几款武器在抗日战争中大放异彩,成为当时国军部队争先获取的武器装备。

同时冯塞克特分析了80万60个师的整军计划,认为以中国现有的财力和工业能力,先期以教导总队为样板,打造30个整备师较为符合现实。于是,按照《陆军整军计划》,共分三期,每期挑选10个师进行整编整训。那么等到整训完成,中国将拥有30个下辖骑、炮、工、辎四营以及两旅四团制拥有榴弹炮、山炮,人数约为1.7万人的师,从人数和装备上,刚好相等于日军17个辖有骑工炮辎直属联队、两旅团四步兵联队人数约为2万人的常备师团。此时,德国为了给二战做准备,需要中国的钨、锑、锂等等战略物资,于是,中德本着互通有无各取所需的原则,签订了《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德国帮助中国武装30个德械师,中国提供给德国所需的战略物资。可惜,只完成了一期训练,第二期尚在训练当中,第三期尚未列入训练计划就因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所打断,真正获得装备,接受德国军事顾问训练的,只有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的税警总团。其他的师,只获得了部分德械装备,因此被戏称为“德盔师”,寓意其只是换装了德式M35型钢盔而已,其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还是老样子。就是已经训练、编组完成的8个德械整备师,其轻型火力与同时期德军步兵师相当,重火力连同时期德国步兵师三分之一的水平都达不到。拿1935年德军步兵师为例:下辖师部、侦察营(摩托化)、通信营、3个步兵团、炮兵团(36门105MM榴弹炮、12门155MM榴弹炮)、反坦克营(半骡马化半摩托化)、工兵营(摩托化/装甲化)和师属辎重队(4760匹骡马)等单位。其中每个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营(850人)、1个炮兵连(2门150毫米重步兵炮、8门75毫米步兵炮)、1个反坦克炮连、通讯排、侦察排和工兵排。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连和1个机枪连(12挺机枪和6门81毫米迫击炮)。每连下辖三个步兵排和迫击炮排(2支反坦克枪和3门50毫米迫击炮)。每个师满编为17000人。
从班、排、连、营级火力看,德械师与德军步兵师相差不大。从团级开始,德械师重火力与德军师差距明显。德军师的三个步兵团,直接装备有6门150毫米重步兵炮、24门75毫米步兵炮、54门81毫米迫击炮、81门50毫米迫击炮——这三个团属的炮兵火力就完爆德械师一个师的水平。这还不算德军师的师属炮兵团里,通常装备有12门150毫米榴弹炮和36门105毫米榴弹炮。相比之下,德械师重火力只有一个师属炮兵营,装备的12门75毫米野战炮简直就是玩具。

第四、德械部队在战争中的覆灭
1937年8月13日,震惊中外的“淞沪会战”爆发,根据德国最后一任军事顾问团团长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的意见,国民党南京中央政府抽调最为精锐的德械36、87和88三个师加第9集团军独立旅共5万人配属第10、14炮兵团(各装备12门150重型榴弹炮)和国军精锐战车团投入主攻。其攻击重点最初为虹口,后转向公大纱厂。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而守备上海的日军力量仅为没有重型武器的3千名海军陆战队和1千名紧急从侨民中动员的“义勇挺身队”。进攻数日,凭借着数十倍的兵力和重型火炮、飞机、战车的掩护,国军才拿下沪江大学、宝山桥等战略要点,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德械师令人大跌眼镜。究其原因因为日军自占据上海以后,做好了长期备战的准备,在各个战略要点均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备工事和碉堡群。面对这些密密麻麻的坚固工事,仅仅相当于二个德军步兵师属炮兵的24门150榴弹炮的火力根本力不从心(举全国之力也才40门150榴弹炮),而日本海军陆战队虽然缺乏重火力,但是在黄浦江上的40多艘日本海军军舰可以对市区作战用舰载火炮支援,而且4艘航空母舰上的飞机,更是直接起飞对国军阵地进行轰炸,支援地面战斗。应该指出的是,在双方轻武器的巷战中,日军的战术素养远高于国军德械部队:国军连级支援火力马克沁机枪只要一开火,一线的日军班排单位立刻能判断出火力点,用随身携带的掷弹筒端掉机枪火力,失去机枪火力支援的国军被日军机枪打的伤亡惨重,而日军机枪打一阵子就更换阵地,国军的迫击炮、山炮等支援火力往往摸不准日军机枪阵地的位置。日军士兵单兵枪法奇准,500米以内很少失手,而国军由于经费有限,缺乏经常性的实弹训练,准头很差。
8月15日军命令松井石根率领第3师团和第11师团增援上海,中国陆续将改编后的税警总团、中央教导总队等精锐部队逐一投入战场,围绕着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双方不断增兵。国军方面先后调动、投入8个集团军又48个师、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炮兵7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在60万人以上。日军投入2个师团加海空军达7万人。宝山,吴淞,杨树浦,罗店,刘行等地处处展开了大规模战斗,隶属于地方军阀的川军杨森所部1.7万名官兵,打的就剩下7000多人。桂军6个师对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几乎全军覆没。东北军67军自军长吴克仁中将到普通士兵共两万多人牺牲。在战斗激烈的阵地上,经常早上派过去完整的一个团,到黄昏其他部队接防的时候,该团3000人建制只剩下不到300,连排级军官基本全数阵亡,仅仅剩下2-3名身负重伤团营级军官。而在会战开始就投入战斗的德械部队伤亡比例也是居高不下,所幸由于是嫡系部队,所以能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但即使如此,伤亡兵员也都达到和超过了自身部队总人数。以88师为例,该师总人数为1.3万人(不算后方补充团)淞沪会战中陆续补充六次兵员,总的伤亡人数为1.2万人,相当于重新换了一批士兵和军官。
9月9日,日军沿军工路、淞沪公路和月浦、罗店之线向中国军队发动强大攻势,我军同敌展开殊死搏杀,9月11日,第15集团军右翼阵地被突破,部队减员严重,逐渐退至罗店以南施相公庙、浏河阵地,第9集团军也转移到北站、江湾、庙行、蕰藻浜右岸之线阵地,与日军形成对峙。
日本最高层决定将侵华的主要作战方向由华北转移到上海,并要求加快上海战役进程,再次作出增兵的决定。将华北方面军所属第9、第13、第101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此外,还从台湾调来了步兵旅团、重藤支队、第1后备步兵团以及伪靖安军第1旅、伪李春山旅和伪于芷山旅等部队,这样,加上原有的几个师团,日军到9月下旬在上海的兵力,光步兵就达到了5个师团,算上空军和海军的兵力,日军在沪总兵力达到20万人。
面对敌人调兵遣将,国民政府迅速增派各省及中央军部队至淞沪参战。增加了薛岳的第19集团军、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稍后,又调来廖磊的第21集团军,中国军队总人数达到75个师,70余万人。双方重兵汇集淞沪,各自投入精锐力量,鏖战3月有余。中国军队节节抵抗,且战且退,尤其德械部队,虽然火力处于下风,伤亡达到编制人数,但全体官兵依然英勇顽强,在每一个阵地都与日军反复冲杀才予以退却。战争陷入胶着之中,大大超乎了日军大本营的想象,为了尽早解决淞沪会战,日军抽调第6、第18、第114师团国崎支队,独立山炮第2团,野战重炮第6旅,第1、第2后备步兵团等部队共约12万人,组成第10军,由舰队护送在杭州湾金山卫突然登陆,包抄淞沪中国军队防线南方的背后。日军登陆成功后,为避免70万中国军队全军覆没,蒋下达了淞沪会战总撤退令。由于命令传达到各师指挥官手上的时候有先有后,同时获知日军已经在杭州湾登陆的消息,很多部队没有等到友军一起行动便提前撤退,在友军侧翼留下大段的防御空白区,甚至德械88师师长孙元良丢下部队,只顾自己逃亡。几十万军队没有了指挥、失去了建制,像一群没头没脑的苍蝇,大量重型武器,弹药物资被丢弃,大量官兵在溃逃中开了小差。于是一场计划好的有序撤退变成了兵败如山倒的溃败,日军随即在后方追踪而来,二十万大军包围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溃退到南京的军队,虽然编制上还有十几万人,但是士气低落、建制残缺,急需补充,德械88师仅剩3000人,36师仅剩4000人,而且弹药匮乏。唯一比较完整的精锐中央教导总队主力仍在。南京保卫战打响以后,教导总队在总队长桂永清的指挥下,依托城防永备工事,防守紫金山、孝陵卫和雨花台。在日军炮击下,教导总队官兵悲愤的发现,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永备工事,在日军炮击把水泥炸开之后,露出的是本应是钢筋的地方赫然被竹席和蔑片所代替。原本由钢筋水泥去承受的炮弹和炸弹,现在却要官兵们的血肉之躯来承担。偷工减料的永备工事哪儿能扛得住日军虎狼之师的攻击?仅仅八天时间,日军就攻进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所有的德械部队除36师作为预备部队,守卫下关码头城破后乘船逃离之外,其余均全军覆没,虽然后期予以重建,究其本质已非德械部队。自此德械部队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
其实南京国民政府想要按照德军编制、装备打造一支强师劲旅的想法并没有错,惜乎当时中国的财政贫穷、重工业基本为零、没有建立良好的兵役制度、军队指战员军事素养低下,打造出的德械师,不光在重火力装备上不如同时期德国步兵师,连日本常备师团的重型火力和技战术也远远不如,仅仅在轻型武器和军服钢盔等外形上惟妙惟肖。与其说是“德械师”,不如说是“德盔”师。可惜,纸画的老虎终究不如真老虎,表面的威风一戳就破,在实际作用上还不如一头能吠能咬的豚犬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