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制药在生产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废水,如果没有废水的产生,制药生产就无法进行。为了保持制药企业的正常生产,就要确保废水的安全排放。生产量越大,产生的废水越多,需要处理废水也越多。如果在废水不能有效处理,就会制约生产。废水处理是制药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制药的产品价格就包含了废水处理的成本。当市场越来越激烈的时候,能够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增效降本。在制药废水处理方面,如何才能做到增效降本呢?

在制药行业,废水的产生有个性的特点,如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成药、抗生素等彼此不同的成分和浓度。而在这些个性中也有共性的特点,比如COD含量高,可生化性差、色度高、毒性大、处理流程复杂等。在设计制药废水处理流程的时候,先考虑到共性的特点,确定必要的方法路线。再结合实际生产药物的成分及浓度特点,在共性的流程中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比如常用的废水处理流程是“预处理+生化降解+深度净化”,而每种制药的预处理又可以采用“混凝沉淀、吸附、气浮、电解、过滤、铁碳-芬顿”等方法,生化降解的过程又包含了“厌氧+好氧”处理工艺,厌氧工艺又根据设备的特点有升流式厌氧活性污泥法(UASB)、厌氧折流板、水解酸化等。好氧工艺包含了接触氧化法、生物膜氧化法、深井曝气池、序批式间歇活性污泥法(SBR)等。深度净化又包含了紫外线、臭氧等技术。

预处理是生化降解的前期阶段,没有经过预处理,微生物是没有办法进行氧化,甚至是徒劳无功。不经过生物氧化,预处理的废水是无法排放的。当预处理的效果越好,达到微生物的降解范围,生化降解的速率就越高,出水水质就越好。如果预处理效果不好,必然会增大生化降解的难度和负荷,甚至会增加投资和运营费用。那么,增效降本的主要措施就是要加大预处理的效果,增强微生物降解的能力。加大预处理的效果,其衡量标准是生化降解的成本。当预处理效果越好,生化阶段的微生物处理负荷就越小,当生化阶段微生物处理负荷降低到极点,就等于预处理也就在进行生化处理,比如使用IC反应器做废水的预处理。在使用IC反应器之前,要先将废水进行调节、混凝沉淀、脱溶脱盐,以保证IC反应器内微生物的有效处理。

在生化降解阶段,微生物和有机污染物反应会产生污泥沉淀,也需要靠预处理的工艺方法来处理。生化降解阶段的物理处理法降低到极点,就直接在生化阶段就进行了预处理,比如好氧处理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就集合了调节池、沉淀池、生化反应池等功能为一体,并结合了生产废水间歇排放的特点。在使用生物膜氧化法的时候,就是充分利用了活性污泥的微生物,不仅达到了有效的过滤处理的特性,还能最大程度上充分利用活性污泥,保留微生物的活性。因此,制药废水处理的流程是普遍的,也是独特的;有先后次序的,但又不拘泥于先后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