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创意精英们,这群人有很强的自驱动,因此给他们创造好的创意文化,从各个方面为他们赋能,是谷歌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创意,是未来商业的主要驱动力。沿着这个思路,那企业的管理手段也需要变化,怎么变呢?从传统的激励转变为赋能,就是为创意精英提供更适合创造的环境和工具。
谷歌在这方面做得就特别的好,他们从各个方面做到了为员工赋能。就拿企业文化来说,赋能比传统的激励更依赖于文化,只有文化才能把这些创意精英整合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是自驱动、自组织的,为了享受合适的文化,他们会主动地维护和付出。一个好的文化、价值观,也会吸引更多气味相投的人才加入进来,因此谷歌的核心职能就演变成了文化与价值观的创造。谷歌的文化和价值观是什么呢?谷歌的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在序言中说,谷歌试着将一种自主思维的方式推行到公司的方方面面,一切问题都从最基本的物理定律出发,而不去迎合所谓的世俗智慧。谷歌追求突破,追求变革,用拉里·佩奇的话说就是,谷歌在追求一种痴心妄想的状态。为了营造这种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谷歌的内部有很多有趣的原则。
比如说办公室的布局一定要拥挤。
如果你去谷歌参观,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健身房、游泳池、免费的高档餐厅、各种稀奇古怪的玩具,你可能会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以为玩乐是创意的主要来源,其实不是。如果你走进他们的办公室就会发现,几个人用一个办公桌,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办公室是常见的事,为什么要这么布置?因为没钱吗?当然不是,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交流,而频繁的交流是激发创意的最好方式之一。
比如说他们有一条信念就是,杂乱是种美德。制造混乱并不是目的,混乱往往是创意和灵感的衍生品,所以乱就乱吧,杂乱有时候也是一种美美德。
比如说他们有一条规则叫“别听河马的话”。什么意思呢?河马就是指那些拿着高薪的人,这群人往往会依靠自己的职位力量来把对方击垮,就像河马一发怒就踩扁其他动物一样。谷歌内部文化鼓励大家别听高管的意见,员工不管层级关系,否定高管的建议、提出反对观点是常有的事,因为他们相信高薪和好想法没有关系,只有把河马的威胁屏蔽掉,有价值的想法才会真正出现。
还有很多人性化的规则,比如鼓励员工休假、鼓励快乐工作等,这些原则已经在谷歌内部达成了默契和共识,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引导下,一个人的创意潜能可以被最大化地激发出来。也正因为这些文化的赋能,谷歌才能吸引到最高级的人才。
第二部分,放弃战略,信赖技术洞见。
传统的公司非常注重战略规划,所有的项目都得先有一个战略规划,然后组织根据计划来分配资源,好的战略是公司的命脉。但是施密特在书中却斩钉截铁地说,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公司,他敢肯定你的战略规划一定是错的,一定会存在某一方面的硬伤,如果你一心一意就是要按照这个规划执行下去,那最终一定是会走向失败。你可能会疑惑,如果没有战略和计划的话,谷歌那么多的新奇产品又是怎么落地的呢?施密特认为,设立最初的战略规划无可厚非,但是要知道,战略规划一定是会根据环境的变动来调整的。一般人都特别厌恶这种不确定性,你想,一个计划提出来几天就变,刚投入的精力就白费了,谁也受不了,但是创意精英们不这么认为,他们会不断地想出新的点子,然后去尝试。他们很喜欢自己动脑子想对策,具有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他们宁愿为不完美的计划投入精力和热情,也不愿遵守刻板的计划行事。总的来说,在这么一个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剧烈变动的情况下,战略规划对谷歌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又有哪种新的技术、新的点子或是新的市场机会冒出来。
既然战略依赖不了,那谷歌依赖什么呢?他们依赖的是技术洞见。什么是技术洞见呢?就是以创新的方式,达到产品或服务成本的显著降低或是品质的明显提高。简单说就是在技术上有啥新招、新花样、新的迭代、新的解决方案,都属于技术洞见。为什么他们这么依赖这一点呢?因为谷歌发现,只有技术洞见才能和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举个例子,谷歌以前也计划把网络广告的优势推广到其他的广告市场,比如纸媒、广播、电视等平台,当然这里面也不缺乏人才,也不缺好点子,但是最后都失败了,为什么?事后反思,他们发现缺少的就是那种让性价比越来越高且、让产品拥有突出优势的技术洞见。回顾其他的失败产品,像个性化的浏览器工具 iGoogle、阅读工具 Reader、资料整理工具 Notebook 等,这些产品并不是不好用,而是从设计之初就缺少突破性的技术洞见支持,说白了就是没亮点。相反,看那些成功的产品都有自己的杀手锏。比如谷歌最赚钱的广告引擎 Adwords 背后的洞见是,在广告排序时,以广告信息对用户的价值为标准,而不是看广告商们愿意出多少广告费。我们随便选择哪一款谷歌成功的产品,背后都能发现某种可以在科技杂志上独占一个专栏页面的新亮点。通过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像谷歌这种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公司,创造力才是真正的企业竞争力。
你可能会问了,去哪里找这些神奇的洞见呢?介绍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把最新的技术、资料、信息都收集起来,看看它们通过重新组合是不是可以解决另外一个领域的问题。比如,计算机公司的技术专长就是计算机科学,娱乐产业依靠的技术专长包括编剧、表演、作曲等,消费品企业依靠的技术专长是将科技与设计杂糅到一起,研发出新产品,因此,不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你所在的行业都有一个巨大的技术知识库。在这些公司里,谁是极客、谁在研究最新领域的问题,把他们找出来,聚在一起,共同解决一个其他领域的新问题,常常就能找到全新的技术洞见。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是谷歌这种大公司玩的,一般的公司可玩不起这样的操作,没关系,还有一种方式也会常常出现技术突破,就是先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把这个方案深入扩展。比如谷歌搜索最开始的时候,成人图片成了人们搜索最多的内容,有一位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不知道怎么定义情色内容,就说“你去谷歌搜一下就知道了”,可见当时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为了应对这个问题,谷歌找到了一种可以识别图像的新技术,因此在拦截色情图片时,谷歌的过滤技术让他们在这个领域遥遥领先。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并没有,这个新技术慢慢地演变,最后在其他的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现在相似图片的智能推荐,就受益于最初的色情图片屏蔽技术。
你看,最初的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经过不断演化也会变成全新的东西,所以不管是重新组合式的还是不断扩展式的创新,只要有亮点、有新招,对谷歌来说就有新的业务会出现。这个业务用现在的眼光是完全预测不到的,因此,如果一定要说谷歌有战略,那么他们的战略就是聚集最聪明的人,用最新的技术找到问题的全新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价值。
总结一下,这一小节我们说了谷歌的战略就是没有战略,他们相信人的力量,依赖技术洞见去开展新业务,不断地创造、突破,用创造力驱动公司的增长。我们还介绍了两种产生技术洞见的常用方式,一种是重新组合,一种是深入扩展。谷歌就是用这种看似没有计划的计划,去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部分
说完了谷歌的战略特点,下面我们来说第三点,打造创新环境,提供充满创意的工作氛围。前面我们反复地强调谷歌是一家以创新为驱动的公司,除了招聘最好的人才,用企业文化为员工赋能,依赖员工的技术洞见实现业务拓展之外,谷歌在创新方面还有没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借鉴的呢?下面给你介绍三条比较有代表性的法则。
第一个,往大了想。
创新最大的敌人就是僵化的思维,为了打破这个屏障,施密特和拉里·佩奇经常在谷歌的产品评鉴会上用“你想得不够大”来刺激工程师。后来,他们又觉得这句话的份量不够,因此把它改成了“把这个想法放大10倍”。所以,怎么让自己的想法变大,是谷歌为打造创新环境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
当谷歌的团队决定要不要执行一个想法的时候,他们通常会问这么几个问题:首先,这个想法有没有可能影响数亿人甚至数十亿人;其次,这个想法有没有突出的技术洞见;最后,执行方案是不是在不久的将来就具备可行性。如果完全符合这三个要求,那这个想法就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想法。比如说他们的谷歌热气球上网计划,这个计划打算把一只热气球大小的装置悬浮在半空中,为地面上的用户送去无线宽带服务。这个想法在其他公司看来似乎就是天马行空的,但是谷歌却认为这是个很成熟的方案。
你可能会觉得,往大了想实现不了,那不就是白日梦吗?很多想法是会被普通公司看作是白日梦,但是对于谷歌来说,他们绝对不会嘲笑这种想象力。因为如果你要造一款省十分之一汽油的车,你只要对现有的设计作一些改动,但是要设计一款一升油就可以跑500公里的车,那就必须得重新开始,从头开始考虑如何造一辆车了。你看,这种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才是谷歌的工程师们所追求的,也是公司的主要竞争力所在。所以在谷歌,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第二条,70/20/10法则。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谷歌会把核心的资源70%放在重要业务上,20%放在比较新的业务上,10%放在看起来不可能的业务上。看到这你可能觉得有点奇怪,只有10%放在全新的产品上,前面不是说谷歌是以创新为驱动的公司吗,多给一些资源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是他们害怕失败吗?还真不是,这个只给10%资源用于新产品研发是有道理的,因为创意喜欢限制。你看,一幅画需要画框,一首诗歌需要格律,创意也一样,资源上的稀缺是激发创意的催化剂。
比如拉里·佩奇以前就设计过一个产品,他打算把全人类所有的图书都放在网上去供人搜索。这个事如果放在其他公司,创始人直接拨款,组团队就干了,但是拉里·佩奇是自己亲自用相机给书本拍照,然后通过计算得出将一本书数字化所需要的时间,通过自己的测算,最后谷歌图书这个产品才应运而生。
你看,一个新点子在它萌发的时候其实不需要多少资源,一个人,一个相机,再花一些时间,这个事就敲定了,很多其他的创意也是一样,这些点子在刚刚出现的时候并不需要很多的外部资源。相反,庞大的资源反而会损害创意,比如说公司花大笔的资金决定搞一个创意出来,很多人力物力扑上去,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会成功。如果有资源就有创意,那世界上最有创意的企业很可能就是那些巨无霸型的大公司了,事实上并不是,创意很多时候都是来自于小公司。资源的限制很多时候反而就是创意的催化剂。因为如果资源太多,人们的注意力就会被资源引导到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反而会忽略创新的本质。就像一位建筑大师所说,人类建筑最伟大的时期,其实就是那些限制最多的时期。
第三条,败得漂亮法则。
有创新,就会有失败,一般的公司都会极力地避免失败,一遇到新的产品流产了就开始反思、总结,避免下一次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谷歌并不会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失败的产品,相反,他们提倡的是即使要败,也要把败仗打得漂亮。比如2009年的时候,谷歌推出了一款当时大家普遍看好的通讯型产品,这款产品无论是从技术创新还是资源投入等方面来看都非常的优秀,可是投入市场后反响却很糟糕,经过反复的迭代,用户的口碑依然不见起色,没办法,最后只能放弃。这个事在外面的媒体来看当然是一片嘘声,但是在谷歌公司内部,没有任何人因为这个项目失败而受到损失,原团队的很多人反而还受到了重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敢于创新。从这个项目里发展出来的很多技术,被移植到了其他的产品上,成为了其他产品的创新要素,所以这个产品被谷歌内部的高管评价为败得漂亮。你看,创新很多时候就是这么不讲道理,明明一个产品在外人看来已经凉了,但是换个地方,又立马生发出活力。所以面对创新,就得颠覆原来的成败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