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蒙山览胜

2021-07-29 06:28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蒙山览胜*

王照伦

 

    蒙山地处鲁中,其主峰龟蒙南距平邑县城20公里,海拔高度1156米,仅次于泰山而称亚岱。它以历史悠久、宗教设施众多、自然风景奇丽、九大景区驰名而引起许多帝王的竞相讴歌礼拜,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画考古探幽。就连圣人及其子孙亦不甘人后,“至岩石古松之间盘桓而不能去”(《创修彩云宫》碑语),并在老君洞之右山之最幽处建立避暑山庄1处。加之山内气候适宜、雨量适中、奇石林立、动植物资源丰富,构成了一年四季不同景、一天四时景不同的瑰丽景色,使之成为避暑、度假、养生、疗养、旅游、采风、写生、探幽、寻古的好去处。

    蒙山的文明史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一样长。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嗥,生于蒙山脚下的漏泽湖畔,葬于蒙山腹地。古风即虫、龙,是东方民族的图腾。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当源于此。建于蒙山南麓的颛臾国,成为这一史实的实证。太嗥在创造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同时,为了开发建设蒙山就在远古时代建立了颛臾方国。到了西周初年成王便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谈浚河时称:“……水出泰山南武阳县之冠石山,东流,经蒙山下……有蒙祠”。蒙祠,即今万寿宫,其创修年代当不晚于西周初期。北宋末年将蒙祠改为颛臾王庙,神宗皇帝封颛臾为“灵显潜应侯”,徽宗又加封之为“英烈昭济惠民王”。明代中期改为一道观,后称万寿宫,今为万寿宫林场驻地。万寿宫全盛时有道士三百余人,占地百余亩,是蒙山上规模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现尚存主殿3间,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屋面用铸有龙形图案的灰色角瓦构筑,其歇山式大屋顶的飞檐很有灵气,虽经岁月磨蚀,仍透出几分昔日风采。古时万寿宫有古树七百余株,成为国营林场驻地后,在其周围所植乔灌木遮天覆地。特别是阳春三月的早晨,万寿宫附近景色缠绵,叫人难舍难离。白色的梨花、粉色的挑花、杂色的野花在晨曦中透出千分娇柔万分温馨。晶莹的露珠在鲜嫩的花瓣上和着微风轻歌曼舞。游人至此,会自然地放轻脚步,仔细品味,以便让这种情调长驻心头。

    出万寿宫北行有3条登山道斜挂山阳,步行乘车君可遂心所欲。东路为盘山公路,如一条玉带蜿蜒萦绕于山冈峡谷之间。乘汽车盘旋而上,诸多景点一闪而过,使游人接应不暇。从万寿宫起步,经蝎子山、历沙家浜、穿胜利门、过风门子、跨老虎石、跃擂鼓台,便达蒙山极顶。中路为登山便道,曲径通幽。从万寿宫沿盘山公路北行至关公试刀石东侧折向西北,步林阴桥、跨拦路泉、走老母猪点窝、经彭家庵子,到娥峪门路分3条。中间1条穿桃园、历彩云宫、过衍圣公避暑处、下老君洞、攀大娥峪,至大柳沟。东边为中路主道,过龙门、穿虎门、登十八拐,便见白云岩胜景,东去不远即接东边盘山公路风门子景点。西路为蒙山古道,是古代登山的必由之径。大多是坡道,杂以少量石阶。古道两侧风景如画,漫步其间如在梦中。古道是平邑境内蒙山九大景区(古道、龟蒙顶、龙虎石、鹰窝峰、白云岩、三关、三潭、水帘洞、一线天)之一,穿7处景点于一线,是蒙山景点最集中的一处景区。

    古道。出万寿宫沿古道向西北行,首先面临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建造的迎仙桥。3孔石拱古桥横卧于峡谷之上,造型古拙。举步桥上,身边云雾缭绕,涧底流水潺潺,使人飘飘欲仙。过迎仙桥便是朝天宫,其主殿遗址独树峭壁之上,举目南眺,只见苍穹。朝天宫前即为孙膑做过园丁的桃花峪。古时的春季,粉红色的桃花会在一夜之间将山谷染遍,置身其间,淡淡的花香一扫尘世间的烦恼,如处世外;秋季,熟透的山桃挂满枝头,顿使游人垂涎欲滴。有诗云:“鸟路入云斜,夭桃几树花。今朝寻胜地,昔日列仙家。鲜草萦岩穴,流泉走涧沙。鱼舟应误入,源里认桑麻。”今日桃花峪,代之满目古柞,偶有几株艳桃施粉着朱,给景区平添几分柔情。穿过仙景般的桃花峪,迎面而来的就是太山行宫,蒙山始称太山,意为太嗥之山。太山行宫原为帝王登山时的住所,后成为一道观,被古柞苍松所掩,数株倩桃点缀其间,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妩媚的氛围。太山行宫之北的回马岭,山势险峻。当年孔子骑马至此,将坐骑放归山下,回马岭即由此而得名。老夫子步临绝顶,发出了“登东山(蒙山亦称东山,因在鲁国东部而得名)而小鲁”(《孟子·尽心章》)的感叹。回马岭前的黑风口景区,奇石林立,险石挂壁。有的造型惟妙惟肖,呼之欲动;有的处境险恶,风吹欲倾。加之周围的特殊地貌影响,平时无风觉风劲,有风势更凶。移步其间,令人毛骨悚然。黑风口前的大风门和小风门,是一道丈余宽的山梁,两侧均为深涧幽谷。黛壁青峰千姿百态,若人若物,其造型色调难以言表。经过半空挂壁般的十八步和一步一喘的十八拐,即到南天门蒙顶景区。步入蒙顶,山势渐缓,经过通体石结构的九龙观音殿,依次排列着承天宫、慈宁宫、玉帝殿遗址。最后是蒙山极顶龟蒙顶,它为一龟状巨石,如一神龟伏卧于云端天际。驻足龟上,鲁国故土尽收眼地。故而,鲁国大夫公子奚斯在《诗·鲁颂·閟宫》中写道:“奄有龟蒙,遂荒大东。”把鲁国拥有蒙山当作引以为荣的事情。

    龟蒙顶。位于蒙山主峰龟蒙之巅。在山顶不远处原有一石碑,上刻“东山小鲁处”5个大字,系孔丘弟子为纪念先师登蒙山而立。原碑已不存,现于遗迹处重立1碑。置身此处放眼四眺,周围群山匍匐在地,河流村舍点缀其间。近处,云在身边转,风从脚下生,首距青天近,举手及苍穹。远处,鲁都曲阜位其西,琅琊古郡在其东,泰山群峰处其北,抱犊之崮居其南。齐鲁大地尽收眼底。清人朱克生《登蒙山绝顶》诗曰:“历历青齐路,杳杳徐兖道。远与岱宗连,近望徂徕杪……惟传孔仲尼,一视东鲁小。”特别是冬天雪夜中的龟蒙顶,皑皑白雪为之披素,一轮皓月当空,山色朦胧。满天的繁星和电视差转台的灯火辉映成趣,从远处望去,分不清哪是星星哪是电灯。月夜中,劲松的绿针在风抚下抖动,使蒙顶在冷艳中透出几分妩媚。夜宿龟蒙顶,游人会被其恢弘冷竣的气势所震撼。

    龙虎石。此景观在蒙山主峰龟蒙的山半腰处。沿盘山公路驱车至胜利门便见路西有一巨石形如猛虎昂首俯卧,路东之峰有两巨石状如龙角。相传古代有一恶龙向蒙山神索宝不成恼羞成怒而作法水漫龟蒙,蒙山神令看山神虎与之抗衡。龙、虎法力旗鼓相当,大战七七四十九天而不分胜负,斗至百日双方力竭而死。神虎化作一巨石伏于山腰,至死不忘守山之责;恶龙变成一峰立于石虎之东,仍贪婪地窥视着蒙山的财宝。龙山、石虎东西对峙,如今看上去仍呈相斗之势。

    鹰窝峰。白云岩东北方向有一名为鹰窝峰的山峰,在深山坦谷中拔地而起,如一喷泉直刺苍穹。其四周山壁如利刃所削,人、兽均不能攀,只有苍鹰能飞临其上筑巢繁衍,鹰窝峰便由此而得名。峰巅有数棵侧柏自繁自生,傲立云端,其枝干曲虬,树冠如一巨大华盖,罩在峰顶。峰壁四周松、草、藤等植物从石缝中横出,或侧立或倒挂,给奇峰披装。鹰窝峰的奇、险成蒙山之最。特别是夏日黄昏中的鹰窝峰,色彩辉煌,斑斓瑰丽。当夕阳下山,人归鸟还时,蒙山群峰均隐入灰蒙蒙的夜幕之中,唯鹰窝峰独挂一片余辉。游人至此,会被一种浪漫的情调所感染。静静地欣赏这种“暮色苍茫千嶂暗,万山丛中一片霞”的奇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观鹰窝峰,枉为蒙山行”的感叹。

    白云岩。白云岩景区的美、幽居蒙山之冠。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所立《创修彩云宫记》碑载:“……北上二十里之龟蒙顶山之最高处,中间为白云岩山之最胜处……”此处原为一道观,主祀玉皇。主殿前的峭壁之上刻有“玉虚古观”4个大字。道观虽已不在,但遗址尚存。周围自然景观奇妙无穷,特别是夏日雨过天晴时的白云岩更是叫游人如醉如痴:上看晴空如洗阳光灿烂,平视白云绕山似怒涛拍岸,俯观云中山头点点像大海中的片片彩帆。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正如清人曹贞吉的《蒙山出云歌》所言:“万山一气无端倪,如马如日不可知。绛衣掩映何葳蕤,化为苍狗空中驰。欲行不行司者谁,欲断不断微风吹。”

    就连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参谋彭雄也深为白云岩的美景所感动,战斗之余用刺刀在一巨大石壁上刻下“山清水秀”4个大字。

    三关。三关指蒙山上平邑与蒙阴、费县交界处的白马关、九女关和紫荆关。白马关居西,相传古代此处盗匪肆虐,过往客商屡遭不测。天神得知此事大怒,遣一神马镇守此关后渐得太平。关顶现有一白色石灰岩巨石,造型神似奔马。当地群众把它当作神马的化身。九女关位中,盛传古时有9位绝色女子不忍专制婚姻的折磨结伴到蒙山隐居,后得高人指点,个个身怀绝技,占此关为王。九女关便由此而得名。紫荆关处东,因遍地紫荆而得名。三关均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地,且遥相呼应,占之则能控制蒙山南北的沟通,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47年4月,为确保歼灭泰安守敌国民革命军七十二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九纵一部抢占白马关及关前的黑山等制高点,将增援泰安的十一师阻于关南。解放军凭白马关天险硬将配备有飞机、坦克和各种火炮的敌人一个整编师止于关前7天7夜未进一步,为泰城的解放赢得了时间。

    三潭。在蒙山主峰龟蒙东北方向的广崮尧一侧有一山形若龙门,山下3 潭南北一字排开,潭水清澈见底,甘甜似乳。周围林木蔽日,幽静雅致。相传在远古时代龙门山上住着3位仙女,她们在与一恶魔斗法时不慎使3面梳妆用的宝镜滚落山下变为3潭。3位仙人取胜后便每日到山下对潭梳妆。恶魔战败后并不甘心,持一巨剑去破3潭。仙女急令岩石开口咬住其剑,乘机将恶魔除掉,故有一潭称“剑汪”。整个景区山光水影,色彩斑斓。特别是景区的秋午,显露出她的丰腴和成熟,其景色醇如古酿使人醉。黄色的梨、酱色的栗、红色的山楂、褐色的软枣在秋阳的辉映下荡漾着诱人的馨香,给勤劳善良的蒙山人送去丰收和富裕,也使游人大饱口福和眼福。

    水帘洞。蒙山主峰龟蒙东侧玉柱峰(俗称挂心橛子,系蒙山第二高峰)背面山半腰中有一水帘洞,战国时期的鬼谷子王禅在洞内潜心研究“反应”“揣摩”“捭阖”之术时,有一山妖兴风破坏,蒙山神为助王禅一臂之力,命令冬雪化春水,在洞上成一帘状飞瀑,保护鬼谷子修成正果,成为一代思想家。王禅相传系一少女食用其情人坟上的谷穗怀孕而生,故有鬼谷子之称。当他成仙后,一日在玉柱峰下静坐,溪边一洗衣妇人哄大哭不止的孩子时说:“再哭,我叫鬼谷子把你领走。”王禅听后大骇,以为此妇人的法力远胜自己,能把处于隐身状态的仙人看出来。于是,急忙连夜搬家到龟蒙去住。在去龟蒙的路上,于龟蒙半山腰的一个小山头的岩石上压出一道车辙和数个脚印,后人便把该山叫车山。王禅迁居龟蒙后,收徒授艺,培养出孙膑等一批军事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水帘洞景区幽静向阴,盛夏时节,穿帘进洞,顿觉寒气袭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一线天。蒙山主峰龟蒙西北的天门山上两峰之间有一狭空,远远望去仅为一缝,如天裂一隙。置身其间,二峰夹身欲合二而一,给出一种险、奇之感。此去西北数公里就是明广寺。相传蒙顶和尚明广与其师在暴雨中观山下水情,明广见山下大片土地被洪水吞没,于是就问师父庙内该作何准备。其师言:“立于蒙顶,何惧山洪!”此语一出,激怒东海龙王,急令群龙齐向龟蒙聚水,瞬间大浪汹涌直逼山顶。明广爬上1棵古树幸免遇难,其师则葬身洪流。就连山顶庙里的两口铜质巨钟亦各奔南北,被洪水冲到山阳的郯城县和山阴的莱芜县。是役,有9条巨龙累死,龟蒙顶背面的九龙口即由此而得名。大水退后,小和尚明广迁居天门山创建明广寺。从明广寺看去,两峰之隙小而清晰。正如元代文人李成在《天门山》诗中所言:“山分两壁若天门,争似桃源可避秦。山中无历亡年岁,祗记花开十二春。”

蒙山以其自身的神奇瑰丽,使得古今名流把游蒙山、吟蒙山、开发建设蒙山视为人生一大辛事。自太嗥在蒙山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原始文明之后,周天子首封蒙山神。儒家创始人孔子不仅在蒙山之巅大发感慨,而且在蒙山上留下了大通岩、圣息石、孔子小鲁处等众多的遗迹。唐宋时期的帝王对颛臾及蒙山进行过多次册封。清乾隆帝数次下江南,每次都驻足蒙山,赋诗赞叹。不仅帝王、圣人钟情于蒙山,历代名人贤士亦多慕名而来。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字康成)为避“黄巾之乱”曾在蒙山南麓的荣安庄注经数年,该村的注经台可佐其实。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字伯喈)在亡命江海时多次到蒙山其外孙羊祜家长住,在蒙山上吟诗作画以消心头之闷。蒙山之阳的“蔡邕洞”和扬谢村旁的“蔡邕墓”成为这一史实的铁证。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结伴游蒙山防故友。杜甫的《与李白同寻范十隐居》言:“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月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问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表达了李、杜二人的心情和访寻故友的经过。李白和杜甫找到了隐居蒙山的元丹邱后,杜甫作题为《元都坛歌》的诗1首赠之:“故人隐居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隐崖结茅屋。”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游蒙山时写下了“生长兵间早脱身,晚为元祜太平人。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和“旧闻父老晋郎官,已作飞腾变化看。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等佳句。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对蒙山的吟赞汗牛充栋,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传世。


*  由原载《沂蒙》1993年第3期的《蒙山揽胜》《平邑县报》1993年10月29日第4版的《古道美——蒙山十大景观之一》《平邑县报》1993年11月5日第4版的《龟蒙顶——蒙山十大景观之二》《平邑县报》1993年11月19日第4版的《白云岩——蒙山十大景观之三》《平邑县报》1994年2月18日第4版的《鹰窝峰——蒙山十大景观之四》《平邑县报》1992年10月19日第4版的《美哉!龟蒙》《临沂大众》1993年6月13日第3版的《蒙山绝景鹰窝峰》《山东交通报》1994年3月23日第3版的《蒙山古道美如画》《平邑县报》1993年7月23日第4版的《天门山上一线牵》等9篇文章合写而成。


蒙山览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