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汉真正的名将:李广战绩远不如卫青霍去病,后世却对他情有独钟

2023-06-15 09:38 作者:洪都烟客  | 我要投稿

卫青、霍去病、李广三人,同为汉代名将。在中国传统文人的笔下,前二者的影响力始终不及李广。因为后世文人的诗词中,几乎鲜有提及前二者,但是提及李广的却很多。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主要是由人的天性决定的,普通人习惯于同情弱者和失败者。这就和“楚汉相争”,国人只同情项羽是一个道理。

不只中国古代的“文人”才会同情李广,一切能在李广身上找到共鸣的普通人,都会明显偏向李广。而“战绩”的多寡优劣,并不能影响同情心的产生。

在现代的人看来,卫、霍是为大汉王朝开疆拓土的民族英雄。但是古人没有现代的意识,百姓们并不认为“武皇开边”是什么好事。

除非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不然一般人不会动不动把“战神”挂在嘴边。尤其是霍去病,他的人生仿佛是开了挂一样。

像他这样的少年将军,已被神化得不像是凡人了。他和普通人的距离,不啻是天壤之别。既然无法将真实的感情投射到他的身上,自然就要减少借用他的名字创作的次数了。

一、李广的一生悲情十足

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他是在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主动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的。一开始李广也立了很多战功,然后被封为了汉中郎。

汉文帝亲口说:你没有遇到一个好时机,如果你生在高祖皇帝那个朝代,封个万户侯就不在话下了。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呢?就说明李广运气不好啊,可见并不是他真的能力不行。

李广一生与匈奴人作战,从少年打到老年。他不像霍去病那样,是个天生的战神。他只是一名凡人,所以打仗肯定是有胜有败的。

李广努力了一辈子,就是想封侯拜将。中途曾经因为作战失败,被判斩首。砸锅卖铁把命赎回来,然后又接着去打仗,你说这是有多么悲惨!

而且更惨的是,李广这一生中打的最后一场仗。对于别人来说那是一场大胜仗,但是对他个人而言,依旧是一场败仗。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起了“漠北之战”。卫青考虑到李广年纪大,给他指了一条“歧路”。有人说,这是因为汉武帝觉得李广这个人“命不好”,所以让卫青故意将他支开。

尽管这并不是出于“恶意”,然而却事实上造成了李广迷了路的结果。最后李广只能眼睁睁看卫青的主力部队打了胜仗,而自己却什么也没有干成。他感觉受到了侮辱,于是自刎而死。

李广去世以后,他的三儿子李敢误会了卫青,所以就去打伤了卫青。卫青本来不想追究,但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找了个机会,直接把李敢给射杀了。

因为霍去病是大汉王朝的战神,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讲他的坏话。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同情李广也就是必然的了。

常言说,“勿以成败论英雄”。李广固然是一个失败者,可是他一生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屡败屡战,最终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这件事怎能不令人动容。

二、文学创作倾向于同情弱者

现实中的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极少有人会像像卫、霍这样“开挂”。从李广的身上,普通人能看到一个老将军性格中的坚韧,同时也看到“天意”究竟是怎么样在捉弄人。

所以很多怀才不遇的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自然会带入李广的视角。当普通人在生活里遭遇挫折时,他们就会到故事中寻一个同类名人参照,再用名人的不幸遭遇来安慰自己。

然后他们就会说:我自己的不幸遭遇又有什么奇怪的,看看汉朝的飞将军李广,他一生这么努力,最后不是一样是封不了侯吗?

有人认为,李广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影响力,完全是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有所偏爱才造成的。这个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但是也不全对。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时候,只是客观地叙述了李广的当时的遭遇和困境。后代文人受到了《史记》叙事的感召,他们缅怀的,的确就是书中的李广。

但是后代文人缅怀李广的动机,却不是因为被司马迁给忽悠了,以为李广实际的“战绩”多么厉害,而是出于对他命运的真切同情。

至于真实的李广在历史中是什么样,就如同真实的卫青、霍去病一样,也没人知道。当代年轻人喜欢以“战绩”来论一个将军的优劣,这是一种“慕强”思维,大部分普通人都不会这样想。

之所以说大部分普通人,而不说中国的古代文人,是因为同情弱小,本来就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这一点是已经被现代心理学证实了的。

文学创作是面向普通人的,它的主流不会倾向于为皇权唱赞歌,只有御用文人才会对皇亲国戚歌功颂德。而在古代,当御用文人是会被人瞧不起的。

因此,唐朝大诗人王维不但不赞美卫青、霍去病,反而在《老将行》里面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卫青、霍去病能够打胜仗,难道真的就没有老天眷顾的成分吗?那肯定是有的。李广不能封侯,真的完全是因为他打不了胜仗吗?其实倒也未必。

只不过是帝王不想让“外人”封侯罢了,这中间的真相有多复杂,那就见仁见智了。至于歌颂卫、霍二人的,在古代也不少,主要是相隔的时代遥远,后人喜欢把他们当成战神来幻想。

打个比方说,当文人们从李广的视角来进行创作的时候,他们写的是现实主义诗篇,而当他们以卫、霍的视角来进行创作的时候,他们写的就是浪漫主义故事。

在文学领域内,现实主义的地位,大部分时间比浪漫主义的地位更高。不过,怀念“飞将军李广”和歌颂“战神”并不相矛盾。有太多的人怀念李广,只能说明有太多的人怀才不遇而已。

结语

王维说得好,李广的不幸遭遇是“数奇”,是意外中的意外。普通人也习惯把自己的失败归于意外,绝不肯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问题。

古代文人偏好写李广,是把自己的不幸遭遇都投射到了李广的身上。然后再借李广的遭遇来安慰自己罢了。

热衷于讨论“战绩”的少年人们,一般在生活中运气都很好。所以他们显然更喜欢卫青、霍去病,但是他们不可能并太会写诗,也不太懂文学创作。


大汉真正的名将:李广战绩远不如卫青霍去病,后世却对他情有独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