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两大理论体系!
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就必须抓住中医的根,这个根就是经典,就是仲景经方临床学术。没有经典根基,临证功底就不会牢固。
经方与医经是中医的两大学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读书无止境,思考无止境”。 我们看一下胡希恕先生的例子。
胡希恕先生是一位很善于思考的学者,尽管他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理解的已经相当深刻了,并且在应用六经、方证辨证论治上疗效卓著,但他自己还是不断认真考证、探究和反复验证。
胡希恕率先提出了“仲景书本与《黄帝内经》无关”,它探讨的是学术的病,因此思考中医必须正本清源,纠正误读传统尤为重要。 误读传统是怎么形成的呢?
历史上最典型的就是王叔和用《黄帝内经》解释张仲景的经典,造成了误读传统,是中医史上最大的雾霾。误导的核心是说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撰写了《伤寒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导。 中医起源于神农时代,史书是明确记载了两大医学体系,但由于误读传统,长期以来未能认识经方。
所以中医界有些怪事:千余年来都说张仲景是医圣,称《伤寒论》为圣贤,一代一代前赴后继,研究《伤寒论》,却没有读懂《伤寒论》。原因何在呢?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心机近几年做出了回答:“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误读传统是业内人士长期认识结果。 我们认识经方必须要先知道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医经,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以脏腑经络、五运六气为主的理论体系。另一个就是经方,以《伤寒论》为代表、以八纲六经为主要理论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