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心病狂”的杠杆式存钱逻辑
王女士今年35岁,有一个计划:10年之后,想从现在的单位提前退休,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顺手挣点钱,但是想先准备一份能覆盖基本生活支出的被动收入,这样自己可以有更多的底气,不用给自己太大的生活压力。
王女士手头上有155万的现金,她选择把她存下来,她放钱的可以地方保证10年之后变1.3倍,23年之后翻倍,不用可以终身放在那里,继续按接近3.5左右的复利滚存。
她算了一下,这155万10年后会变成200万左右,10年后每年可以提供7万左右的被动现金流,同时200万还一直在,伴随终身。
她觉得这种方式很好,但是觉得每年7万的被动收入还是有点少,想存更多。但是除了后续的收入,手头上的钱已经不多了,有没有办法呢?
王女士的财务顾问告诉她,用她已经存下的155万背书,她存钱的地方可以贷给她100万,年化利率5%,她可以不用着急还清,每半年付一次利息,只要滚存的本息和不超过100万太多,这笔钱可以一直借给她。少还多还全看她自己,后续有钱了可以多还,也可以随时还清,终止贷款。
王女士的父母是生意人,经常需要贷款资金周转,从小耳濡目染,这种思路对她来说不难接受,她迅速地盘算了一下,后续的收入还这笔贷款应该问题不大,关键不用自己再一次性拿出这么多钱。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其中的逻辑:
贷款的本金100万,年化利息5%,参考房贷的等额本息还款方式,10年还清的话,10年总共需还127万左右。
而这贷款存下的100万,在第10年的时候将会变成130万左右,基本上和上面的还款总额持平,但是由于选择提前用那种方式存下来了这笔钱,同时意味着10年后,王女士的被动现金流将增加4.5万左右,总共可以有11.5万左右的被动收入,同时还有一直都在不会减少的330万。
以上只是提供一种提前锁定资金量的方式,可以有更多的变形。比如头几年可以用更低成本的贷款置换一下,或者向其他人借,只要利息更低,需要还的本息和会少一些。对于那些交费能力更强的朋友,还可以再贷出来一笔钱,锁定更多的资金量,提前锁定更多的被动收入。
所以,这种加杠杆的存钱方式虽然好,但是也是要建立在足够的预期收入能力基础上的。
假如产品的回报率不变,11.5万/年的被动收入已经够了,王女士也可以接受稍微晚一两年实现提前退休的目标,甚至可以不贷款,直接把后续的收入按交10年,每年13万的方式规划也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王女士的收入预期如果很稳定、很好,后续可以存的钱远超13万每年的话,完全可以再贷出更多的钱,锁定更多的被动收入。
而如果我们不贷款加杠杆的话,未来10年的130万增量资金,相当于每年13万,后续10年能选择的产品回报大概率会走低,也就意味着可以创造的被动现金流比加杠杆规划的方式少,虽然总共存下的钱都差不多。
所以,加杠杆的方式,在上述存钱方式的回报预期走低的情况下,就显得更有价值了,而且资金量越大,效果越明显:假如回报率永久降低0.5%,以100万为参考的话每年差5千的被动收入,1000万的话就差5万了。所以会有人在面临回报率即将下降的时候 贷款加杠杆占坑就不难理解了。不过归根结底锁定的是我们自己未来的收入,所以也要量力而行。
这个逻辑,其实就是在无风险利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尽早锁定未来的资金增量的长期回报率。以后都不用再为无风险利率的降低纠结后悔。
算数算不太好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个逻辑不太好理解,欢迎来和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