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风吹麦浪,你听过风入松林吗?
1、松风阁记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
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
以上文字出自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刘伯温撰写的《松风阁记》。
刘伯温用了四个比喻来说风入松的声音:
微风吹过,就像幽静的泉水走过石滩;
稍大一点,就像吹奏典雅的古乐;
等大风来了,就像波涛翻滚,又像擂鼓阵阵,好像有一种节奏。🌊🌊
方舟上人在这些松树下面建了个阁子,起名作“松风阁”。
刘伯温非常喜欢这个松风阁,于是在《松风阁记》里一通夸:
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
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
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2、松风阁诗帖

其实,喜欢松风这事,在中国是有传统的。😮
“松风阁”这个名号,前人早已用过,至少宋人黄庭坚就用过。
黄庭坚有一幅书法代表作叫《松风阁诗帖》,内容是他自己的一首诗。
当时,他和朋友游览鄂城樊山,途经一片松林,其中有一座亭阁,他就管它叫“松风阁”。
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我来名之意适然。
阁楼建在山上,我在阁楼上能看见广袤的原野,到了晚上,星斗在阁楼上徘徊,啊,就让我给这阁楼起个名吧。
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
这些松树,当年侥幸没被人砍,结果百年后都成了参天大树,大风奏响这这天然的乐器,洗涤了我的心灵。😂
3、万壑松风图

松风可以入诗,也可以入画。
中国美术史上,有多幅作品表达过松风,比如宋代画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
“宋代画家李唐”,这名字真有意思。
敢问,元代有人叫赵宋吗?🤪

好了,不玩笑了,《万壑松风图》与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合称“宋画三绝”,这三幅作品现在都在台北故宫。
因为《万壑松风图》上有题签“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所以我们可以确定这是公元1124年的作品。

因为《万壑松风图》原大139.8cm*188.7cm,这么大的作品塞到手机屏幕里,自是黑乎乎一片。🙄
所以最后放一个局部吧,或许看局部更能领会原画所要传达的山间松涛阵阵、谷地泉水悠悠……🚣♂️
文字 | 听风咸鱼癸
想学习书法或想了解关于书法的更多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凝书房」
或直接加教务长为好友,咨询相关事宜
❤教务长3(大凝爱书法的全拼小写:daningaishu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