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诗的形而上学(2-2-3-4)——用哲学破解诗歌的奥秘,每首诗都是一

2023-10-30 14:41 作者:瑞瓦肖的风  | 我要投稿

时代性的诗歌主义(Epochal Poeticism),代表人物:李白,惠特曼。


场域论(2):时间(生→死,宿命、命运、方向性,残酷、创伤性的维度;敌人)VS空间(共存、彼此依赖、自由、闪转腾挪、温和宏大、精微机制/结构、理性的维度;友军)

本体论(2):凡俗的主客体对立vs主体内在的诗性体验(内在Truth、神秘主义体验、超出主体、无法拒绝,spoken out of you=youself,写下来就是对自己保持忠诚)

认识论(3):智(神秘主义、形而上学、玄思、思辨;超越性内在性的维度)vs愚(共同体、国族认同、政治妄想/野心、道德理想;普遍性外在性的维度),由诗调和

(三重矛盾最后中心化到诗上:场域论/生存论上最根基的对立/矛盾、本体论上的对立、认识论上的对立)

目的论(4):“循环vs终结,由节奏(瞬间的永恒)调和”这个结构被重复所瓦解,落韵、重复实际是sexuality,每次落韵都很爽;这里的重复最后实际是死亡驱力,写诗时的不停重复是死亡驱力在引导,这种状态下诗是写不完的;不是说压了韵才是重复,而是在写每个字的时候就是在重复了;在目的论上完全开放,在主流文化共同体中实现了(诗歌)自由


在这种诗歌精神中,其目的论体系是不停在变的,它是重复,也就是在循环、终结、节奏三者间不停变化,节奏说穿了是前两者,因而目的论体系中实际是循环与终结的角逐无法符号化地把对抗显现出来了,完全是群魔乱舞,它们的竞争关系完全靠主体性来调和,也即目的论上的对立完全由抽象的否定性(诗人的第一人称、主体性)来接盘了。


2214、2224、2234回过头去摸索22时,沿着本体论的对立摸到场域论的对立的那条缝隙时,大概率会哭出来。这里的哭代表一种hysteric——“我该怎么办?”+实体/大他者也不知道;怅然若失以为失去了某个答案/真相,后来发现答案/真相自己也不知道。


如何运思摸到崩溃的那个裂缝?2234,先把所有目的论悬置起来,癔症化;然后让自己把握到的两种现实体验对抗起来;然后准备好本体论上的位子,一边是凡俗的主客维度,一边是空一个空位,等那个东西来;然后摸到这个东西实际上没有,只能靠自己的主体性去填;然后摸到原来时间性和空间性之间有种对抗;最后会发现这种时间性就是自己的生存,时间性维度就是生命的维度。


在这个意义上讲,2234不能理论化,它一旦理论化就变成3字头了。所以2234无法变成一个事实上存在的形而上学,它是一个不存在的形而上学,因为它一旦要存在并维持其一致性,它就变成3字头了;因为2234最后发现时间就是生存论叙事/冒险,“我得对这一切负绝对责任”,这时立刻变成Master的姿态。但诗人不敢,诗人在这里怂了,面对太过沉重的伦理学压力,诗人快速撤回到了本体论上留的那个空位,把他体验到的东西看成一些本真的诗意,其主体性涌现成字词、字句,变成诗性的本真的存在,再经由认识论上诗的中介,就写出来/敞开来了。


时间vs空间,空间是世俗的维度+超凡的维度,时间是地狱性的维度,毁灭性的力量,世俗与超凡的维度在其面前均颤颤发抖;主体性把握到时间vs空间二者间的裂隙,最后受不了了逃回来就变成诗歌。


所以,诗歌不是很勇敢的;勇敢的诗人是自我悖谬的。诗人感受到那种绝对否定性或世界之夜之后,怂了,要在符号学中找庇护所,这个东西凝结就变成诗了。(最原原本本的诗,一流诗人写的诗)


在这个意义上,诗歌与文学是两码事。诗歌是灵魂的痛苦的、创伤性的冒险活动。写诗的整个结构太创伤性了,格律、韵这些实际是为了满足爱欲经济学的,为了写成诗必须要享乐,因为整个过程太创伤性了。所以诗人用格韵是不得不用,他不用这些东西保护自己的话,那承载出来的这些符号就会变成妄想症的妄想、幻听;或者变成某种倒错的爱欲结构。所以,押韵是压住、束缚住那个幽灵一般的超形而上学的东西。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每一句/首诗都是一个微型形而上学,其作用是为了束缚住场域论中的剩余,这个剩余是一种前符号学的力量、辩证唯物主义意义上少于无的那种力量


一流诗人是微操能力很强的形而上学家(只会玩一个英雄);而形而上学家是粗疏/退潮诗人、诗学道听途说者。在这个意义上,诗和形而上学是同一种东西,只不过诗更精巧,它是一线搏杀,越是以势均力敌之态失败,诗越是好诗、越本真。


2234的目的论实际就是死亡驱力。死亡驱力在诗歌中流动,这是诗歌的原动力。


【主义主义】诗的形而上学(2-2-3-4)——用哲学破解诗歌的奥秘,每首诗都是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