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2021高考必备:“文明的力量”主题
文明的力量
中华泱泱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沉积是由我们炎黄子孙创造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这些名人名言只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个微缩景观。其中折射出的哲理和内涵至今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人无礼,无以立。”文明的力量至关重要,它能使一个家庭和睦相处,能使一个民族自立自强,能使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
文明的力量优质时评
01以文明为笔 书写美好新时代蓝图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文明,作为一个国家精神的体现,对国家发展、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20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参加大会的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展示出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视。
“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推动文明事业迈向新的发展台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不断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文明不是虚假的,而是实实在在促进社会发展、居民和谐、国家强盛的软实力。
推动文明建设,需要汇聚每一个人的力量。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重要论述。而家风的养成,就需要文明的滋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什么样的家教,决定了孩子未来走什么样的道路。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才能让千万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开始的地方。因此,推动文明建设,要重视每一个家庭的力量,让家庭文明与社会文明共同发展,为文明中国凝聚力量。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管是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及文明个人等,都有着我们学习的地方。一个文明的城市,不仅更加有温度,更是一个城市治理水平的体现。以文明为笔,绘就了一幅幅人与人其乐融融的美好画面,让我们看到了文明所蕴含的重要力量。开展文明教育,既是要让更多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部分,也要结合红色教育,让更多人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贡献澎湃的力量。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明的必然要求。以更多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加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真正实现举旗帜、聚人心、兴文化的效果。例如,今年火爆的电影节目《夺冠》《金刚川》等电影,向我们展示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爱国主义精神,极大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起到了为文明社会建设“铸魂”的效果。
“十四五”时期,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物质的丰富,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加快社会文明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让文明之花在神州大地山更美地绽放。
02以文明的力量 描绘乡村美好发展的图景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有力推动农民文明素养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为全面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乡村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家风是社会文明的根基,家风相汇成民风,民风相融成国风。加强乡村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凝聚脱贫致富合力,不断丰富乡村物质生活。加强文明建设,首先要发展经济。在江西省井冈山神山村,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借助旅游业带动餐饮、特色产业的共同发展,让越来越多老百姓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奋力前行。2017年,神山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8700多元,非贫困户突破1.6万元。神山村被评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乡村,真正实现了“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承诺。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焕发农民全新精神面貌。红白喜事、升学宴、谢师宴、参军宴、满月宴、建房宴、生日宴……名目繁多宴会,让许多人苦不堪言。但是,苦于面子,又不得不如约参加,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也造成了严重浪费。因此,加快推进移风易俗,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坚决很刹这股“人情风”。同时,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通过送戏下乡等方式,加强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保证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全面开花,持续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让“文明之花”在广袤乡村竞相绽放。
完善乡村规划建设,扩大激活发展一池春水。规划乡村建设,要有全局“一盘棋”的意识。曾经,因为没有合理规划,导致养殖业靠近村民生活区,导致村民生活大受影响。并且,在一些乡村,因为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导致人们的生活不够便利。因此,不断加大乡村规划建设力度,科学制定乡村发展的方向,完善公共服务,才能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引领乡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核,是乡村精神文明的基石。推动乡村振兴,要真正让乡村老百姓富起来,精神文明强起来,乡村生活美起来,为推动新时代乡村发展描绘更加美好的未来。
03文明城市新榜单,彰显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11月20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参加大会的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
1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和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全国共有133城市成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其中,江苏有3个设区市和9个县级市和县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是城市实力、城市魅力和城市竞争力、影响力的象征,是城市熠熠闪亮的一张名片。一批又一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折射出的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全国文明城市新榜单,显示了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赋予精神文明建设崇高使命,给予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同志们关怀鼓励,从而形成了全国上下“一盘棋”,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强大合力。实践证明,精神文化生活的小康,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精神文化生活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涵、核心要义。新阶段,顺应、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仓廪实衣食足”和“知礼节晓荣辱” 相辅相成 ,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并驾齐驱”,也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手齐抓”。迄今,共有12个设区市、16个县级市和县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处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第一方阵的江苏,勇于探路、率先建立全省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年度监测和发布制度,并每年组织一次全省范围内的文明城市省级测评,推动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文明城市创建态势。
全国文明城市新榜单,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大城市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利民”的鲜明导向,并贯穿于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努力让创建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从推广全民阅读到提升全民素质,从整治环境卫生到培养市民文明习惯,从完善城市功能到提升城市品质,从优化城市管理到促进城乡一体文明,不断增强创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提升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营造全社会坚定支持、“众志成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良好氛围。
全国文明城市新榜单,标注了社会文明的新高度。坚持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蓬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注册志愿者超1.72亿人、发布志愿服务项目超390万个。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在百姓急需援助之时,广大志愿者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烘托向上向善、友爱互助的道德力量。在落幕不久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叶子”的志愿者们,成为了“进博会”一道亮丽风景线。在江苏,志愿红“四季花开”。全省第五届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上集中展示了全省十大主题、210个项目以及全国各地247个重点项目。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的宏伟蓝图、美好前景。我们坚信,振奋精神开启新征程,团结一心奋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乘风破浪,砥砺前进!
04让精神文明之花璀璨绽放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20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参加大会的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之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全面提升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此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召开,再一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对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同志们的亲切关怀,对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殷切期望,必将进一步奏响新时代文明和声。
奏响新时代文明和声,用道德之光凝聚奋进力量。今天,我国阔步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社会转型也在加剧,这就需要我们持久地大力弘扬向上向好、崇尚正义的价值理念。构建匹配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就是唤起人们心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放眼中华大地,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广大人民群众敢作善为,高挚道德火炬,引领公德高地,一个个体现出“细节之中见文明”的行动,奏响起了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和声,也让每个人心底蕴藏善的种子生根发芽,让道德之光凝聚起奋进力量。
奏响新时代文明和声,用榜样的力量擦亮精神名片。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次表彰的各类先进代表,是各领域、各行业践行文明的榜样代表。榜样是向前进的力量。立德铸魂,凝聚价值共识,构筑精神高地,榜样的力量不可或缺。所以,以此次表彰为契机,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掀起以这些模范、榜样为引领的新热潮,就是要涵养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明追求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不断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建设,让榜样的力量擦亮精神名片,也带动更多人见贤思齐、向善向好。
奏响新时代文明和声,统筹物质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物质精神并重,决胜全面小康。从实践来看,文明创建的过程,就是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实现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步提升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坚持城乡一体推进,厚植文明根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关注点找准工作切入点,助推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比如此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江西景德镇市,当地向“不文明行为”宣战,“礼让斑马线”“使用公筷公勺”“排队一米线”成为瓷都市民的行为自觉,文明城市的创建不仅有力推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且还把城市的“文明指数”转化为人民的“幸福指数”。
奏响时代文明和声,建设精神文明高地。文明,始终是人性之美最绚烂的底色,也是我们心底最坚实的认同。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只要我们持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努力让文明创建成果可见可感,我们就一定能够让精神文明之花璀璨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