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读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目的论:否定原因论,自我否定,来达到目的,放弃最求幸福的目的或者情绪就是目的工具。
烦恼源自人际关系:若人处于社会这个大团体中,就免不了信息上的交流,而烦恼就是信息流动事时,对于现状的不满或者对他者的欲望所产生的情绪,若需要没有烦恼,卢梭曾言需要回归纯粹的自然状态。
自卑感:自卑感,源自于自身与他人对比的不足所产生的情绪。否定自我
自卑情结:被情绪困在一个循环之中的自我否定,以此来获得特殊地位。
竞争:他者既地狱,幸福在眼前你却看不见,不必要的竞争,总是把他人的成功,看做自己的失败,若把他人看做朋友,那么是不是生活轻松多了?当然要注意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作为盆友,利己主义等除外。
自卑感延伸假优越:虚假的优越性,带来自我否定,或者说自我保护。
廉价的优越性:通过手段获得特殊地位,以此获得关注。
权力之争:通过手段(辱骂、自杀,愤怒等)以此来获得自己的胜利,目的论的延伸,最好忽略他人的影响,拘泥于胜负并不会带来什么好处,只会失去一位盆友。
人生课题:人际交往产生的问题,关系的距离和问题(处于社会之中,恋爱,工作,学习、交友),害怕自尊受挫,或者他人的否定,所以害怕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的确定并不是由他人决定。
人生谎言:。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人生谎言,逃避不过是借口。
否定认可欲求:通过他人的认可来实现自我的认可,或许过于悲观,舍弃自我,延伸赏罚式教育,那么样的想法过于趋于利。《无声告白》: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所活着。——《活着》
课题分离:个体的独立,课题是谁的课题,问题谁该做,不要妄加干涉,我们只能引导帮助,而不能代替或者强迫他人,明悟结果是谁承担,若有时候妄加干涉是可能出于目的,只会有反抗,注意:课题分离,不是无视人的感情,只是问题的划分,基本还是要尊重他人。
自由: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不是放任的自由,我们不一定要回归自然,他者的情绪与厌恶是由他决定,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巨人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所以自由是违背本能的。
共同体感觉:他人是伙伴,他人是敌人,对于我所在意的认可,不过是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人生的主角,是世界地图的中心,但不是他人的中心,我们存在于社会这个共同体意识中,有共通温度,有共同的归属感,需要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归属感,注意:只能存在于人们认知中。
批评与不批评:其中出现的横向关系与众向关系。
例如态度的不平衡,众向关系:存在不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的关系。表扬不一定纯粹,伴随目的,其他人的认可也是,存在支配心里,是自己的对欲求的渴望并非正面。
横向关系:存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的关系。欣赏是一种尊重,人格上的平等。
贡献:如何感觉自己有价值,共同体贡献,出自内心自发的觉得有价值,贡献案例1.存在价值(情绪价值)2.行为价值(工资)。
人生价值:注重当下。
共同体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当他人对我的本存在不满,而自我却需要拿出内心更完美的自我来迎合他人,所以形成对自己自恋呈现自我意识过剩,对内心形成枷锁,所以人不是完美无缺的,接受内心缺陷的自己也是一种幸福或勇气。100分和99分的区别
他者信赖:信用与信赖,相互关联,所以当见到一个人是我们判断一个人会不会背叛的的基础是信用人品,既类似银行的贷款的抵押信用情况,信赖是个人的品格他与人的意识相关,也背叛与怀疑是个人意识相关,但绝对不是已经信赖他人的自己发出,所认明白一个可不可以相信,那么得看他的信用,与自己决定是否的信赖,但信赖就要毫不怀疑,否则就是自我否定,以及敢于自我接受被背叛的勇气。
归属感: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我所以认为的社会意识存在,皆于我为
目的是解决方法,目的论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目的产生由于原因,产生目的不一定是自身的原因。
他者贡献:以为团体贡献为条件获得利,这个利是归宿感(引导之心)。
敢于平凡的勇气:并非只接受平凡的自己,而是注重当下,人生是无数的刹那,未来很远大,别忘了眼前的风景,过去无法改变,未来还未开始,从未定义人生。
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
幸福: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但我们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必须认可自己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