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15.11 颜元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11、颜元(1635—1704)
清初唯物主义哲学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他一生主要从事讲学,行医,没有做官。在青年时期,参加过一些农业劳动,对民间的疾苦有一定了解。晚年主持漳南书院,设立文事、武备、经史、艺能四科。在学术上,他与他的学生李塨共同提倡实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命理”之学。后人称他们为颜李学派。
颜元在哲学上坚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万物是由“气”生成的,“理”不过是万物所以然的规律。他说:“生成万物者气也,······而所以然者理也。”[i]他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是统一的,“气”决定“理”,“理”是“气”变化的规律。因为“理即气之理,气即理之气”[ii],“理”是不能离开“气”而存在的,“若无气质,理将安附?”[iii]在“理”和“事”的关系上,他提出“理”“事”统一,以“事”为主的观点,主张“见理于事”,“习事见理”,“理”表现在“事”上,并不存在“事”外之“理”。在认识论方面,他主张认识的对象是客观的事物,指出“知无体,以物为体,犹之目无体,以形色为体也。”[iv]另一方面,又认为人在认识事物时,必须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他对“格物致知”的“格物”作了新的解释,说“格物”的“格”字,即指“手格猛兽之格”[v]。所谓“格物”,就是“犯乎实做其事”[vi],只有“犯乎实做其事”,“亲下乎一番”[vii],才能“致知”,即获得知识。他对程朱唯心主义理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说:“千余年来,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viii]为之也”,其“读书愈多愈感,审事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ix]他反对“读书静坐”,提出求知在于实行,认为“读书无他道,只要在行字著力”[x]。但他片面强调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而忽视理性认识,带有经验论的倾向。
著作有《习斋记余》、《四存篇》、《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等。后人编入《颜李丛书》。
注:
[i] 《言行录·齐家》。
[ii] 《存性篇》卷一。
[iii] 《存性篇》卷一。
[iv] 《四书正误》。
[v] 《习斋记余》卷六。
[vi] 《言行录·刚峰》。.
[vii] 《四书正误》
[viii] 朱熹。
[ix] 《朱子语类评》。
[x] 《言行录·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