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英语听说高考的一点经(jiao)验(xun)
(本文系2018年广东听说高考后笔者撰写的总结,2019年发布于“文综有约”(现更名为“文科有约”)公众号,此处仅作存档。另:本文仅代表当年对高考考察模式的分析,不确保能够对之后的高考发挥指导作用。)
首先声明,以下所述只是为了英语听说高考而采取的一些技术手段。如果按照这个方法去与人交际,是会被人笑的。另外,如果你的语音语调足够地道,可以不使用这些技术手段,毕竟学科素养大于一切应试手段。
在开始练习之前,先要做好硬件上的准备。现在E听说有手机和电脑两个平台。一般来说,在电脑平台上的分数会高于手机平台。不同的人高的程度不同,如笔者电脑上的Part A会比手机上的高1分左右。另外,Part A在放在套卷里时分数一般比专项训练低,据科大讯飞工作人员称这是因为套卷中系统会对三部分的语音语调进行综合评价。这启示我们良好的语音语调要在三部分中一直保持。在调试设备时,麦克风的位置至关重要。按照规定,一般远近以离嘴2cm为宜。但麦克风上下的摆放则由个人视情况而定,只要保证不会有强烈气流喷到麦克风即可,例如笔者的麦克风习惯比嘴略高。值得一提的是,笔者这种方法有时会受鼻子呼吸的影响,故使用这种方法的同学在练习时呼吸深度不宜过大。调整好麦克风位置后,建议朗读“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的英文版“Life is like an ocean, and only the strong-willed people can reach the other side.”其中“the other side”里的the不发原来的/ðɪ/而发/θɪ/。这样一来,句子中就包含了几个容易引起喷麦的音/f/ /ʃ/ /p/ /θ/ /s/,方便同学们进行喷麦检查。
关于在练习中的有关技巧,讯飞E听说的配套教材有了许多指导,而我想讲的是书上以外我提出的或听闻的书上没有的技巧。在Part A,我有一个核心技巧,就是放慢语速,将辅音读清晰。我们应当在能读完的基础上稍微放慢语速,力求将平常一些为我们轻读甚至略过的辅音读重一些,读清晰一些,长元音也要拉长一些,这样机器才能更好识别。另外,诸如连读,升降调等也要稍微夸张些,强弱也要明显些,让机器能更好识别。除此之外,读慢一点也可以有助于画面切换间的平稳过度,从而提高连贯度得分。
请大家务必记住,读慢是以读完为前提的,这一点非常关键!!!笔者与班内许多同学由于过于放慢导致了有一两幅画面没读完的情况,对考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在前期跟读的时候一定要关注画面的切换速度,如发现较快则后期一定要做调整。希望大家务必记住这一点,不要重蹈我考试时有一句没读完的覆辙。
关于Part B,没有什么额外值得我们注意的,但推荐一个技巧:如果简单回答只有一个单词,则应使用较完整的回答,因为回答如果只有一个单词的话,系统会更难识别,容易造成丢分。至于Part C,就是就是拉不开差距的玄学了。请记住一条准则:细节越多,得分越高。因此在Part C一分钟的准备时间里应先花10-20秒回忆一些细节,剩下的时间再梳理文章,做做预热。
此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技术。一是在练习时心要静的下来,不要受自己前期失误的干扰。(当然,Part B时可参考别人的答案/滑稽)。二是在系统朗读“Welcome to Computer-based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st……”的时候可以跟读,预热自己的状态。三是不要懒,把你的口腔肌肉充分调动起来!练口语不像平时说话,即使嘴巴动的幅度稍小也不影响交流。外国人说话时口腔都是充分调动的,因此你也是!如果你的口腔运动幅度不够大,发出来的音很难到位,更谈不上饱满,扣分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在笔者看来,英语听说高考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上技巧是你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后可以帮助你继续提高的方法。在前期,我们应该做好两大准备:掌握国际音标相关知识和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笔记方法。这两个都是你拿高分的基石,而它们又都需要一定时间,因此需要在前期完成。在后期,需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并及时对练习中的问题进行总结。要牢记:练习中的每个问题都可能出现在考场上,因此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这是笔者在惨遭翻车后得出的血的教训,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最后想跟同学们说的是:生活就像海洋,英语听说高考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浪花(反正要扣也就是一两分,一道选择题随便就拉回来了),所以结果无论是好是坏,都不要放在心上,更不要为之消沉,因为,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写在后面
写这篇总结的时候,听说成绩还没出来,最后我的成绩是14,算是一般吧。不过,我经过观察、思考、实验、分析等努力,得出“语速慢,辅音重”的所谓“应试口音”的“科研”过程,是我很珍视的。在这里,我也想借此鼓励你们:面对高考备考,有的时候就需要努力钻研,然后发展出各种各样的“技术”,这些“技术”也许很不起眼,但我相信钻研“技术”的过程会让你受益匪浅。如果你愿意分享这些“技术”,也欢迎你联系我们,文综有约公众号的大门向你们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