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语初心者应对于日语的一些再认识

关键词:书写系统、日式英语、万叶假名、音读、训读、汉字、汉字文化圈、汉字化
上次关于高轮网关到外来语翻译问题一文,引来了不少积极反响,也有不少同学抛来了一些问题。从问题中能看出大家对于学习外语的浓厚兴趣,和对于日语这一门特殊语言的认知偏颇。在本次的文章中,我决定浅谈一些日语初心者应对于日语的必要再认识,同时再科普一些有趣的冷知识。
同时,为了保证各个基础的同学们都能看懂,我将默认大家以小白为对象进行叙述。正文开始。
(1)日语的书写系统
众所周知,现代日语由假名和汉字混杂进行书写。其中假名又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二者各司其职,平假名可用于注音汉字,也可用于表示词语,片假名用来音译外来语。在读法上,一个假名算一个音节(包括拨音、拗音、长音和促音均算一个假名,也做一个音节)。
比如说,上文提到的“高轮Gateway”中的Gateway一词,就会被按照日式英语规则音译为“ゲートウェイ”。同样地,一些其他的未被近代意译为和制汉语的外来词汇,比如说Computer(计算机)、Radio(收音机)、Department(百货商场)、Hamburger(汉堡包)、Mansion(高级公寓)之类的词汇,则会被直接片假音译为コンピューター、ラジオ、デパートメント、ハンバーガー和マンション。其读音由于需要完全满足能用日语中的有限音节表达,所以日式英语听起来会非常奇怪,比如上述单词的发音接近于:空噗优他、垃圾哦、逮怕头门头、航霸嘎和茫熊。

我们注意到,有些音译词语例如计算机过于冗长,所以喜欢4音节的日本人(这就是为何古日本和歌惯用4字格式)就会将这些词语不顾一切地缩写、甚至魔改地面目全非。例如百货商场デパートメント,取其前四个音节デパート表示即可。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一个词:パソコン,意为“个人电脑”,是由“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ー(Personal Computer)”一词,各取两个单词前两位字母(省略了长音”ー”)魔改而成。甚至还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外来语(例如连衣裙“ワンピース”,来源于英语“One Piece”,意为连衣裙只由一块布做成,还有面包“パン”,来源于法语面包“Pain”)、甚至是自创的外来语(例如加油站“ガソリンスタンド”,若是转写成英语为“Gasoline Stand”,英语词汇压根没有这个词)出现,这也难怪会使得外国人的日式英语辨识度雪上加霜。
但是,我们不能嘲笑日本人英语发音不标准,其实他们都会真正的标准发音,只是由于崇尚个性的生活环境和频繁使用音译外来语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已经习惯了日式英语。这里浅析一下有关生活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好比在日本学校,说标准英语会被视为是做秀、装清高、没有个性、不懂创新(关于日语创新这一点后文会提到)。并且由于日语是元辅比最接近1:1的语言之一(元辅比即一门语言中所有音节元音和辅音的比例,其中注重口型的英语元辅比远小于1:1,注重声调的汉语远大于1:1,爱唱歌剧的意大利语最接近1:1),元辅比越接近于1:1的语言越被公认为是好听的语言。因此许多日本人认为,将英语日式英语化是一种对发音的美化,日式英语发音也比较好听。
不过也由此能想到,日语现代词汇量的扩充已经很难再依靠汉字(上文已做翔实分析),只能通过不断地继续音译外来语。于是说,未来的日本人只能悲哀地不断学习外语,在快速辨认这满屏片假名中才能掌握好自己的母语。嗟乎,何其悲哉!
(2)日语的汉字和假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日语的字母叫做“假名”,其假在何处?其为何又有平片之分?平片又为何意?答案说来话长,欲长话短说,需先从日本历史说起。

日本和中国文化开始流动的时期应当算是从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对应汉朝)开始,日本以“奴国”的身份派使者前往中国朝贡,并领取东汉皇帝赠与的“汉委奴囯王印”。不过当时汉语并未正式进入日本,直到大和时代(4世纪~7世纪,对应晋、南北朝),日本第一任国家元首神武天皇率领大和民族统一了全日本(所以叫大和时代)。后来孝德天皇推行大化改新,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同时天皇被确定为国家元首。由于孝德天皇认为“奴国”不好听,所以派使者向东晋皇帝宣布,改国号为“日本”,并继续朝贡中国,同时彻底开始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这就是汉语和汉字第一次引入日本,更准确地说,日本第一次接触的是晋代的古汉语。
再往后,日本经历了政治中心迁移的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对应隋朝和初唐)和奈良(平城京)建都的奈良时代(710~794,对应盛唐和中唐),进一步加大对于中国的学习力度,前后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西渡。这一时期是古代中日交流最旺盛的时期,出现了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我国的鉴真和尚等一批文化交流的使者,将唐代的古汉语继续向日本补充。就这样,晋隋唐三代的汉语东渐逐步完善了日本人的语言体系(其实不同朝代的古汉语,由于音变等原因也造成了一定冲突,下一篇文章我将专文探讨论述)。
在日本继而迁都京都(平安京)后,进入了平安时代(794~1192),由于中国进入晚唐时期,开始内乱,日本派出了历史上的最后一批遣唐使,并结束了大规模学习中国的政策,逐渐演化成一个较为自主的国家。也就是说,从大和时代一直到平安时代早期,日本将古汉语引入,结合日本的土著语言,不断演化成为了日语。
具体而言,首先是汉字为日语口口相传的土著语言提供了文字作为载体,然后不断引入了一大批来自于汉语的新词汇。这两者都使用汉字表达,也就分别是后来日语中的汉字“训读词”和“音读词”,举个例子,现代日语中的車(くるま)就是训读(和汉语发音完全不搭调,只是来源于远古日本土著语),而論語(ろんご)这种发音和汉语比较接近的就是音读。
同时,由于汉语在训读和音读上是按照中文(古汉语)发音规则,无法展示(训读的)日本土著词汇发音和(音读的)汉语的“日本方言”,日语需要一套注音字母系统,于是诞生了用特定汉字注音的用法。《古事记》也有记载当时人们矛盾的想法:【上古之峙,言意亚朴,敷文椿句,於字即菲,已因钏述者,词不逮心,全以音速者,事趣更畏。是以今,或一句之中,交用音刮,或一事之内,全以钏绿。】(太安万侣,于712年)比如说用袁字代表o(wo),用加代表ka,阿代表a,吕代表ro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个音可以由多个汉字表示,比如说na可以用名、奈、无等汉字。
这种用汉字注音日语的用法,由于是被当时崇尚汉学的日本士族视为“不是真正的汉语”,所以被称作“假名”,那么“真名”很显然指的就是汉字了。上述的汉字做假名的用法,便是著名的“万叶假名”,可以在《万叶集》、《古事记》等一系列奈良时代的古书中看到。若是之前参加过于学长假期周末活动的同学们,应该现在对【约竞以回时,伊耶那美命先言,阿那迩夜志爱袁登古袁】这句火星文一样的话有一些印象。这便是典型的万叶假名,若是用现代假名来表示的话,就是【约竞以回时,伊耶那美命先言,あなにやしえをとこを(大意为:好俊的男孩啊)】。
现代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则是保留了汉字草书的写法或是偏旁部首。在之前的周五活动中,我经常纠正组员的假名手写体,例如提醒要把平假名写“圆”,把片假名写“尖”。顾名思义,平假名就是书写平滑的假名,拐弯抹角处应当圆角,而片假名是汉字的一部分(日语中部分或单个即“片”,比如说“片(かた)手(て)”就是单手)偏旁部首一类的,所以写时要有棱角,以看出“这只是真名‘破碎’的一部分”。
(3)日语的汉字音训读
说了这么多,现在回归正题。有了前文的铺垫,我们便知道,想要掌握日语汉字的读法,便需要将所有汉字(及汉字词汇)按照音训读分别记忆。先说音读。音读需要依靠一种“方言语感”,据调查大约到N4~N3可以音读拼出所有汉字,即使偶尔会有古人误读和“晋音音变”等现象导致拼错(这个也是下篇文章会详细论证)。比如说,同样是fa,有语感的便能敏锐辨识出,“发”是Hatsu、“法”是Hou、“乏”是Bou、“罚”是Batsu。这个大抵只能通过前期的大量背词以训练语感,就好像学习一门方言一般的。不过倒是有一些现成的窍门可以分享:现代汉语的后鼻音汉字(ang、eng、ing、ong结尾的),音读一定是ou/ei等长音结尾。
另外,在学习音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粤语等方言思考,古汉语为何会这样拼读。“逆”字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读音为Gyaku,从中可以看出古汉语这个词一定是个ng开头的鼻音声母(这个在越南语和粤语里尚存留),并且是个k-入声字(入声作为古汉语平上去入四调之一,在普通话中已废弃,并将其转入二声-阳平、三声-上声和四声-去声,日语里尚存-t和-k,朝鲜语、越南语以及粤语等中国方言还有-p、-m等,日语会将入声字尾补齐i、u段韵母以配平1:1元辅比)。
这便是件极其有趣的事情,就是在阅读一些我国古代诗词的时候,可以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例如岳飞的 《满江红》,结尾的韵脚全部为入声韵,按照日语的音读拼法暴露入声:歇Setsu、烈Retsu、土Tsuchi、月Getsu、切Setsu、雪Setsu、灭Metsu、阙Kaku、肉Nyuku、血Ketsu、阙Kaku。这种典型的结尾续音节,一定就是入声字(其实和朝鲜语的闭口音有那么些相似之处)。由于汉语中入声短促有力,所以表现了《满江红》中,岳飞欲图抓紧时间扫清敌寇,早日收复失地的精忠报国之热血。这种情感理解,大概也只是明白了这种古汉语音韵后才会产生的吧。日语音读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遗迹,真不愧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再然后是训读。训读是学习日语中期比较头疼的一点,因为背训读单词就和背英语等西方语言的单词是一个样,毫无规则可言。唯一对于中国人的福利,大概就是能有个对应的汉字,心里有个安慰“我至少还是知道意思的”。不过越往后学,随着训读词汇量的积累,会逐渐找到一些感觉,看到假名后大脑中出现一种带有温度的画面,继而看到词之后过目不忘,或者即使忘掉了一经点拨也会立刻想起。例如,看到mi之后,也许大脑中会浮现出一个“塞得满满的、高深不测或又宏伟宽广的”的景象。这一点上也建议结合万叶假名一同理解,便可以悟出一些假名“背后的深意”。

训读更好玩的是,它非常锻炼古文能力。当然锻炼训读,首先得背会书上的动词遣、训名词(国训)与形容词遣,另外还有熟字训(即一个多字词语的整体训读,其读音无法拆分到单个汉字上,如“日和(Hiyori)、松明(Taimatsu)、海女(Ama)”等,大概有些类似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再然后我个人强烈推荐去尝试拼读人名和地名。众所周知,日语是人名和地名很多时候连日本人都拿不准,可见其变化的多样性。
我初中时,曾经和一起学日语的同学们用了一款“日本地名神器”app练习地名拼读:“乘换案内(のりかえあんあい)”,本质上是一个日本电车图的app。在app里,只有各站的站名点击后被翻开,才能看到站名的注音,要不然满眼都是汉字。所以当时我们像下飞行棋一般,轮流拼读并翻开站名订正。由刚开始一个站只拼的出个把字,到最后大胆猜测该站使用了特殊读法甚至是一个冷门熟字训(我至今还记得我拼对了东京临海线的“东云”站,是个拼作Shinonome的古老熟字训),由此学习训读的速度一日千里。

近期,由于不断深入地学习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我也逐渐地明白了一些汉字的深层含义,比如其造字时的初始意(或象形意),以及一些典故造成的衍生意。这个时候我便开始尝试拼读一些复杂人名,尤其是一些日本明星。比如说秦基博的“秦”字,意为利于生长作物的田地,所以和花圃一样都是はた,再比如松冈祯丞,“祯”是吉祥之意(比如说明末的“崇祯皇帝”,意味何其讽刺),“丞”指辅佐,尤其是特指为君王出谋划策,自然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二把手”,和“次ぐ”一样就都是つぐ。多么巧妙!。还有我之前在朋友圈创作的一个笑话,就是日本人永远分不清北京的安贞门和安定门(由于无论是音读的Antei还是训读的Yasusada均完全一致),不光是贞和定之争,甚至还能扯到训读一样是Yasusada的河北保定。保安保安,贞定贞定,汉语真是博大精深!


(4)日语的变化趋势和汉字文化圈
日语虽不及汉语一般古老,但是也是一门悠久且不断传承且古今变化不过大的语言(比起西方语言),至少我们还能看懂一部分《古事记》和《万叶集》。日本在平安时代停止遣唐使活动后,便逐渐以当时基本成型成为独立语言的日语进行完善,在这过程中出现了历史假名遣、契冲假名遣以至于到二战及战败后的现代假名遣等里程碑式的发展,这个下一篇文章会作详细讲解。
现在社会是一个全球的、快速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地球村,来自各方的多元文化会不断冲击着每一个文化,文化间也不断博采众长,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文化入侵现象。比如我上一篇文章论述的日语过量外来语问题便是一个典型事例(包括现代朝鲜语和越南语在脱离汉字后且只存在汉音训后,这个现象更加明显且可怕)。

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大和民族拥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作为地基的积淀和被黑船闯入明治的欧化思想,如此一个东西方碰撞的产物。现在不是汉音东渐的黎明,也不是西学东渐的曙光,而是一个在东西方夹缝里逐渐潜移默化的时代。往哪边风力大,旗子就往那边刮。高轮网关、虎之门丘的笑柄,愈来愈多的日式英语词汇诞生,我相信都是转东风前的一端插曲。日本是世界的孩子,但是他的家永远在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里,还有中国、越南和朝韩,曾经大家如同兄弟般书写着同样的汉字,用各自语言说出汉语的方言。如今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有的因为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汉字,也有的诞生出了自己民族的拼音文字,还有的一路在放下和放不下的抉择中踌躇(补充一点,韩朝的去汉字化是由于二战日本侵略引起的)。甚至是圈内还发生了一些历史上令人扼腕的悲剧,但正是因为悲剧的发生,才会令人们警醒,让互相增进彼此了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存在了修复关系的意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方块字串联了东亚灿烂的文明,也目睹了东亚风云变换和见证将来巨龙的伟大复兴。
回顾我国悲催的近代史,既是一首人民求先进、求解放、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凯歌,也是象征着民族文化自信的汉字从神坛上跌下,被怀疑、被否定、险被遗弃的去汉字化血泪史。从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等一批先进分子将封建文化糟粕归结于文字上开始(这也是当时的历史局限性),汉字被当作落后文化的代表。好不容易一战胜利、二战胜利,民族自信心得到回升后,本以为汉字能稳定其地位。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发现上千汉字数量无法比拟只有两位数的西文,踏不上信息高速路,于是第二次去汉字化的浪潮袭来。幸亏有王永民先生发明的五笔码拯救了汉字,保护了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纽带。到了现在,伴随着“四个自信”的提出和国家的日益强大,汉字的文化价值和科技价值逐渐突显。汉字,是我们民族多么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文化财啊!
汉字的方块字无疑是先进的,有着最低的信息密度,兼具表音、表型和表意。一路从仓颉走来,读音在各朝各代变化,还有地域上的“十里不同音”,但是文字永远是统一的。而反观欧洲,由于使用着拉丁字母,一旦读音改变,字母便跟着一起改变,紧接着就是语言的改变加文化的改变,最后便分裂成了如今的遍地小国。而中华民族自古分久必合的关键,就是因为有着汉字这条强有力的纽带,再加以儒家思想的指引,便一直向往着大一统。同时,汉字(也包括儒家思想)这条纽带不仅连起了国内,更连起了我们周边汉字文化圈里同样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东亚人民,一起在文明的快车道上奔驰,书写下了灿烂的历史绘卷。
我也相信,中日友好在未来将是必然,而在这个通往未来的漫长过程中,更需要我们这一代搭好交流的桥梁,增进理解、用外语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进而说远亲不如近邻,远而看也只有汉字文化圈内的兄弟,才能彼此用“真名”文化相通、肝胆相照,“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汉字下笔,字字珠玑。将来的日语是片假的未来还是汉字的未来,这个自然要留着历史去检验。无论是“汉字”、“漢字”、“かんじ”、“한자”还是“Chữ Hán”,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本人打到此处时,已然深夜。作为一个业余学习外语的语言爱好者,百感交集而如鲠在喉。想到当初小学时开始学日语的初衷,只是为了寻找汉字和假名间的对应关系,如今竟一路走到了这一步。此处早非日本语,又回顾行文,蓦然不知所云。
长松 于4月15日凌晨拂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