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影创考研 | 数字语境下短视频的美学特性


『热点』数字语境下短视频的美学特性
自媒体短视频以其娱乐至上躲避崇高的定位,迅速赢得亿万拥趸。短视频的出现颠覆了以往传统影像作品的美学规律,审美主体角色转变,作品极具无规则化和碎片化特点,通过分析短视频的特点与后现代下短视频审美变迁,论证短视频蕴含的美学特征,与此同时,引发人们对于短视频狂欢背后的思考,迅猛发展的短视频也让受众从最初的新鲜好奇向着习惯与麻木转变,在无形中失去了创造力和判断力。

01_短小精悍、信息集中、主题明确
短视频是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视频内容,长度一般较短,从新闻资讯、社会话题、时尚潮流、教育教学,到情景短剧、创意剪辑、幽默搞笑、生活分享等等,内容广泛,包罗万象。短视频适应当前的流行文化,追求短小精悍,信息集中,主题明确,每个视频的长度在几秒到几分钟不等,一般不超过五分钟。
02_技术门槛低
短视频具有短小精炼、重点突出、抓人眼球的特点,能够更好的适应如今迅速便捷、快节奏、随时随地都可以分享的新媒体环境,迎合了大众消费需求。短视频的技术门槛低,可以即时地发布与互动,吸引用户的个性化创作和自主传播,使实现以视频为载体的社交。个人创作短视频不需要高端的设备支持,也不需要创作者具有丰富的专业影像艺术知识。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功能,任何人都可以拍摄记录周围的事物,并通过编辑软件进行简单的编辑,制作成短视频作品。
03_更加注重自我表达
在短视频发布平台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时拍摄、编辑和发布,更加注重自我与个性的表达。由于短视频所需要的拍摄成本低、制作简单快捷发布途径广泛多样,使得短视频打破了过去电影、电视剧的艺术规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丰富多样。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短视频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学意蕴。

后现代的审美特点打破整体观念以结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零散化、边缘化、多元化取代整体,而短视频的出现正符合了后现代的艺术审美特性,消除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
01_“无规则性”范式化:打破古典主义创作方式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应运而生的短视频打破了传统的影像作品的创作模式。创作者不需要接受系统的艺术训练,也不必遵循影像创作中的视听语言、叙事语言规律,以内容为核心,在形式上天马行空另辟蹊径,以吸引受众注意、获得观众认可为目的进行创作。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认识和学习艺术都是通过经典的作品,理解和掌握经过艺术家不断锤炼提取总结的经典艺术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之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和理论的飞速发展,短视频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多样。短视频创作规律不断产生,发展的同时,也颠覆了过去的艺术规律,打破了长久以来古典艺术的创作规则和创作范式,短视频的呈现形式愈加多样化、反传统化。

02_审美主体角色的转变:颠覆单向传播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颠覆了过去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传统媒体不再是唯一的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渠道,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土崩瓦解。任何人只要连通互联网,就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和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渐渐模糊。在新媒体短视频平台上,用户既是审美对象的创作者,也是内容的消费者。不同于传统传媒平台的被动观看,在新媒体平台中,短视频用户掌握了观看视频完全的主动权。用户可以随播放自己喜欢的短视频,而平台也会根据用户的观看偏好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这个过程充分展现出用户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成为短视频的创作者,将身边有趣的事物和美好的时刻记录下来并制作发布。这使用户从传统的视频观看中纯粹的“观众”角色中走出来,用户既是短视频的作品的创作者,又是短视频作品的欣赏者。因此,短视频的美学特征也颠覆了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从根本上彻底拜托了古典艺术美学的束缚,而以广泛的大众审美为基础发生发展。

鲍德里亚在分析社会商品的消费过程时指出,由人制造出来的一些物品会反过来影响人、控制人。短视频的生产和消费已经遍布信息传播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但是,短视频社交平台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其主题和内容的娱乐化、无厘头倾向,这种倾向背后固然代表着新兴的话语形式,也反映出网络亚文化的反叛性,且在网络空间中不断引起大规模的效仿和跟风。
01_关于新媒介的“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在其作品《娱乐至死》中明确指出:目前的文化已经开始趋于庸俗化的方向进行发展,这是对其经典传统的一种挑战和诋毁。网络原创视频的消费主义观念已经侵入人心,同时越来越趋于商业化,使人们在娱乐的过程中出现较大的隐形消费。这也是目前其主体表现特征之一。消费主义所对应的娱乐化,已经成为其自身较为突出性的传播特点。伴随着目前娱乐恶搞行为的盛行,使得大众的审美观念越来越趋于庸俗。由于其本身已经具备短期内消费主义的娱乐特征,因此也与大众本身的消费观念较为吻合。相对来说,普通大众无法消费较为高层次的娱乐产品,因此再去面对社会竞争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将其目前的情绪宣泄在网络娱乐的范围之内,以此作为其主体宣泄的途径。这也是当前娱乐至上和娱乐至死的内在反映。

02_光晕消解亚文化的新困境
本雅明的《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中科技的力量带来传统艺术的变革,艺术品被人们从神坛上拉下来,退却了“灵光”,更贴近世俗 。段子、恶搞、无厘头的短视频内容往往拥有较强的刺激性,也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吸引更多的关注度,当一个视频火爆时,许多人只是无思考、麻木的对此视频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利用剪映、爱剪辑等软件进行同样的内容进行复制,没有自己的辩证思维,乃至形成小规模的潮流,使得当初火爆的“经典”沦落成“俗套”的东西。如果缺乏有价值、有深度的主题,只是肤浅地流于表面,一时的热潮退去之后,会缺失长久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正如小咖秀因其便于模仿的搞笑视频走进公众的视野,短短几天几乎引爆了全民模仿的热潮,但是这种无意义的狂欢也以同样飞快的速度消逝得了无痕迹,又被新的话题迅速覆盖乃至湮灭。
短视频在近年来发展迅猛,迅速占据受众的关注,登上主流媒体平台,成为新的传播热点,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其自身特征。它伴随互联网出生,基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短视频的创作和传播都十分便捷迅速,迎合了当代快节奏社会大多数人的精神需求。但是在迎合时代的背后,对其批评指责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违法侵权、“娱乐至死”现象时有发生,而加强司法引导、舆论监督和行业自律,或许能为这一行业的良性发展提 供有力保障。多少带有一点讽刺意味的是,在这样一个追求个性张扬以及自我独立价值的年代,大众的审美趣味却在资本和技术的操控下走向同质化。
今年深美,明年研一
深根固柢,美益求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