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南虫记·江油·养马峡·20180901·(二)

2018-11-08 15:23 作者:刘大鸭蛋  | 我要投稿

    上一期开头提到过,刚出门,下阵雨的时候,没有多少虫子,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一些跑不掉的和不怕冷的昆虫还是有机会看到的。

三条熊蜂 Bombus trifasciatus

   熊蜂出了名的不怕冷,一大早就在丝瓜花上恰饭。穿得厚有穿得厚的优势,也相应地有不足,熊蜂属在太阳最为强烈的时间段反而不够活跃。

    本种是国内比较常见的熊蜂,很多人工养殖的熊蜂其实就是本种(但似乎不如明亮熊蜂常见)。

污灯蛾属 Spilarctia sp.

    被淋成落汤鸡的污灯蛾幼虫。灯蛾幼虫似乎是没有毒的,但灯蛾、毒蛾、枯叶蛾之类的幼虫从外形上并不很容易分辨,所以不建议触摸任何带毛或者带刺的鳞翅目幼虫,上手不是好习惯。

矍眼蝶 Ypthima baldus

    虽然图片质量不好,但主要的鉴定特征不模糊。

    矍眼蝶属的某些近缘种难以区分,硬要追究起来,头发掉得非常快。

    当然,这货跟西山公园里的东亚矍眼蝶还是很容易区分的,后者后翅只有三个斑。

弯斑姬蜂虻 Systropus curvittatus

    拟态悬茧姬蜂的蜂虻科动物,滑稽的是,悬茧姬蜂属的物种多样性远远比不上姬蜂虻属,李鬼比李逵还多,很真实。

    这种拟态是非常彻底的,除了成虫形态之外,姬蜂虻的幼虫与姬蜂一样营寄生生活,连成虫飞行姿势和吸食花蜜的习性都与真正的悬茧姬蜂相差无几,可以说,在两米以外,这两类昆虫我无法区分。

翠蓝眼蛱蝶 Junonia orithya

    从上往下依次为:幼虫(取食马鞭草),雄成虫(正在喝水,蓝色为结构色),雌成虫(在马鞭草上产卵)。

    翠蓝眼蛱蝶在当地数量非常多,因为路边杂草丛里有很多不打药的马鞭草。不知道村民知不知道马鞭草和翠蓝眼蛱蝶的关系,如果他们知道,也许会专门栽一些马鞭草来喂这些蝴蝶。

栗黄枯叶蛾 Trabala vishnou

    一般来说,要找它只能去看壳斗科植物的叶子,但有些末龄幼虫会爬到地上寻找合适的化蛹环境,比如图中这位。

    本属的一个特点是身体前部有两簇指向前方的长黑毛,这个结构的作用与其他昆虫的触角类似,虽然在枯叶蛾科中这种结构并不常见,但在毒蛾科中,这是基本配装。

    最好不要用这两簇毛来鉴定本种,脑壳上的纹身更有辨识度。

日本条露螽 Ducetia japonica

    大名鼎鼎的日本条螽,非常常见,常见到很多人一看到小型露螽就觉得是日本条螽。

    其实日本条螽在露螽里面长得也算是比较有特点的,它的背(前胸背板的背面部分)非常窄,常见的露螽里似乎找不到什么类似的特征。

山大齿猛蚁 Odontomachus monticola

    猛蚁亚科,咬人很疼,蜇人也很疼,不要招惹。

    它的行为很有意思,比如“折叠我自己”,“迅速闭合180度张开的大颚”或者“发粪涂墙”之类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养蚂蚁的帖子里看。(据说这是个不好伺候的主)

    因为生活在湿润的山间林地,这货居然会游泳,看到水坑居然会主动跳下去,游泳姿势接近狗刨。

方斑墨蚜蝇 Melanostoma mellinum

    它名叫方斑墨蚜蝇,但它腹部的斑不方,只有雄性方斑墨蚜蝇的腹部斑纹才是方的。墨蚜蝇属比较容易辨认,看到胸部黑色、有金属光泽、没有黄斑而且腹部形态不清奇的小型食蚜蝇,多半是墨蚜蝇。

    幼虫杂食,既能捕捉蚜虫,也能像鼠尾蛆一样吃阿井市久户餐厅的特制美食(迫真)。

苎麻夜蛾 Arcte coerula

    成虫也见过,在画稿溪,以后大概会写吧。

    当地荨麻科植物很多,因此苎麻夜蛾也非常多,而苎麻珍蝶幼虫则没看到,可能是季节不对吧。

    由此可见,荨麻的毒刺无法击穿昆虫的外骨骼(后来的一些照片也可以证明蜗牛也不怕荨麻),是一种专门为脊椎动物准备的精确制导武器。

秀蛱蝶 Pseudergolis wedah

    还有更清晰的照片,我会在合适的时机补上。

    本种在养马峡不太常见,但也不算稀有,走几公里总能看到一只。

东方菜粉蝶 Pieris canidia

    之前在太白公园只拍到了反面,靠反面鉴定东方菜粉蝶的限制比较大,这里补上正面照片,前后翅外缘的黑斑形态是本种区别于菜粉蝶的特征。

麻蝇属 Sarcophaga sp.

    有论文,但是这个论文不太有水平,形态特征只写生殖器,而且只写亚属的形态,不具体到种。这个有什么参考价值吗?

    由于麻蝇科不少属都归并到麻蝇属内,我们平时看到的麻蝇大部分都属于麻蝇属。

    某些寄蝇或丽蝇等类群胸部也有黑色斑纹,但麻蝇科的黑色斑纹数量永远是奇数,绝大多数种类只有三条完整而明显的黑纹,而其他蝇类则未必如此(我见过偶数条黑纹的寄蝇)。

日本蚱 Tetrix japonica

    南北方都很常见的蚱科动物。种内差异很大,背部的斑纹十分多变,从两个小黑斑到图中这样纯黑褐色的个体都能找到。最好根据前胸背板的形状来鉴定。波氏蚱等近缘种前胸背板前缘的形态不同。

紫蓝曼蝽 Menida violacea

    曼蝽属是蝽科颜值担当之一,绚丽的金属光泽山下了我的狗眼。与花金龟亚科的某些种类一样,紫蓝曼蝽的体色也是结构色,随着光照条件和观察角度的不同,其体色也会逐渐变化。

    好看归好看,蝽科没有一个不臭的,莫伸手,伸手必被臭得吃不下饭。

七星瓢虫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七星瓢虫才是瓢虫科真正的带明星,三岁小孩都没几个不知道它的。

    其实七星瓢虫在国内还真不如异色瓢虫多,七星瓢虫出名一个有可能的原因是,它在欧洲特别常见,又长得很漂亮(不想异色瓢虫,长得随心所欲),所以被欧洲的儿童科普读物收录了,国内早期的科普读物不多,这类直接从欧洲翻译成汉语的读物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传播。

    不过书上写的也没什么错,七星瓢虫在国内确实对农业生产有益,也没有其他的害处。在美国,它则是名声不太好的入侵物种。

微点姬尺蛾 Scopula epiorrhoe

    种名存疑,我凭感觉定的,虽然这个属没几个人能说清楚,但我还是希望有更准确的鉴定,欢迎指正。

     姬尺蛾亚科比较常见的类群,白天可以在草丛里找到,夜晚有趋光性。


稻纵卷叶螟白星姬蜂 Vulgichneumon diminutus

    这个属的特征非常明显,触角、胸背和腹部末端的白色斑点几乎不会同时出现在其他姬蜂身上。

    顾名思义,本种可以寄生于稻纵卷叶螟,但农业生产上很少用姬蜂来做生物防治,因为体型太大,选择性比较强,不像小蜂那样可以用柞蚕大规模繁育。

碎斑点蝽 Tolumnia latipes contingens

    分布很广但没几个人会注意的种类,大多数人看到这个就直接脑内鉴定成茶翅蝽了,很少有人会特意拍照回来鉴定这种长得很像常见种但不是常见种的东西,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反而有更多的记录。

中环蛱蝶 Neptis hylas

    环蛱蝶属的鉴定是一件看缘分的事,看谁对眼,就是谁。我觉得是中环蛱蝶的原因是,它的后翅外线比较宽。

    不建议新手直接鉴定环蛱蝶,没有必要跟自己的头发过不去。

中华唇蜾蠃 Eumenes labiatus sinicus

    腹部第一节背面的两个黄点是鉴定特征。蜾蠃属是蜾蠃亚科的模式属,其行为也被当作蜾蠃的典型来描述。被蜾蠃麻痹的鳞翅目幼虫一般会被收集到它们泥壶状的巢穴里,因而也有资料称蜾蠃为泥壶蜂。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二者同为麻醉猎物的类群,无论在形态、遗传还是行为上,蜾蠃与泥蜂都有比较大的差异,后者不在胡蜂总科之中,一般以地穴为巢。

褐背小萤叶甲 Galerucella grisescens

    我见过最小的萤叶甲之一,长度不到3mm。因为体型太小,很少有人注意,清晰的照片并不多。(其实也算不上少,网上能查到的大概有二三十张,比那些一张都查不到的东西好多了)

长喙天蛾属·无中文名 Macroglossa nycteris

    正在吸食凤仙花花蜜的长喙天蛾。我以前用广角的时候,因为拍虫子要贴脸,很难拍到长喙天蛾这种不老实的昆虫,后来换了微距镜头,一米之外也能拍到能看的照片,爽到。

    “无中文名”的潜台词是:动物志里没写。

    这棵凤仙花上虫子极多,下面的五六种昆虫,都是在同一丛凤仙花上记录的,说实话,有点感谢栽凤仙花的老哥。

四纹羽孔实蝇 Sphaeniscus atilius

    实蝇科是一类比较常见的果实害虫,但造成显著经济损失的只有某些特定的种类,对于其他大多数种类,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寄生在何种植物的果实中。病毒等生物防治措施则会杀伤某些无害的野生种类。

    翅膀上的花纹似乎与实蝇科的求偶行为有关,与孔雀的尾羽类似。

垂缘螋 Eudohrnia metallica

    球螋科垂缘螋亚科,比较明显的特征有三个:强金属光泽且有微弱青绿色的外壳,尾钳的形状,侧扁的第一节触角。此外,腹部末端的形态可以用来排除乔球螋属。

    蠼螋很有意思,它们可能是昆虫纲少见的有育幼行为的类群,育幼的蠼螋会用尾蛱来攻击来犯的天敌。若虫长到一定的龄期后,成年蠼螋甚至会驱赶若虫,使之独立生活。

红天蛾 Deilephila elpenor

    大型天蛾,成虫红色,很漂亮。幼虫是凤仙花害虫,如图所示,吃得非常开心。这种野外发现的大幼虫很难顺利羽化为成虫,十有八九,里边藏着寄生蜂。据说被寄生的幼虫脾气会更加暴躁,我养过一只被寄生的葡萄天蛾,确实挺暴躁的。

横断苜蓿盲蝽 Adelphocoris funestus

    可能是本期最难鉴定的一张照片,本来盲蝽科就不怎么容易分,这货身上还一点鉴定特征都没有,我找错了四五回,然后在绝望中想起了无奇不有的苜蓿盲蝽属。正常人一般来说是绝对不会把这货跟三点苜蓿盲蝽联想到一起的。由此可见,当时的心态确实有点爆炸。

    本种的分布比较广,据说在西南各地都能看到,但我确实不记得在此后的行程中看到过它。

展足蛾属 Stathmopoda sp1.

    论文下不到,我没办法继续鉴定。

    这个类群很好玩,它们的后足特别发达,在休息时高高举起,有些绢蛾也有这种习性,因而有部分资料主张把这两个科归并。

    其实我觉得小蛾科都挺像的,有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分科,细蛾科尖蛾科之类的奇葩玩意更是一窍不通。

珀蝽 Plautia fimbriata

    常见种类,有论文指出我国北方的珀蝽其实应该是斯氏珀蝽,二者几乎不存在形态差别,所以北方的朋友看到莆田同款的可能性比较大。

    其实我对上述论文的结论有所怀疑,因为只有生殖器官存在分离差异的近缘种极其少见,无论从自然选择还是中性演化理论出发,都无法推出这种结论。

曲纹蜘蛱蝶 Araschnia doris

    这货可能是装了反摄影师雷达,可以精确地识别镜头的反光,并迅速离开焦平面,除非是在吸食管状花的花蜜,嘴巴一时间拔不出来。

    虽然拍得不好,但本种确实非常常见,不用照相机,单凭肉眼观察还是可以分辨到种的。

长尾管蚜蝇 Eristalis tenax

    是不是觉得它跟你见过的长尾管蚜蝇不太一样?

    我见过的长尾管蚜蝇一般也不长这样,这是一只深色型的雌性个体,复眼上的棕黑色纵条斑是主要的鉴定依据。

    复眼条斑清楚的长尾管蚜蝇和复眼不清楚的长尾管蚜蝇照片,鉴定起来是两种不同的难度,后者可以被鉴定成同属的任意其他种类,只要你足够有创造力。

    至于它拟态蜜蜂的水平高不高,见仁见智,我确实不觉得它很有拟态天赋。

    另外,这货的幼虫,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鼠尾蛆,吃屎,旱厕里有很多。


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西南虫记·江油·养马峡·20180901·(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