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常识每日积累:科举制度及教育

科举制度及教育
1.科举
指隋后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2.童生试
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官办的府、州、县学学习。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3.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4.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考中者均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5.殿试
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6.及第
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锦,这里的”披宫锦”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7.国子监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8.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9.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的作者)都曾任国子监祭酒。
10.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