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短篇:你知道维持一个海外基地需要多少资源吗?

2020-09-09 18:52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很多人以为,海外基地只需要一个能落脚的小岛,能够起降飞机和靠泊船只就可以了。但是殊不知,要维持这样一个岛上的基地运转,需要大量的燃料。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二战前的珍珠港基地是什么样的。

珍珠港事变当日的珍珠港部署情况

珍珠港基地原先只是美国太平洋中部一个补给站。但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后,罗斯福在1940年把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搬到这里,从此这里成为了太平洋舰队的心脏之所在。虽然珍珠港建立在一座火山岛上,但是它的功能却远优于日本海军的特鲁克基地,上面不仅有繁华的城市,而且军用设施非常完备。在日本人1941年12月7日的袭击中,虽然舰队损失严重,但是日本人并未打击这里的基地设施,让美国迅速的恢复战斗力获得了时间。现在,我们就看看珍珠港海军基地那些非常重要的设施。

A:燃油罐。珍珠港在战前便建立了半地下化的燃料和弹药储存区。在二战爆发前,珍珠港的油库容量可达450万桶重油,按1桶157千克计算,珍珠港共存放了70万吨燃料。除此之外,珍珠港还有大量的航空燃料储备,也有数十万吨,合计珍珠港储备的燃料可达100万吨。在战争之前,珍珠港只有2艘负责运油的西马伦级舰队油轮,空载7000吨,满载24000吨,可以运输16000吨燃料,因此它们花费了1年时间,才把这里的油库装满。其中一艘“尼奥肖”号开战后便在珊瑚海海战被击沉。

虽然100万吨燃料看似壮观——但是别忘了舰队出击消耗速度也是惊人的。二战战列舰通常油箱可达6000-9000吨(如大和号装满燃料可达6400吨,南达科他级装满可达7000吨,俾斯麦出击那一次携带了9000吨燃料),航母燃料和战列舰相当,如艾斯克斯级可达6300吨燃料;巡洋舰、驱逐舰燃料需求较少,但他们需要作为护航、巡逻、侦查进行大量机动,燃料消耗较快。如亚特兰大级巡洋舰油箱能够装载1360吨燃料,更大的巴尔的摩级巡洋舰可装载2200吨燃料,驱逐舰如弗莱彻级一般携带500吨燃料。这样一来,1944年哈尔西的第38特混舰队(17航母,6快速战列舰,13艘巡洋舰,58艘驱逐舰)如果从珍珠港拔锚起航,那么要加满燃料舱就得装载20万吨燃料,算上海上抵达战区、战术机动等,一次战役起码需要加油3-4次,也就是珍珠港全部的燃料罐掏空了也才能给38特混舰队保证一个战役使用量,这还没算上1100架舰载机消耗的航空汽油、消耗的各种弹药的分量。

所以,一个大型的海上基地,一定要有充足的物资储备,能够独立支持一次大规模行动,并且要维持良好的和本国的物流渠道。

二战前美国珍珠港的大型油罐区

B:太平洋舰队司令部

日本人并不了解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驻地,也没对其进行轰炸,这使得尼米兹在整个二战期间都不用躲进地堡,就可以在和平年代的指挥部领导战争。考虑到前线军事基地距离战场更近,获得情报更加便利,因此前线基地应当可以作为战区指挥所。这样一来,就需要为其配备极端可靠的通讯保障系统,二战前美国就建立了通往珍珠港的战略海底电缆,使得美军二战时,罗斯福发给太平洋舰队的电报无需使用危险的无线电传输,只需要使用海底电报,避免了日本人情报外泄的风险。在对海面上的舰队发报时,则使用功率巨大的长波通讯塔。由于功率十足,美国太平洋舰队基本上不会和司令部失去联络,相反,日本人由于通讯设施不良,在中途岛海战、莱特湾海战时都有多个重要情报未能传给一线航母部队——如中途岛时日本大本营侦听到美国密集的加密电讯,推测美军可能提前行动,但军令部发出的警告电报仅被山本五十六的大和号收到,但未被南云的航母收到;1944年,小泽的舰队诱敌成功后的电报未能够发送给军令部,也未能发给栗田健男,导致栗田健男不敢在萨马岛战役孤注一掷冲锋。

美国珍珠港的巨大的长波电台

C:潜艇基地。

太平洋舰队的潜艇基地不像德国人的U艇基地部署于加固水泥掩体中,也不像中国利用海滨山区建立潜艇洞窟,但是日本人仍然忽略了此目标。结果,美国在战争爆发后就不断出动潜艇骚扰日本舰队,在战争结束时,约有60%的日本舰艇和货轮被潜艇击沉,彻底扼杀了日本人的命脉。

如今的珍珠港潜艇基地仍然是太平洋舰队最大的核潜艇基地

D:珍珠港海军船坞

珍珠港早在1908年就开始兴建海军船坞了。要知道,一个基地如果没有干船坞,它就无法为战舰提供良好的修理和整备工作。

俄罗斯由于基础设施不良,在北冰洋缺乏足够的干船坞,不得不用PD50浮船坞承载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进行高度复杂的大修,该船坞2018年因年久失修沉没,导致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失去改装设施
日本人在特鲁克也缺乏船坞,只能用明石号维修船对受损的船舶进行小规模整修,一旦严重受损只能返回日本本土维修,大幅增加了时间和工期

珍珠港1号干船坞在1913年落成,但由于粗制滥造,1913年竣工典礼前就倒塌了。后来,美国惩治了施工责任人,重新开工并在1921年投入使用。到了1945年,该处设施已经增加到4条干船坞,能够修理战列舰,航空母舰在内的大型战舰。该船坞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在1942年5月底,曾经创下72小时修复弹伤的约克城号的奇迹。后来有人考证,72小时包括了约克城号出坞后继续的小修小补工作,真正在船坞内只停留了48小时。如果二战没有这座重要的船坞,美国将不得不把所有的受损军舰移动到圣迭戈基地维修,这样凭空增加2000公里路程无疑是让很多战舰丧失了最佳维修时间。

约克城号航母在珍珠港1号船坞快速抢修
密苏里号战列舰使用珍珠港4号船坞进行保养
如今,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在曾经修理约克城号的船坞里接受维护

但是建设一座拥有干船坞的海军基地并不容易。首先,建设干船坞需要很大的土工工作量,美国在1908年兴建第1干船坞时,就拨款了300万美元,那可是一艘战列舰的天价。第二,造船厂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设备配套,需要建设发电厂、配套金属加工厂、零备件存放基地和人员宿舍等设施,珍珠港二战战前的很大一部分人口就是海军基地家属和海军船厂工人及家属;第三,远离本土的造船厂意味着不能如同陆地的工厂获得充足的物资保障(前苏联远东造船厂的所有的材料也只能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运输,所以很难在当地就地修复大型战舰),需要更多船运来维持里面的设施运转。所以,时至今日,拥有自己的修船基地的海军基地仍然并不多见,尤其是美国珍珠港这样的离岛型海军基地,几乎没有几个拥有完整的修船基地。

综上所述,要想养活一个远离本土的海军基地是非常烧钱的事情,而且幸亏由于二战日本潜艇很少参与封锁珍珠港的作战,没有干扰美军向珍珠港补给的运输线,美军才得以在二战持续使用这个前进基地指挥和支援整个太平洋战争。而在历史上,有很多看似不错的海军基地——如德意志第二帝国设在青岛的东亚分舰队基地、俄罗斯强占的中国旅顺口基地,都未能发挥出一个海外基地支持海外独立战斗的效果,一开战就被占据地利的日军围困,失去了作为海军基地支援附近海面作战,控制制海权的作用。因此,建立一个海军基地,不仅需要充足的财力和人力,更要有良好的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环境,确保战时不会被敌人轻易封锁和包围,这样才能发挥海外基地控制大片制海权的战略效果。

短篇:你知道维持一个海外基地需要多少资源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