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情怀品山水之中国
俗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法?为何看了五岳还要去黄山,黄山归来还要继续登山?为何中国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均与山湖有关联?带着这些问题与思考,我开始在祖国大好河山中寻找答案。
一、人类智慧源于大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还需名师指路”的说法把人类智慧紧紧与山水相连,人类旨在通过山水表达一份情感的同时,告诉人们一个做人做事的道理。
中国有多少山?历来各说不一。有人统计,大山名山主峰达779座,有高插云天的世界屋脊珠峰,有连绵起伏的莽莽林海大兴安岭,有奇峻峭险的华山,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山呈现出来的胜景,让好爱山水的人们神魂颠倒。
(一)传承五岳精神精髓
山像每个人身上的脊梁顶天立地,是自然赋予人的一种力量。
《周易》提及的一个基本观念,认为山川等自然现象昭示着人事,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儒家和道家创始人把对山水的崇拜升华为一种审美境界。孔子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认为山水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属性有类似之处。《庄子》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人们赋予了山博大精深的文化。远古时代,我们先人以山为活动场所,其中五岳让人到了非游不可的地步。泰山的“雄”如座,被尊为五岳之首,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叹。唐代诗人杜甫则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衡山的“秀”如飞,以林木苍郁,景色幽秀吸引着游人。华山的“险”如立,名闻天下。恒山的“奇”如行,山势雄伟,遂封北岳。嵩山的“峻”如卧,山寺互相争艳,博大精深。总之,五岳奇幻百出,水清如玉,奇峰插天,实在无法用文字形容。
(二)四大佛教名山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僧人总喜欢选择在幽深、云雾缭绕的地方建寺庙,目的是让佛的尊严更加神秘,便于佛徒修心养性。佛教各宗派的祖庭也多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起,五台山就开始兴建佛寺,成为我国最早的佛教名山(文殊菩萨的道场)。鼎盛时,五台山内的寺庙超过200多座。紧接着,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相继崛起,形成举世闻名的四大佛教名山。明代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其中,山势磅礴,云雾缭绕,景色清幽,翠竹满坡,古刹林立的九华山,聚阴阳之气,汇日月精华。诗仙李白游山时,远眺九峰如天赐九莲,触景生情,诗赞: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天下寺院四百八,多少楼台风雨中。遍及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名山记录了佛教的发展的同时,记录了历代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等大家的智慧结晶。让很多的高僧、名士、文人学者陶醉其间。
(三)问道四大道教名山
我国宗教活动和名山有着密切关系。人类自古就有对自然的敬畏,相信山川有左右风雨的神力。当帝皇出现后,天子祭祀的场所逐渐神圣起来,如湖北武当山。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627—649年),天下大旱,敕祷名山,俱无感应,后遣武当节度使姚简到武当山祷雨而应,敕建五龙祠。这是武当山有史记载的由皇帝敕建的第一座祠庙。此外,还有元成宗 铁穆耳,崇奉玄帝(真武),元大德八年(1304年)在武没山立《大元敕封真武诏书碑》,把真武神的神格地位由“真君”升为“天帝”,即“玄天元圣仁威玄天上帝”,并把“武当福地”视为真武的修炼圣地。
道教作为我国古老的宗教,和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密切关系。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道教于四川鹤鸣山,曾在青城山、龙虎山等清幽之处修道炼丹,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同时又承袭了古代的巫术和神仙方术。道教认为,除了升天的神仙,还有一些地仙。故一些洞天福地成了人间的佳境,其中,道教发祥于江西贵溪县西南的龙虎山,传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炼九转神丹于此,得道后入蜀,其孙张鲁在巴蜀传其道。
(四)无限风光蕴含险境
每位爱好旅行的人都会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朝着目的地一直往高处走,而山顶就是自己最终的目标。为了达到目标,登道之人肯定需要一个刻骨铭心的理由来说服自己作为登山的动力,鼓励自己坚持地走下去。
记得我决定登大理点苍山时,源于自己的一个梦,梦里的我走着一条崎岖而蜿蜒的山路,它的一边是崇山峻岭,一边是万丈深渊,面对如此险峻恶劣的环境,但内心却无比宁静和愉悦。对于自己在梦境中遭遇的这种场景,在游历点苍山时,让我想到这个一句话:“想念一个人,多数是因为千丝万缕的关系;选择游历一个地方,则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它只是一种感觉,但这种感觉总是在心烦和寂寞的时候乘虚而入。”所以由南向北绵延几十里点苍山值得你游历。
一向以其俊秀的英姿、绚丽风采的名山大川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流连忘返,其中以“黄山归来不看岳”闻名的安徽黄山、“匡庐奇秀甲天下”著称的江西庐山的名气最大,享有“世界级名山”的声誉。而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美誉安徽齐云山被清乾隆皇帝赞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五)用心走读名山大川
山高人为峰。作为南方人,攀登雪山一直是我的追求。
健康的身体是锻炼出来的;灵活的头脑是思考出来的;良好的习惯是长期养成的;端正的品德是自律出来的;出众的才艺是磨练出来的;冰天雪地是堆积而成。
在藏族人的眼里,雪山虽然很壮观,但它是神圣的,是不可以侵犯的。记得2010年5月11日,登云南德钦县的梅里雪山时,看到了藏民来转山的场景,他们真是三步一叩首、五体投地步行而来。对于虔诚的藏民来说,即使要花掉自己一两年的积蓄也值(特别是在羊年转山)。为此,每年来梅里雪山转山的人中,总会有人命丧多克拉卡垭口,而能够死在转山路上也是一种幸福。在他们的意识里,自己不是为今生今世而活着。他们相信,在特定的时候转特定的神山,死后必然会升天。
相信每个人都希望攀至最高峰,这不仅是为了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博大胸怀,更多的是一个登山者最起码的心理征服,尤其是站在峰峦的那一刻,总觉得对岸的山峰比自己现在站的这座更高一些,使得自己真正体会到一山还比一山高之意境。
二、水孕育了人类
水作为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水才能生存。事实上,人们没有水喝要比没有食物更难存活。各种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特点,诸如江河、湖泊、海滨等各有自身的条件,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大海的力量无穷尽
大海,气吞山河之势,包容万物之量。承载历史,托起巨轮,孕育生命,传承文明,如郑和七下西洋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大海和人一样,喜怒哀乐、悲欢忧愁都写在脸上。《八仙过海》通过8位神仙不同性格,表述是对生活美好的追求。
“谁靠近了大海,谁就靠近了世界”。一句引经据典的话,使大家都愿意亲近大海、寻找港湾,让自己身心得到海的沐浴。尤其是躺在柔软的沙滩上,看着辽阔的大海,听着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所有烦恼在这一刻都化为泡影。所以我喜欢在海边漫步,感受这种情怀。
(二)河流是人类的灵魂
山水对人来说,是天生的一种情结,人的性情需要山水孕育才能得到升华。为此,贴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是人类返璞归真的天性。
三、人类与山水相依存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得天独厚,自然与人文结合,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中国众多的名山胜水,自然景观不仅雄奇秀丽,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闪耀着灿烂的异彩。如桂林山水甲天下。
(一)山水文化之继承
山水作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结晶,在神采各异的山水中融入了深厚古老的民族文化。如提到骊山,让人自然想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美人一笑的故事,似乎这里就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舞台。
从古到今,万里长江、瀑布、钱塘江均被称为天下奇观。大小不同的江河往往有自己的特色,而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赋予了它们神秘的色彩,如以“海市蜃楼”驰名中外的胶东半岛蓬莱,自古就寄托着炎黄子孙向往大海的理想,才有了神话传说的“八仙过海”。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派遣方士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入海东渡采仙药。素有“海上花园”之称的厦门鼓浪屿,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收复台湾就在这里操练水师。从杭州的西湖到大理的洱海,都有令人流连忘返的魅力。
山水作为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的安身立命之所,好像母亲的乳汁养育着她的儿女。让游览山水的人也写出了许多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名人与山水诗
山水诗主要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旅行联系在一起。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如《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山水诗,通常在描写山水景物之后,结尾抒发诗人感受,流露出儒家思想。因而其山水诗大多呈现儒佛境界。柳宗元的贬谪生活虽钟情山水,醉心佛学,但用世之心在山水诗中却时有流露。经典的莫于《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山水魅力无穷尽
人类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
大自然蕴含了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许多美的要素,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多少都借助了这种美的力量来丰富自己的文章。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刘海粟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山青、水秀、洞奇、石怪的千岛湖给人提供了创作灵感。
正因为山水充满了魅力,导致许多的皇家和私家园林开始模仿自然山水,反映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自汉代以后,私家园林逐渐发展,彼此参照,相互渗透,至明清发展到高峰。除京城以外,苏锡常、通泰扬,以及杭州等城市都是当时园林荟萃之地。现存的环秀山庄、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寄畅园、个园、何园等是经典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山水绘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顾恺之、宗炳、王微等人在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到了唐代,山水画更走向繁荣,出现了青山绿水、水墨山水等多种流派。近代以来,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等,又把山水画推向了新高峰,使之具有新的时代特色。中国山水画,是绚丽的山水孕育出来的,而又使山水得到审美表现。
(四)如何借山水创造
云罩山峦,雨雾帐帘。山水有情,万物有灵。久居城市,嘈杂声声,使得人的心情极其沉闷,于是,游山玩水成了每个人的追求。
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范仲淹说“物悲物喜”。人主要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能创造。当我们看到雄伟的山峰、行云流水,就会被这些美好之物吸引。而人们不只是满足于自然的转化,更希望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朱熹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
毛泽东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来自“山大王”的启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是他在井冈山斗争实践中提出的。清末民初至革命根据地建立前,井冈山曾是土匪出没之处、绿林栖身之地。1921年12月,驻湖南的粤军连长朱孔阳因不满上司克扣军饷,曾率部进入到井冈山做起了“山大王”,成为井冈山有名的一支绿林武装。他有一句对付围剿的名言:“不需能打仗,只要会打圈”。语句里蕴藏着朴素的游击战术道理。
在长达20多年的游历和寻访祖国大好河山中,我终于明白了人在登完黄山还要继续登天下名山的理由。首先是人的欲望在随着自己的心境提高,需要在对比中找到答案,但答案往往因人而异。古往今来,圣贤与英雄之所以被人们称道与歌颂,无不是因为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私心、自私、贪婪。至于美丽、凄婉、动人的传说爱情故事,往往是借山水好动且柔中带刚的特性,为他们的爱情打抱不平。
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心中永远有一座“山”等着自己去挑战。
后记:
本文为2016年12月25日作者在东莞市图书馆“市民学堂”讲座书容,在图书《市民学堂》第12辑刊登。当天演讲前,东莞电视台《今日莞事》采访:你到过这么多的地方,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二是常去旅行,如何平衡家庭?三是游遍东莞后,你会给市民推荐哪座山?答:工匠精神无处不在,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用心体味,大自然和古人已经告诉我们经营家庭的道理。回家多陪家人,用心聆听家人表达,耐心做好解释。旗峰山蕴含了老东莞人的情怀,浓郁的风土人情,乃东莞之龙脉,一座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