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何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了,没有年味的年你还会过吗?

2022-12-31 09:54 作者:灵魂绘手666  | 我要投稿

春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不知从何时起,提起春节,人们似乎不再那么期待和兴奋了。为了采购年货,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红庙地区的董女士逛了几家超市都没选到心仪的物品,望着空空的购物车,她对记者说:“我们小时候,好吃的、新衣服过年才买,现在平时吃穿用样样都不缺,年货准备什么、年夜饭吃什么呢?日子好了,反而找不到儿时对春节的期盼,过年真是一年不如一年热闹了。”现在大家却普遍感觉“年年过年,年年味淡”。这种现象反映出人们对过年的心理期待降低以及对传统文化认识薄弱。

过年是我国历史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人们不仅在思想意识上予以高度重视,而且总是把年过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既十分喜庆,又非常隆重。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过年的味道似乎变得越来越淡化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应该说,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而且客观和主观的因素都有。




快乐渴望感变小了。在传统的过年节日中,除了诸多的历史文化因素外,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温饱不能解决的时代里,尤其是孩子们盼望过年时,能够穿上一身新衣一双新鞋,吃上几天饱肚子好吃的,玩上好多天好玩的。所以对过年的渴望,以及能在过年中得到快乐的感受和体验,会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过年的味道。而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大提高,不再缺衣少食,许多传统的过年节目也不再新鲜,比如花灯、旱船、舞狮等,而像燃放烟花鞭炮等,更是大多禁放了。因此,“年味”就显得很淡了。




程序仪式感变没了。过去的过年,甚至能从年前的农历腊月开始,一直会延续到第二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这一段较长时间里的过年前后,几乎每天都会安排一些节目和活动。从迎接新年开始,腊八、杀猪宰羊、扫尘、祭灶、蒸馒头、打年糕、祭祖先、贴春联、守岁、大拜年、走亲戚、看花灯等等等等。一路走来,既有程序感,更有仪式感,认认真真地准备并且实施,无疑给过年增添了许多神秘而神圣的气氛和氛围。而现在已经基本上全免了,“年味”也就自然而然随之变得没有多少了。




时间节奏感变紧了。过去的过年期间,会随着冬天农闲季节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进入了某种慢节奏模式,甚至全身心投入过年的各项筹备工作,虽然条件较差,但是还是会全力去慢慢准备一些过年的东西,比如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等等年货。因此,准备过年的整个漫长过程,会慢慢地积攒出浓浓的年味来的。而现在就大不相同了,大家都变得特别的忙碌,时间紧张,压力加大,节奏变快,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准备“年货”,所以年味变淡也就会让人觉得是正常现象了。




思想理念感变淡了。年味变淡的客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恐怕最主要的原因还应该是主观因素吧。不是年的味道变淡了,而是人们对于过年的思想认识和理念感变得淡化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而对于过年,也许大家虽然仍然把过年当作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来过,但是在具体准备和实施上,却没有再拿出过去那么多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过年这件事情上。可见,是人们把过年的事儿看淡化了,年味才自然也就变淡了吧。




另外,前几年的春运,近几年的疫情等,在客观上,无疑对于过年也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总之,历史的车轮总是永远不停地滾滾向前的,传统的历史文化,也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和有所改变的。因此,年味和过去不一样了,似乎变得越来越淡了,也应该是件正常的事情,或许今后的过年会被其他的“年味”所代替哩。大家以为如何呢?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关注。


逐渐消失的“年味儿”

过去,从农历十二月十五到正月十五,整整一个月到处都红红火火,人人忙忙碌碌地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中。“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初二开始,镇上的亲友来往拜年……”著名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在随笔《过年》中对春节的描述,也是不少人记忆中过年的景象。

现在的春节,尽管每年还有近三十亿人次翻山越岭、跨江渡河地回家过年,但年味儿淡了,似乎已成为共识。不少年轻人总在抱怨过年就是吃吃喝喝;怕亲戚问自己学习、工作、恋爱、结婚情况;不会包饺子、不爱聊家常、害怕放鞭炮,都自顾自地抱着手机刷微博、微信,还不时感叹“过年真无聊”。


年味都去哪儿了?

记忆里的年味儿都去哪了?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分析,人们感觉年味儿变淡主要有5大原因。

第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但心理压力增大。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平时基本已经得到满足,对春节并无太多期待。与此同时,不少人都面临着工作竞争、子女教育、买房还贷等多方面压力,无处不在的焦虑让他们不敢松懈,也就没有心思去张罗一年一度的春节。

第二,我国主要社会关系逐渐从家族转向社区。过去,人们的人际交往范围较小,亲朋好友等大都生活在附近,因此每到春节,大家都会上门拜年,互道祝福。但现在,亲戚、朋友、同事过年可能并不在一个城市,人们更习惯用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拜年。面对面交流少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切、热情就少了,过年也就显得没那么喜庆。

第三,电子设备转移了兴趣。以往的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看春晚,边包饺子边聊家常。现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人们宁愿刷朋友圈,也不愿跟身边的亲友聊天;宁愿在群里“抢红包”,也不愿忙前忙后张罗,除夕夜自然就过得很“沉默”“冷清”。

第四,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下降。早早就开始采购年货、打扫房屋、准备年夜饭、舞龙舞狮、踩高跷、玩花灯等是以前过春节的“标配”。但现在,不少人嫌传统过年方式太麻烦,认为唱歌、逛街、桌游、旅游这些现代文化休闲活动更简单、有趣。很多民俗、传统文化活动已经难以激起人们的兴趣。

第五,“洋节”盛行。相比春节年味儿越来越淡,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这些西方节日却总能牵动人们的神经。各种节日过得多了,春节年味儿也就淡了。


我们又该如何找回年味?

春节是全球华人最隆重的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人们对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景以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是其他节日无法比拟的,我们应以更为严肃、庄重的态度来对待春节,而不是“随随便便”过个年。找回年味儿,不妨先从增强仪式感入手。

肖震宇认为,仪式感能给原本平凡普通的事情增添庄重感,让人们对此怀有敬畏之心。如果剥离了节日的仪式感,人们便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春节的传统习俗看似繁复,实际上正是这些形式令人们对亲情、思念、团圆等倍感珍重。

肖震宇建议,与其抱怨春节无聊,不妨去认真了解春节民俗,跟长辈们学学过年的“仪式”。比如,我国北方地区流传有歌谣:“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可以对民俗加以借鉴,过个“有规矩”的传统春节。

穿新衣。人的着装会影响内在感受,一件新衣能让我们真切感觉到“辞旧迎新”。虽然人们现在不缺新衣服,但在春节,若全家人都换上红色衣服,喜欢传统服装的还可以添件唐装、旗袍等,能把过年的喜庆气氛烘托得更加浓烈。

写春联、贴窗花。把家里布置得红红火火会让我们情绪更为高涨。年轻人不要埋头于手机,应多向长辈们学学写春联、剪窗花等传统手艺,全家老小齐上阵,一起说说笑笑,迎春纳福。


为何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了,没有年味的年你还会过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