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尖刀连》与电影《长津湖》,哪版更能还原真实战场和志愿军
电视剧《冰雪尖刀连》播出以来,因为该剧的剧情和角色与电影《长津湖》基本相似(主编剧都是兰晓龙),观众们自然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看,自然会对剧版和电影版进行比较。那么,《冰雪尖刀连》和《长津湖》,哪部更能还原真实的战场和志愿军呢?
虽然,观众们对《冰雪尖刀连》前期铺垫过长颇有微词,对杜淳饰演的伍千里,于震饰演的雷爹,还有鲁诺饰演的布认命这几个角色,吐槽也不少。

但总体来看,《冰雪尖刀连》对历史上真实的战场和志愿军,还原度更高一些。
不过剧中有个明显瑕疵,就是他们的头发都太长,战场上为方便及时发现伤口、方便包扎等,战士都应该理平头,当然,因为时间紧迫、任务紧急、条件有限等原因,来不及理发也是有可能的。
在《长津湖》中,吴京饰演的伍千里,给人的感觉是,他更像一个战斗员,而不太像一个指挥员。毕竟一个志愿军连级战术单位有100多号人,而连长作为主心骨,除了个人战斗能力外,指挥能力更重要。
吴京通过《战狼》和《战狼2》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形象。同时,吴京本人的气质中,也的确有一股争勇斗狠的劲头和张力。如果忽略年龄的话,吴京演刚入伍的伍万里,可能更合适。

相比吴京,杜淳的气质就相对平和一些。他演的伍千里,给人的感觉是更沉稳,视野更开阔,心更大,更像一个指挥员。
当然每次战斗,伍千里也总是身先士卒,个人战斗力也是杠杠的。
很多人认为,指战员身上必须有一股狠劲,必须勇敢、勇猛,这是自然的,军人要是没有血性,就不是军人了。可是军人的战斗能力和勇气,除了性格中争强好胜产生的血气之勇外,还有更高层次的义理之勇。
义理之勇,类似孟子说的浩然之气,是集义而生,是通过明白道理所产生的勇气,这种勇气才是大勇,才是真正的勇。
集义而生的勇气是平静的,而不是躁动不安的,是有方向和目标的,不是盲目和盲动的。
无论是《冰雪尖刀连》还是《长津湖》,刚入伍的伍万里,虽然看起来很硬、很勇,但是这时候的他,还是血气之勇。这种血气之勇,也是乘势之刚,一旦力量不占优势,马上就化为乌有。

但是义理之勇不一样,这种勇气因为是集义而生的,所以绵绵不绝。
志愿军在装备、火力都不占优的条件下,凭借机动灵活的战术,靠自己的勇气,硬是在常人看来一边倒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最终把美军和他的仆从国军队,打回了三八线。
志愿军的勇敢是怎么来的,难道仅仅是靠指战员们的个人血气之勇和个人战斗能力吗?
不是,志愿军是一支有理想的军队,是一支文明之师。志愿军的勇敢和战斗力,主要来自这支军队的理想和宗旨。
为什么三年解放战争,人民军队会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陆上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土匪?就是因为老百姓对国民党失望透顶,外加憎恨厌恶。
这个古老的国家需要理想、需要希望,人民军队为之奋斗和牺牲的理想蓝图和社会秩序,就是老百姓的希望,就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年,国内万象更新,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到处都焕发着活力,全国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正在积极努力建设理想中的新国家、新社会。
如果这个时候,美国人打进来,老蒋也跟着回来搞破坏,充满希望的人民是不会答应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卫的是不仅仅是家、是新中国,更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蓝图和美好未来。
就是因为有这样共同的理想蓝图和美好未来需要捍卫,所以才有了真正的集体英雄主义。所以志愿军一股股小部队,都能做到大胆向敌后迂回穿插,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无论还有多少人,部队建制都能基本保留下来。

下面两张黑白照片,是7连的真实原型人物,志愿军第9兵团第27军第80师第239团第4连连长李昌言,和在穿插新兴里战斗中牺牲的4连指导员庄元东的照片,他们的眼睛,透露着坚定,神采奕奕。


除了角色形象,《冰雪尖刀连》相比《长津湖》,在战斗场景上,更平实一些。
《长津湖》中的特效镜头过多,背景也更浓重。这样看起来似乎更刺激,更有张力,但也脱离真实更多。一部作品的穿透力主要来自于真实,而不是夸张和渲染。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事物,往往是宁静不张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