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洪覺山語錄(一)1~100

2022-06-07 15:12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覺山先生緒言》卷一


1.學者每言無知,知是此虛靈開天闢地,生生不死 底物事。窮神知化,過此以徃,未之或知,是到無聲臭無可言處。未至於此,豈可便說無知。恐不免於信心而妄用耳。


2.吾斯之未能信斯。天理也。一信時,便是仕。止久速無可不可。體叚無聲臭,可言上.視堯舜事業,直是浮雲過太虛耳。豈徒在仕,會點脫然事功見大意,恐未以能知此。謂之有堯舜氣象,則似其於體叚,則遠也。


3.孔子言敬言集義,言精一博約,皆是渾淪片叚功夫。不是逐事逐時照管,有時事者,感應耳。常寂常感。


4.忠是體,恕是用。否曰:不分體用,皆於感應上見之。體則無可言。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行之即忠也。


5.天理無可見。惟於氣機默運時觀之。如何?曰:天地間一氣而已。氣機外,固無理。然氣機未必即是天理。還須豫有存養、省察之功始得。故孟子養氣在知言。


6.三年之內親喪未除猶如父在。然動必有尊。蓋未離其為子者耳。故曰:無改於父之道,何遽便說到有父之非?道可改而不改也?


7.溫良恭儉讓,不離本色,無甚奇言異行,以聳動人主而與聞國政。可知當時諸侯,猶以誠實相感,故夫子不能忘情,其終不足與有為者,退而寒之者,多耳。


8.文莫謂吾猶人也。非博以約禮,縱有文,總是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蓋文與禮一。惟文王所以為文,躬行之文也。


9.潤身豈止一身之潤。中和位育,明明德天下,都在。


10.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此情字,是就繼之者善,善字上來,忽然之間,真情發見,即繼之之意,若施之事,為離幾,已遠其情,不可得而見矣。故曰:乍見孺子入井,必有怵惕惻隱之心。


11.五十而知天命,功夫全在立與不惑。到天命時,亦大叚著力不得。


12.或謂立是行上功夫否?曰:也須是本體之知上用功。既立矣,富貴貧賤一切無所動念,惑又何生,曰:夫子之不惑,乃脫蒂入天命去處照察審幾。猶惑也,然 則,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與。孟子之不動心,如何?曰:如是惑時,故未免猶有持循審察處。六十而耳順是學否?曰:也是學此。自是夫子之學,自驗自知,大叚 知天命以後,無甚階級,愈用功愈無窮。


13.學實覺也。學以感應,言思則通乎未感應言之。故學而不思,恐殉事而罔於外。思而不學,恐離事而殆乎中。惟心事、知行,合一為無病。仁者見之仁,知者見之知,猶未免於罔。罔於殆學,與思俱著一見字不得。人不知而不慍,是亦樂否?曰:樂公而慍私,憂大而小。君子之性,無損,故不慍。君子之性,不可不盡。故樂總是一體感應。


14.舜見象謂郁。陶思君遂日予。茲臣庶汝,其於予治此一轉。非聖人不能舜,未嘗動心,更何用轉。


15.知恕之體,則所強即恕之流行對。反身而誠言謂□強耳。恕無強也。


16.平旦未與物接,無好惡,可見。而何以曰與人相近。只是其氣清明無所好惡,便是相近。對禽獸而言之,故曰人。


17.以其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是因流尋源功夫,便從源上下手,一了百了。


18.志在幾先。功夫則於幾時。原非起念。


19.為仁由已,與克伐怨欲。不行,有天機人為之別。


20.告子勿求於氣,是持志。而志與氣二,故曰:志一則動氣,氣動即心動。孟子之養氣是志至而氣與志一,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氣安即心安,蓋心志皆氣之所萃,故予嘗謂,不動氣者是不動心之要訣也。


21.告子「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似不動心而實病心。似物各付物而實外物。所失在毫釐間,佛氏其變證也。億則屢中,只為有所見,故知非全知。必信必果,只為有所守,故行非通行。此夫子所以有取於屢空也。


22.小人以土為土。君子以德為土。故懷德所以求安宅也。小人以惠為惠,君子以刑為惠。故懷刑所以王汝於成也。


23.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許多吃緊功夫都在此章。此章以上則未易言。此章以下則無難事。


24.倚猶偏倚也。交也,叅天兩地而倚數變動,流行俱在交處。幾亦從交處得之,故無窮。


25.如有所立卓爾,此心與天地流通,如初入人家,尚有許多見處。朢道而未之見。上下與天地同流,如久於其家,將遂於之俱忘矣。


26.雖欲從之,之從,即從心所欲之從。若雲道體無從學博約竭才之初回,固已知之矣。


27.言顧行,行顧言。顧不在言行,而在體認天理。一顧俱得。


28.居之以忠信,行之似廉潔。非偽行也,從幸取予率不本諸吾心。而以世俗之所謂忠,信廉潔者為從幸取予雲耳。若聖人直定論理義所在。一家非之不顧,一國非之不顧。


29.戒慎不睹不聞,乃誠意功夫。不落意處,即致知格物之謂。非渾論無入手者,故下文以慎獨言之,從天命之性,至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始終只還一個獨字矣。以天下讓之大者,泰伯處之,幾於無聲無臭。夷齊之相孫,猶有心在。季札直是成就一遜字。引遠自得而不復,顧其後也。故程子曰季札之才。近伯夷亦夫子所謂忠清之意,至於中權中清,又不足以論之。


30.文武之事,皆天命流行。而以至德歸之。文王何也。順天以革命者,武王也。原天以造命者文王也。以紂之惡為紂之過者武王也。以紂之惡為己之過者文王 也。三分天下有其二,紂無可絕之道。文王小心翼翼,以服事終不敢自絕於天。此其所以為至德。與使文王未即死,紂或可以無伐矣。


31.仁以為已任,須是真己,方得天下歸仁。蓋一任時天下國傢具在,無放閑休歇處。故曰:克己。曰為仁。由己為仁,而能由己者鮮矣。非干學不知此也,得力全在由己上。


32.學思,皆所以致知也。學而不思,則無以達知行之體。其失也罔襲於外。曾子之初年,隨事精察似也。思而不學,則無以盡知行之實。其失也則又墮於虛見之中。顏子之初年,仰鑽瞻忽,似也。


33.禮樂射御,名節功業皆有可著腳處。惟聖人無所著腳,故學無精蠢,無彼此,以射御言之在黨人則為博學。在夫子所執言之即為道學。夫子蓋欲人隨處皆知學也。執御以成名而實無可成之名。故可名便非道。

34.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非謂為惡之小人也。正謂事迹與君子同而心之趨向異耳。幾之不可不慎。如此若夫為人為利之病,非但好名其不得己而應與潔身以自立者皆此類也。少涉軀殼則人矣。


35.仲弓功夫視諸顏子想是間斷去處尚多。故顏子在以勿功告之,仲虧仍從敬上說來。蓋顏子之勿,從已。仲弓之勿,仍從人己見也。


36.龍之剛在首,無首何以成其為龍。曰,無首是無起念,掛一虛五虛十之意。故曰乃見天則,無剛可言。


37.誠者,自成也。天命之性謂合。人物貫始終正是仁以自成。處成物時措。率性之道,仁之用耳。一檐擔在誠之為貴一句上。


38.動心未有著落,著落在忍性性字上。


39.盡性無功夫,功夫在盡心上。


40凡是豫則立。豫是本體,知天明善。曰:一曰誠。所謂達德也,不在事上。


41.從人慾上起念,便踏危機凶機。從天理上起念,便踏安機吉機。吉機如登天,凶機如墮壑,一失腳不可復止,故曰軀而納諸罟獲陷阱之中而莫知避,軀者欲心自軀之耳,豈有軀至罟獲陷阱而莫知避者。惟於機動之初,或自以為細微,可以僥倖無事,故忽忽為之遂至於不可止,而不知害己在其中,故智者只觀理欲於毫芒而 利害不與,利害展轉,則昏塞愈甚。


42.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功夫總在微處斡旋,不動言而敬信,乃所謂微也。不賞不顯不怒,篤恭即此,微功之造於極耳。


43.命之流行,有剛柔純駁,而生生之本未嘗不在。故剛柔純駁,可以言偏,而不可以言惡。聖人之於天道,其所不至,剛亦不免於偏而已,故盡心、知性、知天。


4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總是一知流行充塞到底。道即君子之道也。言。夫子於君子之道,自道之而不以為能,乃亦學不厭之意。子貢至是蓋知學之要而夫子發之三。達德以體達道知要也。


45.古人才言學便是君子。為己之學。故人不知而不慍。不慍與樂皆從悅上來。夫子之時,朋來甚眾。又何以曰:人莫我知。蓋為已之學,不論朋來與否,亦自有人不及知之者,若求人知則與天遠矣。故曰知我其天。總只是一個自知不怨不尤非言,語可以語人者。


46.先難如草木之屯,須從生意奮發,乃為仁體。不然如原憲之不行,終身以為難矣。不可謂之獲。獲者,得我心之謂也。


47.不知所以裁之,使狂者知裁,當如何用功?曰:使裁柳之未必便是聖人,觀好勇過我無所取,裁,還須是裁。審輕重長短以歸於中。於分殊上功夫多狷者。則 又於理一上多了,其不能致知格物一也。是故狂者之量,虛而欲實。狷者之量,實而欲虛。知裁,則虛實不足言矣。然則賜求由張諸子者於狂狷,又將何歸乎。嘗見 孝甫雲,仲厄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伯。多是歸諸狂者一路。然狂狷病痛,覺少而其餘諸子沾帶頗多。□所成就於斐然成章處。或有所未及耳,到底只論知裁不論 資稟。


48.行之著,是生機露。習之察,是生機精到神處。


49.焉知來者之不如今。「如今」二字,承可畏而言。觀四十五十無聞斯亦不足畏一句可見。


50.勿忘勿助,忘助俱無。即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二句別名。


51.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顏子不論有道無道,直是用行舍藏於時上識取。


52.一知便化,恐終未化。一知未化,終成大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未立未不惑時許大艱難是一大不化。既立既不惑時,再無回頭,是一大化。不是知了又惑惑了又知,種子無增減,火候有淺深,得一轉即成一轉。


53.稱孝稱弟是志從修行,故硜硜。小人徐行後長是志從。窮理故可為堯舜。


54.觀弟子,入則孝。云云日間再無閑放時,亦無有成念著腳時,從此養之,便是作聖胚胎。


55.多聞靠不得,故闕。疑其餘亦靠不得,故慎言。乃不落聞見,忠信,篤敬之學。


56.見善如不及是見景修念。君子好仁無以尚之是為仁由己。聖學用功雖同,家數則異。


57.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遠慮即近功,只在目前,為所嘗?為遠莫遠於道德。近莫近於利慾。


58.一言足以盡道。一隅足以盡三隅。三隅之反。如司馬牛因認言而究為仁之實是也。故切問近思。


59.憤是不自安,悱是不自是。


60.子路之死,可謂妖壽不二,而不得至於道,終於知性、知天上欠缺。


61、憤是生意奮發處故樂。


62.憤悱是學者事,發憤非聖人不能。蓋憤悱有起念發憤。無起念,幹道也。


63.豈可謂善人全無功夫。其中亦自有一種用力持循處,但不可以入聖耳可。欲之善感於念,而未必由於知。不知則其善也猶之外至。然安得謂之有諸已。蓋知者善人,入室作聖之端也。


64.欲明明德於天下,幾欲字便是大學根腳。故學問全在志願是幹道。


65.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洋洋如在原非虛境。明道所謂中庸言,誠即是神,是也。故齋戒以神明,其德望道而未之見。


66.其言也,訒到得後便天地盈虛消息以時。


67.受命二字,最吃緊。惟仁人為能受天之命。惟孝子為能受親之命。安可過求。才貨殖便作逆親。道理非小,故也。


68、狂直侗願悾信,與狂肆衿廉愚直俱是實病。有證之病故可捄下此,則入於有心之惡,為轉變之症,療之則不入矣。


69.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孟子亦是不得巳指出良心與人。使人知所自擇。若是聖人處生處死,直是見義無比擬。


70.夫子子貢所惡,俱自善中發來。無德者不足惡,賊德者為可惡,無德者善根猶存。賊德者心喪久矣。故子貢所惡,是子貢晚年進德實學。


71.稱人惡,下訕上,再無反已可為善處,勇無禮果敢而窒。再無謙己可與進善處。


72.大臣必行己志,具臣隨事供職,然一仕季氏恐便非有大臣之志。

73.億則屢中,是乃念慮精察,動多中理,若謂料事當成敗而不爽所言,斯又子貢之餘事耳。


74.諸子不能變化氣質,豈但不好學不知學耳。故好學夫子獨稱顏子。子貢、子路啟其端而不能竟。蓋須真知得之,故可與幾。


74.識幾難,知幾亦難。故曰由德者鮮矣。六言非德,有言不敝,而幾達焉,乃德也。


75.萬鐘不辨禮義,是平地跌殺人。乞人弗屑,是風波中自在。


76.志字從士,從心可見。志伸萬物之上,方謂之尚。故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居仁由義,不分在位無位、有事無事。


77.孟子不動心,在集義有事上。告子不動心在不動心上。才見定便非有事。才仁內便義外。故曰學以自然為宗。


78.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總是不知養氣之義。不得勿求,是欲學廓然而實私也。歸之內焉而,彼長我長,彼白我白,是欲學順應而實逆也。成之外焉而,是內便非外,不得勿求,便彼長彼白,一病也。


79.道不分身在,不在年。老未老。只管學問不管年。故不知老之將至,純亦不己之心也。


80.人既孝弟不必說犯上。此象山論心體處。人能孝弟而又說犯上,此賀克恭所謂功夫精密處。少不循理即是亂。不亂不犯上所以為仁也故驕泰以失之。知命耳順而未至不踰矩聖人猶自以為己過故聖人之學如天。


82.仁以為己任,除卻此更無別事。故只此一路,死而後已。83.善人直是欲實心為善有恆。實心不掩其善惡。君子則知學直是能實心去惡而復其善。今之為善者終是欲人道好,連有恆亦不是,又安得為君子。


84.狷者篤行而志未達。狂者見達而行不掩。行之不掩,乃清虛曠大之志自有所未可掩耳,非以行之不逮而言。


85.好仁者,無以尚之是乾道。


86.不是以博文歸之約禮,亦不是於博文後復求所謂禮者約之蓋顏子既見得此頭腦直從禮上著力。故非禮勿視聽言動即文即禮與初學不同。


87.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夫人之所同欲者衣食耳。其所同不欲者不可衣食者者耳。今不去其所不欲而與之以同欲,欲民之無盜也得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夫子之告季康子是亦以潔矩之學也老子曰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近之。


88.子路之與朋友共是,謹於行義一事之仁也。顏子之不伐,不施,是達於所性全體之仁也。夫子之老安少懷是性同乎。天無方無所,上下同流之仁也。故學在盡性不在盡事。


89.一言足以盡天下之道。兩端全體也。執其兩端,揚善用中於民。此乃聖人全體,其善以盡道處何者善言善行□蕘所有也。執其兩端,以用中於民。非聖人不能有也。故愚夫愚婦,與知與能。在聖人則便為察乎天地,不知不能。


90.問知言養氣。曰:行有不慊於心則餘其心,告子之病全在於不知心。故不知義。不得於言,勿求於心。


91.敦厚以崇禮,禮從厚出也。禮卑如地,故厚。


92.懲忿窒欲,全在震下,一陽之復。


93.人處大運中,無一時間。吉凶悔吝,一息不曾停。聖人只隨地恁他去看道理,亦無停息。


94.一日二日,萬幾總是一幾。渾然而萬幾自感,惟幾惟康,俱從安汝止上。一日二日,萬幾俱從兢兢業業上,故無叢叢脞之病。


95.出於形氣,謂人心。出於義理,謂道心。然否曰:出於形氣而得其正即是道心。出於形氣而不得其正即是人慾。有生之後謂之人心。未生之初,謂之道心。道心蓋繼之善也。


96.一覺便化,不遠之復。交持而勝,是謂頻復。


97.中庸之道是,日用常行之道。本顯無隱,本常無怪,言隱怪便知有述。言中庸便知有不見,知言吾弗為便知遵道而行。言弗能已,便知依乎中庸。夫子之意總 說歸依乎中庸一節為聖門正路。遵則似與道為二,行則於真體上有間,故半途而廢,廢非廢棄也,為其學有著腳不肯進步耳。若依中庸,則無須臾可離,無可歇腳, 故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其曰唯聖者能之與中庸,不可能一也。


98.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於克一。善者德之根,一者善之體。善無定在,惟一是在。隨時而體認之,以歸,於一,至協於克一,則無人已,無聲無臭,連所主之善,亦俱到忘處,無跡可尋。


99.耕稼陶漁,不見有善。可取,大舜何以得之。曰:無非日用也。與知與能與不知不能只是一體。譬之池中之魚,此魚之水,即江河之魚之水。故禹有人已,舜無人已,禹有聞時有告時,舜則無時不聞,無時不告。總在善與人同樂,取諸人以為善一句。


100.戒謹恐懼對小人無忌憚而言。蓋人只有一個心,


洪覺山語錄(一)1~10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