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疾病动物外包】

2022-01-24 14:33 作者:吉田bio  | 我要投稿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疾病动物外包】

【造模机制】综合应用葡萄球菌肠毒素 B.牛血清白蛋自及弗氏佐剂等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主动引起胃肠道黏膜免疫,可诱发出以系膜增殖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肾病模型。

【造模方法】

1.动物、菌毒素和试剂选用封闭群健康雄性 SD 大鼠,体重(240±16.5)g,随机分组。造模用葡萄球菌肠毒素 B(SEB),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产。牛血清白蛋白(BSA),上海长阳生化制药厂生产。大肠杆菌内毒素,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弗氏完全佐剂及弗氏不完全佐剂,华西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提供。

2.模型制备实验第 1 天起,以 BSA 20mg(配成水溶液)隔日灌胃 1 次,共 8周,并于实验第 8 天和第 15 天分别从尾静脉注射 SEB 0.4mg/kg(配成水溶液)各 1 次。同时于实验的第 1 天经皮下分点注射弗氏完全佐剂 0.2ml(含 BSA2mg),实验的第 8 天经皮下分点注射弗氏不完全佐剂 0.2ml(含 BSA2mg)。

3.指标观察实验过程中每周做 1 次尿红细胞镜检,尿蛋白定性(碘柳酸法),24 小时尿蛋白定量(碳柳酸法)。实验前及处死时分别检测血清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总蛋白及循环免疫复合物。肾脏标本用 HE、PAS.PASM 及 Masson 四种方法分别染色,光镜观察肾小球的病理变化。同时每组随机选择 100 个肾小球进行肾小球细胞计数(不包括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做定量分析。并用电镜观察肾脏的超微结构变化。

【模型特点】

1.系膜细胞增生明显自实验的第 6 周末大鼠肾小球出现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部分肾小球与球囊壁层发生粘连,至第 8 周末呈现明显的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

2.造模时间较短 6~8 周即可复制成功,较单纯使用 SEB 者需要 12 周为短。

3.伴有一定程度的血清肌酐升高,造模后血清肌酐由(56.13±7.91)μmol/L 显著升高到(82.57±14.26)jmol/L。

【应用范围】研究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以及胃肠道黏膜免疫在发病过程中起的作用。

【注意事项】

1.SEB、BSA、弗氏佐剂必须按上法复合应用造模。

2.大鼠对大肠杆菌内毒素的刺激不甚敏感。

【模型评估】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是人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整个肾脏疾病的 50%~60%,主要是 IgA 肾病。本模型综合应用 SEB 静脉注射、BSA灌胃及弗氏佐剂皮下注射,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种病变稳定的大鼠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模型。

文章转载于北京吉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疾病动物外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