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之魏晋佛教(第三十九集)学习记录
上一集《陈朝兴亡》讲述的是南朝的第四个朝代陈朝创立及消亡的故事。陈霸先于公元503年出生于浙江省长兴县的一个渔家,当时是南梁萧武帝萧衍执政。陈霸先不甘心当一辈子布衣,走出家乡闯荡,投奔了皇亲萧映后,从一名传令官做起,晓习吏事,勤于工作,深得信任,升任至广州刺史,成为一名将军,改变了人生。在侯景叛乱时,率三千名广州兵挥师北上,出师勤王,与王僧辩结盟,平定了叛乱,由此成为朝廷重臣。公元554年,西魏突袭江陵时,陈元帝江陵焚书,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面对北齐和北周的不断侵扰,陈霸先与王僧辩奋起反抗。后来在王僧辩背叛投靠北齐时,陈霸先剿灭叛军,通过“荷叶鸭“提振士气,一举歼灭北齐大军。在具有左右朝政的能力后,逼迫萧方智禅让帝位,建立了南陈,54岁的陈霸先成为陈武帝。陈武帝不忘寒族本色,吃穿用度十分节俭,并提出“务在廉平”的治国方针,可惜执政将近2年就去世了。随后的陈文帝平定内乱,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陈朝社会得以发展,国势达到鼎盛。再随后的陈宣帝错误地估判形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两度大举北伐,致使陈朝气数将尽。而陈后主醉心文学,成就斐然,著有《玉树后庭花》等多首宫体诗传世,但其在治国上既无能又无兴趣,还不善用人,终使陈朝于公元588年为隋朝所灭,享国 33年。陈朝历史虽短,却守住了中华文化在江南的繁华。陈朝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政权不断更迭
儒家思想难再一统天下,佛教传播有了机会和发展空间
这是大变乱的年代,从公元220年天下三分(魏、蜀、吴),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历经三百七十年的分裂与战争使儒家思想不再一统天下,各种本土和外来文化,在乱世中争奇斗妍,或生根或流散,纷纷纭纭间有一种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哲学跋山涉水而来,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三百多年的光阴流转,繁花似锦,不胜荣华,最终融入华夏,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就是佛教。
朱士行、法显艰辛西域之行
取回梵本佛经,白马寺闻名天下
丝绸之路上有一段最艰难的旅程,就是位于葱岭以东的沙漠深处(葱岭是指帕米尔高原,东部位于中国新疆境内,西部为塔吉克斯坦)。公元260年(三国时期)的一天,一队人正在前行,他们不是商人,也不是使团,他们是僧人,为首的长者是已经五十八岁的中国第一个受戒出家的僧人朱士行。朱士行一行是从长安出发,西出玉门关,进入戈壁的。他们在行走了数月后,身体极度虚弱,但还需要在沙漠中再走五十多天,才能到达他们日夜向往的地方,西域于阗 (tian,塔里木盆地的南沿)。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中枢,西域不仅是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盛地,中西方文化也在此交流汇聚。魏晋时期,佛教在西域兴盛,成为西域各国最富生机的社会信仰。在于阗国的国都,每年都要举行一场盛大的法会,参加法会的除了僧尼徒众,还有于阗的王公贵族、市井百姓,更有来自中原和周边各国的商人,于阗国的都城正是朱士行此行的目的地。朱士行除了来参加法会,感受浓郁的佛教气氛外,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使命,就是必须来这里找到真正的梵本佛经,并且带回中原,只有西域才有代表佛法真缔的经书可寻。
最初佛教做为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就是在不断翻译、不断理解、不断弘扬佛教经典教义中得以发展,佛教要进行传播必须依托更多从西方求来的经典。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佛陀涅槃后,他的弟子根据他在世时的言教,结集成佛教典籍,是为佛经。
从公元260年开始,佛经由天竺僧人带入西域,在这里绚丽绽放,西域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是当时佛法最兴盛的地区。随着西汉丝绸之路的繁荣,佛教也一路东行,渐渐延伸到中原地区。到了东汉初年,汉明帝派遣使节从西域请来了两位天竺高僧,他们的白马千里迢迢驮来了佛像、佛经,虔诚的汉明帝下令仿造印度式样,在洛阳城建寺,迎请天竺高僧入住。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劳,寺院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河络之滨的天子脚下,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佛寺。
朱士行在白马寺登坛受戒,成为汉家第一个受戒僧人。他在白马寺度过了十年的时光,自从去西域求法后,却没能再回到这里。十三年之后,白马寺迎回了中原僧人们梦寐以求的大品般若经,这部十万字的佛经,是朱士行在于阗国一丝不苟亲手抄写完成的,他的弟子遵循他的嘱托,将经书送回中原,而他自己因为年迈没能踏上归程。此后三百年的岁月里,更多的中原僧人踏上了西去取经之路,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及西域各国,还到达了遥远的天竺。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同另外四名僧人一起经西域前往天竺求法,十五年后,七十七岁的法显经海上丝绸之路回到中国。作为第一位到达天竺的中国僧人,他取回了多部梵本佛经,而曾经一路同行的四名僧人却客死他乡。
漫长的取经路上,无数僧人被黄沙覆盖,被雪山淹没,被大海吞噬。从陆地到海洋,两条丝绸之路曲折延伸,在华夏腹地交汇,一场历时三百年的取经运动在这两条路上绵延不绝,源源不断地给中原大地输送了数量众多的佛经。
当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的老百姓开始广泛地接受它,统治者也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的时候,对于佛教的教理,对于原典,对于准确的教义的追求,是蕴含着对信仰的一种孜孜追求。为取回真经,甘愿付出生命,正是为追求自己心中的信仰、真义、真教,并为此不惜牺牲一切。
历经曲折艰辛远赴中原,磨难促使鸠摩罗什学贯中西
全面准确翻译佛经,为大乘佛教广泛传播创造基础条件
大品般若经,被朱士行的弟子送回白马寺已经有几年了,僧人们却依然无法从中感受到佛法的真谛,经书的翻译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中原还是来自西域和天竺的高僧,他们一直试突破这个障碍,但都无法逾越,这些千辛万苦才求得的经书,就这样被大量闲置,它们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
在梅雨季节过后的建康城,建初寺的僧人们正在大殿里搬运晾晒经书,令僧人们兴奋的是这些异常珍贵的孤本佛经,不会再重新放回阴暗潮湿的库房里,建初寺的主持康僧会已经找到了翻译佛经的新方法。
康僧会是居住在天竺的西域人,自幼精通梵语,他少年时跟随经商的父母来到交趾郡(现今越南北部),父母双亡后,康僧会出家为僧。在三国鼎立时代,康僧会来到东吴弘法,受到厚待,东吴为他修建了建初寺。随着大量经书被运回中原,翻译佛经,成为康僧会弘法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康僧会在中国遍览儒家和道家经典,只是为了能够让中国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佛法,在他的笔下,佛法更多地糅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这个时期翻译的佛经,借用了中国文化中传统的经典概念,去比附佛教里面的某一个概念,能对佛经进行一定程度的解读,但对呈现其特点上就不是很恰当了,有时甚至是扭曲或歪曲的。佛经的翻译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用已知去解读未知,使得中原的僧人们依然无法真正走入佛法的世界。时代在呼唤一位学贯中西的佛学大师,为华夏解惑。可是他究竟在哪里呢?历史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西域。
三国鼎立之后的中国,经历了西晋的短暂统一,随后又烽烟再起,前秦主苻坚在北方刚刚站稳脚跟,便又开始了一次特殊的征程。公元383年,数万名军人在长安城外集结,他们的统帅是前秦最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吕光。吕光带领这支大军将奔袭千里,目标直指西城的龟兹国,但他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攻城掠地,而是去争夺一位名震华夏的西域高僧,这位高僧就是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是当时西域最著名的高僧,他似乎是为了佛学而诞生,七岁出家,十二岁就开始登坛讲法而声名远扬,二十一岁就被奉为龟兹国的国师。许多高僧在看到鸠摩罗什时,都为他的才华所惊叹,也都对他的前途做出了预见,认为将来整个佛教在中国的命运都跟他有关系,而且这是他的使命。
龟兹国显然不希望将他们的国师拱手让于前秦,于是在西域各国的支持下,组织了一支强大的西域联军,坚守龟兹城,保护罗什大师。吕光的军队在经过八个月的长途跋涉后,终于抵达龟兹城下,劳师远征并没有让这支身经百战的军队失去锐气,没用太多时间,他们便攻下城池,吕光终于见到了他的战利品。但第一次会面,竟让这位刚刚经历血战的大将军感到大失所望,站在他面前的鸠摩罗什竟然只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僧人。
在吕光大破西域联军之时,另外一场规模更大的战争在中原刚刚结束,这场大战的结局是前秦主苻坚亲自率领的百万大军在淝水之战中折戟沉沙(东晋让苻坚先退后,等他们过河后再决战,不料苻坚刚开始退就被东晋将领说成是前秦败退了,趁机进攻,取得胜利),大败于东晋军队,前秦由此一蹶不振并迅速灭亡。此时,向中原折返的吕光大军已经到达凉州(现今甘肃武威市),在听到苻坚失败的消息后,吕光便停止前进就地称王。鸠摩罗什由此便被留在了凉州,他的苦难人生却刚刚开始。
吕光一看到鸠摩罗什的时候,便想试探他,让他去骑很烈的马,想把他摔下来,看他出洋相;甚至逼着他娶妻。这些行为说明吕光对佛教还不是真正的了解。
在凉州的十七年,对鸠摩罗什尤为重要,一次次的屈辱将他磨练的更加坚韧,对佛法也有了更深的领悟。这位西域高僧,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还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喜欢上了中原的文学,经常与凉州的文人一起吟诗。
在经历了前秦到后秦的朝代之后,长安城的新主人后秦主姚兴再次集结起他的军队进行西行征讨,路途并不遥远,征讨的目标却是既要城也要人。公元401年五月,发生在龟兹的一幕,在中原再次上演,后秦主姚兴的大军一举消灭了凉州的吕氏政权。此时,吕光早已不在人世,而鸠摩罗什也已经被岁月的风沙打磨成一位真正学贯中西、佛学造诣高深的凉州老僧了。
现实总是比想象的残酷,或者更为精彩。吕光带给鸠摩罗什的是诸多磨难,但也成就了他的一生。在停歇了十七年之后,鸠摩罗什再次启程东行。此时在长安城里,后秦主姚兴正以国家的最高礼遇等待着他的到来,一同等待他的还有沉睡了两百多年的佛经和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译经场。
在专门为鸠摩罗什修建的巨大的译经场里,后秦主姚兴为他配备了由五百多名僧人组成的译经队伍,几千名慕名而来的各地僧人更是将译经场挤得水泄不通。鸠摩罗什手持佛经,看着梵文,汉语的译文便脱口而出。鸠摩罗什的翻译一改之前的直译为意译,他流畅优美的汉语言表达使佛经译文不再晦涩难懂,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佛教两百余年的问题。
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鸠摩罗什为后世的中国留下了金刚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等三十五部近三百卷汉译佛经,由此尊定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基础。
公元409年,鸠摩罗什长眠在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长安,陕西省草堂寺是鸠摩罗什的舍利塔,这里是他最终也是最好的归宿。正是他将传世千年的佛学经卷深邃而又悠扬地呈献给了人们,使佛教真正在中原大地上落地生根。鸠摩罗什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弘扬佛法,把他对大乘佛教的信念和理解播种到哪里。中国佛教之所以具有自己的性格,与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一大批西域高僧是分不开的。
佛图澄弘扬佛法,努力化解战争与杀戮
无论前秦符坚还是后秦姚兴,他们延请鸠摩罗什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弘扬佛学文化,而是为了让他当国师辅佐朝政,才被请入中原。请外国佛教僧人来中原弘法,从汉代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佛教在中原更多被视为一种外来的神仙方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也是如此,而且成为一种潮流。莫高窟的第三百二十三窟里,有一幅全景式连环画,画面完整地描绘了一位高僧的三个神异故事:幽州灭火、闻铃断事、以水洗肠。这位高僧就是比鸠摩罗什还早一百多年就来到中原的西域名僧,佛图澄。
幽州灭火:一次,佛图澄与石虎共同坐在襄国(邢台)中堂之上,谈论经法。佛图澄忽然吃惊地说:“变!变!幽州发生了火灾。”随即取酒向幽州方向喷洒。过了很久,佛图澄笑着对石虎说:“现在幽州的火灾已经被扑灭了。”石虎觉得奇异,并不太相信,于是就派遣使者前往幽州验证。使者回来对石虎说:“那一日火从四大城门烧起,火势猛烈。忽然从南方飘来一层黑云,既而天降大雨,将火扑灭。雨中隐隐还能闻到酒气。
闻铃断事:公元328年,刘曜率兵攻打洛阳。石勒打算亲自率兵抵抗。大臣们劝谏石勒不要亲率出兵。石勒一时做不了决断,于是去拜访佛图澄。佛图澄对石勒说:“佛塔相轮上的铃声告知说秀支替戾罔,仆谷劬秃当。这是羯语,意思是说:军队出征,刘曜必擒。石勒于是留下长子石弘,和佛图澄共同镇守襄国(邢台),亲自统率步兵和骑兵,两军进行了激烈的交战,刘曜大败,落荒而逃,不慎乘马落入水中。石勒之子石堪乘机活捉刘曜,押送至石勒帐前。这时,只见佛图澄用麻油胭脂掺合,涂在掌心,只见手掌中人影绰绰,其中有一个人被绑住,朱红丝线束在脖子上。佛图澄因此告诉石弘刘曜已擒。等石勒班师回朝,发现佛图澄相告之时,正是刘曜被擒之时。
史书还记载有一天,天气平静无风,佛图澄发现佛塔上有一只铃独响着。佛图澄黯然神伤,说到:“今年年底,国家将有大丧”。不久,石勒果然死了。
以水洗肠:据说佛图澄有一种特异功能,他的左乳房旁边有个小洞,直接通到腹腔里面,平时就用棉絮把小洞塞住。晚上他想看书的时候,就把棉絮拔掉,胸前的小洞就像是一颗夜明珠,把整个房间照得亮亮堂堂。到了斋戒日,佛图澄来到邺城铜雀台下的漳水河畔,盘腿坐在一块青石板上,把肠子从洞口掏出来,用水洗干净,然后再装回去。这就是成语“以水洗肠”的来历。
公元310年,七十九岁高龄的佛图澄,从西域来到洛阳弘法,不久西晋政权在周边游牧民族的侵扰下瓦解,北方陷入胡族混战之中。此时的佛图澄并没有跟随晋室南渡,而是做出了一个让世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投奔了杀戮成性的羯族首领石勒。因为坊间传说的许多神异故事,使石勒对佛图澄十分崇敬,石勒建立后赵后,将佛图澄尊为国师。因为佛图澄的到来,佛教在后赵逐渐兴盛起来,血腥杀戮也逐渐淡去。据历史记载,佛图澄当时在北方影响巨大,门徒多达万人,在佛图澄所传法的州郡,建立的佛寺也多达到近千所,信奉佛教的王公贵族、民众变得越来越多,然而在一片繁华之下,问题也渐渐开始滋生。王侯的崇信,百姓的敬奉,使僧人的地位越来越高,于是许多并非真心礼佛之人为谋求各种利益出入寺庙,佛门开始变得鱼龙混杂。
公元348年,一百一十七岁的佛图澄圆寂,此后的后赵内乱不断,这更使得北方佛教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那么,谁能够担当起弘扬正法,整顿佛教的重任呢?这份责任落在了一位长相极为丑陋的中原僧人的肩上。
道安制定佛门规范,佛教得以良性发展
在与佛图澄邂逅之前,道安作为僧人的主要修行方式就是在田地里独自干农活,这与他出家之前在河北冀州老家所做的并没有太大区别。道安之所以不能与其他僧人一样修行,完全是由于他的相貌,寺院里没有谁愿意见到他。这位丑和尚倒是乐于干农活,田地成了他的课堂,道安将耕种收割与背诵佛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就这样十多年过去了,他记不清楚收割了多少庄稼,但清晰地记得背诵的每一句经文。
当道安离开寺庙四处游学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年龄增长,让他变得更加丑陋,以致没有哪位高僧愿意收他为徒,只有一人例外,他就是佛图澄,佛图澄看到了这位丑和尚的珍贵内涵。
道安作为佛图澄的学生,确实青出于蓝,因为道安传教的特点是不依靠奇门异术,而是完全依靠自己对教义的理解,完全依靠佛教的魅力来打动群众,争取教众。
道安统领北方佛教的时代正赶上北方群雄并起,战火连天,但对佛门的整顿也已是迫在眉睫,不然佛法将会被那些并非真心礼佛之人彻底毁掉。于是道安一边带领庞大的僧团四处逃亡避难,一边开始制定僧尼规范。道安参考已经传入中原的部分佛教律学经典,再结合当时的实际,逐步制定出一套佛门礼仪规制,从焚香定座,到登坛讲法,再到日常修习的行住坐卧,唱经悔过之法等等,都无一不备,就连佛门姓氏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在位于现今西安郊外的护国道安寺,据说道安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在道安之前,中国的出家人都跟随师父的姓氏,各门各地的姓氏千差万别,为此还造成了不少门派之争。道安认为佛教创自释加牟尼佛,因此规定僧尼一律以释为姓。出家人都姓释,也使佛教徒更有了认同感。
对佛门的整顿,使道安的僧团中少了很多鱼目混珠之人,但道安还要面临一个更为艰难的选择,就是如何去领导师父托付给他的庞大僧团。如果依然还是集体逃亡,一旦遭遇不测,很可能会被集体屠杀;如果将徒众分散,可能保存性命,但又如何弘扬佛法呢?战乱的环境迫使道安最终选择了后者。每次分散徒众,对于已经年迈的道安来说,都是一次生死离别,他总是反复叮嘱弟子,要求他们严守戒度,不忘弘法。随着徒众一一离去,这位老僧将要效仿他的师父佛图澄,孤身一人去投奔北方最有军事实力的人物符坚,以此来拯救众生。
沙门不敬王者,慧远创立净土宗
在湖北襄阳,对于最后要离开道安的弟子慧远,道安没有说一句叮嘱的话,临别前慧远不解地问师父这是为什么?道安告诉他,因为没什么可担忧的。慧远没有像他的师兄们那样冒着生命危险去四处弘法,而是一头钻进了幽净静雅的庐山,创建了中国佛教的净土宗。
现今的江西省庐山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祖庭,尽管经历了多次损毁与重建,却依然能让人保持着它在魏晋时期的风貌。东林寺的第一位主持就是道安的弟子慧远。相传,寺中一棵松树是慧远大师亲手所植,距今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了。出于对慧远的仰慕,公元386年,江州刺史桓尹在庐山脚下为慧远修建了东林寺,从此慧远再也没有离开过东林市和庐山。然而没过多久,一件事情让原本想在庐山安心修行的慧远越来越寝食难安。
东晋初年,一位新上任的宰相提出,沙门要对王侯行君臣之礼。为此,这位宰相代替皇帝连发了两份诏书,诏书不仅要求沙门必须遵循君臣的礼制,还指责佛教有损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关的争论一直在延续。
沙门不敬王者,为的是要处理好佛教跟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古代中国一直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帝国。在这个帝国当中,对于天地君宗师,皇帝的地位等,忠和孝是主要的行为规范。在家里要尽孝,于国要尽忠。父母在不远游,是讲孝。在中国的文化中,孝和忠是重要的组成。对国家要忠君,君的代表就是国家政权。
这位宰相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连年的战争让很多人躲进佛教僧团中,僧侣的数量剧增,鱼龙混杂的情形再次出现,一些人认为这些都是因为僧人不遵守国家礼制造成的。佛门的乱象让慧远十分愤懣,然而这跟僧人不行君臣之礼有什么关系呢?正当慧远愤懣之际,有一个人找上门来,要跟慧远当面讨论沙门是否应该礼敬王者,这个人就是当朝的权臣桓玄。桓玄是在发兵征讨对手时正好路过庐山,他要求慧远下山迎候,慧远以生病为由拒绝了。桓玄决定亲自上山,他要看看这个身不出庐山却闻名于远近的和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史书记载,见面之后,桓玄劈头便引用孝经来责问慧远,慧远却并没有引用佛经进行反驳,而是同样引用孝经来阐释尽孝与修行的关系。桓玄又问慧远,如何看待自己对敌人的讨伐。慧远说,愿你们彼此都平平安安。慧远的回答让桓玄十分震惊,因为他已经剑指晋安帝的皇位了。不久,桓玄谋权篡位成功,准备整顿佛门乱象,他专门写信征求了慧远的意见,并对慧远的意见一一采纳,最后有三种僧人留在了寺院。一种是能够畅说义理的,一种是严守戒律的,还有一种是虽然不能畅说义理,但是能熟读经书并且远离尘世的。这样的标准恰恰是对佛教最大的保护。桓玄写信给慧远,讨论沙门是否应该行敬王者之礼,慧远专门写了沙门不敬王者论。最后桓玄下诏说,佛法宏大,所不能测,诸道人勿复致礼也。从此,沙门不敬王者,终于有了一个结论。
慧远,这位足不出山的高僧,此时的影响力已经远在山林之外,他所创立的净土宗也正是由此发端,成为中国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宗派之一,一声阿弥陀佛更是成为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口头禅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
佛学与中华文化交融,发展成为本土特色的中国佛教
整个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大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佛学的进步和普遍传播,都促使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进入鼎盛。从北魏初期开凿的云冈石窟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都成为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见证。众多在那个时期修建的千年古刹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世界名片。寺院和石窟的大量开凿兴建,也带动了佛教壁画绘画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家曹仲达、顾恺之,陆操微,张僧繇等都因佛教题材的绘画而举世闻名。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曲《渔山梵唱》更使中国音乐开始变得别开生面。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理论到实践,以及民间的习俗、生活等,已经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丰富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构成,儒、佛、道的三教合一,以至于我们不能再泛泛地说,佛教是一个外来文化,因为它已经融合进了中国的本土文化之中。
在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三百多年间,佛教在华夏大地上扮演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角色,大智大慧的佛法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相遇后,逐渐实现了自己的完美蜕变,最终形成气象万千,光彩夺目的中国佛教。
附:
五胡十六国:公元304--公元439年,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期间,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过众多的少数民族政权,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建立的十六个政权为主,因此称之为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但事实上入侵的少数民族不仅仅有五个,政权的数目也远非十六个。该时期自公元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后称前赵)及成汉始,至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止。十六国的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以及漠北和西域。北魏统一华北后,纷乱了135年的五胡乱华时代结束。十六国分别是:
五凉:前凉、南凉、北凉、西凉、后凉。
四燕:前燕、南燕、后燕、北燕。
三秦:前秦、后秦、西秦。
一成:成汉。
一夏:胡夏
没有五胡十六国,就没有后来的北朝。北朝一般指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南北朝是指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南朝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个朝代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又称两晋南北朝,期间只有37年的大一统,其余的朝代变换快并且多国并存,可分为三国时代、西晋时期、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公元420年--589年,刘欲篡夺东晋司马氏皇位,建立了刘宋政权,刘宋力行改革,大力打击豪强地主,极大地加 强了中央集权,收复了北方部分领土,刘宋在南朝的疆域达到顶点。但刘宋政权内部弑兄杀弟、叔侄残杀、同室操戈的行为特别多。《世语新说》、《后汉书》也诞生刘宋期间。刘宋仅存在了59年。公元479年,右将军萧道成在平定叛乱,铲除了刘宋保皇势力后,逼迫宋顺帝刘准禅位,代宋建齐。公元500年,南齐萧宝卷杀功臣,公元502年萧衍称帝建立南梁,南齐仅存在了24年。南梁享国55年,南陈享国33年。
从北周到隋朝的过渡。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了中国的方,这一年扬坚36岁,因为战功卓著,被晋升为上柱国。此前他已将13岁的女儿扬丽华嫁给了周武帝的太子宇文赟为太子妃。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后,宣帝宇文赟继位,扬丽华为皇后,扬坚耀升为大司马,隋国公。公元580年,周宣帝暴毙,8岁的静帝宇文阐继位。公元581年,扬坚废掉静帝,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扬坚。公元589年隋来南陈,公元590年平定岭南,统一了天下。但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炀帝杨广虽然生得很美貌,但修建大运河,搞得民怨沸腾,被农民起义覆灭,隋朝仅存在了三十年。
大、小乘佛教的区别:小乘佛教基本上保持了释迦牟尼的遗教,着重伦理教诲,只以佛陀多导师而不是神,不拜偶像。大乘佛教则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释迦牟尼的学说,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无边的法力,宣扬神异,造出各种偶像加以崇拜。在修道遵径上,小乘佛教主张众生自救,人人都能经过修道而进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大乘佛教则主张不仅要自渡,还要兼渡他人,认为只要虔诚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