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格类型必读的Q&A
给对人格类型感兴趣的小伙伴参考一下,自我探索必读~
这篇文章发的很早,里面没有回答的疑惑可以移步:

人格理论的基本认知过程(心理函数),可以看另外一个专栏。
Q&A列表
1. 什么是人格类型理论(Type Theory)?
2. 为什么大部分人谈“MBTI”时,其实指的是并不是“MBTI理论体系”?
3. 为什么大部分MBTI测评工具仅供娱乐/参考?
4. 人格类型理论是科学吗?
5. 为什么人可以被分类,这不是标签化吗?
6. 为什么有些类型不能平等地共存(必定有优先级)?
7. 人格类型会变化吗?
8. 为什么我分不清自己的类型?
Q&A回答
1. 什么是人格类型理论(Jungian Type Theory)?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著作《心理类型》中将人的全部基本心理功能/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按照“作用方向(向内/向外)”“信息收集方式(实感/直觉)”和“信息加工方式(思维/情感)”分为8种。每个人根据认知过程的优先级不同,而诞生16种人格类型。
人格类型理论发展至今一直在是分析心理学的重要核心,也衍生出了很多流派,包括绝大多数人所知道的MBTI(来自迈尔斯布里格斯Myers Briggs家族),部分人知道的荣格八维(来自约翰毕比John Beebe)的,某些人知道的Socionics(来自Aušra Augustinavičiūtė)等等。
当然,流派们的核心都是互通的
8种基础认知过程:
2. 为什么大部分人谈“MBTI”时,其实指的是并不是“MBTI理论体系”?
MBTI类型指示器,仅仅是MBTI理论体系(人格类型理论的一个流派)下的工具,试图将人格类型理论推广向大众(事实上也成功了)。
这套测评工具以及其所对应的简易解读,是对人格类型理论的过度简化。如果当你提到“MBTI”时,指的是通过简易测评得到的类型结论以及解读,它们并不能代表真正的MBTI理论体系。测评工具的解读仅仅选取了较大概率以及最通俗的描述方式。
3. 为什么大部分MBTI测评工具仅供娱乐/参考?
1. 它最初设计初衷就不是为了让人进行深度自我探索的(是为了快速分类)
2. 真正准确的解读本身也是题目为辅,MBTI施测师的评估为主(官方建议)
3. 大部分能接触到的测评,也仅供娱乐/推广(比如各类分析机构的免费测评,包括荣格八维测试)
如果你对自己真的认识足够深刻清晰,那你才可能从测评中得到比较准确的答案(准确度和你是否反复得到一个结果没关系)。所以,以测评结果为准来分辨自己的类型,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一个想法。
4. 人格类型理论是科学吗?
首先MBTI属于类型论,而当研究人格时,被认可的是特质论。
如果你指的科学还是停留在非要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才是科学,那一大半的心理学就没了(可能除了近来活跃的脑神经科学)。
从模型的科学性的角度讨论的话,荣格发源的人格类型理论,和现代科学最大的矛盾在于:类型理论运用的是二分法(Dichotomy),而科学因为其实证研究和统计学的性质,更相信具有连续性的数据,也就是说,你不是感性或理性,而是在这个两个维度的某个中间值。
1. 连锁推理悖论sorites paradox 本身就挺尴尬的,就算真的接受51%感性,49%理性的这个说法,这百分比的依据无论是根据行为测量还是题库统计,都很难对自我认识起到什么长久的作用。
2. “人“无法完全客观地认识世界,需要主观地产生“类别“的概念(参考康德的十二个先验范畴),研究具有这样特性的”人“时,也许只能接受”类别“存在、且无法客观这样一个预设。
上面两点就可以引出答案,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工具模型,帮助我们有更好的抓手认识自己。以后会有更好的,更科学的工具代替它,但是目前市面上并没有太多同类的,追求探寻不变的动机偏好的测评,大部分测评还是以特质论为主。
5. 为什么人可以被分类,这不是标签化吗?此处之后会人格的形成相关视频
1. 整个理论本身就是基于一些有间接证据的预设上的(参考《心理类型》中对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探讨),从来没有自持为真理,而是一种启发方式,一个参考工具,众多自我认识的路径中的一条。分类从来不是把你钉死。
2. 人是人格类型的核心(参考《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的对话),不是根据人格类型把人分类,而是根据人的差异性找到其终生不变的人格类型(也就是在不断变化的行为模式和性格特质下的常态)。
3. 人需要形成“自我“概念,也就是意识到自己和世界不是一体的,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这个”自我“概念是需要边界的。
6. 人格类型会变化吗?
MBTI只是一套模型和工具,它背后理论的出发点是去「找到人本质的、不变的差异」,但是你选择去怎么使用,那是每个人的自由,这也是客观工具的魅力。
1. 不接受这种假设非常可以理解,因为本身关于对“自我”的理解,就有很多不同的视角。
Peter Geyer(澳大利亚心理类型协会)曾经写到:
「无论你是(1)认为不同的人格类型没有核心区别,人类都是大同小异的,还是(2)认为我们人格的本质都会随着外部世界改变,人不存在独立于外界的“自我”,亦或是(3)相信人格类型确实反映了一些不变的核心本质……
无论你持有哪种信念,了解自己在认知层面的偏好,探寻大脑和思维的关系,都是有价值的。」
2. 人格类型理论本质上是一个流动的模型,人的8种认知过程互相作用,产生复杂的结果,并不是说非要了解透彻模型才行,而是如果真的希望获益的话,最好了解更多的基本概念。
MBTI类型指示器(在无专业人士的协助下)的结果,是做题人的自我偏见+出题者的情境偏见的结合,真不能当绝对的结果。
3. 认知过程是会逐渐发展的,相同认知过程的幼稚和成熟表现可以截然不同,比如sj(si)幼稚表现时会“拒绝改变“,成熟表现时能”认真尽责“。幼稚和成熟不是恒定的,和情绪状态、个人经验等等都有关系。
4. 随着发展,人会逐步发展原先不常用的认知过程,会带给人很大的改变,但是人格类型理论包括了这种变化,所以会是相当有趣的参考。
7. 为什么有些认知过程不能平等地共存(必定有优先级)?
人可以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是最终动机是不同的,因为它们彼此冲突。
举个例子
TJ vs TP: 一个人的目标要么是为了理解世界更多(TP),要么是为了达成客观的结果(TJ),前者最终只需要在内部理解,不需要在外界产生影响,后者最终需要在外界达成影响,而不需要在内部完全理解。内外这两种需求不可能同时重要,总有重要性更高的,人的大脑是单核处理器。如果为了达成客观结果而去学习理解这个世界,那么本质就是TJ类型,并不同时是TP和TJ两个类型。
8.为什么我分不清自己的类型?
1. 人的心理过程可以被分为 认知,情感,意志 三个方面(《心理学大辞典》)
人格类型理论仅仅在区分认知层面的差异。
理论中的“情感”,更多情况下指的是个人信念和个人价值观,不是情绪反应。敏感本身也和容易情绪化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荣格认为情绪更多的是被情节所激发(《荣格心理学入门》,这个和后天经验关联大,任何人都可以有任何情绪,不算在类型分类的依据中。
认知是一切的基础,但是从认知到行为还经过了情绪感受和自身意志的影响。也就是说认知的类型影响行为,但不完全决定行为。
2. 人习惯于组合和归纳事物,节约大脑资源。自我探索自己的类型时,需要逆流而下,重新拆开自己组合的很多内容,否则很难客观地看待自己(人格类型理论本身就是客观心理学的一种尝试,来自《心理类型》),自我了解的秘密是“问对问题“
错误的自我探索示范
a. 我平时上课的时候经常分心,所以我是np类型的 (up os:每个人都可能分心啊!你分心时在想什么啦?是因为什么分心啦?当时课堂情况怎么样啦?你分心后是因为什么回归现实的?)
b. 我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总会担心是不是得罪了别人,所以我是fj类型的(up os:每个人都可能担心得罪人!你当时是担心得罪谁?这个人和你有什么交集?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为什么你觉得这样会得罪他?担心得罪他然后你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