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楼文书』『欲悉苍玄』
"天苍地玄,不见其边,日月星辰,难测其重。"

"天衍星斗,地育川流,日月轮转,自然之道也。"

"飞禽天育,走灵地养,游鳞海诞,苍翠土出。

"有关天地构造的学说数量众多,不可一一列举,目前仅收录影响较大的几种。
关于大地。
荆氏时期,尘世论学者认为,身下大地仅是一粒漂浮于水面的尘埃,水面无边,包含无数尘埃。每一尘埃均具有相似结构,相隔或近或远,分布毫无章法可言,其上孕育的生灵各不相同。
其学说很快受到了反驳,因其无法解释河流与雨水的存在形式,很快被淘汰,但仍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随后兴起的浮世论则是尘世论的发展,"所谓浮世,汪洋浮土。"认为所处大地漂浮于水上,并不唯一。
浮世论的依据便是随处可见的绵石,"绵石质轻,遇水不沉"绵石分布广泛,且易被自然分解,演化为土壤。古代学者注意到这一现象后推测,大地或许本就是一块巨大的绵石,经历风吹日晒,表面分解为现今万物赖以生存的土地,最底层仍保持原状,至于其余种类的岩石,则是绵石中含有的杂质。
绵石会被水流侵蚀,若底层是水,则可以通过侵蚀绵石的方式逐渐渗出,到达较浅层的岩石区,再经由岩石中的裂隙流出,形成河流。"万物有其轮回"水流蒸发后以降水的形式回归大地,因此千百年来流水不涸。
浮世论解释了水的循环,但无法解释高山地区河流的产生,且若大地由绵石构成,则大地当不断减小,并可能会随水流移动,然事实并非如此。
至今为止,各大学说争论不休,都无法做出最合理的解释,或许,"罗织鸟"远航船队的归来,会带来迷题的答案。
关于天空。
先者意识到日月星辰运转有其规律后,认为天空中存在看不到的轨道,天空本身是虚无,轨道中的事物由极轻的气体构成,这就是浮星论。
然而浮星论并无依据,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远空论。
远空论学者认为,天并非虚无,天是倾覆的地(下文"地"即是天),只是因距离过于遥远,无法看到"地"的真面目,所看到的是"地"表面的雾气,至于日月星辰,则是"地"上的生命,按照规律移动。
无法观测星辰与日月,对天的认知仅限于猜测,或许,数百个元季后的后者能突破这层迷雾,一览苍穹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