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概论》6.4 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过程的矛盾和困难(3)
民粹派的上述观点是十分错误的。首先,把资本主义社会产品实现的困难,仅仅归结为剩余价值实现的困难,这是极端片面的。实际上,如果估计到资本主义的各种深刻的矛盾,那就应该了解到,实现的困难绝不仅限于剩余价值这一部分,社会产品其它部分的实现,也同样会遇到困难。列宁说过:“这一种因各生产部门分配的不合比例而引起的困难,不仅在实现额外竞争[1]时,而且也在实现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时都会经常发生;不仅在实现消费品时,而且也在实现生产资料时经常发生。”[2]同时也不能认为,社会产品根本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经济内部实现,因为依靠价值规律的调节,资本主义各生产部门之间还是可以自发地形成某种比例关系,资本主义的社会产品,就是通过困难、波动和危机而自发地实现的。
其次,如果谈到国内市场的变动,那么,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小生产者的破产就恰恰不是缩小国内市场,而是扩大国内市场。小生产者的破产意味着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分化,其中一小部分人变成资本家,而绝大部分人则沦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这些新起的资本家在扩大他们的生产时,需要向市场购买越来越多的生产工具和原材料,同时会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商品;他们对消费品的需求,也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日益增加。而在劳动者这一方面,原来供他们个人消费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是靠自己生产的,现在也要完全依靠市场来取得。这样一来,随着小生产者的破产和分化,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便日益扩大。
谈实现问题把国外市场[3]扯进来,这表明民粹派对这个问题一窍不通。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输出和输入总是接近平衡的,对外贸易不过是以外国的自然形态不同的物品来交换本国的物品,它并不影响两大部类产品之间的价值关系,也不会影响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把对外贸易引进来,并没有改变实现问题的本质,它只是把实现问题由一国的范围推广到国际的范围,这对于问题的解决并不能提供任何新的东西。
“合法马克思主义者”从另一个方面来攻击马克思的实现论。他们把马克思的实现论同资产阶级的市场理论混同起来,毫无根据地把实现论说成是按比例分配的理论。按照他们的“解释”,似乎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就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够同消费协调,证明资本主义各部门能够按比例地进行生产。因此,再生产的图式似乎不是为了说明社会产品实现的条件,而倒是为了证明资本主义的社会产品永远能够顺利实现。“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代表人物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还认为,从马克思的再生产图表,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他甚至断言,即使只剩下一个工人,资本主义社会产品的实现也不会发生任何困难。
这完全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对马克思的实现论的一种曲解和诬蔑。
其实,马克思的实现论只是为了阐明资本主义社会产品的实现客观上必须具有的一些条件,而绝不是说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生活中,真的经常具备这些条件,以致资本主义再生产可以畅通无阻地顺利进行。马克思不止一次地强调指出,由于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产品实现的条件必然要经常遭到破坏,社会产品的实现必然要经常发生困难。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所表明的不是别的,而恰恰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联系。消费虽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但资本主义生产归根到底还是要和消费相联系,并且要依消费为转移。如果资本主义社会真的只剩下很少数工人,那不用说社会产品的实现,就连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存在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等人的上述论点,不仅证明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窍不通,同时也充分证明了他们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来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
所以,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的理论[4]不仅没有复活替资产阶级辩护的理论······,相反地,它却提供了最有力的武器去反对这种辩护论。”[5]
注:
[1] 指剩余价值。编者注。
[2] 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6页。
[3] 即商品输出问题。
[4] 指他的实现论。编者注。
[5] 列宁:《再论实现论问题》。《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