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初中记叙文阅读之理解句子,如何高效解答颗粒无收的题型?
很多同学在做阅读的时候会出现两个问题:
第一是不知道答什么,也就是看见了考卷上的问题之后,不知问的是什么,不知道给分点,只能瞎写,得多少分只能听天由命;
第二个问题是不知道具体怎么答题,比如一道题问我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我知道要写情感上去,可是,究竟怎么写情感?文章读不懂,或者即使读懂了,也不知道怎么去总结出答案。

针对第一个问题,不知道怎么答题的同学,你要知道一篇文章都考什么。我们之前说过,记叙文的解题角度跟古诗词接近。
读一篇文章就如同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个人,我们从人的外貌入手,通过他的外在表现分析出这个人的内在精神品质;读一篇文章也是这个过程,从外貌入手——文章的外貌看词和手法。词相当于人的五官,手法相当于人的修饰化妆,由词和手法切入,分析出文章交代的内容和情感,这就是一篇记叙文的答题角度。
另外,认识一个人的时候,除了这个人的外貌和内在品质,还要知道一样,就是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如果你是个学生,那么我要认识你就需要知道你是哪个学校的,成绩大概怎样;
如果是个成年人,我要知道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社会地位怎样——不是我势利眼,而是这也是认识一个人必须要知道的。也就是说,认识一个人的前两步,第一步看外貌,第二步了解内在品质,都是从这个人本身去看,而第三步,看社会地位,就是把这个人放回到他所处的大环境中去,而不是只看这个人本身了。
那么我们解读文章同样是如此,当考试中我们分析一个划线句子的时候:
首先看这个句子的语言——作者用了哪些词和手法;
接着分析内容——这句话交代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最后一步,也要把句子放回到它的文章中,看它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也就是跟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我们给这一步起个名字,就是结构上的作用。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一个句子的构成,它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首先是句子的“外貌”——也就是它的语言,包含有词和手法;其次是句子交代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最后一部分就是结构上,跟上下文的关系。
语言(词、手法)
内容及情感
结构
考卷上你要是把这三个部分都写清楚了,就能得满分。可是具体怎么操作呢?
第一,你要先找到这个句子的描写对象。
中高考的记叙文不会直接把情感摆在你眼前,一上来就说祖国我爱你、黄河我爱你这样的文章,是小学读的。高考的阅读需要你自己去体会情感。记叙文要抒情,怎么抒情?首先,抒情必须有人物。有了感情才能有情感。就是说你要看清楚是谁的情感。
第二,情感是怎么产生的?
我的情感不能对天发射,不是说有了我这个人就有了情感了,需要有个抒情对象,比如说我喜欢——喜欢什么?讨厌——讨厌什么?都需要有一个抒情对象,就是我喜欢或者讨厌的那个东西。
第三,找到描写对象的特征
比如我面前摆着一只烤鸭,那么我对它的情感是喜欢的,我很喜欢它——这情感是怎么产生的呢?很简单,因为烤鸭好吃。如果这只烤鸭是三天前烤的,现在都臭了,跟臭豆腐一个味儿,我是不可能喜欢它的。换句话说,我喜欢这只烤鸭不是因为它的名字,而是因为它的特征——好吃。一旦特征发生改变,我的情感自然改变。读一篇记叙文,体会人物情感,你就需要和文中的人物一起把这个抒情对象的特征找到。
第四,要想找到抒情对象的特征,怎么找?作者把这个特征传递给读者,靠什么?他的语言,作者没有别的工具。
语言包含各类词和手法,那么在所有词当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数量词等等这些词当中,答题最有用的是哪一种?
我们不能把所有词都拿出来分析,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样分析不出什么内涵;你一定要先知道,最具备表现力的词,是形容词和动词。因为形容词是直接能说出一个事物的特征的,比如我说你是一个好人——“好”这个词首先说出你的特征,第二还带有我对你的感情。动词也有这种效果,能带出人的情感,但比形容词稍弱。
比如这句话:

第一:找描写对象: 夜空
第二:找到描写对象的特征,怎么找?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还有手法,动词:“露出”“挂”“遮”“眨巴”“缀满”,形容词:“金色的”“淡淡的”“若隐若现的”“亮晶晶的”,手法: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三:内容及情感,内容就是你看到的文字,如何理解句子背后的情感,就是做一个换位,假如你身在如此美丽的夜空下,是不是会对夜空产生喜欢的情感呢?
最后,回到原文,看看句子在全文中起到到什么结构作用?这几个方面答到了,这道题就能拿到满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