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凭借海上力量攻陷多座中国沿海重镇,1858年6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不过,在条约签订之后,咸丰帝觉得不满,拒绝执行《天津条约》的内容。
清政府为了防止英法联军舰队再次入侵,任命僧格林参会同瑞麟组织大沽口防御,英法觉得《天津条约》的那些利益不能满足他们,所以他们决定借这个机会在多要点。
僧格林沁整顿军队,在之前被毁的炮台基础上面重建,还在南北两岸各建炮台三座,共安放火炮60门。在炮台周围筑好围墙,在墙外面又挖上一道壕沟,还立上木桩,在海口设置铁链用来阻止英法联军的战船,为了增强防御还又在北塘地区又整修炮台。另射火炮24门,后来可能是觉得还不够,又在天津30里外的双港又造了炮台13座,在此设立了大小火炮共81门。
1859年6月17日,联军舰队到达大沽口外后,贺布派康墨雷尔舰长和翻译孟甘越过拦江沙,要求三日内开放一个入口,以便公使去天津交换条约。于18日下午,英舰于夜间将拦截铁链破坏。6月20日,英、法、美公使都到达大沽口外,与先到达的联军舰队会合。清政府要求三国公使在北塘登陆,由清政府派兵保护。并且命令新任直隶总督恒福亲到北塘迎接三国公使。
然而联军拒绝从北塘登陆,认为我不走北塘我就打你炮台,联军进行战争准备。他们原本于6月24日发动进攻,由于美国公使要求等美国舰队到来,就把进攻时间延迟到25日。
6月25日黎明,联军军向大沽发起攻击。贺布亲率联军舰艇进攻。计划是:炮舰冲过横江铁链,在炮台的上手占据有利阵位,以便两面夹攻,然后在炮舰火力掩护下,海军陆战队从正面登陆,迅速夺取炮台。
到下午2时,联军舰队在完成开进任务后,贺布便开始让人排除水中障碍开辟通路。还让其余军舰排列在旁展示武力。在此过程中,守卫大沽炮台的清军按照僧格林沁的安排全部进行了隐蔽,联军并没有发现在炮台上有任何动静,包括旗帜和人走动。直隶总督恒福再次派遣官员拿照会劝说使节由北塘登陆换约。联军拒绝接受照会。
下午3时左右,海口第一道障碍物被拆毁,贺布立即令舰队向封锁海口的铁链逼进,并炮击两岸炮台。就在这个时候,炮台上的清军立刻撤去伪装,露出大炮对准联军舰队立即开火,这个时候联军舰船正在排除障碍,瞬间就蒙逼了(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玩着王者,本想打个野,结果突然从旁边草丛钻出来一个对面的)清军的火炮攻击,击伤了多艘联军舰艇,并且连联军司令贺布也被炸伤。贺布下令让军队登陆,联军陆战队由勒蒙上校指挥,利用舰炮火力作掩护,向海口南岸登陆,打算夺取南岸3座炮台。在联军登陆后,遭到炮台上的火力杀伤,前进道路泥泞,又遭到守军和由新河前来增援的满蒙骑兵的攻击,无法前进被迫后撤。到了晚上联军继续进攻,然而还是没能攻下 被迫撤到杭州湾附近。
最后的结果就是清军击沉了联军的三艘军舰,造成英法联军有400多人伤亡,不过里面有一个比较迷的就是法军那边先是统计说有14个人,后来又说是40个人。这也算是清朝末期的时候赢的为数不多的一场战斗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倒是打赢了,问题是后来第三次让联军登陆成功攻下炮台。本来打算在陆上用骑兵给予联军一次攻击,结果八里桥一战,蒙古骑兵损失惨重,而主持这次防御的钦差大臣僧格林沁也在后来的围剿捻军的过程当中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