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漫长”的告别,剖析《银河铁道之夜》

2022-03-19 15:51 作者:LSmiler  | 我要投稿

我多么希望,这些微小故事里的片段或结尾,可以成为你纯净的真正食粮。

大正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宫泽贤治

【1】一部伤感而肃穆的成人童话

什么是童话

童话应该是给大人看的故事,而不是简单且幼稚、用于启蒙的“少儿读物”。

在我的印象中,童话总是悲伤美好的,我们因为遇见现实中容易被忽略且罕见的纯净而悲伤,因为遇见现实中已经不常见的纯净而感激作者杜撰出的“美好”。

我有时会想,“童年”这个概念离我过于遥远,大概就像头顶的银河距离地球一般远,我真的很久没有仰望过星空,也许久未看到过未被踩踏过的一片纯白的雪地。

捍卫纯真,不拒绝长大”,曾是年少的口号,实际上,他们就像政客的谎言般虚伪,又像是尚未证明的大数学题般,只是停留在“想想想想”的阶段。

《银河铁道之夜 2006》

《银河铁道之夜》只是一部3万字左右(不足4万字)的中篇小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内容,那就是“两个小孩关于分别的悲伤故事”——这场极为“漫长”的分别,是关于银河之旅的,也是关于生死隔世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着重于“银河之旅”,《银河铁道之夜》就可以成为《银河铁道之夜 2006》,在日本CG大师加贺谷穰(KAGAYA)的天才演绎下,2006年的这部仅有49分钟的CG动画,更强调对银河景色的描述,在这个版本中,没有人物出现,故事的推进基本依赖桑岛法子的讲述与加贺谷玲的音乐——大家可以猜猜她与加贺谷穰(KAGAYA)的关系。

由于作品的画面呈现极为绮丽炫妙,全国很多地方的天文馆都会用它作为穹幕电影,用来讲述银河和星座,算是天文学的科普电影。于是,带着亲子互动初衷的父母与小孩子,看过《银河铁道之夜 2006》的大众,很可能自然而然地忽略掉幻想宏大的原作故事背后,所具有的各种极其深刻的象征性阐述。只是将《银河铁道之夜 2006》或《银河铁道之夜》视为关于星海与友情的童话。

《银河铁道之夜》(1985年版)

如果着重于“生死隔世”,《银河铁道之夜》就可以成为这个1985年版的《银河铁道之夜》——将近40年前的作品了啊!

全剧时长达到了113分钟,基本还原了原著小说,唯一的“缺点”,恐怕就是作为改编作品,它的叙事节奏过缓;同时,以今天(挑刺)的眼光看,这部30多年前的动画作品,在技术力呈现上必然显得过于“简陋”。

然而,评价一部动画电影的“技术力”,我们的眼光不应集中在“光污染”的轰炸上,而是动画以怎样的形式还原、表达原著小说。

银河铁道之夜》(1985年版)中,主角以猫形象示人,增强了《银河铁道之夜》的亲和力,也更符合贴合原著的幻想气质,甚至,在最后“答案揭晓”的煽情上,也可以借拟人化的动物形象表现得更“夸张”,造成的情感宣扬感更为浓重,带给观众们的震撼与回味就更与众不同。

《银河铁道之夜》(1985年版)

我想,看动画与看原著小说,会是完全不同的体会。

虽然故事讲的都是——贫穷又孤独的少年乔班尼(这里用的是《银河铁道之夜》的译法,也有翻译为乔万尼、焦班尼等的)和自己唯一的好朋友柯贝内拉(这里同样用的是《银河铁道之夜》的译法,也有翻译为康贝瑞拉、康帕内拉等的)一起乘坐银河列车在宇宙中旅行。

他们遇见了几位奇怪的乘客,观瞧到很多见所未见的风景,后来,列车到达一个叫【石炭袋】(暗星云)的地方后,柯贝内拉离奇消失了。

之后,乔班尼意识到这场宇宙之旅只是自己在山坡上所做的一个梦——山下的柯贝内拉在救好友时不幸溺亡,梦中的银河列车,其实是引渡亡灵回归天堂的“渡船”;而自己,则陪伴柯贝内拉走完了抵达“彼岸”最后一程

然而,用画面呈现某种情感是直接的,而自己体会文字想象画面则是间接的。每个人会看到同样的画面,但心中却会呈现迥异的“银河铁道之”。

《西西弗神话》

在“界定”《银河铁道之夜》是一部伤感而肃穆的成人童话上,其实涉及【伤感】、【肃穆】和【成人童话】三个角度。

说《银河铁道之夜》【伤感】,这最好理解,因为它本身就是个悲伤的故事。前面天马行空、充斥美丽想象的星海景色,只是像“以乐景写哀”一般,为最后的【默读伤悲】蓄力

说《银河铁道之夜》【肃穆】,最核心的自然是小说凝聚了作者思想、信仰、过往的全部精髓,作品借乔班尼柯贝内拉之间的交流,与读者探讨了什么是死亡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等这些我们乍一听就会觉得格外深重又不得不面对的命题。

其实这已经与后来兴起的“存在主义”不谋而合——是的,在这一刻我又会想到加缪和他的《西西弗神话》。

只可惜,《银河铁道之夜》在作者活着的时候根本不具备任何的文学影响力,确切地说,是《银河铁道之夜》在宫泽贤治生前还没有写完,更甭谈发表了。

这就意味着,哪怕《银河铁道之夜》的内涵再深刻,(当时)也只能暂时被埋没在历史中。

【2】“漫长”的告别旅程

如果说生命的出现是“开始”,生命的凋零却未必就是“结束”,《埃及亡灵书》在4000多年前就留下了类似“death is another begining”的祷辞,从这个思路延续,《银河铁道之夜》将宇宙中的某处视为最后的归宿,似乎并无不妥。

宇宙是寂静无声的,死亡也是寂静无声的;(假定)宇宙是有始无终的,那么,死亡也是“有始无终”的;我们头顶的银河,就像是银河列车的轨道,将灵魂从此岸“送”往彼岸

银河铁道之夜》中,柯贝内拉是溺水而亡,在原著中这句“下游的河面相当宽阔,倒映出巨大的银河,仿佛天空直接降临。”已经把【水】(银河,天上的水道)作为连接生与死的“通道”几乎明示。

乔万尼走向人群,只见脸色苍白、下颌瘦削的康帕内拉的父亲身穿黑衣,直挺挺地立在学生和镇上居民当中,两眼死死地凝视着右手里的表。

众人也都盯着河面,所有人一声不吭。

乔万尼心里七上八下,双腿不住打战。捉鱼时用的电石灯往来穿梭,黑色的河水泛着闪闪涟漪,犹自奔流。

下游的河面相当宽阔,倒映出巨大的银河,仿佛天空直接降临。

乔万尼不禁觉得,除了银河边上,康帕内拉不会在任何地方。

可是其他人看起来似乎还在幻想康帕内拉会一边说着“我游了好远啊”,一边从波浪中钻出来,或是康帕内拉已经游到了某处不为人知的沙洲上,正站在那里等人去接他呢。

《此花亭奇谭》

这里的“银河”与佛教中【三途河】、希腊神话中的冥河作用相似——值得一说的是,希腊神话中,负责将死者渡过冥河的船夫叫【卡戎】(Χάρων)与半人马喀戎(Χείρων)在名字上很像。

这里的作用就是“中转”,据说人死后,灵魂还不能立即接受离开肉体,于是,会有一种“恍惚”感,这就是所谓的“适应(期)”,承担这种“适应(期)”的有时是一段漫长的路,如神话中通往冥府的路;有时是一条长长的河(轨道),如《银河铁道之夜》中的“银河列车”;有时是一座让灵魂暂时歇息的驿站,如动画《此花亭奇谭》中的“此花亭”

我个人觉得,【】对于作者的意义很不一般,在《银河铁道之夜》中,明确提及“死法”的,除了【柯贝内拉】,就是同样溺水而亡的师生三人(一个大人与一对姐弟),他们自称“坐船失事”的船,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于1912年4月14日沉没,正是作家所处的时代。

衍生一点讲,与宫泽贤治同时代的太宰治,选择的死法是投水自尽——要知道,太宰治之前已经先后5次(投水)寻死未遂。而其他自杀的较为著名的日本作家,像芥川龙之介死于安眠药,三岛由纪夫死于剖腹,川端康成死于煤气中毒。 

如果硬要扯点“禅意”,那无非是死于水中,有点回归母体(羊水)的意思,肉体从哪里诞生,肉体就从哪里消亡,完成了一个生命的轮回

银河铁道之夜》中,生命的消逝必然是肃穆的,但消失的过程却是“轻快”的,整个故事临末的【伤感】,与其说是属于【乔班尼】的,或是属于作者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感,倒不如说是属于读者和观众的。

乔班尼】与【柯贝内拉】一同坐上火车时,作者的描述就已经暗示了【柯贝内拉】的死亡

注:读客文化·版本·2018-06

乔万尼看到,紧挨着他的前排座椅上有个高个子男孩,身穿湿漉漉的黑色上衣,正探头张望着窗外。

那个男孩的肩膀,看起来竟然那么熟悉,乔万尼越这么想,就越想知道坐在那里的到底是谁?

当他也想把头伸出窗外张望时,男孩正好缩回脑袋往后看了一眼。

原来是康帕内拉

乔万尼正想开口问:“你上车很久了吗?”

康帕瑞拉却抢先说道:“可惜,大家虽然拼命追,但还是没赶上这趟列车。查内力跑在最前头,仍然追不上。

尤其是最末一句“大家虽然拼命追,但还是没赶上这趟列车。查内力跑在最前头,仍然追不上”,只有到故事末,我们才知道,这句话在现世中的表达是——

查内力不慎落水后,他是离死亡(列车)最近的那一位;大家拼命追,指的是大家都在船上试图搜救落水者;为什么查内力跑在最前,最后上车的却是【柯贝内拉】?因为【柯贝内拉】救了查内力,自己却落入水里,再也没能上来

在《银河铁道之夜》的旅程中,抛开那些极具梦幻感的场景,剩下的是什么呢?

孤独

注意,是孤独,而不是寂寞。是客观意义上的【be the one】。

火车上,【乔班尼】是唯一的生者,他拥有的车票是独一无二的——【be the one】;在生活中,【乔班尼】虽然有个名为【柯贝内拉】的好朋友,但两者其实是一体的——【be the one】。

知乎上有一篇《<银河铁道之夜>的解说:接近究竟之谜“何为真正的幸福?”》(注:文章是日本某份研究《银河铁道之夜》内容的译文)就提及——

柯贝内拉】的名字来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 、作家托马斯·康帕内拉(Tommas Campanella,1568~1639),而他的原名为乔万尼(乔班尼)·多米尼哥·康帕内拉

托马斯·康帕内拉

托马斯·康帕内拉的一生忠于自我,坚守自己的信仰与教会对立,因此屡遭教会迫害,大半生都在坐牢。托马斯·康帕内拉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如“死只是由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的转变”的生死观和深远影响的空想共产主义著作《太阳城》对学生时代的宫泽贤治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这么说,在【乔班尼】与【柯贝内拉】身上,有托马斯·康帕内拉(思想)的影子,也有宫泽贤治(思想、经历)的影子

【孤独】不仅是《银河铁道之夜》的核心,是宫泽贤治托马斯·康帕内拉的人生标注,其实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标注。

生命就是一列通往死亡的火车,生命的旅程中,我们会遇见各种过客,如《银河铁道之夜》中的挖掘化石的学者、捕鸟人、列车员、教师及姐弟、灯台守护人,但最后,只剩下【乔班尼】一人。

哪怕自己亲历过的人生再绚烂多彩,最后还是孤独一人。

《美国众神》中有个(并不是尼尔·盖曼原创的)观点,即“神的存在与力量是依赖民众的信仰”,当神没有人类信奉,它就会消失

比照起来,因为我们的一生孤独,我们存在着或存在过的证明,就是分享自己的一部分来成就别人,这里的分享,我们可以理解为后代——因为子女是我们曾经存在过的直接证明;或者是牺牲——层次较低的是提供帮助,施人诚、传播爱;最高层次的就是生命的牺牲

现实生活中,高层次的可以是见义勇为、为国捐躯;在《银河铁道之夜》中,自然是【柯贝内拉】为了救人而死。

得救者的“活”是用【柯贝内拉】的离去为代价换来的,由此,【柯贝内拉】有了存在过的证明。

宫泽贤治在《银河铁道之夜》借蝎子献祭自我的故事、教师带着姐弟没有强行挤上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来强调了这种牺牲精神,而这种极端奉献精神,想来就是宫泽贤治曾一度坚守的分享、奉献精神的转述——

“从前,在巴尔多拉原野,有一只小天蝎,靠捕食小虫子为生。

某天,它撞上了黄鼠狼,差点儿被吃掉。小天蝎拼命地逃啊逃,却跑不过黄鼠狼,眼瞅着就要被抓到了,这时前面忽然出现了一口水井,小天蝎掉了进去,无论如何也爬不上来。

即将被淹死的危急关头,它向上天祷告道:‘啊,迄今为止我已吞食了太多生命,所以今天才会被黄鼠狼猎捕,虽然竭力奔逃,但终于难免被吃掉的下场。

啊,真是没有获救的希望了。因此我决定恭顺地将自己的身体献给黄鼠狼,它吃了我,就能多活一日。

神啊,请洞察我的心愿,不要让我的死毫无价值。请利用我的身体,让其他生命获得幸福吧!’刚祷告完,小天蝎便看到自己的身体燃起了赤红的熊熊烈焰,照亮了漆黑的夜。

爸爸说这火至今仍未熄灭呢!那团火焰就是天蝎的火光啊。”

(中间省略一段)

乔凡尼长叹一口气,说:“康帕瑞拉,这回又只有我们俩了。不管去哪里,我们都要并肩同行。我要学习那只小天蝎,只要大家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就算身体浴火百次,也在所不惜。

那赤红绮丽的天蝎火光,仿佛永远不会熄灭的天蝎火光,默默地燃烧着,闪着红光,照亮了宇宙。

注意,这里的【蝎子】也是淹死的——与水有关

但是,这种极端的”献祭“”对“吗?

宫泽贤治在《银河铁道之夜》显然没有宣扬这种想法,他借用【乔班尼】与【柯贝内拉】分别收下一个苹果的细节来强调【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乔凡尼和康帕瑞拉则把苹果郑重地藏入衣袋。

苹果的意象除了“智慧”——如夏娃与亚当吃的那个,也象征了生命与分享。当我们纵向剖开苹果,呈现的切面宛如女性的wai阴,也可以引申到子宫,这是孕育新生命的地方。

久石让音乐专辑《银河铁道之夜》的封面,就是一个透明的苹果,其中的银河列车在其中好像卫星在苹果内部公转,就是生命的轮回——生死交替

久石让音乐作品《银河铁道之夜》

如果你看过几原邦彦的《回转企鹅罐》,可能就会想到代表了生命的“苹果”。

仔细一想,这部也是讲述生死的动画带有不少《银河铁道之夜》的色彩。

剧中高仓冠叶命运的换乘列车上“献祭”了自我,而当时的场景,是不是与《银河铁道之夜》中的“蝎子之火”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事实上,宫泽贤治借【乔班尼】与【柯贝内拉】间的对话,提出了【幸福】的概念。

我们可以理解为“因为帮助了别人,而获得了幸福”。

然而,这个【幸福】显然是因人而异的——

“可是,真正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乔班尼】问。  
“这个,我也不知道。”【柯贝内拉】茫然地回答。 

不知道,不确定,充满了未知(无常),这不仅是《银河铁道之夜》故事背景——宇宙的特点,也是人生的特点。

在对未来不知道的前进方向的时候,你需要一个灯塔

在《银河铁道之夜》中,其实是与灯塔同源的灯塔看守给出了自己的说法——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世上是无人知晓的。但只要朝着正确的道路坚持走下去,不管途中遇到怎样艰难痛苦的事,攀登高山也好,爬下陡坡也罢,都能一步步地靠近幸福。”灯塔看守宽慰说。

“嗯,为了抵达真正幸福的终点,途中所遭遇的种种苦难悲伤,都是神刻意安排的。”青年虔诚地回答道。

这两段内容结合来看,意思就极为明显了,攀登高山是指【乔班尼】爬上山坡并登上银河列车,爬下陡坡是指【乔班尼】亲历星海之旅,与【柯贝内拉】诀别后,走回家。

“途中所遭遇的种种苦难悲伤”,都是为了以后能【抵达真正幸福的终点】。

这里的幸福,于【乔班尼】而言,是要把牛奶和爸爸要回来的消息带给妈妈,等待他们的可能是温馨的家庭生活;于宫泽贤治而言,其中之一肯定是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虽然最后的代价是“燃烧了自己的生命才换来能照亮这个世界的光”。

于所有的读者和观众来说,【幸福】就像《西西弗神话》给出的一种说法,每个人都要自己给孤独的人生写下注解(所谓的【意义】)

当我们把《银河铁道之夜》一同探究到这个份上,就已经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成人童话】。

同样都是以星空为大背景的成人童话,如果说《小王子》是偏温情的,那么《银行铁道之夜》必然是偏伤感。

星空永远是很神奇的东西,它可以将过去、现在、未来三者,在同一瞬间杂糅在一起。无论是电影还是书,《银河铁道之夜》真的不是十几岁的年纪就能一下子看明白的,没有对世界一定的认知,没有亲历过虚伪与真实,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的舍与得,永远都无法体会一种叫“奢叹”的感觉。

而不管是KAGAYA笔下的色彩,或是猫形象承载和强化的童话气质,都无法掩盖故事借星象寄托的那份厚重与悲悯。 

事实上,《银河铁道之夜》还能解读更多,但我想,还是(稍微)点到即止吧。

好吧,【成人童话】正是开头提及的《银河铁道之夜》【伤感】、【肃穆】和【成人童话】中的最后一个。

“漫长”的告别,最远的自然是对全世界的“告别”——死亡,也有关于对童年的告别。

童年的我们是对世界最有好奇心与想象力的,但在社会浸淫的时间越长,我们会越发觉得理所当然,也会越发在社会的既定规则中“混”得“如鱼得水”——瞧,这里又是水。

其实,当我们把童心丢弃,与曾经告别,我们就已经“死”了一次

要知道,人生是一场无比孤独的单程旅程,告别远比相遇更多、更漫长

《银河铁道之夜》行程图

如果《银河铁道之夜》只是一部专为孩子们而写的童话,显然不会直接加入“好友溺水而亡、引渡灵魂”这样过于沉重的主线,更无需在文字中夹杂着对人性的批判和人道主义博爱的宣扬,更不用提及宗教(基督教)的虔诚(有望)、平和(有信)与慈悲(有爱)

前文也提了,【成人童话】的一个重要(存在)意义是唤醒大众——重拾孩子的天真、纯粹与诚挚的想象。既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可能只是凤毛麟角,那么,星空万一真的是一处可以跨越生死、穿越时间的“四次元世界”呢?

银河铁道之夜》给人一种置身于宇宙的空寥感(孤独感、陌生感),当观众(读者)逐渐开始思考宫泽贤治在故事中引入的关于生命与死亡、存在与虚无、宗教与科学、真理与荒谬、幸福与不幸等诸多命题后,也许会发现——

千百年来,人类极力探求的“永恒”(“意义”)的过程,正像是乘坐着一列幻想的列车,“无声无息”地开往宇宙天穹的尽头,一直“未完成”。

宫泽贤治 1896年8月27日-1933年9月21日

【3】宫泽贤治其人

如果读者(观众)想要读懂宫泽贤治在《银河铁道之夜》中的诸多隐喻(以及为什么要加入如此多的隐喻),恐怕要先了解宫泽贤治的生平。

其实大家打开网络,就能了解到相当详尽的内容,我在这里姑且简单聊一聊

宫泽贤治,出生于1896年8月27日,去世于1933年9月21日,死时年仅37岁!而另一位生前默默不得志,死后名声大噪的名人,也是在世间仅活了短暂的37年

是的,他就是荷兰的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生于1853年3月30日,死于1890年7月29日。

文森特·威廉·梵高

梵高的画,坚持忠于自我,他的画充满了近乎狂热的生命力,代表了他内心的憧憬。可惜,生前只有一幅画被成功卖出。

宫泽贤治,我们现在给他的标签有著名童话作家、诗人、农学家和教育家。然而,他生前拿过稿费的作品只有1篇——1921年9月,他在《爱国女性》杂志发表了童话《过雪原》,勉强领到了5円的稿酬。

不过,你可甭以为宫泽贤治出生寒门,实际上,宫泽贤治与梵高的出身都不差。说来也很现实,如果一个天才所处的环境需要先解决温饱,无论如何是不会毅然决然地舍身于艺术创作中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嘛。

宫泽贤治出生在一个经商的家庭,家境相当殷实。只是,他出生的岩手县是当时日本最穷的县之一。他自己成长于优渥富裕的小世界,而周围农民的生活却极致困苦。这种强烈的反差,并没有让其滋生“何不食肉糜”的想法,而是在幼年的他的心中埋下了各种纠结、挣扎与反思的种子。

他与童话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始于小学。进入盛冈中学后,宫泽贤治又热衷于植物学和生物学,他时常深入山野,漫步于大自然。他在这个阶段格外喜欢制作植物和昆虫标本——相信《银河铁道之夜》中那120万年前的动物骨骸、无法找到归宿的捕鸟人、神奇的水银白鹭都是在这里,找到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源

宫泽贤治在《银河铁道之夜》表达的对生死的理解,恐怕与他常看哲学书与佛经有关。对他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应该是美国思想家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超验主义”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等;1914年,宫泽贤治偶然读到《汉和对照妙法莲华经》,深有感悟,原本信奉净土真宗的他转而信奉日莲宗(法华宗)

由于我对“超验主义”、日莲宗(法华宗)等均不算了解,但从“灵魂引渡”、天堂之门位于南十字星(站)、柯贝内拉最后消失于“暗星云”——对于乔班尼来说,这里是“无”(黯淡)的;而对于柯贝内拉来说,这里风景优美,还能看到自己的妈妈、乔班尼的梦等同于灵魂出窍这些细节看,宫泽贤治是把自己的过往、向往的宇宙、哲学沉思、对佛经的理解最后都凝结在这本《银河铁道之夜》中

这里再插一句,其实看一个作家的故事,就能窥探出一个作家的过往——它的现在,其实是TA过去所有的产物。与之相对应的,如果一个作家的故事并没有呈现出一个“应有的轨迹”,要么说明其天赋异禀,要么说明其洗稿有术。

《文豪野犬》中,宫泽贤治形象

以世俗的想法(比如我),拥有起点相当高的家庭背景,宫泽贤治完全应该继承家业,如果对文学充满热情,完全可以在衣食无忧的状态下毫无后顾之忧地创作。

可是,不愿意继承家业压榨农民的宫泽贤治,一度离家出走,在东京过了一段十分清苦的生活。

到了1921年,与宫泽贤治感情深厚的妹妹敏子病危,宫泽贤治为了守护妹妹,从东京回到了故乡,并在稗贯农业学校找到一份教师工作。

1922年11月,敏子病故,年仅24岁。小宫泽贤治2岁的敏子,是家中唯一能理解他的亲人,敏子可谓是贤治的精神支柱,妹妹的早逝对宫泽贤治的打击极大,不仅刺激了宫泽贤治对生死的理解,也加深了他对永恒世界的怀想。

宫泽贤治(5岁)和妹妹(3岁),1902年

为了化解内心的阴影,宫泽贤治后来乘坐火车前往北海道和南库页岛旅行,这段旅程成了创作《银河铁道之夜》的灵感来源——敏子的身影自然隐现其中,即【柯贝内拉】作为主角(也就是宫泽贤治)唯一的好朋友的早逝。

到了1926年,有感于日本帝国穷兵黩武,造成农村凋敝萧条的宫泽贤治,在日莲宗“劝人为天下众生幸福而行事”的奉献精神引导下,毅然辞去了报酬颇丰的教职,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农民运动中,试图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善当地农民的悲惨处境。

宫泽贤治不仅愿意放下身段,每天与其他农民一起辛苦耕种,还开办农业讲堂,传授农学知识;此外,还试图通过举办童话故事会、音乐会、戏剧活动等,提升当地农民们的艺术品味。

很不幸,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作为一个浪漫而慈悲、诚挚而温柔的理想主义者,宫泽贤治那个特殊的时代大背景下所做的一切,当然,也包括他笔下的那些诗歌与童话,都过于超越时代

北海道 SL冬之湿原号蒸汽列车

据统计,宫泽贤治生前一共创作了94篇童话和1000多首诗歌,诗集《春与修罗》和童话集《要求很多的餐厅》由他自费出版,无人问津——这2本未能给他带来任何名声和收入的书,直到宫泽贤治病故后,还在他的家里堆积着

我们可以想象,这位思想与行动都迥异于时代的天才,不能被家人理解,还遭受旁人——尤其是接受宫泽贤治帮助,还嘲笑他的农人们——的诸多误解,陪伴在他身边的是什么?

孤独

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孤独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的3幅画

这里,我不由想到两位与宫泽贤治差不多同时代的艺术家——奥地利的【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与西班牙的【毕加索】,他们生前并不完全“出世”,甚至可以说是迎合时代和大众进行艺术创作,迈过了早期的坎坷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与【毕加索】之后都名利双收,在【世俗】与【艺术】都取得了非凡成就。

平心而论,创作一些太超前的作品很伟大,但在缺少稳固的物质基础(时代基础)上满目追求理想主义,于旁人是传奇,于自己则是悲剧

既然人生的底核是悲凉的【孤独】,那么,世间的悲剧是否可以少一些呢

数年身心皆疲的生活,彻底击垮了宫泽贤治的健康。

1928年底,他患上了肺病,之后,宫泽贤治的病情时好时坏,曾一度只能卧床休养。养病期间,宫泽贤治依旧坚持积极创作和改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1933年9月21日,积劳成疾的宫泽贤治溘然长逝,终年37岁。

据说他最后的遗言是“今夜的电灯真暗啊!

想到《银河铁道之夜》中,乔凡尼说“我要学习那只小天蝎,只要大家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就算身体浴火百次,也在所不惜。

或许,宫泽贤治得偿所愿,最后用自己微弱的生命之火,终于照亮了世界

《银河铁道之夜》手稿

正如梵高的背后有他的弟弟提奥,宫泽贤治的背后也有他弟弟的身影——虽然弟弟并不像妹妹【敏子】那般,对宫泽贤治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宫泽贤治的弟弟(与友人)在整理那些零乱手稿时,才发现这个不被世界接受的“异类”,曾打造过这般充满华美想象又寓意深远的伟大作品

之后的故事,与梵高等死后才声名大噪的大艺术家并无不同,他的作品开始被文坛重视,大众的瞩目和尊重也纷至沓来。

好像就是在一夜之间,宫泽贤治在日本就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

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取得非凡成就的童话大师、杰出的农艺改革者、悲天悯人的宗教思想家、代表日本的国民作家”等各种荣耀、头衔、光环,开始近乎“报复性”地补偿给【宫泽贤治】,他的诗歌、童话出现在日本各地的小学、国中教科书中;更不用说什么作品动画化、电影化、周边化,兴建宫泽贤治纪念馆、“银河铁道之旅”的线路、研究宫泽贤治(作品)热潮,以及作品被世界各国争相引进翻译,本本畅销。

花卷市的宫泽贤治纪念馆(官网图)

也许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保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宫泽贤治生前的光像【石炭袋】一样有多“黯淡”,宫泽贤治死后的光就有多耀阳——如果以希腊神话中,英雄死后会被神升上天空,成为星星(星座),那么,宫泽贤治也终于化为了曾经仰望的星辰。

然而,这些与宫泽贤治有关,似乎又与宫泽贤治无关。

对于一个仅有37年人生、一直孤独奋战的“传教士”而言,世俗的虚名显然不是他看重的

宫泽贤治在第1次出版的童话集的序言中是这么写的:

虽然我们可能没有

我们想要的所有糖果

但我们可以吃新鲜的、干净的微风

喝美丽的、桃色的朝阳

在树林或田野

我常常看到

破烂的衣服成为

最好的天鹅绒、毛料

或是镶满钻石的衣裳

这些美丽的食物和衣服

是我最喜爱的

来自彩虹和月光的礼物

【4】写在最后

在宫泽贤治众多的作品中,代表其童话最高成就的自然是《银河铁道之夜》。由于《银河铁道之夜》的影响力之大,我们在不少动漫作品中都能看到与之有关的影子——最明显的恐怕就是松本零士的《银河铁道999》。

这部《银河铁道999》继承了《银河铁道之夜》中的人性思考,在天马行空的星系大冒险的背后,是松本零士对宇宙、人生、幸福与爱的思考与感想。与《银河铁道之夜》一样,令读者回味无穷。

接下来,就是藤子不二雄的《哆啦A梦》之“银河铁道之夜”,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这么多年应该是丢了,从网上的资料看,全名应该是《超长篇机器猫哆啦A梦16》之【大雄与银河超特快列车】。

同时,熟悉《千与千寻》的人应该不会忘记千寻与无脸男乘坐的电车,在宫崎骏的访谈中,宫崎骏就曾提及这是因为《银河铁道之夜》的灵感。

既然提到了宫崎骏,就不得不说宫崎骏御用配乐大师【久石让】。其实,前文也提了,那张封面是苹果的音乐专辑,就是1996年,为纪念宫泽贤治诞辰100年,久石让根据《银河铁道之夜》原著创作了《银河铁道之夜》印象专辑。

对了,同样是为了纪念宫泽贤治诞辰100周年,一部以猫形象为主角的1996年电影《贤治之春》,则是宫泽贤治的传记动画,有兴趣的您可以抽空看看。

《回转企鹅罐》

距离大家相对较近的可能就是2011年动漫《回转企鹅罐》。

《回转企鹅罐》同样强调了对【幸福】的思考,甚至某些剧情对现实的“投射”更直接——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里就不多说了。根据一部分《回转企鹅罐》爱好者的考据,高仓冠叶和高仓晶马的名字,分别对应《银河铁道之夜》的两位主人公。

高仓冠叶对应柯贝内拉】——“冠叶(かんば)= 柯贝内拉(カンパネルラ)” 

高仓晶马对应【乔班尼】——“晶马(しょうま)= 乔班尼(ジョバンニ)

我当然对日文名字中的这种对应关系不是特别理解,但从高仓冠叶在结尾献祭(牺牲)自我来看,是有这样的呼应——上文有提及。

此外,就是发色。

在1985年版的《银河铁道之夜》中,【乔班尼】是一只蓝色的猫,而【柯贝内拉】是一只红色的猫;在《回转企鹅罐》中,高仓晶马的发色为蓝色 ,高仓冠叶的发色为红色。

与其说是一种巧合,倒不如说这是对应与隐喻。

1985年版的《银河铁道之夜》中,乔班尼】与【柯贝内拉】“一蓝一红”的搭配,用现在的说法是“自古红蓝出CP”,落实到剧情上,那就是红色与热情、奉献有关蓝色与忧郁、沉思有关

注:此版电影的灵魂画手是【增村博】

前文我们聊到《银河铁道之夜》中,苹果作为一个不怎么起眼的物件,其实是与生命、分享有强关联,在动画《银河铁道之夜》中,主创们显然是抓住了一个意象。

在动画中后段,有一段分享苹果的场景,当持有苹果的人与他人分享苹果时,“每个苹果会自动变成两个”——分享,即是善意,即是神迹

这里恐怕还隐喻了基督教中四福音书中共同记载的唯一神迹——耶稣基督用五饼二鱼喂饱5000人,足见其意义非凡

《回转企鹅罐》中苹果的意象,与《银河铁道之夜》中苹果的意象其实是一致的——因为分享而得以永恒。苹果因为可以“1变2”而永远分享下去,生命也可以因分享(如施予善意、生育子女)得以永恒

由此,我们可以说,【幸福】是个“进行时”,【永恒】即是“未完成”

事实上,《银河铁道之夜》恰是一部未完成之作——宫泽贤治至死前仍在修改。

由于宫泽贤治去世时没能定稿,我们现在看到的结局,其实是后人根据他的4次改稿整理编辑而成的版本。

宫泽贤治研究者的考证与调查——

确认《银河铁道之夜》先后共有四稿,最初写于1924年,但第一稿和第二稿仅残留下一小部分。第三稿大约写于1926年,第四稿写于1931年左右。因此形成了“初期稿”和“最终稿”两个版本。相应地,故事的结构也变化了四次,差异颇大。“初期稿”即第三稿,“最终稿”即第四稿。

至于宫泽贤治本人是否认可“最终稿”就是最好的结尾,还是他仍在构思酝酿着其他版本,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当然也可以文艺一点讲,就像《银河铁道之夜》的“未完成”一样,不管是故事中的乔班尼,还是读了这个故事的我们,对宇宙、人生、幸福的探寻,会一直持续下去

真是“漫长”的告别呵

孤独的我们,仰望着星空

这是2022年的3月,相较于前几年,我们的世界在疫情之外,还多出了局部的战乱、突然的地震、混乱的天气——也许,未来还会多出更多的不确定。

我不知道“我们”还能剩下多少耐心去有意识地观赏这样的哀伤童话

对比起来,似乎大众更喜欢的是《鬼灭之刃》《咒术回战》这样的大作

漫画家天乃咲哉(《此花亭奇谭》的作者)曾在某期漫画的后记中,把作品未被市场广泛接受比喻成尚未被捡拾的“漂流瓶”——不得不伤感的说,时至今日,《此花亭奇谭》都算是极为小众的漫画。

犹记得我在朋友圈儿里写过这么一句—— “那些站在时代巅峰的人永远仰望着更为璀璨的星空,而徘徊不前的人或许还在假装从容。” 

还有一种可能,他们不是在“假装从容”,而是“暂时没到海边,寻找等待新主人的漂流瓶吧!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

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best wishes!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精彩(鞠躬ing):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


“漫长”的告别,剖析《银河铁道之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