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曲端 字正甫

曲端 字正甫

曲端(1090年—1131年),字正甫,一字师尹,镇戎(今宁夏固原)人。父亲曲涣,曾任左班殿直,后战死沙场。曲端三岁时,以父荫授任三班借职。机敏知书,善于写作文章,富有兵机韬略。历任秦凤路队将、泾原路通安寨兵马监押、泾原路第三将。
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军队入侵泾原路,帅司调统制李庠抵御,曲端也在派遣之中。李庠将部队驻扎在柏林堡,派出侦察戒备的士兵不谨慎,被夏军突袭,军队大溃而散,曲端极力苦战将敌击败,整顿军队返回。夏军再次入侵,西安州(今宁夏海原西安乡)、怀德军(今宁夏固原黄铎堡乡)相继沦陷。镇戎正处于敌人来路的要冲地带,没有守将,经略使席贡嫉妒曲端柏林堡之战所立的战功,奏请曲端知镇戎军兼经略司统制官。
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进入长安、凤翔,关、陇地区极为震恐。二月,各地抗金义军群起击敌,金军从巩州东撤而还。曲端当时在泾原治理军队,招集流民溃卒,对经过此地的人都供给粮食,因此道不拾遗。当时王庶任龙图阁待制,负责指挥陕西六路兵马。曲端很不愿意隶属王庶指挥,王庶亦对曲端无可奈何。同年(1128年)十一月,金军侦知曲端、王庶不和,集中兵力进攻鄜延。当时曲端统领泾原路全部精兵,驻扎在淳化。王庶每天送达公文催促曲端前进,又派使臣、进士前后十多人前往劝说曲端,曲端不听。王庶知道事情紧急,又派遣属官鱼涛前往督师,曲端表面答应而实际上并没有前行的意思。转运判官张彬跟随曲端军负责后勤供应,询问曲端行军日期。曲端笑对张彬说:“你看我所率领的部队,与李纲救援太原的兵力谁强呢?”张彬说:“你的不如李纲的兵力。”曲端说:“李纲召集天下兵,不加节制就前往,因此失败。今天我的兵力不到一万,如不幸失败,那么金军骑兵就会长驱直入,陕西就会丧失了。我估量陕西全境和鄜延一路的轻重缓急,因此未敢立即行动,不如扫荡敌人巢穴,攻敌必救之地。”于是派遣吴玠进攻华州,将其攻拔。
曲端号令一向严厉,进入城中的人,即使是权贵也不敢奔驰跑马。王庶来到,曲端下令每座城门减掉一半王庶随从骑兵,到帐下时,只剩下数骑。曲端依然腾出中军帐让给王庶居住,王庶坐于帐中,曲端先穿着军服来到庭中,接着同张彬及走马承受公事高中立一起到帐中拜见王庶。过了很长时间,曲端言辞俱厉,询问王庶延安失守的情况,说:“节制固然知道爱惜自身,而不知爱惜皇上的城池吗?”王庶说:“我数次命令你不服从,到底谁是爱惜自身的人?”曲端愤怒地说:“在耀州我曾多次陈述有关军事见解,没有一次被你采纳,这是为什么?”于是起身回到自己的军帐。王庶留在曲端军中,整夜惶恐不安。曲端想在军中杀死王庶,吞并他的部队。但陕西抚谕使谢亮说:“他的职务是由朝廷指命的,今天以人臣的身份擅自把他诛杀在外,这是专横暴戾,你如果要这样做就自己去做。”曲端意图受阻,又回到军中。第二天,王庶会见曲端,说自己已上奏检讨请求处治。曲端拘留他的官属,夺取他的节制使印章,王庶才得以离去。
建炎三年(1129年)九月,曲端升任康州防御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当时延安刚刚被敌攻破。曲端不想离开泾原,于是以知泾州郭浩暂时管理鄜延路经略司公事。自谢亮归来后,朝廷听说曲端曾想杀死王庶,怀疑他有叛变的意图,于是召曲端回朝任御营司提举,曲端产生怀疑而不前去。议论者扬言曲端反叛,曲端没有办法表明自己。恰逢张浚宣抚川、陕,入朝辞行,以全家老少一百口做担保表明曲端没有反叛。张浚收罗招揽英雄豪杰,由于曲端在陕西多次同敌人交锋,打算依仗他的威名声誉。张浚按照制度筑祭坛,拜曲端为威武大将军、宣州观察使、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知渭州。曲端登坛接受礼拜,将士欢声雷动。张浚虽想任用曲端,但不清楚曲端的意向,派遣张彬以招募补充禁军为借口,到渭州观察他。张彬见到曲端问道:“你常常忧虑各路兵马不能集中,财用不足;现在兵马已经集中,财用已经齐备,完颜娄室以孤军深入我境,我会合各路军队向他进攻并不困难。万一粘罕集中兵力前来,怎么对付他?”曲端说:“不是这样,兵法先比较敌我双方情况,现在敌人可以战胜,只有完颜娄室孤军一件事;但金军将士精锐,不减以前。我不能胜利,也只有集中五路军队一事;但将士和从前没什么不同。况且金军困粮于我,我常处于被动,敌人常处于主动。当今应当反其道而行之,指挥军队占据险要,不时派出偏师扰乱金军耕耘收获。敌人不能耕种,必然到河东夺取粮食,这样我就处于主动,敌人就处于被动,不到一二年时间敌人自己必然发生困敝,可以一举歼灭。万一轻举妄动,必然留下无穷后患。”张彬将曲端的话上报,张浚没有采纳曲端的意见。
建炎四年(1130年)春,金军进攻环庆,曲端派吴玠等人在彭原店抵御,曲端自己率军屯驻宜禄,吴玠开始取得胜利。不久金军士气复振,吴玠稍稍后退,曲端退驻泾州,金军乘胜焚毁邠州后撤走。吴玠报怨曲端不前去增援,曲端说吴玠前军已败,迫不得已后退占据险要以防止敌军冲突,于是弹劾吴玠违背指挥。同年秋天,完颜宗弼窥伺江、淮,张浚计议出兵以阻挠金军势头。曲端说:“平原旷野,敌人便于往来驰骋,而我军未曾练习水战。金军来势凶猛,难以同其争锋,应当厉兵秣马保卫边疆,等待十年才可以反击。”曲端既与张浚不合,张浚于是集中以前对曲端的怀疑,竟用彭原之事罢免曲端兵权,让他去管理祠祭事务,再贬为海州团练副使,安置到万州。同年,张浚发起富平战役,遭到失败,诛杀赵哲,贬斥刘锡。张浚为了收拾人心,下令因富平之战,泾原军队出力最多,大军退却之后,又最先集结起来,都是由于以前的统帅曲端训练有方,叙复曲端为左武大夫,居住兴州。
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又叙复曲端任荣州刺史,提举江州太平观,迁徙到阆州。这时张浚将宣抚司从兴州移到阆州,准备重新起用曲端。吴玠同曲端有怨,说如曲端再被任用,必然对张浚不利;王庶又从中离间。张浚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也畏惧曲端难以制服。曲端曾做诗题在柱子上说:“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王庶报告张浚,说曲端指责皇上,于是将曲端送到恭州监狱。武将康随曾经忤逆曲端,曲端鞭打他的脊背,因此康随对曲端恨之入骨。张浚任命康随提点夔路刑狱,曲端听说后说:“我这回死定了!”连呼几声“天”;曲端有坐骑名“铁象”,一日能奔驰四百里,到这时又连呼几声“铁象可惜”,然后到狱中自首。到了之后,康随命令监狱官吏把曲端捆绑起来,堵住他的嘴,用火烧烤他。曲端干渴请求饮水,给他酒,七窍流血而死,时年四十一岁。陕西文人士大夫无不为此惋惜,士兵和民众也都惆怅不满,有不少人叛逃。张浚不久得罪朝廷,朝廷追复曲端为宣州观察使,谥号“壮愍”。
统帅 B-
(曲端长于兵略,善治军,号令素严,入壁者,虽贵不敢驰。在陕西屡与敌角,有威声。然经略数年,抵有清溪岭之一捷,而又出自吴玠之功。其囊囊者,跋扈遁逃之状而已。有明之人疏于考古,袭《宋史》之唾余,甚至比曲端于岳王,则真愚而妄者也。)
武勇 B+
(曲端出身将门,盖有其勇。有马名“铁象”,日驰四百里。)
军谋 B-
(曲端有将略,论者以未尽其用,深惜之。初,张浚欲用端,然未测端意,遣张彬诣渭州察之。彬见端问曰:“公常患诸路兵不合,财不足;今兵已合,财已备,娄宿以孤军深入吾境,我合诸路攻之不难。万一粘罕并兵而来,何以待之?”端曰:“不然,兵法先较彼己,今敌可胜,止娄宿孤军一事;然将士精锐,不减前日。我不可胜,亦止合五路兵一事;然将士无以大异于前。况金人因粮于我,我常为客,彼常为主。今当反之,按兵据险,时出偏师以扰其耕获。彼不得耕,必取粮河东,则我为主,彼为客,不一二年必自困毙,可一举而灭也。万一轻举,后忧方大。”彬以端言复命,浚不主端说。后兀术窥江、淮,浚议出师以挠其势。端曰:“平原广野,贼便于冲突,而我军未尝习水战。金人新造之势,难与争锋,宜训兵秣马保疆而已,俟十年乃可。”先是,玠以彭原店之败,望端不济师,而端谓玠前军已败,惟长武有险可捍冲突。二人争不已,浚积前疑,卒用彭原事罢端兵柄。)
智略 C-
(曲端警敏知书,善属文,又有知兵料敌之长。然刚愎自用,尤不乐同列之有功名,并不顾国事之有急难。其时关陇六路虽己临于强寇,而所在义兵遍野,民心未负宋也。端从任事以来,志在并军,性愎怯战;虽有小捷,然则误关陇之事至于四裂而不支者,端为祸首。)
内政 C-
(曲端尝治兵泾原,招流民溃卒,所过人供粮秸,道不拾遗。)
魅力 D
(曲端恃才凌物,轻视其上,劳效未著,动违节制。初,王庶以节制望端,欲倚以自副,端弥不平,欲即军中杀庶,夺其兵。陕西抚谕使谢亮不许,端意阻,庶乃得去。时义兵统领张宗谔复长安,端贪其众,袭杀之。后金人攻环庆,端遣吴玠等拒于彭原店,端自将屯宜禄,玠先胜。既而金军复振,玠小却,端退屯泾州,金乘胜焚邠州而去。玠怨端不为援,端谓玠前军已败,不得不据险以防冲突,乃劾玠违节制。绍兴时,张浚欲复用端,玠与庶从而间之。浚入其说,亦畏端难制,于是送端恭州狱。武臣康随者尝忤端,鞭其背,随恨端入骨。浚以随提点夔路刑狱,端闻之曰:“吾其死矣!”呼“天”者数声;端有马名"铁象",日驰四百里,至是连呼“铁象可惜”者又数声,乃赴逮。既至,随令狱吏絷维之,糊其口,熁之以火。端乾渴求饮,予之酒,九窍流血而死,年四十一。陕西士大夫莫不惜之,军民亦皆怅怅,有叛去者。论者以张浚杀之虽冤,盖亦自取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