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2023-08-06 15:38 作者:星云的彼岸  | 我要投稿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修订版)》

林欣浩

123个笔记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book.douban.com/subject/35796039/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修订版)-林欣浩-微信读书weread.qq.com/web/bookDetail/28932750813ab6bd1g010e25

◆ 第二章 拯救哲学的少年国王


>> 二十年后,亚历山大的军队所向披靡,最终让马其顿横跨欧、亚、非三洲,成为人类古代史上面积最大的帝国之一,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


>>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 不久,更强大的罗马帝国代替了亚历山大帝国,统一了大部分欧洲的疆土


◆ 第四章 哲学与基督教分道扬镳


>> 和其他竞争者相比,君士坦丁对基督教更宽容,也更会打仗


>> 基督教慢慢地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之后的罗马皇帝下令独尊基督教,禁止其他宗教的集会,并毁掉了它们的殿堂


◆ 第五章 哲学的坎坷流亡路


>> 在这座城中,住着人类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女数学家、哲学家希帕蒂娅


>> 不久以后,希腊哲学在欧洲几乎全部失传。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除了逻辑学之外,其他作品的原始版本都找不到了


>> 我猜想,此时那些书呆子一定绝望极了:前有穆斯林,后有基督徒,真是上天无门、逃无可逃了


>> 唯一的“歧视”是,伊斯兰教徒可以不缴税,而基督徒要缴税


>> 哲学家们被感动得都快要哭了!没有焚书、没有歧视、没有文字审查,他们可以随意做学问,而且还有人花钱养他们


>> 基督教翻译家原本是为了批判而翻译这些典籍的。但不久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开始哭着喊着寻觅希腊哲学的原本了,以至于非要出高价从他们的穆斯林敌人那里购买


◆ 第六章 哲学重新被启用


>> 公元476年,中国南北朝的时候,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被赶下台。这件事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从此以后,欧洲再没有被统一过


>> 为了取胜,神学家们把吃奶的劲儿都使了出来。而说到辩论,哲学要说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了。自我陶醉了多年的神学家们这才意识到希腊哲学的价值。基督教的神学家们开始用各种办法从东方获取希腊文献


>> 经院哲学家想得挺好,他们用哲学去证明宗教,为的是让宗教也能符合理性的考验。但是别忘了,怀疑是哲学的核心精神


>> 对于文明来说,最可怕的是焚书,是毁掉学校,是用暴力消灭言论。因为让人民获得幸福的方法,就在千百万文弱书生舍去生命保护的一本本书、一张张纸中


◆ 第七章 教会的权力有多大?


>> 这样一来,从头到尾,宗教裁判所在文件上确实和酷刑、暴力没有任何关系。但其实它们是中世纪最恐怖的执法者,无数人被它们送上了火刑架


>> 谁能想到,击败这恐怖统治的,竟然是一个出身贫寒、一无所有的书生


◆ 第八章 哲学再次惨遭抛弃


>>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重建):历经120年建成;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历经182年建成;比萨大教堂:历经287年建成;科隆大教堂:历经632年建成


>> 很快,普通老百姓也能买得起书了,教会再也拦不住普通人阅读《圣经》。马丁·路德攻击罗马的檄文因此可以在大众中快速传播,而不是像有些人那样只在广场上匆匆作几次口头演讲就被扔到火刑架上


>> 刚开始路德和罗马还不是完全决裂的,两边吵一阵,和谈一阵。后来双方矛盾升级,教皇把路德开除出教,路德的文章也越写越猛


>> 双方打了个势均力敌。从此,欧洲基督教分成了两大派:罗马一方被称为天主教;路德一方被称为新教。另外,东边的罗马帝国在此之前还搞了一个东正教


>> 最终,加尔文在日内瓦确立了他在新教中的地位


◆ 第九章 想做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快乐的猪?


>> 而怀疑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怀疑的最大作用在于能避免独断论,这样才能引导我们寻找正确的答案,免得我们轻信一切未经证实的结论


>> 正是照着这个标准思考,西方人才有了哲学,才有了科学,才创造了现代文明


◆ 第十章 笛卡尔的疑问


>> 我的知识不在先贤的书里,而是在实践检验里


>> 笛卡尔找到了答案:他想,不管我再怎么怀疑,“我怀疑”这件事是确定的,它肯定存在吧?那么,只要有了怀疑的念头,就说明“我”肯定是存在的——“我”要是不存在就不会有这些念头了


>> “我思”和“我在”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演绎推理的关系


>> 他们相信,这世上有一些理性就像几何学那样,是超越客观世界、高于客观世界的。就算人类灭亡,宇宙毁灭了,几何知识也是不变的


>> 但不用着急,他后面还会有很多聪明人继续完成这项工作


◆ 第十一章 “形而上学”不是个贬义词


>> 中文典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第十二章 我的心灵与我的身体无关


>> 有。通过“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还推理出了另一个结论:“我的心灵”和“我的身体”,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 您会发现,您小时候觉得自己有过的特离奇的想法,这帮哲学家早就想过了


◆ 第十三章 寒冬夜行人斯宾诺莎的救赎


>> 西方哲学史两千五百多年,我们介绍的哲学家有十几位。如果把这些人按照品德排序的话,斯宾诺莎就算不能独居第一,那也绝对是并列第一的


>> 但当一个人找到自己的哲学答案以后,他是不会被摧毁的


>> 斯宾诺莎回答说,我的确需要金钱,但“我只将我的著作献给真理”


>> 斯宾诺莎最有影响的著作叫《伦理学》,在他去世后才发表。这本书的全称是《按几何顺序证明的伦理学》


>> 实体的特征是,这东西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不依赖外物存在。这意味着,外物也不可能摧毁实体


>> 如果实体是无限的,是唯一的,那么这就等于在说,世间万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实体的一部分。因为只是一部分,所以是不完美的一部分


◆ 第十四章 科学派VS数学派


>> 我们今天取得的所有科学成就,都是综合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推理的结果


>> 这个缺陷就是,演绎推理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新知识


>> 笛卡尔说人的心中天生就有上帝的概念,洛克说这不对,在有些原始部落人的心里就没这种观念。逻辑、理性这些东西原始人也很少提,也不是人先天就有的


>> 所以,科学得出的真理顶多是一种概率真理


>> 笛卡尔、斯宾诺莎代表的数学派,被称为“理性主义”


◆ 第十五章 莱布尼茨的哲学论战


>> 就说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间的分歧吧,其实可以上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分歧。他们俩对世界的看法就不一样。一个重视心灵理性,一个重视现实经验


>> 如果不怕被指责牵强的话,我们还可以说,重视个别经验、对独断论充满警惕之心的经验主义,是英国人古板的民族性格的体现。而试图从万物根本一劳永逸地建立一个大一统理论的理性主义,正是荷兰和法国浪漫精神的代表


>> 内心里,他在很多地方都和斯宾诺莎有共鸣


>> 莱布尼茨在给他的贵族小姐们解释这件事的时候,说了一句名言:“世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


◆ 第十七章 万物皆物理?


>> 要换成是我,那时候也得成为牛顿的粉丝,简称牛腩。成天往胡克和莱布尼茨的博客上刷留言:谁说我们顿顿抄袭了,就算是抄,你们有他抄得那么好看吗


>> 然而机械论也有弱点


◆ 第十八章 你相信宿命吗?


>> 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一旦我们接受了最严格的决定论,那就意味着人类没有了自由意志


>> 决定论和宿命论很像


◆ 第十九章 干掉因果律——休谟


>> 因此,休谟认为,我们所谓的“我”,不过是一堆经验片段的集合而已,并没有一个独立于经验的、实在的“我”存在


>> 休谟把其中最不靠谱的——理性主义者们的那些公设都给去掉了


>> 统计学上有一句经典的话,“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


◆ 第二十章 哲学遇到麻烦了


>> 休谟有一句名言——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太阳会照样升起


>> 好家伙,在因果律问题的两端,一边是没有因果律,那科学就完蛋了;一边是有因果律,但就会没有了自由和道德。你说你相信哪个?两个都不好受


◆ 第二十一章 教会的衰落


>> 我们之前提过的很多哲学家,比如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还有后面的康德、帕斯卡,他们的著作都上过这本《禁书目录》


>> 《利维坦》一出来,教会和保守势力都怒了。一查这人谁啊,原来就是一家庭教师出身,没权没势的,嘿,办你还不容易嘛


◆ 第二十二章 宅男拯救哲学


>> 在随后的岁月中,康德不断地申请当教授,但是不断地失败,结果这个编外教师康德足足干了15年,直到46岁的时候,才获得了教授的职位,这是非常晚的了


>> 他这才一咬牙,抓紧用了短短四五个月的时间把他最重要的《纯粹理性批判》写完


>> 康德认为,我们应该把主客观世界的关系颠倒过来


>> 在他的哲学里,不是心灵去感受经验,而是心灵加工和生产出了经验。当然,这加工过程并不是任意的


>> 既然我们的自由意志不受因果律的控制,那么表象的世界也就不是一个决定论的世界了


>> 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正好证明了“我”这个概念不需要经验就可以存在。那么既然“我”的概念是先验的,时间的观念自然也就是先验的


>> 时间、空间和因果律这些概念是先于我们的经验而存在于我们思维中的


>> 歌德将康德的理论生动地解释为:“如果我不是从一开始就心里装着这个世界,即使睁着眼睛,我也看不见。”


>> 康德认为,这背后的原因就是,这些命题讨论的内容不在表象世界中,而是属于物自体的世界,是我们的理性无法认识的。如果我们非要用理性去讨论,就会出现这种自我矛盾的情况。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的理性主义者研究这些问题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 康德的解决方法是,他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个部分则可以用理性把握。不可知的那部分因为永远不可知,所以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我们在可把握的世界里生活,理性就又恢复了威力


>> 比如对于“二律背反”问题,理性就无法去讨论。因此,并不是一切事物都会遵守逻辑


>> 用叔本华的话说,任何人在读懂康德之前都只是一个孩子


◆ 第二十三章 哲学能囊括一切吗?


>> 康德的真理静止不动,黑格尔的真理是在运动的


>> 但是刚才说过,在黑格尔看来,最终真理是变化的,不是静态的,所以最后的哲学答案也不是一句话,而是整个人类的哲学史


◆ 第一章 傲慢的叔本华


>> 此时的叔本华不仅在生活上独立了,在哲学的道路上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他崇拜康德、鄙视黑格尔。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他觉得黑格尔是欺世盗名的骗子


◆ 第二章 悲观主义不悲观


>> 我还可以用非理性的方式认识我自己。我可以用“直觉”去审视自己的内心,闭上眼睛,直接去感受自己本心里的东西是啥。用白话说就是“扪心自问”,当我们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就可以认识到物自体


>> 你以为你在靠理性生活,实际上还是在满足生命意志。所以理性以为自己克制了生命意志,其实还是在生命意志的操控之中


>> 所以叔本华认为理性和直观相比,理性的谬误更多,非理性的直观更接近真理


>> 理性不是没有用,它只是实现意志的工具而已


>> 归根结底,驱使我们求知的,还是“消除焦虑”之类的欲望


>> 它让我们产生欲望的目的不是让我们高兴,而是让我们动起来别停


>> 在叔本华看来,人虽然表面上是自由的,但其实是在受生命意志的控制。人类就算有自由,也是一种被奴役的、极为悲惨的自由


>> 叔本华用“生命意志”来解释人类的欲望,但在今天看来,用激素来解释要更加准确一些


◆ 第三章 尼采疯了


>> 尼采,一般人以为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狂人——不!生活中他是一个温和的智者


>> 讽刺的是,在尼采疯了以后,财富和荣誉接踵而来。他出了名,人们像对待圣人一样崇拜他,王公贵族争相拜见他,就好像只要看一眼这位已经失去了神志的可怜人,就可以沾上一点儿哲人的仙气一样


◆ 第四章 “上帝死了”


>> 在尼采看来,之前哲学家们声称找到的答案,都是骗人的。既没有上帝,也没有哲学真理,这世界也不存在什么意义,整个世界都是虚无的


>> 尼采说,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种叫作“权力意志”的东西。“权力意志”这词指的并不是政治权力,而是一种类似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的物自体,是一股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有创造力的,永不停息的欲望


>> 总之,尼采和叔本华一样,认为这世界是悲观的,人生是痛苦的,但他们的解决方法不一样


>> 在这个背景下看,尼采自然会赢得西方社会的广泛接受,甚至可以算是一个预言家


>> 真理有用,错误没用甚至有害。比如因果律的问题,尼采的解释是,根本就没有因果律,相信因果律是因为,我们不相信它,就没法生活


◆ 第五章 克尔凯郭尔与“信仰的飞跃”


>> 我们之前在说斯宾诺莎的时候提到,越是生活痛苦的人越关心个人幸福。克尔凯郭尔的遭遇如此痛苦,可以想象,他对个人幸福、个人命运会有多么关心。他又受到他父亲的影响,非常关注信仰


>> 克尔凯郭尔特别强调个人的选择。黑格尔说一切事物都要符合辩证法的必然规律,人类的行为也不例外。克尔凯郭尔反对这个说法——假如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必然规律,那人类还谈什么自由呢


>> 正活着的人,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


>> 我们前面对“人生意义”的长篇讨论,仅仅是思想上的热身。而最后的人生答案,不在讨论之中,而在讨论之外的“精神一跃”


>> 如果我们信仰上帝,假如上帝存在呢,我们就会获得巨大的好处;假如上帝不存在呢,我们也不会因此失去什么


◆ 第七章 你真的了解进化论吗?


>> 进化论把这神秘性给打破了。进化论就像牛顿力学那样,把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解释得极为简洁


>> 而且基因的最高目标是繁衍自己,而不是让人类快乐。从这个角度讲,的确可以把人类看成是基因用来满足目标的工具,看成是被基因操纵的木偶。叔本华对“生命意志”的描述是很有洞察力的


>> 从生理上说,“权力意志”不过就是一股激素而已,人们吃药、生病、衰老都会轻易削弱它


>> 用进化论可以这么解释:动物在竞争中,只有进化出时间、空间的概念,才可能观察外界,判断时机,才能更好地生存


◆ 第十章 高富富富富富帅——维特根斯坦


>> 后来凯恩斯给过维特根斯坦很多帮助


>> 一个是,毛姆小说《刀锋》主角的原型就是维特根斯坦,两者在经历上有很多呼应的地方


◆ 第十一章 用逻辑搭建哲学大厦


>> 其他的哲学问题,特别是形而上学问题,全都是没有意义的伪问题。要么违反了种种逻辑规则,要么无法用经验去实证


>> 所以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说的事情,都可以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事情,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 维特根斯坦揭示的,其实是理性思维和现实的矛盾


>> 说明理性根本无法担负从总体上解释世界、指导生活的任务


◆ 第十二章 哲学其实很实用


>> 和逻辑实证主义差不多同一个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的哲学流派——实用主义


>> 实用主义在美国很受欢迎,实用主义哲学家也大多是美国人


>> 这个哲学观点能不能帮助我们减少痛苦,能不能让我们内心平静,能不能让我们不再空虚、不再恐惧、不再陷入物欲的无限烦恼之中


◆ 第十三章 如何看穿伪科学?


>> 这个理论叫作“概率真理”,说科学家不可能找到绝对真理,但起码能不断提高科学理论为真的概率


>> 形而上学走不通,也就是说,理性不可能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终极真理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如果硬要回答,答案一定是独断的,或者在推理上有错误


>> 最直接的答案是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


>> 看来任何时代的人都热衷于传八卦,而且越传越邪乎


◆ 第十四章 科学不为真理,只为实用?


>> 奥卡姆剃刀能证明车库里的隐形龙不存在吗?没有,它只是当作隐形龙不存在


>> 为什么明明有更准确的理论我们不用,非要用不够准确的呢?原因不用我说,您肯定知道:牛顿力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足够准确而且足够简单


>> :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 第十五章 为什么要相信科学?


>> 双盲实验在这个问题上,排除的是“巴纳姆效应”的干扰。这是一个心理学效应,说的是人们倾向于相信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模糊的性格预测,而不管这个预测是不是真的准确


◆ 第十七章 人生荒诞、无意义吗?


>>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世界就像这场车祸一样,是荒谬的


>> 在没有意义的情况下,人们还得假装有意义地活下去,所以存在主义者认为,这个世界是荒谬的


>> 所以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在哪儿呢?就在人的每一次自由的选择里


>> 真正的自由意志,是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思考的是什么呢?思考的是我能不能为我的选择负责


>> 无论生活怎么摧残、禁锢我,总有一部分自由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我通过对这些自由的郑重选择,获得了我的自由意志,确认了我的存在,创造了我的本质。这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这是存在主义版本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哲学给我们的尊严


>> 人生虚无的必然面前,我们还可以选择怎么面对这宿命和虚无


◆ 小结 人生的意义


>> 对于客观经验领域,也就是对于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最好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可证伪的理论”。说白了,就是科学。作为现代人,拒斥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 对于这种用一碗饭就可以暂时“悬置”起来的哲学问题,我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吃饱了的哲学问题”


>> 而且以人类现有的经验而言,死亡是宇宙中少有的一件不可逆的事情。人死以后,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中,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读书笔记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