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尔而笑”到底是怎样笑?

两年前的夏天,老师在词典学的课上讲英文例句的汉译。我记得老师举了个关于笑的词条的例子。老师说词典编纂者在翻译例句时会十分讲究,比如要翻译出例句的美感的话可以使用一些文雅的词语。然后她在幻灯片上给出了一个例句,例句中将英文中的笑对应了中文的“莞尔”。
近日又闲来无事,想起了当初对“莞尔”一词的疑惑。莞尔既然是先秦就有的词,自然要找出经典出处,看看语境中的莞尔又有什么深意。
莞尔这个词的重要例句是两个: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楚辞·渔父》)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渔父》一文中渔父与屈原意见不合又不愿再辩论,于是莞尔而笑。《论语》中孔子在旅途中见到有人弹琴唱歌,边莞尔而笑边开了个小玩笑,因为一句玩笑话孔子还被较真的弟子抬了一杠。这种笑并非佛经中的“法喜”,而是一种非正式场合的微笑,甚至会多一些黑色幽默和戏谑的意味。
这种奇怪的意味在汉代《东京赋》中也能看到:
安处先生于是似不能言,怃然有间,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先是有话说不出,随即怅然若失,最后边笑着边说了一些批评的话。可以看出这里的莞尔更像一种半自嘲半讥讽的笑。
当然这种意味是一种捉摸不清的感受,我也无法用工具的语言准确描述。那么有没有古人现成的描述呢?于是我从经典的注疏里寻找答案。注疏是古人对经典的解释,也是现代人用白话描述古文大义的根据,参考价值会非常大。
《论语》的注疏我查到的是何晏的《论语注疏》,书中对”莞尔“一词的解释是“莞尔,小笑貌”。莞尔而笑,莞尔是小笑,小笑而笑。这解释也是好笑。当然像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循环释义也并不少见。《诗经》中就有一版出现这样的注解。原句"垂带而厉",注解说“厉,带之垂也”。一句废话。
《楚辞》的注疏倒是给了更细致的描述。

莞尔而笑有了两个注释:笑难断也、笑离龈也。所谓笑难断是说笑声开始难以截止,如果找一个近义词就是忍俊不禁,或者是绷不住了。而笑离龈字面意思是离开了牙龈,笑得露出了牙齿。
由此可知对莞尔的形态比较准确的描述是连续不断地开口小笑。而按我主观理解它是发自内心的喜悦,而且带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自嘲、讥讽、黑色幽默的意味。
... ...
明·方孝孺《次韵写怀会送叔贞之成都》之十七:“倦来莞尔成微笑,宇宙茫茫几废兴。”
鲁迅《花边文学·一思而行》:“在朋友之间,说几句幽默,彼此莞尔而笑,我看是无关大体的。”
又如“倦而莞尔”,虽有遗憾,但欢喜更多。彼此莞尔,更是有层幽默意味。当然这里不敢以偏概全。莞尔是否有明确的感情倾向,这里只留下一个假设作日后讨论。
至此,莞尔这个词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大致出来了,如果让我为莞尔这个词选插图的话,我会选这两幅:


如果哈哈大笑是笑开了花,那么前仰后合是花枝乱颤,头笑掉了是漫天花雨,忍俊不禁是含苞待放... ...
唯有莞尔而笑是”笑“窦初开。
至于百度百科给出的莞尔是礼节性微笑的解释,我感觉少了些发自内心的喜悦,笑容会有些勉强,更像是微信表情第一排第一个的微笑。


对于莞尔这个词的形象,我找到了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答案。——我是不可能接受它只是微笑的更“文艺”更“唯美”的同义词(哕!)
但我心中的疑惑并没有完全结束。
我还有更多的疑问和假设:比如我们知道尔是一个词缀表示“什么什么的样子,莞尔就是“莞”的样子。那么莞是什么样子呢?莞读作wan3只有莞尔这一个词,那么莞与笑的联系又在哪里呢?
我猜——只是猜啊——这个莞,也许是对笑的口型的模拟吧。不信你跟我读?
乌——俺——莞——
别动,打住,就是这个表情,保持住!
嘿嘿。

顺便一说,除了莞尔而笑,还有一个词也很有意思叫“哑然而笑”。古籍里哑是“乌咯切”,发è这个音。哑哑地笑其实是呃呃的笑。
没错,古人早就知道人会“笑出鹅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