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了一亿人民币,你还会上学/工作吗?
200年前,叔本华回答了这个问题。
叔本华的父亲是个银行家,家产丰厚,17岁的时候,父亲去世,21岁继承父亲的遗产2万塔勒。
1塔勒28克重,含银量百分之八十多,简单换算,大概相当于一千万人民币。
不过,当时购买力很强,这2万塔勒,叔本华花了一辈子都没花出去,还留了一大笔遗产送给伤兵。
姑且假设实际购买力相当于一个亿。
叔本华和母亲不和,早早被赶出家门。
年纪轻轻就有巨额遗产,又没人管教,所以日子过得相当潇洒,从小他就喜欢跳舞和骑马,长大后又热衷打牌、看戏、逛妓院、流连于多位情人之间、保持上流社会的衣食花费,钱依旧花不完。
后来,寂寞空虚无聊的叔本华,开始从事学术。
30岁时,出版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受柏拉图、康德及印度佛学影响的作品,是叔本华哲学思想发展的巅峰之作。
这本被后世奉为哲学经典的巨著,是叔本华自己掏钱印刷的,据说当时只卖出了10本。
40岁的时候,跑到柏林大学教哲学,还和黑格尔摆擂台,声称要比黑格尔的学生多,结果只有5个人来听。
后来辞职不干了。
63岁的时候,叔本华总结自己无聊的一生,写了一本小册子《附录和补遗》(国内译本叫《人生的智慧》),未曾想一炮走红,在人生终点红极一时。
对此,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一句: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