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下社会舆论上“游戏害人”的思考
世风日下,一切都在加速下滑,唯有愚昧庸俗蓬勃如春 ——题记
相信各位青少年在生活中,不乏总是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精疲力竭的学习了一整个周回到家里,刚拿起手机或打开电脑时,你的家长便对你冷目相望,大喊大叫着游戏多么多么坏,多么多么害人,然后强迫着让你继续坐到书桌前继续进行已经进行了一整个周的在他们眼里“为了自己”的学习;因为“孝与顺”,你不得不支撑着你那疲惫的身体,空洞的望着书桌上的书;旁边的家长对你说:“学海无涯苦做舟”,之后你又带着一股绝望的感受,无奈的拿起了那沉甸甸的笔杆子,继续划着你那“漏洞百出”的小船开始了“渡海之旅”一直到了下个周的开学,如此往复...... 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现在的几乎所有家长来说(我这里用所有这个词,不是为了给自己找“台阶”下,而是去赞颂那些有思想,会思考的家长),“游戏”已经成了一个毫无疑问的消极的词汇。但是对于你来讲,游戏却是你支撑下去的重要动力(我不说“唯一”,是因为还有爱情,友情等其他的因素,也不是为了找台阶下,某些答辩小鬼自己爬),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家长认为游戏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应该把游戏根除;孩子认为游戏是合理的,是自己重要的动力。那么,孰是孰非? 首先我们从游戏本身来做一些简单的思考:游戏是什么?孩子为什么要玩游戏?那么游戏到底对孩子有没有危害?下面一段为论述。 游戏是什么?根据沃尔夫冈·克莱默的定义:没有明确意图、纯粹以娱乐为目所有活动。他归纳出了游戏具有以下几点共性:共同经验,平等,自由,自动参与, “游戏世界”。一一解读一下:共同经验——游戏把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聚集在一起,令他们拥有一种共同的经验,这种共同经验即便在游戏结束后依然存在。平等——所有参与者都拥有平等的地位和同等的机会,没有人享有特权。自由——人们玩游戏完全是出于自愿,在被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异化的社会中,人们通过玩游戏解放自己的身心。自动参与没什么好说的,“游戏世界”——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参与者完全沉浸于游戏世界中而将现实世界抛诸脑后。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有许多共同点,如规则、运气成分、主动参与的精神、竞争精神、进程与结局不可预测性等,可以说游戏世界源于现实世界。 明白了游戏是什么,我们便可以一一解读为什么“孩子这么沉迷于游戏”。1,在参与游戏过程中,不同种族,年龄,性别的人都聚集在一起,这正适合了在当今这个人情味淡薄以及“内卷”的社会下,孩子最缺少的与人的亲近感,距离感,也是那些“大喊大叫”的家长最亏欠孩子的。2,平等,现实中不论是家庭中残留的还是社会上真实存在的“等级差异”,给了孩子非常大的绝望感,压迫感;但是在游戏中,孩子能够与不论是“高贵”还是“低贱”的人平起平坐,共同合作应对问题和困难,关于这一点,矛头直指那些对孩子颐指气使、要求孩子百般顺从的家长对孩子的压迫与摧残的现状。3,自由与虚拟世界,正是因为有了现实中各种各样令人绝望切无法解决的问题,才让孩子“宁可钻进虚拟世界也不去面对现实”——比如父母把孩子当成一部学习机器,要求孩子抛弃个性一味的顺从自己,孩子展露出任何个性都被看做“不孝顺”,应该遭到“天罚”。而且现在的社会有多黑暗,包括家长和孩子大多都了解;即使用功读书十余载,出去后依然面临着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大人知道的事情,孩子未必不知道。正是因为现实中各种各样的无法承受的重担,才让孩子主动的去寻找那只有游戏“虚拟世界”能给孩子的自由,平等,展现个性的感觉。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概括性结论(对于某些头脑简单四肢也不发达的愚昧的只会听对自己有利的话的没思想的家长可能是个一辈子都得不出来的结论),孩子宁可钻入“虚拟世界”也不愿去“好好学习”,其根本上是因为,游戏给了孩子所迫切需求的一切,给了孩子肯定自己的价值的依据,而不是某些“专家”“学者”“社会名人”之流说的“游戏在毁掉孩子”;恰恰相反,在当今这个世风日下的世界,只有游戏理解孩子,包容孩子,接纳孩子,给孩子以展现自己个性,肯定自己价值的珍贵养料。游戏并没有“毁掉孩子”,而是在客观上在肯定孩子自己作为自己的价值,是孩子在这黑暗的时代的一剂止疼针。 有些家长必定会说,天天钻进虚拟世界不关心现实世界,怎么能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诚然,我不否定把自己的人生一味的定格在虚拟世界中是正确的,因为那恰恰是我不愿意看到的“化学极乐世界”;但是,我也肯定游戏给了21世纪的孩子在这么一个巨大的黑影笼罩,众人装睡,一切加速下滑,充满绝望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生活下去的希望与动力,是孩子得以继续向“家长的梦”妥协的止疼药。如果否定了游戏,那么就是即肯定让孩子对自己顺从妥协,又否定让孩子向自己肯定顺从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游戏。这是家长自己在否定自己的既得利益的存在土壤。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家长把孩子手机砸了孩子离家出走跳楼自杀”。
人们都在关心游戏的“毒害”,认为游戏是“电子海洛因”,却没人关心一条鲜活活的生命的离去,以及思考反思这一生命离开的真实原因。这,与吃人的旧社会,又有什么差别呢?
可见,在某些人的头脑中,大清根本没亡,封建礼教仍然留在心中,也算是合乎程朱理学的“为天地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观念了,属实难蚌。 如果还有人认为孩子在逃避现实颓堕自甘,那么请这位“能人”去把装睡的大家都叫醒,去点亮这个时代的穹顶的光芒,请吧。游戏对孩子并非百害而无一利,而恰恰是支撑孩子服从家长的驱动力与服从现实的止疼药。 虽然我认为没有必要,甚至分析它都有点降低我的智商,但是我还是“向现实妥协了”,因为这种让人捧腹大笑而又被众多家长作为信念的观点居然成为了社会的主流。那就是,“就就应该把那些游戏都弄死,然后让看书学习充满孩子的课余时间。”我们先来做个小小的类比,你让你家的驴拉了一整天的磨,驴哼唧了几声,你难道还要踹它两脚吗?这些家长白天工作被上层剥削,晚上回到家里打开手机刷着抖音上那些无营养无价值的视频,玩着游戏对着学完了一天的孩子说:“你还敢玩游戏,看我不打断你的腿!滚去学习去!”我们做个换位推理,孩子累死累活学了一天回到家里,看见正在沙发上躺着刷视频玩游戏的家长,向他吼道:“你还敢玩游戏?看我不踹烂你的屁股!滚去加班去!”
这就像一个戴着小丑面具的人指着另一个戴着小丑面具的人说:“小丑!哈哈哈哈哈!”然后自己路过水边看见自己水中的倒影一样荒谬可笑。孩子玩游戏,不就是家长自己的在一面镜子中的自己么
......自己身处泥潭中,却幸灾乐祸别人在泥潭中,很难不贻笑大方了各位。 有的家长便这么做:自己把自己的游戏给删了来给孩子“以身作则”。是,确实,你删了游戏确实“给孩子以身作则了”,那么,你给我解释解释你为啥还在看电视刷手机呢?你咋还没去加呢?你这样怎么能有福报呢?
有些人一面高喊着打倒剥削,一面又剥削着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看做一件“私有财产”,初生很难不定性为双标狗捏。
还有些人认为,孩子学习累了为什么不去多加强锻炼去?很可笑,孩子学习了一整天或者一个周,精疲力竭,你还让他出去锻炼?那么他回来之后就不是“案牍劳形,脑力透支”了,而是“身心俱疲”了,更累了,蠢货。
既然这种观点认为脑子累了可以用体力放松,那么你为啥不让累死累活干了一天的白领去做个蓝领或者去工地搬搬砖来“放松一下”捏?建议干体力活的家长去做白领“放松”,干脑力活的家长去做蓝领“放松”嗷。
每一步对孩子玩游戏的否定,都在走向家长既得利益的反面,是对自己既得利益的否定与破坏;古往今来,还没怎么见过“把自己炖了给自己吃”的人,如今却这么普遍存在,时代可能确实在后退罢......家长们只会接受符合自己观念的观点,只会去喊“游戏是电子鸦片”的口号,殊不知自己的头脑已经成为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自己还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去“骂”这些“智商有点低”的家长,而是去敲打这些装睡的家长,自己去寻找最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法,多动脑去思考,而不是只会喊口号,只听符合自己既得利益的观点。 孩子不是一件商品,更不是一部机器,孩子是一充满生机,有个性的人。孝顺孝顺,孝而不顺才是孝顺。如果一味的去顺从去妥协,那么终将把孩子的个性与自己特有的有价值的人格给抹杀掉,让孩子成为一部没有思想,只会“学习”的机器。在上大学前天天骂孩子不务正业出去玩,在上大学后骂孩子天天就知道在家里呆着不出去走走。
中国父母双标,压迫孩子的荼毒思想一日不觉,教育的黑暗部分就会扩大一日;封建礼教在中国社会一日不根除,社会上的黑暗就会不断的生长延续
;真理从来都不是喊喊就行的,而是要付诸实践,加油吧,少年。 济民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