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思考与我们的表达
前言:
聊聊思考和表达。

思考是思维的反应。
在我们醒着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从不停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思考从不停止。
只要思维在活动,我们就在思考,区别只是思考的幅度、频率和深度有所不同。
在看短视频的时候我们会进行比较浅、比较简单的思考,在看文章书籍学习工作内容的时候,我们会进行比较深、比较复杂的思考。
除了这些之外,思考还有「精度」。
精度,是思考的特殊维度,其重要性远超前面的几个维度。
即使此时进行的思考很浅显很简单,只要它的精度很高,浅显的思考就能堆积出深刻且复杂的结果。因为精度意味着正确率,正确率的堆积会让许多简单的结论组合成深刻复杂的结论。
相应的,即使此时进行的思考很深入很复杂,如果思考的精度很差,那么复杂的思考也会因为错误率过多而失去实质意义。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思考」需要锚点,需要指向。
就像当我们声称“这个人很好”时,我们首先通过「这个」两个字,限定了思考范围的范围——这里讲的不是别的,不是其他的,这里只讲“这个”。
然后我们通过「人」这个字,限定了对象——这里讲的是人,不是其他的什么物。
最终,我们通过「这个」和「人」,共同表达出了这样的含义:我所讲的,是这一个人,不是其他的什么人,也不是其他的什么物,是这个人。
即使我们不适用“这个”和“人”,我们也需要一些别的词语或动作,对我们的表达做出限定。
否则我们无法完成表达。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表达」看起来是对除自身之外的别人、别物进行信息传递,实际上思考本身也是一种表达。
我写文章是我对我的读者们表达,而我在思考的时候,我所思考的一切内容,这一切内容所编织出的各种结果,是向我表达。
我向读者表达、你们向别人表达,所以我们都需要采取合适的词语,来精准的表述我们想传递的信息。
同理,当我自己进行了思考,我也需要用精准的表述,向我自己传递我想传递的信息。当你进行了思考,你也需要用精准的表述,向你传递你想传递的信息。
如果我写的文章表达不清晰,你读起来会感觉莫名其妙、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如果我在脑海中的思考不清晰,我对思考的轨迹和结论也会感到莫名其妙,我也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我在得出什么结论、我想总结什么感受…
「思考是对自己的表达」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表达仅限于对其他事物的信息传递,那么我们可以严格要求自己对其他事物的表达,但宽松对待自己的思考。
为什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表达?
因为假如我们想向对方描述一个事物,但因为我们自身的表达能力有限,我们不知道用哪些词语和哪些句式,可以恰到好处的描述出这个事物。
那么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影响,就像你看到了美景但不知道该怎么对别人描述它的美丽,你听到了美妙的音乐但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它的美妙——如果你遇到了你想分享给TA的人,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无疑是件憾事。
除此之外,在生活中不管是日常还是学习还是工作,恰当的表达都是很重要的。
如果表达不局限于对其他事物的信息传递,它也包括了我们自身的思考过程,那么我们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思考。
因为这里适用的道理是一致的:如果你觉得某个物很美,但你却无法描述它、不知道怎么描述它的美丽,你就处于「感觉它美」但「不知道它美在哪里」的状态。
这与“你想跟别人说你见到了美景,但你没法描述那份美丽”没有区别,你对你自己说:这个很美,但你甚至无法对你自己描述它到底美在哪里。
更关键的地方在于,当你没法对自己描述时,你其实也无法对别人描述。
反过来,如果你试图锻炼自己对自己的表达能力、锻炼自己思考中的精度,力图让自己的思考更清晰、让自己的思考更有迹可循,最终能让自己找到恰当的词语描述恰当的情景。
那么,你对别人的表达能力,会很自然的变好。
如果别人是考察你表达能力的考官,那么你自身首先是第一位考官,别人是第二位考官。
你过了自己这一关,就很容易再过别人那一关。
不过因为我们很少能意识到我们的思考本身就是表达,所以我们很容易疏忽这一层面的锻炼,只偏重于“怎么才能提高对别人的表达能力”上。
由于这样的做法是跨过了基础层面的思考,直接从“表达”上入手,所以它是不太容易有效果的。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079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