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十个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这一战略,要善于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 字总要求,具体化为行动,以此奏响乡村振兴的田园交响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产业振兴
案例1:重庆万州区聚焦高质高效,推进产业振兴
万州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围绕经果林、生态猪两大主导产业,以种养循环为特点,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和“接二连三”发展。一是做优基地建设,产业集群渐成规模。全区经果林、生态猪两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经果林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今年新建0.6万亩,全区经果林面积达91.6万亩;生猪方面,建成75家841个养殖单元,新增生猪产能100万头。二是实施科技赋能,链条短板不断补齐。紧扣科技强链,建成三峡山地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引入国家级平台2个;狠抓加工补链,建成三峡柑橘出口加工中心,100座产地冷藏保鲜设施、50万吨饲料厂项目正加快建设,30万吨发酵饲料暨5万吨益生菌加工厂、20万吨生物有机肥厂已完成主体建设。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市场拓展走深走实。成功举办2022·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带动库区10个区县销售柑橘57万吨,交易额近25亿元;着力培育和打造“两品一标”“三峡牌”等知名品牌,新增“两品一标”农产品4个,全区累计达112个。
案例2:陕西汉中洋县,全力推进产业振兴
今年以来,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延链补链,不断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坚持龙头企业引领、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脱贫户)深度参与自主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助推,全方位落实产业发展政策,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组织系统100多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帮扶指导。召开培训会76场次、现场会35场次,培训群众1.3万人次,印发宣传资料4.1万份,装备农业科技宣传直通车进村、入户、到田宣传咨询78场次。完成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4期352人、村集体理事长培训110人。全县累计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0种17.08万亩,认证有机生产企业41户。发展黑谷种植5万亩,果业12.1万亩,食用菌20万架850万袋,中药材15.9万亩。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1254亩,稻渔面积累计达6800亩。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为43.4万头、7.2万头、5.26万只和115万只。
二、人才振兴
案例1:山东淄博解营村蹚出人才振兴新路径
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解营村通过“筑巢引凤”,探索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愿返乡的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借助城镇化发展大势和城市形象推广浪潮,走出一条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是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解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耿俊义表示,十年前的解营村,交通不便,发展滞后。如今的解营村,村整体经济已然排入片区前列,村集体及村民资产大幅增长,各项福利稳步提高,这正是得益于面向全社会的“人才落户政策”。
为了引得凤凰来,村两委经过调研论证,紧扣市、区政府利好政策,结合村情村况,提出了面向全社会的“人才落户政策”:所有落户解营村享受村民待遇的人员,与原籍村民享受同等福利待遇,可参与村内乡村振兴项目,共同分享村集体经济增长成果。
“从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到淄博市委市政府的人才‘金政’50条,阐明了想突破想创新就需要筑巢引凤,建设人才梯队。”耿俊义说。为了留住更多人才,解营村提供了涵盖就业、购房落户、子女教育、全民就医等支持和保障。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面对要分‘集体利益蛋糕’的状况,首先要做通村民思想工作,让村民敞开自己的自留地,先把‘蛋糕’分出来,才能让村民将外来人才当成自家人。”耿俊义说,如今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以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辖区范围内有各类科技、电子信息、工业类企业40余家,优越的就业环境正吸引着各类人才落地生根。
案例2:丹凤着力推动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近年来,丹凤县坚持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振兴,通过借东风、挖内潜、抓引领,千方百计推动各类人才到乡村振兴一线施展才华,加快建设乡村振兴人才聚集地。
依托“组团式”帮扶人才优势。丹凤县牢牢把握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组团式”帮扶机遇,“带土移植”帮扶团队的先进经验做法,带领全县医疗、教育、科技水平提升。医疗帮扶团队帮带丹凤县医院达到了门急诊量、住院人次、总收入、医疗收入、手术量5项指标同比上升;教育帮扶团队帮带丹凤中学和县职教中心共建教学团队10个、名师工作室2个、联合教研平台9个,设立10万元教师发展基金;科技特派团推广干红葡萄酒冷浸渍、核桃园省力化修剪等10多项先进技术,攻克技术难题16项,开展培训38场次1240人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盘活用好本土人才资源。丹凤县把优秀人才服务团助力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活动作为推动工作的突破点,从农林水牧、科教文卫、党政建设等领域精挑细选331名专家人才,组建10个优秀人才服务团,通过“村上订单、镇(街道)接单、县上派单”链条服务方式,深入镇村(社区)、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政策宣传、技术指导、现场培训等活动。截至目前,服务团累计开展活动320多场次、受益群众12700多人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50多件,人才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发挥引进专家人才作用。深化校地合作,县上柔性引进中药材研究方面博士生导师20人、农文康旅专家人才38人,陕师大王喆之、南农大郭巧生教授等11名专家巡回为21家龙头企业和33个重点产业基地提供技术服务123场次,解决技术难题96个。峦庄镇天麻产业园引进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王秋颖教授团队、商洛学院博士,研制推出了袋式栽培、仿林下种植技术,研发的“蟒岭红”系列菌种畅销省内外,成功攻克菌种退化、连作障碍、袋料栽培等技术性难题,引领乡村振兴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三、文化振兴
案例1:永宁县:文艺文化下乡进村 为乡村振兴强心铸魂
近年来,永宁县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持续开展“歌声中的党史故事”文艺宣讲、“国风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培训、“文化惠民·四送六进”系列活动、“美丽乡村·文化大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我们的节日”、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持续开展接地气、贴民心的“走基层”文化惠民活动800余场次,受众人数2万余人,不断充盈百姓文化食粮,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下一步,永宁县将坚持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为广大村民送上了“家门口”的文化大餐,推动文化振兴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
案例2:安徽亳州谯城区文旅体局:特色文化活动 助力乡村振兴
谯城区文旅体局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工作,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年度文化活动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特色文化活动。为让每一场文化活动接地气、受欢迎,区文旅体局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根据群众兴趣爱好,安排组织活动内容,向群众呈上一道道雅俗共赏、喜闻乐见,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大餐。
为确保各类文化活动高质量开展,区文旅体局不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依托演艺公司、管弦乐团等艺术团体,大力培育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精心挑选具有吹拉弹唱跳等一技之长的民间人才,让他们参与各种文化演出活动,不断壮大文化人才队伍。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积极开展广场舞大赛、戏剧大赛、曲艺大赛、唢呐大赛等各类文化艺术比赛活动,为群众搭建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同时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精心组织实施民俗文化展演、文艺节目汇演,积极组织剪纸、书法、绘画等宣教展示,抒发爱党爱国爱生活情怀,传承发展非遗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营造乡风文明、乡村和谐的社会氛围。
据统计,2021年以来,谯城区文旅体局共开展送戏下乡活动248场,举办“艺路童心”培训班38期,开展剪纸、书法、绘画等传技展示活动182次,主办曲艺大赛、广场舞大赛、唢呐大赛等各类大赛共3场,举办唱红歌、舞龙等文化展演26场,丰富了全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
四、生态振兴
案例1:乳山实施乡村生态振兴“三大工程”
乳山市大力实施“优居工程”,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6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巩固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成果,督导14个镇对辖区内582个行政村开展排查。
狠抓“减量工程”,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处理,全市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
打造“示范工程”,计划创建6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目前已完成6个省级、26个威海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设计和施工图纸编制,已创建省级清洁村庄120个。
案例2:牡丹江制定生态振兴行动计划
牡丹江市围绕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内容,制定了生态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推动牡丹江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牡丹江市成立了由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等13个部门组成的生态振兴行动领导小组,共同研究制定生态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全市37个部门联合谋划牡丹江绿色发展生态蓝图。生态振兴行动计划方案坚持生态优先、强基固本、统筹协调、精准发力基本原则,从构建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和强化主要生态区域振兴格局“三大格局”入手,进一步优化全市国土空间布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绿色版图。
生态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重点围绕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繁荣生态文化等“六个板块”,制定了41项具体任务,致力于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等振兴发展目标。
目前,牡丹江市生态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正在有序推进。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扛起责任、主动作为,统筹推动振兴计划落地见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互促,为加快牡丹江高质量振兴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生态根基。
五、组织振兴
案例1:山东莘县大张家镇政府以组织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山东莘县大张家镇政府坚持以组织振兴助推乡村振兴,通过选优村级班子、做强“头雁工程”、壮大集体经济等多项措施,推动重点工作攻坚落实、重点领域改革突破,取得了明显成效。
优化干部队伍,做强“头雁工程”。山东莘县大张家镇政府着眼村庄长远发展,坚持好中选优,注重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重大任务表现突出的人员中选出党支部书记。推动村“两委”班子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大力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打造乡村振兴“领头羊”。近两年来,共有3名优秀村支部书记通过公开选拔,考入了公务员和事业编岗位,充分激发了优秀本土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强化实践锻炼,提升服务效能。带领干部群众移风易俗宣传、人居环境整治、走访慰问等形式多样、凝聚民心的“五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做好市民热线办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优化为民服务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促进了服务型党组织向纵深发展,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切入点,强化对农村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优化整合。例如,莘县大张家镇金丹新村整合产业优势,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共吸纳210户群众入股合作社,吸纳8名脱贫群众务工,发展秋月梨700余亩,统一提供技术、电商销售培训等服务。2022年秋月梨上市每斤4.5元,亩产达到6000斤,每亩纯利润达到1.6万元以上,有效促进群众致富、村集体增收,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案例2:浙江省三门县健跳镇:党建联建激发乡村共富活力
浙江省三门县健跳镇聚焦“村美民富产业旺”目标,整合片区农文旅资源,推动“共富柚一村”党建联建。围绕“1+8+X”发展体系,以农产品公共展销中心、双港、刘塘墩村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南塘、三核等8个特色农业村,联合乡贤、企业、人才等多方力量,有力将联建优势转化为富民胜势。
基地“项目提速”育富。挖掘产业特色,做强双港村黄金柚生产基地、南塘村西蓝花育苗基地、“蟹必剥”青蟹养殖基地、凤凰山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等4个基地,推进产业升级、助力联建发展。如黄金柚生产基地,内设烘干、加工等技术,黄金柚可做成柚子膏、柚子片、柚子茶等,不断提升产品综合效益,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收10万元。
人才“真抓实干”领富。发挥人才优势,成立“共富柚一村”联建品牌,下设“三拾柚三”“蟹必剥”等多个子品牌,推动行业标准、产品质量、销售市场齐抓共管。同时,积极对接中科院、浙江柑橘研究所等,形成“联建技术输入+人才头雁引领+党员组团服务”的培养模式,全方位促进农户技术提升。2022年以来,累计销售联建村农产品500余万元,带动周边1857户农户发展产业,培育种植人才726人。
企业“真情实意”带富。对接企业生产需求,建立剩余劳动力信息库,打造“三拾柚三”“麒麒帐篷”“微淡彩灯”等15家共富工坊,以“联建+工坊+农户”的特色用工模式,推动项目投放从“散装放养”变为“精准统筹”,目前已解决1600余人就业,农户创收年均超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