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止战还是毁灭?——金星生物武器史

2022-04-20 11:25 作者:德川绪子  | 我要投稿

古早时代

当人们发现腐烂的尸体会造成瘟疫时,尸体便产生了军事价值。

在金星历史上有史以来第一次用尸体做为武器的战争便是522年在布列塔尼的战争,哥特人南征布列塔尼时便多次用投石机把尸体扔如城内造成瘟疫并最终迫使当地人投降。

一战

马莱人曾在东线向东斯拉夫帝国的马厩中投下针对牲畜的炭疽杆菌,很快东斯拉夫帝国军不得不依靠少量的拖拉机和汽车来维持运输线。随着马厩经常爆发传染病,东斯拉夫帝国不得不开始了后勤机械化的研究。

在后续的苏联建国战争中,察里津被孟什维克军用飞机空投早期病菌航弹进行轰炸,城中的左翼分子因为鼠疫导致了37%的减员,后来在克里米亚活跃的无政府主义者和孟什维克也遇到了基辅罗斯独立运动的霍乱攻击。

那个时代因为科技条件限制,投射通常依靠人力投放(如间谍渗透到敌后投掷)或者投尸。尽管已经有原始的玻璃制生化航弹用于投射病原体,但因为体积过小易碎等原因未能普及,然而寥寥数几的使用战例却让人们意识到了其战略价值。

一战后

一战后,各国开始了一轮生物武器研发竞赛。大量的高等学府、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投入到了竞赛中。

首先解决的是病原体的储存和运输。以往的玻璃罐储存非常易碎导致疫情,所以后来开始使用钢制储存罐储存病原体。而病原体储存也普遍采用低温储存以保证平时大量储备以便不时之需。

此外各国对于新病原体的探索也在不断继续,各国的医疗队都在疫区时注意储存病原体样本以进行研究以试图寻找新病原体。此外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也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病原体去创造新病原体。

投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最初的投射方式依靠航空喷雾,然而航空喷雾通常效率较低且载机要长期暴露在敌军防空火力下。1935年四格弹被发明,空中投射生物武器的危险性得以下降。此外关于炮射和自推式的生物武器散布方式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到了1940年代各国已经形成了本国的生物武器投送体系。投送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航空兵投射:由战略轰炸机或战术轰炸机使用航空炸弹或者火箭弹(在1949年后增加了空射无线电指令制导导弹)向敌方城市散布病原体造成杀伤。

2、舰艇投射:由潜艇使用舰炮(1950年后采用上浮发射舰对地导弹)发射携带病原体弹头的导弹打击沿海城市

3、喷雾投射:这种方式通常用于对付人防设施等掩体,在控制地表后向通风口喷洒生物战剂使得地下爆发传染病,由于地下设施空气流通性差且人员密集的特点这种打击方式往往最致命

在各国形成了这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后,生化平衡时代到来了。尽管中马莱国在1933年时上台了极右翼政党,但因为惧于生物武器威胁所以中马莱国的极右翼政权最终不愿发动战争转移矛盾。最终在1946——1950年内战中极右翼政权被推翻。

种族主义的理想

中马莱国的极右翼政党上台后,该国便开始研究能对特定人群进行打击的生物武器。他们把目标锁定到除马莱民族外的一切其他民族以试图打造一个“纯净的世界”,然而因为生物技术的时代所限,直至内战中马莱国也没有开发出理想中的定向打击式生物武器。然而研究的成果却在内战中失踪了。

饥饿的散播

艾尔迪亚帝国在研究生物武器时选择了间接杀伤的道路:与其杀人不如直接对敌国的第一产业造成致命打击以迫使敌方陷入饥饿和混乱,此外打击敌国第一产业可以为日后本国的农产品倾销开拓道路。所以艾尔迪亚的生物武器开发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边研究着如何高效散播病原体一边研究着如何饿死敌人。

从1930年代开始,帝国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先后将多种针对农作物的病毒成功将其武器化,到了1947年已经生产了共计3900发携带反农作物病原体的弹头。这些弹头一旦释放的话理论上可以使一个国家的农业陷入瘫痪。

条约时代

1969年,各国在斯堪迪纳维亚王国的欣达市签订了《限制生物武器生产、部署和出口条约》,条约规定了禁止使用喷雾传播类投送手段以及做出各国生物实验室和生物武器弹头储备数量的限制规定,此外条约还禁止将本国的实验室迁移去其他国家、禁止在未经过联合国监管的情况下在他国设立生物实验室(不论是双方同意还是单方面建设)。此外各国被要求弹头储备量不得超过1000发。

在这般严苛的限制下,各国不得不大量销毁过多的生化武器。原本上千发、足以让地球上所有肉眼可见的碳基生物在一年内全部死于传染病的生物武器迅速缩减到了“可以通过严格的防疫措施和先进的消杀及医疗技术将毁灭性控制到合理范围”的水平。

地位挑战

随着1949年第一颗原子弹在西伯利亚爆炸,核裂变这一强大的能量来源遍得到了重视。很快各国便开始了原子弹的研究竞赛。

由于原子弹那一发足以在一瞬间彻底摧毁城市的可怕威力和较小的“后遗症”使得其很快成为各国战略威慑的新宠儿,生物武器的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很快战略轰炸机们开始挂上了最大当量的原子弹,战舰上的舰对地导弹和大口径舰炮也开始搭载起核弹头,甚至陆军也开始搞起核弹头:把战术核武器变成能由野战炮和轻步兵发射的强力武器,让士兵能以一敌百的战力倍增器。由于原子弹的强大威力外加条约的限制,生物武器渐渐的濒临淘汰边缘。

黎明前的黑夜

1973年,外星生物入侵金星。很快人们为了寻找对抗外星人的手段于是就开始研究起各种武器的可行性。

在明斯克战役后,苏联捕获了一些外星生物并开始了研究。很快艾尔迪亚和苏联便联合开展了一项关于开发针对外星生物病毒的研究。

在经过长达数十年的各种实验,虽然最终证明敌人无法被金星上的病原体干掉,但是一种全新的病原体投射形式被开发出来。

于是气溶胶炸弹成为了在条约限制下提高杀伤效果的最佳方式,在战后各国也先后完成了病原体气溶胶化的生产。

二次裁军和新威胁

随着2005年第一颗氢弹被引爆,核武器进化到了热核时代。氢弹诞生后各国便开始将其小型化、战术化,很快各国的核武库开始了一轮大规模更新。由于氢弹并无当量限制,很快核武器的战略威慑能力与破坏能力让其成为足以取代生物武器的新战略武器

2033年,各国在巴格达进行关于进一步管制生物武器的会议。在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谈判后,各国便签订了《巴格达宣言》

该宣言首次明确规定禁止研究定向类生物武器,此外还将各国的生物弹头裁减至200发,以及禁止使用间谍手段等人力投射方式来进行生化攻击。

该条约一定程度上禁止了基因武器的研究以及大部分隐蔽投送方式。此外也制定了国际通用的运输检疫标准以降低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虽然条约签订,然而各国也没有就此止步。尽管核武器的投入使用使得生化武器的地位大幅降低,然而只要研究不停止,那就意味着其军事价值没有消失。

黑色幽默般的助攻

2040年,关于核军备限制会议在上海召开。在条约后,各国对于核武器进行了以下限制:

1、核武器单个弹头当量限制在5万吨以下

2、核弹头的放射沾染不得超过一天

3、各国ICBM、IRBM、SLBN总量储备应不超过3000发

4、各国现有核弹头应交由联合国太空军管制

在这番限制后各国现役的核弹头都不得不被运送到轨道中,然而在2年后的2042年,第一颗中子弹在马绍尔群岛引爆后,各国还是在条约下开始了中子弹数量竞赛,比赛谁先达到条约限制数量。

因为中子弹难以把当量做大,所以生物武器的价值再次体现,各国又重新开始加大对生物武器的研究。

路在何方

尽管已经有了大量条约限制,然而没有人能保障极右翼什么时候上台。基因武器永远都有被研发的可能性。至于气溶胶病原体炸弹则在二战中展现了它的价值:当被密集中子弹轰炸后的一座城市在放射沾染消失后被洒满病原体时,防守方不得不又要用中子弹对疫区密集轰炸一番以快速消杀。反复的轰炸使得城市受到了严重破坏。

随着二战后第四代核武器紧锣密鼓的开发,生化武器是否会逐渐的突破条约,转为隐蔽投射呢?

止战还是毁灭?——金星生物武器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