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瑞典历史沿革(第六期)

2023-06-18 13:16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一)东南亚国家联盟(缩写:ASEAN,简称:东盟)于1967年8月8日在泰国曼谷成立,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东盟有10个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东南亚国家联盟先后与中国、韩国、日本等六个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先后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建立围绕东盟的“10+1”、“10+3”、“10+8”机制,此外东盟分别与联合国、欧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南方共同市场等积极发展合作关系。《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是1976年2月24日由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5国首脑侯赛因·奥恩、费·埃·马科斯、克立·巴莫、李光耀和苏哈托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第一次首脑会议上签订,条约共分5章、20条。主要内容是:《条约》的宗旨是促进缔约国人民之间的永恒和睦和持久的友好与合作,这将有助于加强他们的力量、团结和更加密切的关系;《条约》规定指导缔约国之间关系的原则,即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立、主权、平等、领土完整、民族特征和互不干涉内政;缔约国要有决心和诚意防止出现争端,如发生争端应当克制,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应通过友好磋商加以解决;缔约国应加强经济合作,为此目的应当为发展经济和互相援助而采取适当的地区性战略;缔约国对国际性和地区性的问题保持定期的接触和磋商,以求协调自己的看法、行动和政策;《条约》对东南亚其他国家开放。1987年12月15日《第一修改议定书》在原《条约》基础上增加两款,分别作为《条约》的第18条第三款和第十四条第二款,内容分别“东南亚以外的国家经过东南亚所有缔约国及文莱达鲁萨兰国的同意后也可加入该条约”和“但是加入本条约的东南亚以外任何国家只有直接涉及以及需要通过上述地区程序解决的争端时才适用第十四条第一款”。

(二)1998年7月25日东盟外长在马尼拉签署《条约》的《第二修改议定书》,将《条约》第十八条第三款中“东南亚以外的国家经过东南亚所有缔约国及文莱达鲁萨兰国的同意后也可加入该条约”修改为“东南亚以外的国家经东南亚所有国家(即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王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联邦、菲律宾共和国、新加坡共和国、泰王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同意后东南亚以外的国家也可加入该条约”,从而使非东南亚地区的国家也可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除了东盟成员国外目前加入该条约的还有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新西兰等国。1961年7月31日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在曼谷成立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曼谷宣言》(即《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1976年《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签订,8月28—29日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1984年1月7日文莱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1997年7月23日老挝、缅甸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2007年11月20日参加第13届东盟首脑会议的东盟成员国领导人签署《东盟宪章》,2008年12月《东盟宪章》正式生效。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东南亚国家联盟观察员国,21世纪以来巴布亚新几内亚外长一直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东盟外长会议。

(三)根据《东盟宪章》时东盟组织机构主要包括:东盟峰会,就东盟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发展方向做出决策,一般每年举行两次会议;东盟协调理事会,由东盟各国外长组成,是综合协调机构,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东盟共同体理事会,包括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理事会、东盟经济共同体理事会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理事会。协调其下设各领域工作,由东盟轮值主席国相关部长担任主席,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东盟领域部长会议,由成员国相关领域主管部长出席,向所属共同体理事会汇报工作,致力于加强各相关领域合作,支持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东盟秘书长和东盟秘书处,负责协助落实东盟的协议和决定,并进行监督;东盟常驻代表委员会,由东盟成员国指派的大使级常驻东盟代表组成,代表各自国家协助东盟秘书处、东盟协调理事会等机构开展工作;东盟国家秘书处,东盟在各成员国的联络点和信息汇总中心,设在各成员国外交部;东盟政府间人权委员会,负责促进和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的相关事务;东盟附属机构,包括各种民间和半官方机构。东盟峰会是东盟最高决策机构,由各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组成,东盟各国轮流担任主席国。东盟秘书长是东盟首席行政官,向东盟峰会负责,由东盟各国轮流推荐资深人士担任,任期5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于1967年8月8日在泰国曼谷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确定的宗旨和目标是:以平等与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问题的合作与相互支援;在教育、职业和技术及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互相支援;

(四)在充分利用农业和工业、扩大贸易、改善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促进对东南亚问题的研究;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标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保持紧密和互利的合作,探寻与其更紧密的合作途径。《东盟宪章》全称《东南亚国家联盟宪章》,于2008年12月正式生效。《东盟宪章》文件长达31页,确立东盟的目标、原则和地位。《东盟宪章》对各成员国具有约束力,赋予东盟法人地位。2008年12月《东盟宪章》正式生效,确定东盟的目标包括:维护和促进地区和平、安全和稳定,进一步强化以和平为导向的价值观;通过加强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合作来提升地区活力;维护东南亚的无核武器区地位,杜绝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确保东盟人民和成员国与世界和平相处,生活于公正、民主与和谐的环境中;建立稳定、繁荣、极具竞争力和一体化的共同市场和制造基地,实现货物、服务、投资、人员、资金自由流动;通过相互帮助与合作减轻贫困,缩小东盟内部发展鸿沟;在充分考虑东盟成员国权利与义务的同时加强民主,促进良政与法治,促进和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根据全面安全的原则,对各种形式的威胁、跨国犯罪和跨境挑战作出有效反应;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本地区环境、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确保人民高质量的生活;通过加强教育、终身学习以及科技合作,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民素质,强化东盟共同体;为人民提供发展机会、社会福利和公正待遇,提高人民福祉和生活水平;加强合作,营造安全、无毒品的环境;建设以人为本的东盟,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进程,并从中获益;增加对本地区文化和遗产的认识,加强东盟共同体意识;在开放、透明和包容的地区架构内维护东盟在同外部伙伴关系中的中心地位和积极主动作用。东南亚国家联盟盟旗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旗帜,采用于1997年。蓝色代表大海、天空和友谊,徽记由10根黄色条纹组成,代表10个成员国。

(五)东盟会徽是东盟的官方标志,东盟会徽代表一个稳定、和平、团结和充满活力的东盟,会徽的颜色蓝色、红色、白色和黄色代表所有东盟成员国国徽的主要颜色(蓝色代表和平与稳定,红色代表勇气和活力,白色代表纯洁,黄色代表繁荣)。会徽中央的稻草茎代表东盟开国元勋们的梦想(即东盟国家将东南亚所有国家凝聚在一起,友好团结),圆圈代表东盟的团结。1967年8月8日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5国在曼谷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8月8日被定为“东盟日”。东南亚国家联盟拥有众多定期或不定期发行的出版物,如《东盟年度报告》、《东盟商务通讯》等。1976年2月东盟第1次首脑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议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协调一致宣言》。1977年8月东盟第2次首脑会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会议确定东盟扩大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共体的对话和经济联系。1987年12月东盟第3次首脑会议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会议签署《马尼拉宣言》、《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修正议定书和四项经济协定。1992年1月东盟第4次首脑会议在新加坡举行,签署《1992年新加坡宣言》、《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和《有效普惠关税协定》等三个文件。1995年12月东盟第5次首脑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曼谷宣言》,签署《促进东盟一体化和形成东盟整体意识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东盟经济合作框架议定书》、《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通过《东盟组织机制调整方案》。1998年12月东盟第6次首脑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会议通过《河内宣言》、《河内行动纲领》、《大胆措施声明》三个文件,决定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和东盟投资区的进程。

(六)2001年11月东盟第7次东盟首脑会议在文莱举行,会议发表《2001东盟反恐联合行动宣言》、《第七次东盟首脑会议关于艾滋病问题宣言》,并通过“河内行动计划中期回顾”等文件。2002年11月4日至5日第8次东盟首脑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并签署《东盟旅游协定》。 2003年10月7日至8日第9届东盟首脑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议通过《东盟第二协约宣言》(亦称《第二巴厘宣言》)。2004年11月29日至30日第10届东盟首脑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会议签署《万象行动纲领》和《东盟关于一体化优先领域的框架协议》,并通过《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行动纲领》和《东盟安全共同体行动纲领》。2005年12月12日第11届东盟首脑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会议通过关于制定东盟宪章的《吉隆坡宣言》。2007年1月13日至14日第12届东盟首脑会议在菲律宾中部城市宿务举行,会议确定东盟宪章蓝图计划并签署《宿务宣言》,此外会议还签署包括《东盟反恐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文件。2007年11月第13届东盟首脑会议在新加坡举行,会议通过包括《东盟宪章》、《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宣言》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文件。1994年7月东南亚国家联盟倡导成立东盟地区论坛(ARF),主要就亚太地区政治和安全问题交换意见。10月东南亚国家联盟倡议召开亚欧会议(ASEM),促进东亚和欧盟的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199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与中国、日本、韩国共同启动东亚合作,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EAS)等机制相继诞生,1999年9月在东南亚国家联盟倡议下东亚—拉美合作论坛(FEALAC)成立。东盟以“东盟方式”为基础形成东盟分别与中日韩(“10+1”)、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俄罗斯8国,即“10+8”)等对话合作机制,在促进区域和平稳定、区域一体化合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构,其官方顾问机构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1989年11月5日至7日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诞生于全球冷战结束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日趋缓和,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渐成为潮流,同时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也明显上升。该组织为推动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加强成员间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亚太区内各地区之间促进经济成长、合作、贸易、投资的论坛。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波比·霍克访问韩国时在汉城(今首尔)倡议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国家部长级会议”,1989年11月6日至7日12个创始会员国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首届“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1991年11月12日至14日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韩国汉城(今首尔)举行并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亚太经合的宗旨目标、工作范围、运作方式、参与形式、组织架构、亚太经合前景。亚太经合的目标是:为本区域人民普遍福祉持续推动区域成长与发展;促进经济互补性,鼓励货物、服务、资本、技术的流通;发展并加快开放及多边的贸易体系;减少贸易与投资壁垒。这次会议也正式将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北三个经济体同时纳入亚太经合会。

(二)1992年9月10日至11日,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泰国曼谷召开,确定将亚太经合秘书处设于新加坡,并确立亚太经合运作基金的预算规则。1993年1月亚太经合秘书处在新加坡成立,负责该组织的日常事务性工作。1993年11月20日首届亚太经合经济领袖会议在美国西雅图布莱克岛举行,并宣示亚太经合的目的是为亚太人民谋取稳定、安全、繁荣。1994年11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亚茂物举行的经济领袖会议设立“茂物目标”:发达成员国在2010年前、发展中国家成员在2020年前实现亚太地区自由与开放的贸易及投资。1997年的部门提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亚太地区的现实情况,难以按原有设想加以推进。经济技术合作得以保持发展势头,但因发达国家成员态度消极,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仍需时日。1998年和1999年的两年APEC进入一个巩固、徘徊和再摸索的调整阶段,2000年非正式领导人会议重申应坚持茂物确定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并加强人力、基础设施和市场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活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主要讨论与全球及区域经济有关的议题,如促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实施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动金融稳定和改革;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设等。APEC也开始介入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其他议题,如人类安全(包括反恐、卫生和能源)、反腐败、备灾和文化合作等。1993年11月20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第1次非正式会议在美国华盛顿的布莱克岛举行,会议讨论21世纪亚太地区经济展望、促进亚太经合组织内部及区域间的合作以及有关机制和手段等3个议题,并发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经济展望声明》。

(三)1994年11月15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第2次非正式会议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通过的《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简称《茂物宣言》),确立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提出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分别不迟于2010年和2020年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表。1995年11月19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第3次非正式会议在日本大阪举行,会议讨论和制定旨在顺利实现《茂物宣言》的行动方针,并为区域内的长期合作构筑框架。会议发表《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行动宣言》(简称《大阪宣言》),通过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大阪行动议程》。1996年11月25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第4次非正式会议在菲律宾苏比克举行,会议发表《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宣言:从憧憬到行动》,通过实施贸易自由化的《马尼拉行动计划》和指导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框架宣言》。1997年11月25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第5次非正式会议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会议讨论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以及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等问题,会议通过《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宣言:联系大家庭》。1998年11月18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第6次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举行,会议通过《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宣言:加强增长的基础》、《走向21世纪的亚太经合组织科技产业合作议程》和《吉隆坡技能开发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1999年9月13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第7次非正式会议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会议最后通过《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宣言:奥克兰挑战》,并批准《亚太经合组织加强竞争和法规改革的原则》和《妇女融入亚太经合组织框架》等文件。

(四)2000年11月16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第8次非正式会议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举行,会议主要讨论经济全球化、新经济、次区域合作、经济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和石油价格等问题,会议最后通过《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宣言:造福社会》和《新经济行动议程》。机构设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3年11月首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召开,之后每年召开一次,自1993年来共举行29次;部长级会议,包括年度双部长会议和专业部长会议。双部长会议每年在领导人会议前举行一次,专业部长会议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包括贸易部长会、财长会、中小企业部长会、能源部长会、海洋部长会、矿业部长会、电信部长会、旅游部长会、粮食安全部长会、林业部长会、结构改革部长会、交通部长会、人力资源部长会、妇女与经济高级别会议、卫生与经济高级别会议等;高官会,每年一般举行4至5次会议,由各成员指定的高官(一般为副部级或司局级官员)组成。高官会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执行领导人和部长会议的决定,审议各委员会、工作组和秘书处的活动,筹备部长级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协调实施会议后续行动等事宜;委员会和工作组,高官会下设4个委员会,即贸易和投资委员会(CTI)、经济委员会(EC)、经济技术合作高官指导委员会(SCE)和预算管理委员会(BMC)。CTI负责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高官会交办的工作,EC负责研究本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和问题,并协调经济结构改革工作。SCE负责指导和协调经济技术合作,BMC负责预算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各委员会下设多个工作组、专家小组和分委会等机制,从事专业活动和合作;秘书处,1993年1月在新加坡设立,为APEC各层次的活动提供支持与服务。秘书处负责人为执行主任,2010年起设固定任期,任期三年。

(五)除以上五个结构组织外APEC还有工商咨询理事会和CEO峰会两个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自1995年起成为APEC的常设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以及创造有利的工商环境提出设想和建议,并向领导人和部长级会议提交咨询报告。ABAC秘书处暂设在菲律宾马尼拉,经费由各成员缴纳,由当年APEC东道主人ABAC主席;CEO峰会,APEC工商界领导人峰会作为每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组成部分,与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同时召开,会议于1999年9月10日-13日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官方顾问机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官方顾问机构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妇女领导人会议,由亚太地区经济体中商业、政府、学术界和民间、社会等方面的妇女领导人组成,是亚太经合组织框架内形成的妇女论坛,它不设领导机构和常设机构。其目的主要是为亚太地区妇女设立一个进行交流的论坛,它提供、传播、推动并应用与性别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重点为各国中、小企业的女企业家开展经贸合作提供机会,并向亚太经合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2000年文莱会议决定成立由7人组成的妇女领导人会议协调组,负责承担宣传联络、监督、咨询等工作。妇女领导人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当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道国主办,会议议题一般与政府会议主题密切相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有21个成员,分别是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1997年温哥华领导人会议宣布APEC进入十年巩固期,暂不接纳新成员。2007年各国领导人对重新吸纳新成员的问题进行讨论,但在新成员须满足的标准问题上未达成一致,于是决定将暂停扩容的期限延长3年。此外APEC还有3个观察员,分别是东盟秘书处、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和太平洋岛国论坛秘书处。

(六)自成立以来(特别是在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成为固定机制之后)APEC在促进区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在推动全球和地区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993年美国西雅图会议承诺深化亚太大家庭精神,为地区人民争取稳定、安全和繁荣。1994年印度尼西亚茂物会议确立APEC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即茂物目标),提出发达成员于2010年前、发展中成员于2020年前实现这一目标的两个时间表。1995年日本大阪会议通过大阪行动议程,确定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作为APEC合作的两个轮子,要求APEC成员制定推进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1996年菲律宾苏比克会议确立以自主自愿、协商一致为特点的APEC合作方式,呼吁各方给予经济技术合作应有的重视,并把私营部门纳入APEC进程。1997年加拿大温哥华会议承诺逐年改进和完善单边行动计划,并接纳越南、俄罗斯和秘鲁为APEC新成员。1998年马来西亚吉隆坡会议决定通过建立社会保险网、完善金融体制、加强贸易投资流动、科技和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与工商界联系等措施,夯实亚太面向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999年新西兰奥克兰会议提出发达成员在2005年、发展中成员在2010年实现无纸化贸易的目标,批准APEC商务旅行卡计划。2000年文莱斯里巴加湾会议通过《新经济行动议程》,强调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意采用电子版单边行动计划。APEC采取自主自愿和协商一致的合作方式,所作决定须经各成员一致同意。会议成果文件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各成员在政治上和道义上有责任尽力予以实施。

(七)为加强与工商界的联系,1995年成立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由每个成员推荐3名著名工商界人士组成,负责对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经济技术合作及创造有利的商业环境提出建议,并向领导人和部长级会议提交咨询报告。ABAC是工商界参与APEC合作的主要渠道,每年召开4次会议,秘书处设在菲律宾马尼拉。亚太经合组织财长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年度系列会议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每年举行一次,轮流在亚太经合组织各经济体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是:支持亚太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繁荣,建设活力和谐的亚太大家庭;捍卫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鼓励经济技术合作,保障人民安全,促进建设良好和可持续的商业环境。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大家庭精神是在1993年西雅图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中提出的,为该地区人民创造稳定和繁荣的未来,建立亚太经济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要深化开放和伙伴精神,为世界经济作出贡献并支持开放的国际贸易体制。在围绕亚太经济合作的基本方针所展开的讨论中以下7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它们是开放、渐进、自愿、协商、发展、互利与共同利益,被称为反映APEC精神的7个关键词。亚太经合组织会标于1991年起开始启用,呈绿、蓝、白三色的地球状,会标不仅代表亚太经合组织这一重要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也代表着亚太地区的希望和期待。会标的含义:地球用太平洋这一半代表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绿色和蓝色代表亚太人民期待着繁荣、健康和福利的生活,白色代表着和平与稳定。边缘阴影部分代表亚太地区发展和增长富有活力的前景,中间是白色的APEC四个英文字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是由38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成立于1961年,成员国总数38个,总部设在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前身为1948年4月16日西欧十多个国家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1960年12月14日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等共20个国家签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约》,决定成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公约获得规定数目的成员国议会的批准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约》于1961年9月30日在巴黎生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式成立。经合组织的宗旨: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帮助成员国政府制定和协调有关政策,以提高各成员国的生活水准,保持财政的相对稳定;鼓励和协调成员国为援助发展中国家作出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经济状况,促进非成员国的经济发展。经合组织共有38个成员国,包括:20个1961年的创始成员国,它们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瑞士、挪威、冰岛、丹麦、瑞典、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土耳其;18个后来加入的成员,它们是日本(1964年)、芬兰(1969年)、澳大利亚(1971年)、新西兰(1973年)、墨西哥(1994年)、捷克(1995年)、匈牙利(1996年)、波兰(1996年)、韩国(1996年)、斯洛伐克(2000年)、智利(2010年)、斯洛文尼亚(2010年)、爱沙尼亚(2010年)、以色列(2010年)、拉脱维亚(2016年)、立陶宛(2018年)、哥伦比亚(2020年)、哥斯达黎加(2021年)。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经济严重削弱,迫切需要联合起来实施马歇尔计划,以稳定欧洲经济。英国、法国等18个国家根据1948年4月16日通过的《欧洲经济合作公约》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设有部长理事会,下设执行委员会。主要目的是确保各成员国实施美国财政援助,发挥各成员国的经济力量,促进欧洲的经济合作,为欧洲复兴作出贡献。1948年4月16日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建立,1961年9月30日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改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秘书处在巴黎的工作人员应经合组织38个成员国的要求进行研究和分析工作,成员国的代表在致力于研究重要问题的各委员会会面并交换信息,理事会是经合组织的决策机构。组织机构:委员会,38个成员国的代表在专业委员会会面就具体政策领域(如经济、贸易、科学、就业、教育及金融市场)提出建议并审议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进展,经合组织共有200个委员会、工作组和专家小组。每年有四千多名来自各成员国政府部门的官员参加经合组织委员会会议,对经合组织秘书处开展的工作提出要求,进行审议并发挥作用。即使在自己的国家,他们也可以通过网上途径获得经合组织的文件,并通过特别联网交换信息;理事会,理事会是经合组织的决策机构,由每个成员国及欧洲委员会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理事会定期召开成员国驻经合组织大使级会议,并通过综合一致意见的方式进行决策。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讨论重要问题并为经合组织的工作确定重点,理事会指定的工作则由经合组织秘书处的各个司局来完成;

(三)秘书处,经合组织秘书处设在巴黎,两千多名工作人员支持着委员会的工作,七百多名经济学家、律师、科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从事研究和分析工作,他们主要分布于12个业务司局。秘书处的工作是和委员会的工作平行的,每个司局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委员会以及委员会属下的工作组和分组。秘书处由一名秘书长领导,四名副秘书长协助工作。秘书长还是理事会主席,是成员国代表团和秘书处之间的重要联系。英语和法语是经合组织的两种官方工作语言,经合组织的职员都是成员国公民,但他们在经合组织任职期间以国际行政人员的身份工作,不代表各自国家。经合组织对职员的国别没有配额限制,只本着平等机会的政策聘用来自各个国家中拥有不同领域经验的高素质人员。经合组织资金是由其38个成员国资助的,各国向经合组织年度预算捐款的比例根据一个与其经济规模相关的公式而确定(最大捐款国是美国,它提供经合组织预算的四分之一,其次是日本),经过理事会批准后各国也可以向一些特殊活动或项目提供不包括在主要预算之内的单独资助。经合组织的年度预算及工作方案都由理事会决定,现经合组织的年度预算约为三亿多欧元。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同的是经合组织并不提供基金援助,它是在政策和分析的基础上提供一个思考和讨论问题的场所,以帮助各国政府制定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导致成员国政府间达成正式协议,或在国内或其他国际场合实施, 这一作用对于各成员国非常重要。这个高效机制始于数据收集和分析,进而发展为对政策的集体讨论。经合组织有效性的核心是通过政府间的双边审查以多边监督和平行施压,促使各成员国遵守规则或进行改革。

(四)正是经合组织就评估农业补贴成本所做的幕后工作,为后来关于削减跨学科研究有助于给政策措施注入政治动力及减少失业。确定阻碍效率、增长和创新因素及其影响,经常能支持各国政府作出坚定的政治决策,使其经济更富有效率。经合组织在服务贸易领域所开展的分析和协商一致工作十分重要,推动乌拉圭回合的圆满结束。有时这种讨论会逐渐发展成为经合组织内的谈判,各成员国就国际合作的游戏规则达成一致。这些谈判可能会达成正式协议,有关于反贿赂、出口信贷、资本流动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协议也可能形成诸如有关于国际税收的标准和模式,或有关环境工作的建议和指导纲要。经合组织的工作方式包含一种高效机制,它始于数据收集和分析,进而发展为对政策的集体讨论,然后达到决策和实行。通过政府间的双边审查、多边监督、平行施压来促使成员国遵守规则或进行改革,这正是经合组织在诸如国际商业交易《反贿赂协议》等领域有效性的核心。经合组织在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方面所做的分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帮助,而它在失业起因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则有助于给政策措施注入政治动力以减少失业。经合组织在贸易领域如服务贸易方面所开展的重要分析和综合一致工作推动国际贸易协商的成功,在经合组织内进行的讨论有时会逐渐发展为谈判,成员国就国际合作的游戏规则达成一致。这些谈判可能会达成正式协议,如有关反贿赂、出口信贷、或资本流动的协议也可能形成诸如有关国际税收的标准和模式,或是有关公司管理或环境工作的建议和指导纲要。经合组织的工作正越来越具有跨学科性,经合组织在持续性发展方面的工作和它的旨在于尽早确认新兴政策问题的“世界未来计划”就是多学科的研究。

(五)经合组织对人口老化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不仅包括宏观经济学专家、税收和企业以及卫生保健专家的参与,还包括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政策分析。环境和经济分析不能再孤立进行,贸易和投资紧密相关。生物技术则涉及农业、工业、科学、环境和发展政策,而对全球化影响的评估实际上囊括政策分析的每个领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80年制定的个人隐私保护原则有:信息收集限制原则和信息质量原则,表明目的原则和使用限制原则,安全保护原则和公开性原则,个人参与原则和负责任原则。出版物有:《经合组织活动》(秘书长年度报告)、《经合组织观察家》(双月刊)、《金融统计》、《经合组织经济调研》(各国年报)、《外贸统计》(月刊)、《经合组织经济展望》 每年2期;《主要经济指数》(月刊);《发展援助进展及对策》(年报)、《农业展望》(年报)、《能源平衡》(季刊)、《金融市场趋势》(每年3期)、《高等教育管理》(每年3期)、《经合组织就业展望》(年刊)、《科学、技术、工业评论》(每年2期)及各种专业报告、工作报告等。国际税改框架支柱之一是将大型跨国企业部分征税权从企业注册地重新分配至企业经营与盈利地。另一支柱是设立全球最低企业税率,结束各国企业税逐底竞争。经合组织预计:通过双支柱国际税改框架,每年超过1000亿美元利润的征税权将转移至市场辖区。与此同时如果设定全球最低企业税率不低于15%,全球每年将新增约1500亿美元税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协调国际税收改革谈判近十年,旨在确保大型跨国企业在经营与盈利地纳税,同时确保国际税收体系确定性和稳定性,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与数字化。经合组织秘书长马赛厄斯·科尔曼表示:“国际税改框架并非消除税收竞争,而是为竞争设限,兼顾包括小型经济体等在内的各方利益。”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一)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是一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成立于1991年,建立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设想是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于1989年10月首先提出来的,于1991年4月14日正式开业,总部设在伦敦。主要任务是帮助欧洲战后重建和复兴,该行的作用是帮助和支持东欧、中欧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化。1989年10月法国总统密特朗首先提出建立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设想,他的设想得到欧洲共同体各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积极响应。1991年4月14日正式开业,总部设在伦敦。1991年该银行拥有100亿欧洲货币单位(约合120亿美元)的资本,欧盟委员会(前欧洲共同体委员会)、欧洲投资银行和39个国家在银行中拥有股权。最大股份拥有者是美国,占10%。其次是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各占8.5%。东欧国家总共拥有股份11.9%,其中前苏联占有6%。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是在考虑加强民主、尊重人权、保护环境等因素下,帮助和支持东欧、中欧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化,以调动上述国家中个人及企业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向民主政体和市场 经济过渡。投资的主要目标是中东欧国家的私营企业和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贷款的条件是:贷款期限在2至10年之间,贷款利率按照伦敦市场的利率计算,另外根据项目的风险程度和抵押条件上浮2至5个百分点。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依据其受惠国在不同阶段之特殊需求,协助受惠国进行结构及产业性经济改革,提升竞争力、私有化及企业精神,并借由投资增进受惠国私人产业活动、强化金融机构及法制、发展基础建设俾振兴私人产业。为促进变革,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鼓励公私部门共同融资及外国直接投资,协助筹集国内资金,并提供相关领域之技术合作。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与国际金融机构及其它国际或国家组织密切合作,并提倡合乎环保之永续发展。区域性国际性金融机构比较典型的有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国际清算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及加勒比开发银行等。

(二)理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由每个成员国委派正副理事各一名,每年举行年会一次。董事会代理事会行使权力,由23名成员组成,董事任期3年。董事会负责指导银行的日常业务工作,并负责选举行长,理事会负责制订政策、决定计划案及审核预算。总裁则由董事会推选,每任四年,副总裁则由总裁推荐而由理事会任命。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其它部门尚包括金融、人事、行政、计划评估、作业支持暨核能安全、秘书处、法律室、首席经济家、内部审计、通讯等,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总部设于伦敦,并在其25个受惠国设有29个办公室。董事会主席任银行行长,行长任期4年。截至2000年5月该银行共拥有61个成员,包括59个成员国和2个国际机构(欧洲联盟和欧洲投资银行),其中包括中东欧及独联体等26个受惠国。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资本额为200亿欧币,其中30%已入帐,此外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也在全球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基本操作模式是:通过代理行来放贷,该行只在基准利率上加1—2个百分点,允许代理行可以收取剩下的6—8个百分点,几乎是基准利率的三倍。代理行对此业务单独考核、单独记账,加强管理,及时撇除坏账。主要业务: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帮助受援国政府制订政策及措施,推动其经济改革,帮助其实施非垄断化、非中央集权化及非国有化;为基本建设项目筹集资金;参加筹建金融机构及金融体系,其中包括银行体系及资本市场体系;帮助支持筹建工业体系,尤其注意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经营方针是:发展银行业务及商业投资银行的业务兼顾。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优点在于其可在私有及公有部门运作,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结合商业银行及开发银行之原则与实务,对私有或可私有化企业及私有企业所必需之基础建设计划等提供资金。

(三)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依据特定计划案之需求弹性地设计各种融资工具,包括贷款、股本投资及担保。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运用健全之金融及投资原则进行各项融资,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设定各种适切融资条件,以便透过共同融资方式与其它国际金融机构及公私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迄1998年5月31日止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已核准574件计划案,包括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本身资金139亿欧币,并将另行筹募312亿欧币。在核准之574件计划案中496件已完成签署手续,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承诺提供其本身资金112亿欧币,全部承诺金额(451亿欧币)之68%系用于私有产业计划案。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活动一项主要特色在于与计划案有关之技术合作,迄至1997年年底为止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与双边捐助国签署53项合作基金协定,总计5.12亿欧币,并已对1808件计划案承诺提供5亿欧币之技术合作。从1994年在俄罗斯开办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至2005年已扩张到22个国家,共发放53.5万笔小额贷款,合计40亿美元,累计贷款回收率达99.5%,逾期30天以上回收贷款的比率仅占0.63%,是国际上进行中小企业贷款比较成功的银行之一。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以往的操作经验看确保业务推广成功需多种因素,首先小企业贷款的信贷人员必须经过严格、专业的培训,如信贷员一般要经过9到12个月的培训,并经考试执证上岗;其次选择好的合作银行(即转贷银行),一定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实行扁平化的决策机制,小企业有良好记录后需两个人签字放款;第三要有一个良好的商业运作环境,政府不予干涉。在KSBP项目的带动下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信贷理念和技术随着信贷员的流动广泛传播,其合作银行也开始运用自己的资金做微小企业贷款,甚至有些合作银行在该领域的自身贷款组合已经超过KSBP项目下的资产。

亚洲开发银行

(一)亚洲开发银行(ADB)简称亚开行或亚行,是一个致力于促进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发展中成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区域性政府间金融开发机构,自1999年以来亚行特别强调扶贫为其首要战略目标。它不是联合国下属机构,但它是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赞助建立的机构,同联合国及其区域和专门机构有密切的联系。亚行创建于1966年11月24日,总部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亚行有67个成员,其中48个来自亚太地区,19个来自其他地区,中国于1986年3月10日加入亚行。按各国认股份额时中国居第三位(6.44%),日本和美国并列第一(15.60%)。按各国投票权时中国也是第三位(5.45%),日本和美国并列第一(12.78%)。在这个组织中都是第一大出资国,拥有一票否决权。根据1963年12月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由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主持召开的第一届亚洲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决议,章程于1966年8月22日生效。11月在东京召开首届理事会,宣告该行正式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总部设在马尼拉。截至2009年5月日本和美国同为亚行最大股东,各持有15.571%的股份和拥有12.756%的投票权。1986年2月17日亚行理事会通过决议,接纳中国为亚行成员国,同年3月10日中国正式为亚行成员。建立亚行的宗旨是通过发展援助帮助亚太地区发展中成员消除贫困,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亚行对发展中成员的援助主要采取四种形式:贷款、股本投资、技术援助、联合融资相担保,以实现“没有贫困的亚太地区”这一终极目标。亚行主要通过开展政策对话、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援助和赠款等方式支持其成员在基础设施、能源、环保、教育和卫生等领域的发展,亚行业务按资金来源可分为三部分:硬贷款业务,即普通资金来源业务(OCR);软贷款业务,即亚洲发展基金业务(ADF);技术援助业务。

(二)此外亚行还利用双边贷、赠款等其他资金渠道为项目安排联合融资,其具体任务是:监督与操控;为亚太地区发展中会员国或地区成员的经济发展筹集与提供资金;促进公、私资本对亚太地区各会员国投资;帮助亚太地区各会员国或地区成员协调经济发展政策,以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资源在经济上取长补短,并促进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会员国或地区成员拟定和执行发展项目与规划提供技术援助;以亚洲开发银行认为合适的方式,同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向亚太地区发展基金投资的国际公益组织,以及其他国际机构、各国公营和私营实体进行合作,并向他们展示投资与援助的机会;发展符合亚洲开发银行宗旨的其他活动与服务。亚行的出版物有《年度报告》、《亚行季评》、《亚洲发展瞭望》和《电讯》。亚行有来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区域成员和来自欧洲和北美洲的非区域成员,亚行现有68个成员,其中49个来自亚太地区,19个来自其他地区。本地区成员:阿富汗、亚美尼亚、澳大利亚、阿塞拜疆、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库克群岛、斐济、格鲁吉亚、中国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哈萨克斯坦、基里巴斯、大韩民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蒙古、缅甸、瑙鲁、尼泊尔、新西兰、纽埃岛 、巴基斯坦、帕劳共和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萨摩亚、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中国台北、塔吉克斯坦、泰国、东帝汶、汤加、土库曼斯坦、图瓦卢、乌兹别克斯坦、瓦努阿图、越南。非本地区成员: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

(三)亚行的组织机构主要有理事会和董事会,由所有成员代表组成的理事会是亚行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负责接纳新成员、变动股本、选举董事和行长、修改章程等,通常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由亚行各成员派一名理事参加。行长是该行的合法代表,由理事会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任。组织机构:理事会,亚行最高的决策机构是理事会,一般由各成员国财长或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在亚行有正、副理事各一名。亚行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通称年会。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接纳新会员、改变注册资本、选举董事或行长、修改章程;董事会,亚行67个成员分成12个选区,每个选区各派出1个董事和副董事,董事会由12个董事和12个副董事组成。67个成员中日本、美国和中国三大股东国是单独选取区,各自派出自己的董事和副董事。其它成员组成9个多国选取区,董事和副董事一职由选区内不同成同根据股份大小分别派出或轮流排出;行长(总裁),亚洲开发银行设行长(总裁)一名,负责主持董事会,管理亚行的日常工作。行长是该行的合法代表,由理事会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任。行长下设3名副行长(副总裁),分管东、西国别区、财务和行政。共有职工1996名,其中专业人员673名;代表处(团),亚行在阿拉木图、科伦坡、达卡、河内、伊斯兰堡、雅加达、加德满都、新德里、金边、维拉港和塔什干等设立11个亚行常驻代表团,在东京、华盛顿、法兰克福设立代表处,协助总部工作。资金来源:普通资金,普通资金用于亚洲开发银行的硬贷款业务,这是亚洲开发银行进行业务活动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普遍资金来源于股本、借款、普通储备金、特别储备金、净收益和预交股本等。普通资金是亚行开展业务活动的主要资金来源,它由股本、储备、净收益以及从国际资本市场的借款构成。

(四)亚行建行时法定股本为10亿美元,后来经过多次增资,截止1996年底亚行的核定股本增至501.3亿美元,其中493.68亿美元已被各成员认缴。认缴股本的7.03%为实缴股本,92.97%为待缴股本。实缴股本可用于普通资金贷款的拨付,而待缴股本则作为亚行从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后盾。日本和美国是亚行最大的出资国,其认缴股本额相等,均占亚行总股份的16.054%。中国认缴额在亚行总股份中占6.628%,居第三位;开发基金,亚洲开发银行基金创建于1974年6月,基金主要是来自亚洲开发银行发达会员国或地区成员的捐赠,用于向亚太地区贫困国家或地发放优惠贷款。同时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还按有关规定从各会员国或地区成员缴纳的未核销实缴股本中拨出10%作为基金的一部分,此外亚洲开发银行还从其他渠道取得部分赠款;技术援助特别基金,亚洲开发银行认为除了向会员国或地区成员提供贷款或投资历以外还需要提高发展中国家会员或地区成员的人力资源素质和加强执行机构的建设,为此亚洲开发银行于1967年成立技术援助特别基金。该项基金的一个来源为增款,另一来源是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1986年10月1日会议决定,在为亚洲开发基金增资36亿美元时将其中的2%拨给技术援助特别基金;日本特别基金,在1987年举行的亚洲开发银行第20届年会上日本政府表示愿出资建立一个特别基金,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于1988年3月10日决定成立日本特别基金。以赠款的形式资助在会员国或地区成员的公营、私营部门的开发项目,通过单独或联合的股本投资来支持私营部门的开发项目,以单独或联合赠款的形式对亚洲开发银行向公营部门开发项目进行贷款的技术援助部分予以资助;联合融资,亚行除了用自己筹集到的资金从事贷款和技术援助以外还通过联合融资这一形式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筹集更多的开发资金,亚行的联合融资是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外部经济实体与亚行共同为某一开发项目融资。

(五)亚行最大的融资伙伴是官方机构,官方融资总数为177.23亿美元,占联合融资总额的72.04%。另外商业融资24.88亿美元,占10.11%。出口信贷为43.9亿美元,占17.84%;日本扶贫基金,2000年5月23日亚行决定建立“日本扶贫基金”,用以资助亚行的扶贫项目,该项基金是根据日本大藏大臣宫泽喜一在亚行第33届年会上的提议建立的。日本计划向亚行捐款100亿日元,用于帮助亚行发展中成员的扶贫项目和其他社会发展项目。基金的重点支持那些直接向贫困人口提供经济和社会服务的项目,帮助贫困人口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使亚行贫困成员的脱贫计划能持续进行。亚行的战略目标是:通过提供贷款和股本投资,促进发展中成员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进步;通过提供技术援助、开展贷款政策性对话,加强发展中成员决策机构的能力,促进经济向市场化转轨,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增加联合融资,促进私有资本向发展中成员流入。根据其业务和战略目标,亚行提供资金主要领域包括:农业和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一般农业、渔业和牲畜、森林、灌溉和农村发展)、运输(机场、港口、公路和铁路)、通讯、供水和卫生、城市发展、健康和人口、工业、能源(油、汽、煤)、电力(发电、输电、配电)以及金融行业,促进发展中成员国金融体系、银行体制和资本市场的管理、改革和开放。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按方式划分有项目贷款、规划贷款、部门贷款、开发金融机构贷款、特别项目执行援助贷款和私营部门贷款等,亚洲开发银行所在地发放的贷款按条件划分时有硬贷款、软贷款和赠款三类。硬贷款的贷款利率为浮动利率,每半年调整一次,贷款期限为10-30年(2-7年宽限期)。软贷款也就是优惠贷款,只提供给人均国民收入低于670美元(1983年的美元),且还款能力有限的会员国或地区成员。贷款期限为40年(10年宽限期),没有利息,仅有1%的手续费。

(六)赠款用于技术援助,资金由技术援助特别基金提供,赠款额没有限制。股本投资是对私营部门开展的一项业务,也不要政府担保。除亚行直接经营的股本投资外还通过发展中成员的金融机构进行小额的股本投资,自1983年开展对私营部门的投资业务以来亚行已对12个国家中92个企业进行股本投资,总金额达2.822亿美元,此外亚行还对15个区域性机构或基金进行总额约1.85亿美元的投资。技术援助可分为项目准备技术援助、项目执行援助、咨询技术援助和区域活动技术援助,技术援助项目由亚洲开发银行董事会批准,如果金融不超过35万美元时行长也有权批准,但须通报董事会。在1967-1996年期间亚行批准的赠款技援项目435个,总金额达12.937亿美元,受益国家达36个。亚行不仅自己为其发展中成员的发展提供资金,而且吸引多边、双边机构以及商业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向共同的项目,这是亚行所起的催化作用。这种作法对各方都有利,对受款国来说增加筹资渠道,而且条件优惠于纯商业性贷款。对亚行来说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对联合融资者来说可以节省对贷款的审查费用。从1967年开始联合融资业务到1996年底亚行共为435个项目安排联合融资,总金额为246.01亿美元。亚行对参加联合融资和私营机构所提供的贷款还提供担保服务,担保服务可以帮助发展中成员从私营机构那里争取到优惠的贷款。亚行做的第一项担保业务是在1989年,亚行为担保收取一定的费用。亚行每年4至5月在总部或成员国轮流举行年会,主要议题是探讨亚太地区的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推动亚行作为地区性开发机构在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会议还将对亚行年度业务进行审议,并通过亚行年度报告、财务报告、外部审计报告、净收入分配报告、预算报告等。

非洲开发银行

(一)非洲开发银行是在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支持下由非洲国家合办的互助性、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1964年9月正式成立,1966年7月开始营业。宗旨为:向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协助非洲大陆制定发展的总体战略;协调各国的发展计划,以便逐步实现“非洲经济一体化”。银行核定资本最初为2.5亿记账单位,1977年底认缴资本为7亿多记账单位,实缴资本为2.2亿多记账单位。1978年经董事会年会通过决议,允许区外国家认缴资本。1963年7月非洲高级官员及专家会议和非洲国家部长级会议在喀土穆召开,通过建立非洲开发银行的协议。1964年非洲开发银行(ADB)正式成立,1966年7月1日开业,总部设在科特迪瓦的经济中心阿比让。2002年因科政局不稳,临时搬迁至突尼斯至今。非洲开发银行是非洲最大的地区性政府间开发金融机构,其宗旨是促进非洲地区成员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理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由各成员国委派一名理事组成,一般为成员国的财政和经济部长,通常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必要时可举行特别理事会,讨论制定银行的业务方针和政策,决定银行重大事项,并负责处理银行的组织和日常业务。理事会年会负责选举行长和秘书长,董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是银行的执行机构,负责制定非行各项业务政策。共有18名执行董事,其中非洲以外国家占6名,任期3年,一般每月举行两次会议。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成员国的认缴,截止到2006年底非行核定资本相当于329亿美元,实收资本相当于325.6亿美元。其中非洲国家的资本额占2/3,这是使领导权掌握在非洲国家中所做的必要限制。

(二)截至2007年5月非行有77个成员国,非洲53个国家全部为成员,此外还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区外成员24个。53个非洲地区成员: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佛得角、中非、乍得、科摩罗、刚果共和国、科特迪瓦、吉布提、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内加尔、塞舌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多哥、突尼斯、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24个其它国家成员:中国、阿根廷、奥地利、巴西、比利时、丹麦、德国、法国、芬兰、荷兰、加拿大、科威特、美国、挪威、葡萄牙、日本、瑞典、瑞士、沙特阿拉伯、西班牙、意大利、印度、英国,以及韩国。非行的出版物有《年报》、《非洲开发银行消息》(月刊)、《统计手册》(年刊)和《基本资料》(半月刊)等。资金来源分为普通资金来源和特别资金来源,普通资金来源为核定资本认缴额,最初为2.5亿非洲开发银行记账单位,每记账单位价值0.888671克纯金,核定资本分为2.5万股,每股1万记帐单位;自行筹措资金;用实收资本或筹措资金发放贷款所获的还款资金;依据该行待缴资本发放贷款或提供担保所获的收入,不构成该行特别资金来源的其他资金和收入。

(三)特别资金来源有捐赠的特别资金和受托管理资金;为特别资金筹措的专款;从任意成员国筹借的该国货币贷款,用途是从贷款国购买商品与劳务,以完成另一成员国境内的工程项目;用特别基金发放贷款或提供担保所获偿还资金;用上述任何一项特别基金或资金从事营业活动获得的收入;可用作特别基金的其他资金来源。主要业务: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包括普通贷款和特别贷款),以发展公用事业、农业、工业项目以及交通运输项目。普通贷款业务包括用该行普通资本基金提供的贷款和担保贷款业务,特别贷款业务是用该行规定专门用途的“特别基金”开展的贷款业务(后一类贷款的条件非常优惠,不计利息,贷款期限最长可达50年,主要用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此外银行还为开发规划或项目建设的筹资和实施提供技术援助。非行贷款的对象是非洲地区成员国,主要用于农业、交通和通讯、工业、供水等公共事业上,也包括卫生、教育和私营领域的投资项目。自1986年后非行还支持一些非项目计划,如结构调整和改革贷款、技术援助和政策咨询方面的投资等。非行贷款的期限一般是在12-20 年,包括展延还款期5年。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由各成员国委派理事和副理事各1名组成。理事一般由各国财政部或经济部部长担任,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理事会的执行机构为董事会,共9名成员,由理事会选举,任期3年。董事会每月举行1次会议,经常性业务工作由银行行长负责。行长由董事会选举,任期5年,在董事会指导下开展工作。另设副行长1名,协助行长工作。

(四)此外为满足该行贷款资金的需要先后设立以下合办机构:非洲开发基金,1972年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援助下设立,由该行和22个非洲以外的工业发达国家出资。其宗旨与职能是协助非洲开发银行对非洲29个最贫穷的国家贷款,重点是农业、乡村开发、卫生、教育事业等。此项基金对非洲国家提供长达50年的无息贷款(包括10年宽限期),只收取少量手续费。其业务由非洲开发银行管理,其资金来源于各成员国认缴的股本;尼日利亚信托基金,成立于1976年,由该行和尼日利亚政府共同建立。主要目的是与其他基金合作,向成员国有关项目提供贷款。期限25年,包括最长为5年的宽限期;非洲投资与开发国际金融公司,1970年11月设立,总公司设在瑞士日内瓦。目的是促进非洲企业生产力的发展,股东是国际金融公司以及美国和欧洲、亚洲各国约100家金融和工商业机构。法定资本5000万美元,认缴资本1259万美元;非洲再保险公司,1976年2月建立,1977年1月开始营业。其宗旨是加速发展非洲保险业,总公司设在拉各斯。法定资本1500万美元,该行出资10%。非洲开发银行与其附属的非洲开发基金(ADF)、尼日利亚信托基金(NTF)共同组成非洲开发银行集团(ADBGroup),非行行长兼非洲开发银行集团董事长。该行还同非洲及非洲以外的机构开展金融方面的合作,与亚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业务联系广泛,并与阿拉伯的一些金融机构和基金组织建立融资项目,并在一些地区性金融机构中参股。该行贷款的对象是非洲地区成员国,主要用于农业、运输和通信、供水、公共事业等。

(五)2001年该行向非洲国家提供贷款23.6亿非行记账单位(2001年1非行记账单位平均合1.27美元),截至2001年该行贷款总额已达284.9亿非行记账单位。1999年5月25日-26日非洲开发银行第35届年会暨非洲开发基金理事会第26届年会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77个非行集团成员国及国际组织、商业机构的代表等1366人与会。会议讨论非洲经济形势,并对非行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2000年非行原计划在埃塞俄比亚召开年会,后因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爆发边界冲突而取消。2001年5月29日至30日非洲开发银行第36届年会暨非洲开发基金理事会第27届年会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市举行,77个非行集团成员国派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来自成员国的商业银行、私人部门、非政府组织及国际或地区性金融机构的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会议,与会总人数达1500人。会议讨论过去一年非洲的经济状况及非洲经济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回顾非行集团业务的发展情况,将减贫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非行今后的工作目标。来自非洲开发银行(简称非行)成员国及国际和地区金融机构的代表2005年5月18日和19日会聚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共同商讨帮助非洲大陆加快经济发展和尽快脱贫致富的良策。拥有53个非洲成员国和24个非本地区成员国的非洲最大金融机构非洲开发银行自1964年正式成立以来为促进非洲大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据本届非行年会前夕公布的统计数据称截至2004年12月非行在过去的38年中向非洲各国提供总额逾520亿美元的援助,用于实施3000多个涉及农业、工业、运输、公共事业和社会发展等建设项目。

(六)仅2004年一年非行就发放44亿美元的贷款和无偿援助,创历史最高记录。自1976年以来作为非行发放优惠贷款窗口的非洲开发基金已成功进行10次集资,筹资总额达225亿美元,用于向非洲贫困成员国提供优惠贷款、赠款等,隶属非行的尼日利亚信托基金也为不少非洲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项目提供可观的资金。非行除通过提供投资、贷款和赠款以及利用非洲大陆的人力和资源来促进非洲经济和社会发展外还与联合国有关机构一起帮助非洲国家实施防治艾滋病、疟疾、河盲症和热带地方病等医疗卫生项目,积极参与援助非洲难民、妇女和儿童的活动。中国自1985年5月加入非行集团以来与非行的合作关系不断发展,中国积极参与非行股本增资认缴和非洲开发基金集资活动,为扶持非洲国家的建设项目作出积极的贡献。中国与非行关系的发展为中国加强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开辟一条新渠道,许多中国公司积极参与非行集团贷款项目的投标,中标合同金额可观。非洲开发银行理事会为非行的最高决策机构,通常于每年5月下旬召开为期两天的会议,会议规模在2000人左右。按惯例时主办国理事任理事会主席并主持会议,会议通常邀请主办国国家元首及若干非洲国家元首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参加会议的理事一般为各成员国财政、经济、工业部长或中央银行行长,此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他区域开发金融机构、非政府组织均派代表与会。

亚洲四小龙

(一)亚洲四小龙是指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期间亚洲四个发展迅速的经济体: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亚洲四小龙在70年代之前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导,70-90年代经济发展高速。它们利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利用本地廉价而良好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策略而发展迅速,成为亚洲继日本后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其成功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经验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典型例子。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随着国际经济情势的发展变迁,此名词已较少使用。“亚洲四小龙”是20世纪通行于亚洲国家的名词与概念,西方国家将其称为“亚洲四虎”。另有“亚洲四小虎”一词,指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四个亚洲发展中国家。大韩民国简称韩国,位于东北亚,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领土范围为整个朝鲜半岛及附属岛屿,实际领土约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4/9。位于亚洲大陆东北朝鲜半岛南部,东、南、西三面环海,面积为9.9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为1.7万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实行“出口主导型”开发经济战略,推动本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短短几十年里一跃成为发达国家,缔造令世界瞩目的“汉江奇迹”,2006年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大关。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未来11国中唯一一个发达国家,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韩国经济被称为汉江奇迹,1963年韩国人均GDP只有100美元,到2005年却超过1.6万美元,增长高达160倍。

(二)截至2005年韩国的资讯科技产业多年来一直执业界之牛耳,除高速互联网服务闻名世界外内存、液晶显示器及等离子显示屏等平面显示装置和移动电话都在世界市场中具领导地位,此外韩国造船业亦是全球第二、轮胎业全球第三、合成纤维生产及纺织业居全球第四、汽车生产全球第五、钢铁生产全球第六。韩国是世界上网络通讯发达的国家之一,韩国是全球网速最快的国家,2010年韩国网速每秒流量为14Mbps,是全球平均网速(1.9Mbps)的7倍,而美国50个州中网速最快的特拉华州(7.1Mbps)也只有韩国的一半水平,证明韩国在网络硬件环境方面的领先地位,互联网、宽带、移动通信、3G等也有一定成果。韩国政府也很致力于发展数字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致力于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提高应对疾病的医疗技术,首尔大学已经成功克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狗史纳比和两只濒危物种的狼。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是韩国从事航天科研的主要机构,1992年8月11日韩国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韩国星1号”进入太阳同步轨道,成为世界航天俱乐部的第22个成员,自1992年起韩国已连续成功开发8颗人造卫星。出于防止朝鲜半岛军备竞赛的考虑,韩国的盟友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试图阻止韩国发展自主的导弹和火箭技术,因此韩国与俄罗斯合作发展航天技术。出口主导战略即“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出口产品生产,以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经济发展战略,它的理论基础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有的发展中国家认为自己在资本规模和效率上都低于发达国家,坚持重化工业的进口替代只能使成本提高,占用大量资本,对整个经济发展反而不利。

(三)为了促进出口外向型工业的发展,往往在税率、税制和信用上给予出口工业较多的优惠和支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与进口替代相比时须更多地引进外资,由于外向型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密切,在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容易成为发达国家转嫁危机的对象。而且由于出口产品生产上所需的机械设备和中间产品还大部分要从发达国家进口,大出大进会加深对国际垄断资本的依附。汉江奇迹广义上指的是韩国飞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包括快速的工业化、科技进步、国民教育和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城市化、现代化、民主化和国际化的进程。韩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韩国从战争的废墟转变成为世界第11大经济体,并造就三星、LG和现代等世界知名跨国集团。2006年韩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118亿美元,成为发达国家。狭义上汉江奇迹这一名词指的是1953年至1996年间首尔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汉江贯穿首尔的中心,将首尔分为江南和江北,故以汉江为名,这个名词是从描述原西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迅速复苏的“莱茵河奇迹”一词借鉴而来。韩国在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在当初朝鲜战争结束时是不可想象的,首尔的基础建设在朝鲜战争中已被摧毁,百万计的韩国人当时在贫困和失业之中挣扎。1961年朴正熙发动5·16军事政变时韩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00美元,在随后朴正熙掌权的1961年至1979年长达十八年统治期间朴正熙按照韩国国情开展新乡村运动和韩国五年计划,使得韩国的农业和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短短40年的时间首尔已经从一片废墟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大都会。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宣告成立,韩国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南端,面积小,人口多,自然资源贫乏。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长期处在日本统治下,国民经济带有严重的殖民地性质,国家贫困,市场狭小,资本主义刚刚兴起。但是自6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实行“出口主导型”开发经济战略,推动本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由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一跃成为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发展被称为“汉江奇迹”。韩国经济是市场经济模式,20国集团成员之一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是拥有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经合组织发达国家。其国内生产总值按国际汇率计算在世界排名第15,按相对购买力指标计算世界排名第12。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1963年韩国人均GDP只有100美元,到2005年超过1.6万美元,增长高达160倍。截至2005年韩国的资讯科技产业多年来一直领先,除高速互联网服务闻名外内存、液晶显示器及等离子显示屏等平面显示装置和移动电话都在世界市场前列。朴正熙一生致力于国家和民族的富强,上台后为韩国的崛起做出巨大贡献,是“汉江奇迹”的缔造者。同时对朴正熙也有负面的评价,朴正熙政权不顾人权对新闻传媒和言论自由进行限制。朴正熙执政期间使得当时韩国电影处在萧条状态,许多人把这一时期当成韩国电影业的谷底。朴正熙认为当时的韩国不具备民主自由的条件,在他看来没有经济的振兴是不可能有民主的,他认为贫穷使得国家变得脆弱,因此他把消除贫困而不是建立民主国家当成头等大事。朴正熙不但限制言论自由,而且对反对他的人进行逮捕、镇压,朴正熙建立的韩国中央情报部在当时是个令人生畏的机构。1973年1月12日朴正熙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要改造工业结构,扩大产业基础;要发展综合化学、造船和机械工业,有必要引进最新技术,建设大型工厂;将重化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同时并进,赶超朝鲜的意志。

(五)五十年代韩国的经济基础很薄弱,在日本统治的殖民地年代日本按照南农北工的计划开发朝鲜半岛,因此造成朝鲜脱离日本独立时大部分重工业(即战略工业)在北方的局面:金属工业的90.1%、煤矿和铁矿的100%、化学工业的81.8%、电器机器工业85%、发电量92%在北半岛,纺织工业84.9%、印刷业89%、食品工业65.1%和农林水产业82.6%在南半岛。建国时韩国是个比较纯粹的农业国,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工业体系,其经济基础还是农业以及和农业密切相关的少量轻工业。在这种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可循:第一是近代日本模式,第二是苏联模式。但是无论日本模式和苏联模式都首先需要国家有最起码的基础设施:国家要有公路和铁路,有海运航线,有电线和全面的邮政,最重要的是得有较高比例的对工业化有所了解的高素质公民。这一切韩国都很缺乏,所以就必须先补这一课。50年代的韩国做的主要就是这些事情:修公路、修电线杆、建设发电厂等最基础的基础设施,还有公民的扫盲。这点的工作成效显著:1945年韩国人的识字率是22%,1961年上升到71%。此外纺织、制糖、水泥、玻璃等行业也有一定程度发展,当然这一切工作对经济的发展并非立竿见影的,不过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是50年代的基础建设为后来的经济起飞积蓄势能。韩国在70年代初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20美元的国家走上同时振兴造船、电子、机械、钢铁、汽车、石化、原子能等技术集约型核心产业的道路,根据“选择和集中”的原则时各领域选定1、2个民间企业,在选址、公路、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1973年7月3日韩国重化工业的像征年产103万吨的浦项钢厂经三年建设得以竣工,浦项钢铁的产量1978年达到550万吨,1981年增至850万吨。现代造船厂于1975年竣工,是郑周永受到朴正熙的支持下飞到西欧弄来的贷款竣工的,1976年现代汽车开始出口“小马(PONY)”车。

(六)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一百年才能完成的产业结构改造在韩国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1973至1979年韩国制造业年均增长16.6%,1980年重化工业在整个制造业的比重达到54%。1973年11月8日韩国政府颁布“节能一期措施”,其具体内容包括:节省5%的暖气燃油;2公里左右的距离不坐车;在日常生活中彻底履行“白天关灯”制度;对新建广告霓虹灯和浴池的审批进行管制。当年10月第4次中东战争引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给刚刚宣称重点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韩国经济带来巨大危机,1974年韩国经济增长率为8.1%,出口比上一年增长38.3%,国民生产总值增加7.1%。国家经济发展第三个5年计划期间(1972年至1976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1%,韩国经济被称为汉江奇迹。除高速互联网服务闻名世界外韩国造船业亦是全球第二、轮胎业全球第三、合成纤维生产及纺织业居全球第四、汽车生产全球第五、钢铁生产全球第六,韩国已成为公认的发达国家。1965年韩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6美元)只有菲律宾的一半,到1979年达到1745美元,为菲律宾的三倍。“汉江奇迹”已露出端倪,韩国此时此刻勇敢地使用“化危机为机会”的逆向思维方式,从中东赚回买石油的钱。韩国的经济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功必须有符合本国国情的产业发展模式,韩国在短期内取得辉煌的成就就是因为有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作为“东亚奇迹”的典型代表,韩国采用的是政府积极干预产业与经济的发展模式。政府主导是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特点,即首先由政府全面参与经济规划,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或采用间接诱导政策,或直接进行干预,扶植、引导有前途的产业。

(七)鼓励大企业集团积极开拓市场,在市场中进一步增强竞争力。韩国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表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只要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导作用,通过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和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就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产业和国家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台湾地区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大陆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台湾在经贸方面以高科技产业赚取外汇优先,于1970和1980年代与中国香港、新加坡及韩国并列为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迅速,于90年代跻身发达地区之列,无论人均所得或人类发展指数均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及地区齐平。台湾的GDP总量折合人民币约39072亿元,就台湾的经济总量而言台湾省刚好可以排在大陆河南省的后面(44988.16亿元),四川省的前面(36980.22亿元),位列中国各省第6位。1990年经济总量占比曾达到大陆的43%,如今随着大陆的崛起和台湾经济的放缓,台湾当年的地位不再。就台北人均GDP来看台北常住人口275万人,按常住人口算时人均GDP为19.682万元,在台湾排名第一。在全中国的话仅排在深圳(20.45万元)后面,排名第二。不过由于台湾现在经济增速放缓,人均GDP开始就负增长,在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中垫底。在产业方面台北集中全台湾科技、工业等大部分优秀企业,如台积电、统一、明基等等。香港现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是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1842年至1997年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地处珠江口以东,北接广东深圳市,南望广东珠海市的万山群岛,西迎澳门特别行政区。

(八)香港是国际重要的金融、服务业及航运中心,也是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同时为全球最安全、富裕、繁荣和生活高水平的城市之一,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香港把华人的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的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特别回归中国后得利于开放的内陆往港的旅游业,大大增加收入,解决金融风暴下的失业率,使其在原四小龙之中其它三地受冲击带来的持续不振,而独竖一帆。香港有“东方之珠”的美誉,人口约713万,总面积为1104平方公里,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香港可分为四个部份:香港岛、新界、九龙和离岛。九龙是位于北边港口的半岛,香港岛的面积为78平方公里,是香港主要的金融商业区,但只占全香港陆地面积的7%。新界的面积为980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陆地面积的91%。离岛共包括262个岛屿,最大的离岛大屿山几乎是香港岛的两倍大。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以来,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港人治港”的政策,享有独立立法、司法、行政权及免向中央缴纳关贸税等政策,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也是国际和亚太地区重要的航运枢纽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经济自由度指数位居世界首位。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并以长堤相连于新马之间。新加坡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并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和香港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九)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成效显著,绿化效果良好,走在新加坡时犹如徜徉于绿叶红花之海,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有儒家文化背景基础的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都位于“儒家文化圈”内,有相当类似的文化背景,而勤劳、节俭、重视教育这些传统观念都有助于经济发展。韩国和中国台湾是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美国的影响和援助之下能够和西方价值体系及经济体系接轨,而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地区皆曾受到大英国殖民统治,在法治、教育、经济各方面都深受影响,英格兰人奠定的基础建设也成为日后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基础。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与新加坡当时是在威权政体之下,香港是由殖民政府一手主控,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助于刺激经济发展,政策也相对具有高度一致性与延续性。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都属于幅员不大、工矿资源很少,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或地区),并均为东亚或东南亚强国(或地区),政治中心也都是亚洲数一数二的大城市。它们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增长速度快,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接近或超过10%;出口扩张迅速,中国台湾在197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为1970年的13倍。韩国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5年的20多倍。中国大陆在1972年后海上贸易逐渐得到解封,急需补充工业产品,从这时起陆续有四小龙产品开始进军中国大陆,使其工业产品更加日益猛增,它们长期的繁荣实质与开始拥有中国这个市场密不可分;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韩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61年的47.4%降为1985年的15%,工矿业从16.5%上升为33.4%。

(十)中国台湾地区农业比重从1952年的35.7%降为1978年12.1%,工业比重从17.9%上升为40.3%。中国香港地区与新加坡也从转口港变为工业城市;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失业人数减少,收入分配相对平均。80年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与欧美等国相比较为平均。对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有以下因素:外部世界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20世纪50~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科学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生产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工业,亚洲四小龙拥有质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正好发展劳动密集工业,东亚地区的稳定也使它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中国台湾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政策,采用货币贬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并刺激居民储蓄以增加投资来源等政策。韩国也仿效台湾货币贬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地区则抓住有利时机,将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亚洲四小龙的政府都为经济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参与投资,适当进行经济管理;中华优良的文化传统,亚洲四小龙同属中华文化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注重教育、甘于吃苦、勤俭节约等传统;西方价值观影响,中国香港与新加坡受到英国殖民统治,在法律、教育、经济各方面都深受影响。而中国台湾和韩国则是在1950年代以后深受美国影响,能够和西方价值体系及经济体系接轨。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历程在后来被亚洲许多国家(如亚洲四小虎等)借鉴,这些国家在10余年后经济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但是由于过于依赖国际资本及偶有政治冲突、种族冲突而成为当地经济层面的一些隐忧,也是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

瑞典历史沿革(第六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