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北郊尤家庄二十号战国墓发掘简报

2021-11-05 06:52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北郊尤家庄二十号战国墓发掘简报

《文物》 2004年01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1996年8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市北郊尤家庄村东配合西安电信局第二长途通信大楼的基建工程中,发掘清理战国秦汉墓葬200余座,其中二十号战国墓(M20)保存完好,出土有青铜器等器物。现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20开口于扰土层下,距地表1.6米。为竖穴土圹木椁墓,方向90°。墓圹口大底小,上口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8、南北宽3.6米。底平面略呈梯形,东西长3.2、南宽1.4、北宽1.2、距开口深3.8米。墓圹开口向下有2个二层台,第1个二层台距开口深2.6米。四壁台面相通,宽度不等,北侧0.24、西侧0.1、南侧0.3米,东侧因倒塌宽度不详。第2个二层台距开口深2.9米。南、北两侧台宽0.3、西侧台宽0.1米,东侧因倒塌不详。第1个二层台上四壁均内收,下四壁竖直。墓室东北角自第2个二层台向下有一东西长0.7、南北宽0.77米的方坑。随葬器物主要置于头箱及墓室东北角的方坑内,部分置于棺之南侧及棺内。葬具为一棺一椁,椁因腐朽严重,结构与尺寸不详。木棺长2、宽0.8米。骨架一具,侧身屈肢葬(图一)。

二 随葬器物

M20出土各类随葬器物39件。分为铜、银、铁、玉、料器等,其中以铜器最多。

铜鼎4件。有盖,盖顶有3个对称环状立纽,纽顶端有乳凸形饰。身子口内敛,肩附双耳,圆腹,中部有凸棱一周,最大腹径在中部,三蹄形足。分2型。

A型3件。浅覆钵形盖,身圜底。M20∶4口径14.4、腹深11.7、通高16.8厘米(图二、一二∶1)。M20∶17口径12.6、腹深9、通高13.5厘米(图三、一二∶2)。M20∶16口径12、腹深8.4、通高13.5厘米(图四、一二∶3)。

B型1件(M20∶1)。盖平顶,身平底,体厚重。口径16.2、腹深10.5、通高15.4厘米(图五、一二∶4)。

铜盆2件。形制相同。宽平沿,方唇,浅折腹,上腹较直,圜底。M20∶18沿宽2.4、口径52.2、深13.8厘米(图六、一二∶7)。M20∶24沿宽2、口径29.6、深7.2厘米(图七、一二∶6)。

铜灯2件。形制基本相同。浅盘豆形,盘平沿,方唇,外壁饰瓦纹三周,正中有方锥形灯芯,喇叭形圈足。M20∶10柄中间饰竹节状棱两周,其上略圆鼓,刻有铭文“龙阳”及合文“庶子”(图九、一四∶1),下直筒状,圈足外壁饰瓦纹八周。盘口径15.6、深2.1、圈足径10.8、通高23.1厘米(图八、一三)。M20∶15柄上部圆鼓,有弦纹一周。盘口径6.3、深1.3、圈足径3.4、通高6.1厘米(图一○、一二∶8)。

铜勺 1件(M20∶22)。身椭圆形,柄筒状,中空,断面椭圆形,向上斜伸出,原装有木柄,柄近勺身处有两相对的小穿孔,柄与勺身的结合处加厚,呈花叶形。勺径12×8.4、深2.7,柄长10、柄断面径2.4×1.8厘米(图一一、一二∶5)。

铜镜1件(M20∶23)。饰凸弦纹两周。残甚,不能复原。

铜带钩1件(M20∶5)。鎏金嵌蚌。曲棒形,体宽扁,背部为槽状。兽头形钩首,阔口,宽鼻略上卷,两侧有小鼻孔,眼睛镶嵌料珠,黑色,凸眉修长后逆,眉上双角(上部为凹面带状)修长至颈部下卷。颈部细长。颈、胸以一道凹槽相隔,胸上部为右衽短衣形饰,胸部中心镶嵌一倒心形蚌饰。两侧似足内卷,固定中心的蚌饰;下部似尾向上卷曲,呈回字形,用以固定上部蚌饰。中心镶嵌一椭圆形蚌饰,两侧呈鳞片状,上部向内伸出固定中间蚌饰。末端兽首形,阔口微张,鼻宽大,鼻梁有两道凸棱,眼睛镶嵌料珠,黑色,凸眉较宽后逆,眉后双角修长。末端内卷,两角间镶嵌前凸后凹长方形蚌饰,两凹面带形饰自两侧向内向下卷曲,固定下面的蚌饰,其后有凸形饰固定椭圆形蚌饰。带钩背部槽状内有朽木残痕,中部偏上有横梁,梁上有圆柱帽形纽。纽上似为反篆书“左”字,纽下为一“无”字(图一四∶2)。通长23.4、宽1.1~3.5、厚1.5厘米(封二∶1;图一五、一七、一九∶1)。

银带钩1件(M20∶6)。鎏金嵌玉。曲棒形,中空,钩面浮雕神兽、瑞禽及其他纹饰。钩首兽头形,阔口紧闭,宽鼻,小鼻孔,鼻梁上有两道横向凸棱,凸眉,圆眼,眼睛镶嵌小玉珠,已脱落。眉正中有上尖下圆节形独角,耳修长后逆,侧面呈凹面状。颈部无纹饰,胸腹部为一神兽,张口衔住钩首兽颈,两侧露出锋利獠牙,宽鼻头,小鼻孔,凸眉,圆眼,眼睛镶嵌小玉珠,已脱落,耳宽大,侧面呈凹面状,头顶有长方形銎,似原有嵌物,两侧有羽状饰。再向上有牛角式角两对,后卷一对较小,表面饰绳索纹;前卷一对较大,节状,侧面为凹面带状,两角间镶嵌青玉圆片,角根处有一凸饰,用以固定下边的玉片。角后中间为凹面凸棱,两侧有近圆形残痕,可能为错金,惜已脱落。再上为一猛禽,立状,尖嘴回勾,圆眼,眼睛镶嵌小玉珠,已脱落。眉上双角细长,末端接于钩身,两角间为一凹面凸棱朝上,翅膀上扬,两腿直立,每足露出两个利爪,足间有半圆形镂孔,原应镶嵌有玉石。

禽鸟两角上侧有一对螺旋状牛角形饰。再上中间镶嵌圆形玉片,两侧为凹面带状∶玉片中心有钉固定。末端有方鉴。钩背中部有圆柱帽形纽,纽上有篆书"心"字。通长 21、宽1.3~3.8.厚0.9~1.6厘米(封二∶2;图一六、一八、一九∶2)。

铜纽饰 9件。分3型。

A型 4件。泡内侧有较尖锐的钉。标本M20∶3①泡径3.2、厚0.1.纽外径0.9、内径0.4.环外径1.7、内径1.1.钉长0.5厘米(图二O、三一∶1)。

B型 1件。泡内侧为短圆柱形。标本M20∶9①泡径5.6、厚0.1.纽外径1.6、内径0.7,环外径2.7、内径1.8厘米(图三一∶2)。

C型4件。泡内侧边缘均匀布置3个长方形窄条状片。标本M20∶9②泡径3.2、厚0.3,纽外径0.8、内径0.5,环外径1.6、内径0.9,片长2.0~2.2、宽0.6~0.7、厚0.2厘米(图二一、三一∶3)。

铜环状纽2件。形制基本相同。由环和长方形窄条状片组成,一端有浅凹槽。M20∶26环一侧有。环外径2.5、宽1.5、厚0.4长4.5、宽1.5、厚0.1、高3.4、宽1.7厘米(图二二、三一∶4)。M20∶28环外侧有两周凸棱。环径2.5、宽1、厚0.3长4.5、宽1、厚0.2厘米(图二三、三一∶5)。

铜泡饰1件(M20∶25)。圆形,一侧内凹,内有半环状纽。径3.3、厚0.2、纽高1.2厘米(图三一∶6)。

铜蹄形足4件。形制相同。上部扁圆,下部内收呈蹄形,顶端及内侧有扁方柱形榫。标本M20∶29高3、上宽2厘米(图二四、三一∶7)。

铜凤鸟形饰 3件。形制相同。标本M20∶30风鸟回首衔羽,长尾上扬回卷.翅膀略下垂. 腿为不规则柱形榫.当为器盖上的饰件。通高4.3、厚0.8厘米(图二五、三一∶8)。

铜涡纹饰 2件。形制相同。标本 M20∶11 亚腰椭圆形,两面上下饰涡纹及短斜线。下部为扁长方柱形榫;当为器盖上饰件。通高3、厚30风鸟回首衔羽,长尾上扬回卷.翅膀略下垂. 腿为不规则柱形榫.当为器盖上的饰件。通高4.3、厚0.8厘米(图二五、三一∶8)。

铜涡纹饰 2件。形制相同。标本 M20∶11 亚腰椭圆形,两面上下饰涡纹及短斜线。下部为扁长方柱形榫;当为器盖上饰件。通高3、厚面长3、宽1.4、壁厚0.2厘米(图二七、三一:11)。

铜箍 4件。分3型。

A型 1件(M20∶2①)。环状,断面长方形.外侧中间有弦纹一周。直径30.4、环宽 2.4、厚0.2厘米(图三一∶12)。

B型1件(M20∶2③)。断面为右倾斜“L”形。折棱处径14.4、上部宽1.9、下部宽0.9、厚0.3厘米(图二八、三一∶15)。

C型2件。断面“L”形。M20∶2④径16.8、上宽1.5、下宽1.5厘米(图三一∶14)。M20∶2②径13.8、上宽1.6、下宽1.2、厚0.2~0.3厘米。

铜铺首6件。形制相同。兽面宽鼻阔口,一环似衔于口中,弯眉,圆眼,眉梢略向下倾斜,两角自眉梢处向斜上方伸出,眉间有三角形饰,两眉之上各立一凤鸟。凤鸟颈部相连,作曲颈回首状,尖嘴回勾,圆眼,大尾上卷。铺首背面有一对三角形或半环纽。标本M20∶8背后为一对半环纽。高4.4、宽6.1,环外径5.4、内径4.1厘米(图二九、三一∶17)。标本M20∶31背后为一对三角形纽,另有一篆书“修”字(图一四∶3)。高4.8、宽6.2,环外径5.1、内径3.7厘米(图三○、三一∶16)。

铜圈足 1件(M20∶20)。喇叭形。径6、沿宽0.3、高1.8厘米(图三一∶13)。

铁器1件(M20∶19)。方槽形,锈蚀严重,不能复原。

玉环1件(M20∶13)。青玉质。两侧均有窄边轮,间饰谷纹。外径8.3、内径5.7、轮宽0.2、厚0.6厘米(图三二、三五∶1)。

料管状器1件(M20∶7①)。八棱柱形,一端稍细,中空,圆筒状。长5.2、外径1.3、内径0.9厘米(图三三、三五∶2)。

料柱状器 3件。形制相同。标本 M20∶7②与管状料器(M20∶7①)相同.惟为实心。长5.2、径1.1~1.3厘米(图三四、三五∶3)。

料鼻塞1件(M20∶14)。圆柱形,一端稍细,另一端封实。长2.3、内径0.4~0.5、外径0.8~1厘米(图三五:4)。

料珠 2件。均残。标本M20∶12直径厘米。

平底、平顶盖却为少见。而这种平顶盖、平底的鼎在楚鼎中较为常见,如荆门包山M2∶124[6]、随州擂鼓墩M1∶C185[7]等。故该鼎可能

三 结语

M20的形制为竖穴土圹墓,有两级二层台;随葬器物以铜器和漆器(均已腐朽∶仅存铜附件)为主∶另有少量玉、石器。其中鼎 M20∶4、16、17的形制与大荔朝邑 M203∶20泌阳官庄 M3∶8、12"鼎相似;鼎M 20∶1与凤翔高庄野狐沟 M1∶7鼎相似,惟盖为平顶。盆M20∶18、24与泌阳官庄 M3∶8、12相似。墓葬形制也与大荔朝邑 M203、泌阳官庄 M3相同。关于这两座墓的年代,有学者定为战国晚期5所以我们认为 M20与这两座墓的年代大体相当,为战国晚期(前275~前 222年)。

M20葬具为一棺一椁,虽有4鼎,但形制相同者为3件.根据文献中关于古代礼制的记载.我们认为该墓主的身份当属士这一阶层。

M20的秦文化因素不明显.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圹∶一棺一椁;日有头箱∶葬式虽为屈肢葬.但其罐屈程度远不如秦人。随葬器物中没有如蒜头壶、整、釜等典型的战国秦器;相反却出土一定数量的漆器。带钩(M20∶5)纽下刻字,李学勤先生释为楚字"无"。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该墓主可能是在秦为士的楚人。铜鼎(M20∶1)的形制与中原地区铜鼎风格相近.但平底、平顶盖却为少见。而这种平顶盖、平底的鼎在楚鼎中较为常见;如荆门包山 M2∶124口、随州擂鼓墩 M1∶C1855等。故该鼎可能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融的产物。铜带钩(M20∶5)和银带钩(M20∶6)饰浮雕式兽面、猛禽等·具有北方民族风格。铜灯(M20∶15)柄部刻铭.李学勤先生释为"龙阳"和合文"庶子","龙阳"为地名;魏有"龙阳君"(见《魏策四》).今天在何地已不可考。"庶子"为官名∶系宿卫之官(见缪文远《七国考订补》)。字体为三晋文字据此;该灯为三晋之器当无大误。

铜灯及带钩上的铭文由李学勒勤先生释读考证,在此深表谢意。

摄 影∶王 磊

绘 图∶寇小石

拓 片∶汪 蓉

西安北郊尤家庄二十号战国墓发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