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志繼承剪滅遠叛:平定西域與增修《御製律呂正義後編》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 郊勞回部成功諸將圖

祖志繼承剪滅遠叛:平定西域與增修《御製律呂正義後編》
一、前言
在乾隆下令編纂的樂書《御製律呂正義後編》中,[1]有許多歌詠平準戰爭的樂舞歌章,其中一章提到「祖志繼承,剪滅遠叛;籌畫從容,疆闢二萬」,[2]很明確指出皇帝對於這場戰爭的認識與定位。 對於清朝來說,這場戰爭始於康熙27年(1688)因準噶爾首領噶爾丹入侵喀爾喀蒙古,終止於乾隆20年(1755)清軍進兵伊犁,俘獲準噶爾首領達瓦齊,宣告準噶爾汗國滅亡,歷時康雍乾三朝,長達 70多年,並在後續餘波,即乾隆22年(1757)準部降將阿睦爾撒那叛變,又發生第二平準戰爭,直至阿睦爾撒那死於俄羅斯境內,並在清朝官方確認屍首後,乾隆23年(1758)後,乾隆才正式宣告「大武告成,邊陲永靖」,[3]將準部回部生活的天山南北路等地收入大清版圖當中,並在時人眼中版圖「拓地二萬餘里」。[4]然而乾隆面對如此龐大的領土,除了行政層面的控制之外,也展開許多文化層面建構,尤其是清朝該如何進行關於新疆的知識建構中,尤其是滿洲統治者該如何運用漢人的傳統知識,諸如天文、地理、音樂、文化政策、儒家經典再詮釋等各個面向,建構或發明一套使新的疆域與傳統中國論述相結合的說法。[5]
而在清朝初期文化政策中編定群書,也是反映王朝意識形態與政治現實。[6]就以本文要討論的新修的音樂典籍為例,表面上看似與政治無關,但實則無不展現王朝本身統治,以及統治者對於國家的想像,像是康熙在《御製律呂正義》中提出陰陽成對與考察周朝樂理,發明康熙十四律,以駁斥明代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彰顯更加復古清代正統。[7]而到了乾隆朝宮廷音樂在體制上有新的建樹,其中《後編》可以算是規範清朝日後各大禮儀樂制的奠基專書。[8]不過伴隨平定新疆後的新政治局勢,該書也將作為一歷史事件「平定新疆」整合進清朝音樂體例中,為此筆者想藉由《後編》增加平定準噶爾與回部戰爭樂章中,對於戰爭的描寫,並輔以同時期的文化事業銅版畫,討論清朝在音樂實踐中,如何將戰爭再現或是重新詮釋過往的成為一種文化符號。[1]
目前學界關於平定新疆回部的研究,除了政治軍事史角度外,[9]也包含許多而文化政策與統治新的關聯,其中包括記載戰爭經過方略的編纂、引進西式版畫呈現戰功、收編當地樂器入樂部,編寫辭書與多語言字典等等,意即清帝國將征服新疆一事,以不同體例分散整合進帝國自身的知識體系當中,以展現統治合法性。[10]而關於《後編》的研究,由於《後編》後來是清史稿樂志主要材料,因此被當作中國音樂史沿革的史料,如陳萬鼐《《清史稿.樂志》研究》基於現代樂理分析清代音樂的特色;黃宇焓碩士論文《律呂正義後編的藝術研究》,針對該書的書所包含的藝術性與體例進行梳理,並初步音樂、舞蹈、詩歌等內容;[11]邱源媛的《清前期宮廷音樂研究》則從乾隆以指導制禮作樂的角度,以及相關編書過程的檔案,討論《後編》對於清代禮樂的歷史意義。[12]也有將音樂、樂器為政治文化展演舞台的研究,如何將天下觀念或帝國空間概念落實,如余少華就提及清朝透過吸納周邊安南、準噶爾、回部、朝鮮等藩部國家的樂器,將之納入國家的典禮當中,將傳統周禮的四夷之樂成為四裔之樂;以及余慧君針對乾隆特設「韻古堂」典藏樂器,代表著金聲玉振的鎛鐘與特磬,在演奏時形成帝國治下空間格局的相互呼應。[13]其他研究則普遍在討論本書〈樂器考〉囊括少數民族樂器,如溫顯貴的《《清史稿.樂志》研究》對於番部宴饗樂器進行討論進行分析整理;萬依、黃海濤則針對宮廷樂器的研究。[14]
就目前研究成果來看,除了陳萬鼐以《後編》樂理討論之外,[15]大多為以樂器的物質層面與文化意義進行討論,就算有黃氏針對《後編》作出系統性的討論,但也只有運用漢文材料,並在文中多以陳述本書體例與音樂制度為主,較少將之放入乾隆朝的歷史背景中討論;而邱源媛雖然更進一步從《後編》實際編纂背後乾隆的復古思想討論,不過兩人都並未針對書中的滿漢文樂章與歌詞的意義作出進一步的分析,或許是論者先預設樂章是乾隆皇帝多為歌功頌德的工具,而忽略合璧樂章體例本身的政治意涵,以及忽略歌詞本身是有意擷取特定的戰爭片段的文本。因此本文在書寫策略上,會先梳理《後編》的成書脈絡,再進一步討論《後編》增加的平西樂章與滿漢合璧樂章,並且運用現有的文化政策的研究成果,將歌詞敘事的戰爭內容與方略記載的戰況,或與銅版畫所呈現的圖樣比較,藉此勾勒出戰爭作為一個歷史事件,逐漸在哪些環節變成特定敘事母題,如何成為一種王朝被稱頌的文化符號;另外也會討論平定新疆後,對於清朝音樂的影響,最後從《後編》增訂與戰爭本身有關的內容,探討背後的歷史意義,以及與現今清史研究成果對話。
二、 乾隆與修纂《御製律呂正義後編》
漢學家歐立德(Mark C. Elliott)將乾隆評價為一位文化贊助者,[16]而這位熱衷於文化事業的皇帝,涉獵的領域並非只限於詩畫,同樣地也包含音樂,像是乾隆七年(1742),增設所屬神樂署兼隸太常寺的樂部,並司掌郊廟、祠祭樂章佾舞;樂部內含和聲署以掌殿廷朝會、燕饗樂舞等,乾隆14年又讓增加滿洲官員兼管樂部,以為日後處理滿洲歌詞做準備;[17]同時也在書籍方面編纂《御製律呂正義後編》、《樂律正俗》、譜寫《欽定詩經樂譜全書》等書。
開館纂修,以襄鉅典
關於《御製律呂正義後編》的編纂,或許可以追溯到乾隆6年(1741)4月15日,皇帝發現「殿陛韶樂音律,與樂章有未協之處,典禮攸關,尚須審定,著大學士禮部會同內務府,詳酌妥擬具奏」,[18]10月30日乾隆向刑部左侍郎張照詢問「西洋人有通曉律呂者否,彼土所用樂律與此土同異一併查明具奏,欽此」。[19]11月2日,乾隆獲得張照的答覆後,得知在京城通曉音律的西洋人有3位,其中德里格曾經參與康熙《律呂正義》的編纂;又得知西洋音樂的音律特色與中國之樂的差異,事後張照便被安排與和碩莊親王允祿一同商議音律事宜。[20]三日後,乾隆進一步與和允祿與張照等人商討編纂《後編》。
乾隆指出當時元旦、冬至大典、臨朝樂章、壇廟大典等所使用的樂章,皆是由康熙22年所編定,而且是沿用明朝舊制的樂譜與演出節奏,所以才導致樂章的句讀與樂音間無法合拍,同時康熙朝編定的樂書《律呂正義》一書,只有處理音律的問題,本朝宗廟朝廷的臨朝、壇、廟樂章都不在《律呂正義》收錄範圍之內。[21]為此乾隆認為「夫大樂與天地同和,嘉感神祇,茂豫民物,其事甚鉅,不可少有闕遺」,[22]所以關於樂書應該得做到「繼志述事,責在後人,如果有所未備,理宜紹續前典」,[23]因此乾隆讓允祿與張照會同辦理,以完成康熙時期未完備的事業。而在乾隆要求查明本書的編纂原委後,提出對於樂書的意見:
臣等恭請續纂《律呂正義後編》,與前書並垂萬世,其本朝壇、廟、朝廷樂章,應將新舊所定,並按朱子六經圖。及明鄭世子載堉樂書之式,考訂宮商字譜,備載於篇,至凡科捫、空濟,有聲無字之樂音,乃周室豳詩之遺意;外藩夷蠻曾入中國之音樂,乃本朝洪覆之大猷,並應具以字譜寫之;再,民間俗樂,未能禁止,不當任其蕪穢,理合一併釐正,但律呂深微,樂音茫昧,非臣等五人所能辦理,應行開館纂修,以襄鉅典。[24]
在大臣與皇帝之間的討論後,大臣們提議再續編纂《律呂正義後編》,並與《律呂正義》「並垂萬世」,以及將本朝的「本朝壇、廟朝廷樂章,應將新舊所定,並按朱子六經圖。及明鄭世子載堉樂書之式,考訂宮商字譜,備載於篇」。同時,不同於前朝樂書,《律呂正義後編》也要將「至凡科捫、空濟,有聲無字之樂音,乃周室豳詩之遺意;外藩夷蠻曾入中國之音樂,乃本朝洪覆之大猷,並應具以字譜寫之」。其中科捫(kumun)是滿語中音樂的意思,而空濟(konggir,筆者按:此處或有輔音r脫落,因此並未直譯出勒或爾之漢語切音)原意是指鈴鐺聲,衍伸為滿洲民歌表演形式之一,顯然此處乾隆想將滿洲傳統文化比附到三代周朝,而收錄「至凡科捫、空濟,有聲無字之樂音」、「外藩夷蠻曾入中國之音樂」,並且皆為這些音樂編寫字譜,才能進一步彰顯「周室豳詩之遺意」與「本朝洪覆之大猷」,亦即體現清朝繼承自周代的傳統,同時展現本朝的天恩;另外,《律呂正義後編》也旨在為民間俗樂釐訂正調「民間俗樂,未能禁止,不當任其蕪穢,理合一併釐正」。不過因為「律呂深微,樂音茫昧」,大臣們認為「非臣等五人所能辦理,應行開館纂修,以襄鉅典」,為此提出相關編纂事宜5條,[25]乾隆旋即議准同意,《後編》的修纂工作就此開始,[26]在歷時近5年後,乾隆11年閏3月編纂完成,全書共有10部分,共有120卷。[27]
繼述先緒,責在後人
在整個編書過程中,身為皇帝的乾隆並沒有缺席,回顧《後編》卷前輯錄乾隆6年至11年,關於編纂此書的上諭和奏議46篇,以及同時段乾隆帝與朝廷大臣論樂的往來書信共72封,其中包含上諭28、朝臣奏疏44封,雖然上述史料或有些許重疊,但從內容上來看,基本涉及乾隆與大臣之間,商討樂歌、樂器、樂舞等各方面的具體製作內容。由此可見乾隆在修纂過程中,積極扮演了提供意見的角色,對於每個修纂環節都細心參與,因此能進一步從上諭與奏摺的內容,推斷乾隆編纂《後編》的精神與理想之所在。邱源媛指出《後編》具有兩種特質,一是以復古為立足點,可以從《後編》中各個樂章之前都會附上樂章所使用的宮調推斷,此舉在歷代樂章當中前所未見。邱氏認為此是乾隆依托古人對於音律意涵的所創造的傳統,並標榜以復古出發,強調此舉是能忠實反映先賢典籍的樣貌。二是樹立王朝禮樂新體系,對於周代成行的中華傳統樂器,如鐘、磬、琴、瑟等有新製作。以磬為例,由於明代並無宮廷懸磬的樂器規範與器型,乾隆認為明代不合古制,並命令允祿將康熙時期新發明的十四律應用在特磬之上,並使特磬、編鐘等成為清代宮廷樂器的一部分。[28]
這些制作與傳統發明的案例,就如同乾隆在《後編》完成時所言:「名之曰後《編者》,實以徵皇祖天縱聖神,通極造化,千古作者,無能出其範圍,亦無能窺其涯涘,至於繼述先緒,則在我後人,益亹焉而弗敢忘」。[29]乾隆以「繼述先緒」為己任,制定新王朝禮樂體系,不過仍須使用追復聖古的理由,才能達到托古而創新的功效,如前文提及對康熙十四律的沿用等等,使得《後編》與康熙時期的《律呂正義》一脈相傳。不過《後編》的修纂並非只停留在成書的乾隆11年,由於沿用唐代通典體例,收錄各種禮儀所用的樂譜,[30]其中關於用於戰爭慶功的樂曲,是在朝會宴饗樂中的凱旋、平定某戰爭筵宴樂,[31]因此伴隨乾隆一朝以來各場戰爭與政治行動,《後編》也多有收錄為諸多政治行為專門設計樂章,並賦予其王朝意識形態在其中,因此筆者將於下節討論《後編》所收入與受到平定新疆「剪滅遠叛」後所影響的部分。
三、遠方戰爭與《御製律呂正義後編》
在清朝平定準噶爾戰爭後,乾隆開展舉凡字典編纂、方略、銅版畫等各種文化建設,[32]其中也影響到清代的禮樂制度,因此接下來會先簡述戰爭過程,[33]並聚焦在《後編》中關於平定西域的筵宴禮儀的意義,並再討論樂章文中乾隆對於戰爭敘事的詮釋,以及關於《後編》收錄的西域樂器。
遠方的戰爭
這場遠方的戰爭可以大略分為三大主要戰役,初平準噶爾的準噶爾之役、第二次清準戰爭阿睦爾撒納之亂,以及平定回部大小和卓之亂。乾隆19年(1755)準噶爾汗國受到天花影響,內部累積許久的政治矛盾終於爆發導致內亂,後由汗王下屬達瓦齊篡位自立,同時原達瓦齊部將阿睦爾撒納率部兩萬餘歸降清朝,這些人被稱為來降厄魯特蒙古人。乾隆20年(1756)此時清準之間還維持互市關係,然而達瓦齊不願接受冊封宣示臣屬關係,於是乾隆就違背朝中大臣反對,以達瓦齊將來會影響清朝政治穩定為由,主動對政局甫定的準噶爾發起進攻。先是封阿睦爾撒納親王爵,命其為定邊左副將軍,跟隨身為蒙古人的定邊將軍班第,兵分南、北兩路大軍進攻準噶爾汗國,此戰爭約進行十個月,最終清軍進入伊里後生擒達瓦齊汗。戰爭後乾隆改伊里為伊犁,以喻「犁庭掃穴」師行迅速之意,準噶爾汗國名義上滅亡,後來被俘的達瓦齊送到北京被封為親王後留在京中,並只留下班第與五百名軍人駐守伊犁與烏魯木齊等地。[34]
準噶爾汗國滅亡,基本上是兵不血刃,在戰損極少的情況下達成目標,然而清朝第二次平準戰爭,卻對當地造成極大的影響。由於乾隆將準噶爾拆分為四衛拉特封為四汗,打算眾建諸汗以減低準部的原先勢力。但受封其中輝特汗的阿睦爾撒納不願接受乾隆的提案,在暗中以四衛拉特部總汗自居。阿睦爾撒納在覲見乾隆說明原由的途中私自逃回準部,並勾結塔爾巴哈台等地準噶爾舊部勢力起事反叛,第二次清準戰爭爆發,由於戰爭初期未能追捕逃往哈薩克的阿睦爾撒納,導致其他衛拉特部汗王輕視清軍,使準噶爾各部落進一步加入反叛。為此乾隆22年(1757)派兆惠等平亂,最終阿睦爾撒納逃亡,病卒於俄羅斯。而在此期間造成影響根據魏原《聖武記》記載「計數十萬戶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繼竄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二,卒殲於大兵者十之三,除婦孺充賞外,至今惟來降受屯之厄魯特若干戶,編設佐領昂吉,此外數千里間無瓦剌一氈帳」,[35]換句話說,第二次平準戰爭對準噶爾部的社會組織帶來巨大的衝擊,使得準噶爾幾乎成為地理名詞,而失去政治組織的意義。而在北疆的戰爭過後南方的回疆亦不太平。
在清軍處理阿睦爾撒納時,被囚禁在伊犁的和卓後裔霍集占、波羅尼都等人逃往回部,並在乾隆22年(1757 )舉兵叛亂,史稱大小和卓之亂。乾隆23年(1758)清朝方由雅爾哈到庫車勸降未果後下令圍城攻伐,但被霍集占成功脫逃,並改由兆惠追剿霍集占,陸續進駐往阿克蘇、烏什、和闐等綠洲城市,與各城市內部反霍集占勢力結合。由於各城市望風而降,促使霍集占一路向南退卻至喀什噶爾,此時大小和卓仍控制喀什噶爾、葉爾羌二城。不過因為兆惠錯判形勢,誤以為敵軍迅速敗退,而輕敵冒進葉爾羌。兆惠打算在突襲城南山區牧地,掠其牲畜後,進軍葉爾羌渡黑水時反遭襲擊,後被迫困於黑水沿岸駐紮三個月,是為黑水之圍,乾隆得知此事後,派出富得前去支援,翌年初在富德的帶領下,在葉爾羌城東北的呼爾璊成功擊敗前來阻撓的和卓軍五千餘人。兆惠遙聞北方有槍炮聲,且圍營和卓兵漸少,推測是援軍已至,便出兵攻取營壘與聯絡富德,並之後與其匯合,乾隆後來得知「將軍以及弁卒,悉皆無恙」並將此戰役宣揚中外,是為黑水營解圍。翌年,兩和卓擎妻孥徒眾三四百人逃往巴達克山,最後被與清朝友好巴達克山汗王素勒坦沙奉軍令擒拿霍集占,並取其頭顱獻給清軍,回疆平定。[36]
宮中的筵宴
在平定西域戰爭正式結束後,乾隆25年3月3日在北京城中南海的豐澤園舉辦郊勞禮,邀請平定回部準部的將軍兆惠、富德及諸將士等,宮中的王公大臣們,以及新歸附的回部貝子貝勒們參與筵宴。[37]這場筵宴儀式的章程被編入在《後編》,而到了民國初年修清史稿時被編纂入《清史稿.樂志》:
明年凱旋,賜宴豐澤園,駕御帳殿,進茶、賜茶奏景運乾坤泰,掌儀捧臺盞卮壺奏聖德誕敷,進饌奏日耀中天。其後兆惠平定西域,阿桂再克金川,凱旋皆用此禮,改景運乾坤泰為聖武光昭世,聖德誕敷為禹甸遐通,日耀中天為聖治遐昌。改德隆舞為德勝之舞。中和樂章皆增武成慶語,以夸膚績。上又自作凱歌三十章,增鐃歌十六章,郊勞時奏之。聲容矞厖,邁隆古矣。[38]
編纂者對此整理出制度上的變化,其中提及平定金川的筵宴,改變朝廷的樂章制度的名稱,如「改德隆舞為德勝之舞。中和樂章皆增武成慶語」,後來幾場戰役也都沿用乾隆14年的定制。然而若比較《後編》以平金川與平西域的郊勞、凱旋禮儀、樂章等進行比較,會發現《清史稿》中對於「其後兆惠平定西域,阿桂再克金川,凱旋皆用此禮」的說法並不精確,雖然在凱旋禮上有些沿用舊制,但從乾隆25年舉辦的筵宴來看,不同於乾隆朝第一場戰爭平金川之役的凱旋儀式與郊勞儀式,平西域的儀式規模更加龐大;同時在乾隆晚年所寫《十全武功記》的順序「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39]也能發現乾隆將平定準部回部戰爭放在乾隆第一次金川戰爭之前,[40]因此從十全武功、《後編》的禮儀完備程度,以及乾隆特地「自作凱歌三十章,增鐃歌十六章,郊勞時奏之」來看,平定西域一事對於乾隆的意義重大。
歌詠戰功
《後編》因應平定西域後增添許多樂章,有三個樂章提及直接戰爭環節,分別是鐃歌〈樂章十六章〉描述自戰爭發起動機、征服南北疆的各場戰役、戰勝後的新疆善後、宣揚武功等;而滿漢合璧的〈平西慶隆舞樂章清漢合譜〉、〈平西茄吹樂章清漢文合譜〉。前者是是以滿洲入關前的宮廷蟒式舞表演為基礎,改名為慶隆舞,[41]類似一齣大型的歌舞劇,[42]歌譜內容主要描述平準戰爭後期,準部與回部叛賊下場與清軍的英勇;後者笳吹樂章則是以滿洲宮廷音樂演出形式的掇爾多密(cordombi)意思即為奏蒙古樂,在這個樂章標榜戰爭功績,或許是因為掇爾多密本身運用呼麥的喉音的歌唱方式,[43]在宴會過程中就是較類似今日歌劇詠嘆調的形式呈現,在歌詞內容上編向歌詠勝利的喜悅與戰爭帶來的正面影響。
在得勝樂鐃歌〈十六章〉中依照章節順序分別為:帝郊天、爍月竁、振王鈇、攻庫車、厥角稽、黑水戰、援兵來、阿克蘇、鹿斯奔、回城降、伊西洱、和門開、天斷成、皇式、闢癰、帝圖鞏。[44]而從樂章內容來看,可分為兩類,一是直接描述回疆戰爭情勢的樂章:攻庫車、厥角稽、黑水戰、援兵來、阿克蘇、鹿斯奔、回城降、伊西洱、和門開;以及戰爭之外包含宣揚戰爭合法性、統治新疆善後措施、戰爭勝利的政治意義等樂章:帝郊天、爍月竁、振王鈇、天斷成、皇式、闢癰、帝圖鞏。礙於篇幅接下來將挑選與黑水之戰相關的樂章〈黑水戰〉、〈援兵來〉分析其中的戰爭敘事:
〈黑水戰第六〉[45]
黑水之戰騎危脊,懸軍深入為所搤。
蜂屯蟻附聚矢石,我馬雖憊人無敵。
立成壁壘奮戈戟,賊來薄攻相距尺。
瞋目一呼盡闢易,鉛丸著樹助我擊。
靈泉火米資炊汲,重圍三月莫敢迫。
古來誰與比奇績,萬賊之中兵四百。
〈援兵來第七〉[46]
援兵來,來自天。矯躡景,迅掣煙。
援兵來,賊回顧。奮螳當,張蛙怒。
援兵來,堅轉戰。人裹血,馬流汗。
援兵來,前軍回。摧虎穴,蹴蟻堆。
援兵來,若神助。數月前,奉詔赴。
這兩段樂章,主要描述 黑水戰 的發生過程,以及之後富德來到葉爾羌援助的內容。前者以受困於黑水營的兆惠為出發點,從中強調戰爭過程中的天賜良機,提及即便清軍四百人深陷於困難的城外的營壘,也能夠在負隅頑抗的過程中挖到靈泉與發現米糧,以及敵方鉛丸打在我方林木中等等偶發事件,並將其詮釋為「古來誰與比奇績」;而後者一詠三嘆「援兵來」的呼告,並從中穿插戰爭的變化,而在最終樂句中,強調有如神助的結果,即是乾隆決議派富德前往支援,將戰爭得以成功的因素歸功於奉詔前往。而這兩個樂章的內容,也同樣出現在乾隆30年由郎世寧等繪師所繪的《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當中與〈黑水圍解〉、〈呼爾滿大捷〉、〈通古斯魯克之戰〉三篇相互對應,另外其他與銅版畫主題相互對應的樂章還有〈伊西洱〉/〈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和門開〉/〈拔達山汗納款〉等等。[47]雖然樂章沒辦法像銅版畫、更加視覺性的呈現戰況,但從詩句呼告與韻文體例再輔以當時樂譜歌詠戰功,也能為參與宴會者提供對於戰爭想像。
而在滿漢合璧〈平西慶隆舞樂章清漢合譜〉中,[48]則是將對於戰爭敘事在描寫放在叛逆者身上,以長敘事詩從頭到尾吟唱平定準噶爾回部叛逆的過程,論及清軍的英勇武功對比敵軍慘敗的情況,其中主要描述阿睦爾撒納的部分如下:
祖志繼成,翦遠滅叛;籌畫從容,疆闢二萬。
……
鬼域阿酋,匍匐帝庭;寵以藩服,秉鉞專征。
俘達瓦齊,再生曲宥;念彼軍勞,崇封晉授。
阿酋狡獪,將伏天誅;妄冀非分,叛於中途。
反覆二心,棄厥妻子;役屬離散,巨惡宜爾。
汲水萬里,欲息燎原;似比狂酋,徒然自燔。
竄俄羅斯,疫戕其命;假方尊王,獻屍於境。
……
而關於霍集占的部分如下:
回首在囚,解其禁錮;甫還庫車,流言煽市。
惟彼兇渠,負君莫比;罔念聖恩,能弗切齒。
伊犁既輯,諸部實服;預策久長,悉收回族。
二賊潰逃,命將追遏;踰其穴巢,直抵巴達。
爰遣侍衛,乃得其情;回長搏顙,獻馘輸誠。
……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旌別恐遺,天語孔彰。
酬庸封爵,表勇錫名;昭慈懋賞,章采聿明。
誅鋤元惡,大功告成;如春育物,德合清寧。[49]
這些唱詞描述阿睦爾撒納、霍集占等準部、回部領袖從原先投靠清朝,再到叛逆的過程,同時乾隆也直接在樂章歌詞中宣洩出對他們的憤懣,如面對親受君封的阿酋應該「將伏天誅」,以抒發對未能親獲戰犯阿睦爾撒納的情緒,又強調如此狂酋,終於因「徒然自燔,竄俄羅斯,疫戕其命」;而關於霍集占也提及其「罔念聖恩,能弗切齒」,在「爰遣侍衛,乃得其情」之後,才得知霍集占被巴達克山汗素勒坦沙「獻馘輸誠」,事後霍集占的頭顱被乾隆下令做成藏傳佛教法器喀巴拉碗。
此外,這些在刻劃戰功的樂章敘事,也修改後來後人 對於歷史的認識。以阿睦爾撒納為例,根據昭槤的《嘯亭雜錄》紀載「阿逆行抱見禮,上從容撫慰,並賜上駟與之乘,親與其分較馬射,並以蒙古語詢其變亂始末,賜宴而退」,[50]乾隆起初遇到阿睦爾撒納歸降時是行抱見禮,讓他在宴會上射箭,兩個舉動皆是 行草原民族間的傳統文化,[51]尤其是行抱見禮以表乾隆對於阿的親近與信任,但在樂章中所言卻是「鬼域阿酋,匍匐帝庭」,在滿語歌詞當中更為明顯「amursana fiyak fik sere jalingga hvlha amba ejen de niyakvn hengkin i dahanjiha」,意為像奸賊般東躲西閃的阿睦爾撒納,跪拜叩頭以歸順於聖上。換句話說,樂章強調阿睦爾撒納更為低賤的地位,而隱藏乾隆曾經對其如識英雄般的禮遇,此現象也出現在官修的《清實錄》中,未見乾隆對阿睦爾撒納行抱見禮的紀載,筆者認為可能是被刪除了。另外在關於人物名稱,筆者在翻譯轉寫過程中發現,雖然在漢文當中會使用蔑視叛徒的修飾詞彙,但在滿語文本中卻依然使用當事人原名,這點有可能還是跟樂章的聽眾有關,因為這份為了紀功的樂譜,雖然只有一次在豐澤園出演,所以不具備定期、重覆演出的可能,然而在該場次中可能包含原先為阿、霍二人之下歸降勢力,因此在更具有內亞政治意義的文本中,選擇較為中性的名稱,某種意義上是為避免造成政治上的負面影響。
總而言之,《後編》因應平定西域新添加樂章的敘事與形式,是基於禮樂政治文化,將工麗的詞曲樂章,編入官方文獻,進一步發揮傳述官方預定的歷史意識作用,而在構築阿逆、回首霍集占的負面形象等等,則是使之能成為論述平定西域戰功的被消滅的敵人那一環。而接下來將著重在演奏這些樂章的樂器當中,透過樂器志與禮儀章程,討論平定西域後對於清朝官方的音樂體制有何影響。
儀式之中的回部樂
為慶祝西域戰事的將領凱旋,在禮樂體制上有新的改變,除了上一節提到的樂章外,乾隆也將「平定回部,獲其樂,列於宴樂之末,是為回部樂技」,[52]回部樂舞被收錄《後編》之中,並在「皇上筵宴時,於瓦爾喀部樂後,以次奏樂」,[53]是為回部樂舞並在燕饗樂的最後做為大軸,跳舞回伎們身著鮮豔服飾「上下身錦腰襽紡絲接袖衣」、「上身雜色紡絲下身接袖衣、五色紬回回小帽」;而司樂回伎也「衣錦面絹裏雜色紡絲接袖衣、錦面布裏倭緞緣邊回回帽、青緞靴綠袖褡膊」,[54]而在演出過程中帶有回部特色的樂器包括:巴拉滿、蘇爾奈、哈爾扎克、喀爾奈、塞他爾、喇巴卜、達卜、那噶喇。[55]不過在此需要指出《後編》並無單獨記載回部樂器,而是將相關樂器放在瓦爾喀舞樂器中,或許跟清朝禮樂體中將兩者是為類似之物,但在其他文本如《皇朝禮器圖式》回部樂中提及這些樂器是「謹案乾隆二十五年西域耆定得回部樂器八,欽定燕饗兼設於諸部樂之末」、[56]而在其他筆記材料如陳康祺《郎潛紀聞》〈乾隆朝之正殿朝會〉提及「時將軍兆惠自葉爾奇木得回部樂,奏送適至,因命於大饗所陳諸部末肄之。天顏大喜,作歌兩章,以紀其盛」,[57]而乾隆在御製詩〈元正太和殿朝會庸作歌〉詩註「時將軍兆惠自葉爾奇木得回部樂奏,送適至因命於大饗所陳諸部未肄之其器,有大小鼔簫管、提琴、洋琴之屬,其伎有倒刺都盧及承盌轉碟之屬」,[58]也就是說,雖然無法確定《後編》為何不將回部樂器獨立成篇的原因,但就時人對回部樂的理解來說,確實跟平定西域密切相關。
四、結論
曾有海外學者在一場清史研討會中打趣的說:「要研究乾隆皇帝不是討論他做過什麼,而是討論他沒有做過什麼!」[59]這樣的說法看似玩笑話,卻也道破在當前的清史研究中,乾隆皇帝在位的六十年來各種文治武功的建樹,是後世學者們研究清朝時,無法繞過的一座大山。在本文所討論乾隆下令編纂《御製律呂正義後編》與平定準噶爾部、回部後的關聯性的個案研究中,也可見一斑,不論是在編纂《後編》的過程積極參與其中,還是以此體現追隨祖父康熙的腳步,在音樂上有所建樹,以達成「繼述先緒,責在後人」的目標,抑或是乾隆將自己對於國家的理念投射入音樂知識、樂章的建構之中,以此爭取儒家經典強調聖王理當制禮作樂的文化解釋權,這點就如同馬雅貞在《刻劃戰勳》所言清帝國的文化建構,不是單純以滿漢種族的區分論,而是各取其可用之處,建構屬於清朝自身的文化霸權。[60]或許這樣在文化霸權上的爭奪,即是乾隆時期來華的法國傳教士錢德明(Joseph-Marie Amiot,1718-1793)對於清朝音樂最直觀的感受,「中國音樂體系是與這民族的一切知識連在一起的,並成為這個古老民族的生存基礎」。[61]
錢德明所謂的一切之下知識的生存基礎,即包含了政治與音樂之間的連結性,而這點也反映在《後編》新納入的部分。由於清朝平定準噶爾部、回部,在疆域「拓地二萬餘里」之外,也需面對這塊新疆並非是過往王朝直接統轄的地區,為此成功做到「祖志繼成,翦遠滅叛」的乾隆皇帝便透過各種學術、文化政策手段,將西域逐漸變成清朝眼中的新疆。一如本文所討論的《後編》新修的樂章、樂舞、樂器與儀式案例來看,清朝即是運用傳統的樂書體例,將新發生的政治事件以帝國意識形態中部分相結合,如將平定西域樂章中強調尚武的文化精神,以及將反叛者書寫近王朝武功敘事中,他們失敗恰恰彰顯清朝強盛,以及成功擊潰準部、回部,統治新疆是多麼的理所當然,猶如天助;另一方面,在樂器樂舞等編入清朝樂書當中,則為清朝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上提供文化上的基礎,尤其是日後這類具有民族意涵的演出,也成為清宮日常筵宴的一部分,而非單純用來標記武功的演出工具。臺北故宮博物院當中,剛好收藏一份咸豐時期的樂單〈奏為正月十九日萬樹園應行預備各項技藝單〉,[62]這份材料以今人角度理解類似點歌單,皇帝在當中勾選表演項目,並留下 22項(orin juwe hacin)的滿文硃批,其中勾選諸如滿洲蒙古樂曲、回子技藝等,則在宮廷日常生活中體現了不同民族的表演,也都是構成多民族國家當中的一部分。
最後從本文的案例來看,清王朝的知識建構很大一部分是伴隨疆域的變動而有所改變 ,如同何偉亞(James Hevia)指出清帝國統治者具有「多主性」,即清帝國自身基於以滿洲少數民族為主體,以不同身分統領國內不同族裔。[63] 在本文的案例中,則體現統治者調動並運用王朝內各族群的文化資源,使新編入的人群與領地成為自身有機的一部分,像是除卻樂章文內容的樂章本身,如慶隆舞、蒙古樂,還是漢人的音樂典籍等等,也都是運用不同文化體系來標榜西域戰功。因此如果將各種民族比做樂團聲部,筆者所欲呈現的歷史圖像,即猶如各個聲部間樂聲此起彼落,主次旋律交相轉換下,所共同演奏出一場以清帝國武功為核心的交響樂。當然,這場交響樂的指揮,是那位繼承父祖輩努力成果的天助之人(abkai wehiyehe),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
餘論
在打磨此問題的過程中,筆者也發現許多可以再延伸討論與研究部分。 在史料方面,本文在材料整理上來不及將滿文詩歌全部翻譯完成,只能順著問題意識挑選可以用到的段落 ;而在禮儀部分,筆者覺得應該可以針對郊勞禮進行長時段的研究,藉此來界定乾隆朝的禮在歷史上的意義為何。尤其是筆者後來發現道光朝也有新添加平西樂章,而這次被消滅的敵人是張格爾,恰巧又是霍集占勢力跑到中亞後重新崛起的結果這種歷史巧合,十分耐人尋味。對於清中葉的領導者,是否有意模仿乾隆時期建立的一套武功敘事,將之 當作清朝中興政治符號,這點有待有志之士進一步研究。另外,關於阿睦爾撒納的歷史論述,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尤其是之後她的死亡,成為乾隆與沙皇俄國之間的一場外交事件,筆者只能藉樂章中反映的事實進行闡述,待日有有機會進一步探問 。
徵引資料
文獻史料
(清)允祿等纂修,《皇朝禮器圖式》,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清乾隆武英殿刊本,
(清)昭槤,《嘯亭雜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志》,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頁P.731-732。
《御製律呂正義後編》,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上海書店出版社編,《清代檔案史料選編》,上海:上海書店,2010。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臺北:鼎文,1981。
近人研究
一、論文
尤淑君,〈從汗國到帝國:金至清初賓禮制度的更定〉,《故宮學術季刊》32卷2期(2014,臺北),頁97。
余慧君,〈遵律度於無疆:《皇朝禮器圖式》樂器卷研究〉,《故宮學術季刊》37卷3期(2020,臺北),頁113。
余慧君,〈遵律度於無疆:《皇朝禮器圖式》樂器卷研究〉,《故宮學術季刊》37卷3期(2020,臺北),頁95-134。
佟悅,〈清入關前滿族宮廷音樂概說〉,《滿族研究》,4期(1994,瀋陽),頁66-67。
吳藝楠,〈莊親王允祿及其在乾隆朝的音樂貢獻〉,《音樂文化研究》,1,(杭州,2022),頁碼118-125。
李文良,〈清初臺灣方志的分野、山脈書寫與帝國意識型態〉,收入黃永豪、蔡志祥、謝曉輝主編,《邊陲社會與國家建構》(新北:稻鄉出版社,2017),頁361-391。
林士鉉,〈《皇朝禮器圖式》的滿蒙西域西洋等因素探究〉,《故宮學術季刊》37卷4期(2020,臺北),頁114-115。
胡博,〈清代燕響樂舞慶隆舞形態初探〉,《北京舞蹈學院學報》,5期(2015,北京)5 期,頁73-78。
馬子木、烏雲畢力格,〈「同文之治」:清朝多語文政治文化的構擬與實踐〉,《民族研究》,4,(北京,2017),頁82-94。
馬雅貞,〈滿洲尚武文化再檢視——以康熙創發方略為例〉,《新史學》,30:4,(臺北,2019.),頁55-122。
童宇,〈康乾製磬:十八世紀關於磬的討論〉,《故宮學術季刊》38:2(2020,臺北),頁57-92。
黃宇焓,〈《律呂正義後編的藝術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二、專書
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賈建飛譯,《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與清帝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何偉亞(James Hevia),鄧常春譯,《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孟森《清代史》,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
林士鉉,《清代蒙古與滿洲政治文化》,臺北:政大出版社,2009。
邱源媛,《清前期宮廷音樂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宮脇淳子著,曉克譯,《最後的遊牧帝國:準噶爾部的興亡》,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馬雅貞,《刻畫戰勳:清朝帝國武功的文化建構》,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國立故宫博物院,1982)。
陳萬鼐,《《清史稿.樂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溫顯貴的《《清史稿.樂志》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8。
萬依、黃海濤,《清代宮廷音樂》,北京: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新北:稻鄉出版,2002。
歐立德(Mark C. Elliott),青石譯,《皇帝亦凡人》,臺北:八旗文化出版,2015。
濮德培,《中國西征:大清征服中央歐亞與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臺北:衛城出版社,2021。
Mark C Elliott, Emperor Qianlong : 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 , New York : Longman, 2009.
Yu, Siu-Wah.“Meaning and Cultural Functions of Non-Chinese Music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Manchu Court.”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1996.
三、數據庫
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代檔案檢索系統,https://qingarchives.npm.edu.tw/index.php?act=Archive&fbclid=IwAR0MYg80RUtrsyNvKJT0rkFLgOr4cLtOGDOZ6Wid27jMgSv7og-FcE0rY7M(2022年12月26日檢索)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s://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2022年12月26日檢索)
維基文庫,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E9%A6%96%E9%A1%B5(2022年12月26日檢索)
Manchu Dic/満洲語辞典,http://hkuri.cneas.tohoku.ac.jp/project1/manchu/list?groupId=11(2022年12月29日檢索)
附錄:
〈平西慶隆舞樂章清漢合譜〉
祖志繼成,翦遠滅叛;籌畫從容,疆闢二萬。
川原式廓,乃經土田;廟算宏深,天心契焉。
車楞內訌,丐恩臣服;爵錫王公,周恤其屬。
鬼域阿酋,匍匐帝庭;寵以藩服,秉鉞專征。
俘達瓦齊,再生曲宥;念彼軍勞,崇封晉授。
阿酋狡獪,將伏天誅;妄冀非分,叛於中途。
反覆二心,棄厥妻子;役屬離散,巨惡宜爾。
汲水萬里,欲息燎原;似比狂酋,徒然自燔。
竄俄羅斯,疫戕其命;假方尊王,獻屍於境。
滿洲索倫,凌波飛渡;奮勇莫當,峻嶺爰度。
俘厥捕逃,收彼牲畜;取彼子女,如催朽木。
弓矢所加,賊壘莫禦;急思兔脫,震駭無措。
蠢爾賊眾,作亂變更;帝德涵濡,惸獨遂生。
豈曰窮兵,豈曰黷武;乘時遘會,忍弗遠撫。
回首在囚,解其禁錮;甫還庫車,流言煽市。
惟彼兇渠,負君莫比;罔念聖恩,能弗切齒。
伊犁既輯,諸部實服;預策久長,悉收回族。
二賊潰逃,命將追遏;踰其穴巢,直抵巴達。
爰遣侍衛,乃得其情;回長搏顙,獻馘輸誠。
遂古莫稽,列史具在;殲寇如斯,未有儗類。
欃槍淨掃,寰宇昇平;師出以正,中外永清。
睿謨無誠,宵旰無逸;宏奏膚功,聖心斯懌。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旌別恐遺,天語孔彰。
酬庸封爵,表勇錫名;昭慈懋賞,章采聿明。
誅鋤元惡,大功告成;如春育物,德合清寧。
筆者滿語轉寫(穆麟德轉寫法)
nenehe mafari i sulabuha be mutebuhe ne goroki hvlha be mukiyebuhe,
nesuken i icihiyaha bime neneme juwe tumen ba fesgelebuhe.
alin bigan i na be badarambuha ala hali de usin ukesalabuha.
amba bodohon Sumin ofi abkai mujin de acabuha.
cereng se ini dolo facuhvraha ce hvwangdi de banjibureo seme dahanjiha.
cembe wang gung fungnehe dade. ceni juSen de banjire hethe bahabuha.
amursana fiyak fik sere jalingga hvlha amba ejen de niyakvn hengkin i dahanjiha.
abkai kesi isibume cin wang fungnehe bime afara meyen i jiyanggiyvn obufi coohalabuha.
dawci be oljilafi benjibuhe dasame banjibuki seme Sar sehe.
taifi de yabuha amursana be seci dabali jursu cin wang fungnehe bihe.
amursana jingkini koimali oros de ukanaha geri de nambufi ergen susabuha.
akv baita be bilai gvnin deribufi amasi marire de jugvn i adali ubaSaha.
juwedere hvnin hnliSame ubSataha juse sargan be delai bade onggobuha.
juSan albatu be amsibuhangge seci juru akv nilhingga ehe hvlha.
tumen ba i cargi muke be tamjilambi turibuhe dengrin be mukiyebuki seme sarbaSambi.
tulhe i babe amursana de dulibuleci turgun baita adali mekle iburSambi.
geriSeku amursana oros de ukanaha geri de nambufi ergen susabuha.
kemulehe gurun be gubaci wesihuleme ofi gecehe giran be jecen de ilibuha.
musei manju solon i cooha muke be niyereme niyereme dosimbi fafurSame dosimbi.
mujanggai farSame funtume ofi mulun hada de futai werdeme tafanaha .
mohoho hvlha burulafi jafabuha morin ulha be tabcilaha .
momororo hehe juse be seci moo yahai gese fehuteme gaiha .
Beri sirdan de bakcin akv bekilehe hvlha alime muterakv .
belhehei damu burulaki seme bekterefi ya ici be hono sarkv.
eiten doro giyan be ulhirakv hvlha ehe facuhvn be eimerakv dalhidaha .
ejen i dasan wen de tuwacihiyabufi emteli umutu de isitala jirgabuha .
minbe dain de amuran sembio mini cooha irgen be hosirakv babio .
minde teisulehengge uttu bime mingga tumen ba seme ikihiyarakvci ombio .
hojijan se vlgon de huthubufi bihe horibuha bici amba cooha tujibuhe .
hojoma kuce hoton de bederefi hultome yoro gisun banjibufi firgembuhe .
Ere hvlha yargiyan i niyekdecuke ejen be urgedekengge cecercuke .
aduringge kesi be hukSerakv bime elemangga ubSahangga seyecuke.
goroki ili be taktobuha gosin de hasak burut dahanjiha.
golin i amagan be tasome ofi gocire ilide hoise be dahabuha .
damu hojom akvn deo burilaha dailara jiyanggivn jao hvi fude firaganaha .
dahalahai feye yuru be tulendefi dahaki sere badakSan bade isinaha .
baturu hiya eldengge be takvraha baita turgun be jasigan de saha .
badakSan i sultaSan dahaki seme niyakvrafi balama hvlha sei uju be alimbuha .
sunja han I cargi be sarkv suduri de jai be ejehekv.
sucure hulha be seci suntabume uttu mutubuhengge akv
tur seme burgiSerengge be geterembuhe duin dere ninggun acan teksilehe
tulembuhe baita gemu tob ofi tuliba gurun gubci de uhericehe
ejen baita giyan be unenggilehe ergerakv icihiyara de emu surembuhe
ateheme Sanggabuha gungge de seci enduringge mujimen be keksebuhe.
ijishvn ningge be dahabuha iselerengge be dayabuha.
ilagara de meleburakv seme iletuleme hese wasimbuha .
faSSahangge de hafan bahabuha fafurSahangge de baturu colo Sangnabuha .
fafun Sajin getugen ofi facihiyanSarangge de temgetu funggala hadabuha.
futarakan hvlha be gisabuha fulu gungge be ambarame ilibuha.
fulhurere niyengniyeri gese fulehvn be abkai fejergi de akvmbuha.
[1]《御製律呂正義後編》下文正文部分略稱為《後編》。另外本文採用穆麟德轉寫法。
[2]《御製律呂正義後編》(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第三冊,頁328-331。
[3]《平定準噶爾方略》四庫全書本序,維基文庫,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E5%B9%B3%E5%AE%9A%E5%87%96%E5%99%B6%E7%88%BE%E6%96%B9%E7%95%A5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 (2022年12月26日檢索)
[4] (清)昭槤,《嘯亭雜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卷一,平西域,頁74。
[5] 康熙年間將臺灣納入中國版圖,當時方志編纂者運用地方知識體系中「分野」與「山脈」等知識,重新建構臺灣在帝國中的位置,將臺灣從「島夷」轉變為「華」等,李文良,〈清初臺灣方志的分野、山脈書寫與帝國意識型態〉,收入黃永豪、蔡志祥、謝曉輝主編,《邊陲社會與國家建構》(新北:稻鄉出版社,2017),頁361-391。
[6]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新北:稻鄉出版,2002),頁283-325。
[7] 童宇,〈康乾製磬:十八世紀關於磬的討論〉,《故宮學術季刊》38:2(2020,台北),頁57-92。
[8] 邱源媛,《清前期宮廷音樂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頁105-106。
[9] 關於清代統治新疆地區的相關研究,有濮德培(Peter C. Perdue),《中國西征》(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從歐亞大陸相似論出發討論平定準部的歷史意義,進而影響清帝國的國家政策;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的《嘉峪關外》則是透過地方視角,看待十九世紀中葉的天山南北的地區發展。
[10] 運用方略、檔案史料談論十全武功的研究,如: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台北:國立故宫博物院,1982)。馬雅貞,〈滿洲尚武文化再檢視——以康熙創發方略為例〉,《新史學》,30:4,(台北,2019.),頁55-122;在西式銅版畫脈絡下討論,如馬雅貞,《刻畫戰勳:清朝帝國武功的文化建構》(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涉及到清代多語言的概念問題,如馬子木、烏雲畢力格,〈「同文之治」:清朝多語文政治文化的構擬與實踐〉,《民族研究》,4,(北京,2017),頁82-94;葉高樹,〈彙纂翻譯用備觀覽:譯書事業與文化溝通〉,《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頁53-99;林士鉉,〈同文之盛:以滿洲字音寫蒙古語文〉,《清代蒙古與滿洲政治文化》(台北:政大出版社,2009),頁279-368。
[11] 黃宇焓,〈《律呂正義後編的藝術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2009)。
[12] 邱源媛,《清前期宮廷音樂研究》,104-114。
[13] Yu, Siu-Wah.“Meaning and Cultural Functions of Non-Chinese Music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Manchu Court.”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1996.;余慧君,〈遵律度於無疆:《皇朝禮器圖式》樂器卷研究〉,《故宮學術季刊》37卷3期(2020,台北),頁95-134。
[14] 溫顯貴的《《清史稿.樂志》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8);萬依、黃海濤,《清代宮廷音樂》(北京: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
[15] 陳萬鼐,《《清史稿.樂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6] 歐立德(,Mark C. Elliott),青石譯,《皇帝亦凡人》(台北:八旗文化出版,2015),頁203-270;英文原著 Mark C Elliott,《Emperor Qianlong : 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New York : Longman,2009)
[17] 林士鉉,《清代蒙古與滿洲政治文化》,頁117。
[18]《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卷140,乾隆六年四月上,頁1025。
[19] 上海書店出版社編,《清代檔案史料選編》(上海:上海書店,2010),頁424。
[20] 《清代檔案史料選編》,頁425;關於碩莊親王允祿與音樂之間的關係,可以參閱吳藝楠,〈莊親王允祿及其在乾隆朝的音樂貢獻〉,《音樂文化研究》,1,(杭州,2022),頁碼118-125。
[21]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54,乾隆六年十一月上,頁1196-1197。
[22]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54,乾隆六年十一月上,頁1196-1198。
[23]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54,乾隆六年十一月上,頁1196-1198。
[24]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54,乾隆六年十一月上,頁1196-1198。
[25]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54,乾隆六年十一月上,頁1199。
[26]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54,乾隆六年十一月上,頁1199。
[27] 邱源媛,《清前期宮廷音樂研究》,頁105-106。並且邱源媛也對此有進一步的整理各章節的篇幅比例,十部分共分為〈祭祀樂〉37卷、〈朝會樂〉7卷、〈宴飲樂〉12卷、〈導迎樂〉1卷、〈行幸樂〉4卷等五部分樂章;以及〈樂器考〉16卷、〈樂制考〉15卷、〈樂章考〉20卷、〈度量權衡考〉4卷、〈樂問〉4卷。另外,四庫全書本則收錄一百二十八卷,是乾隆五十一年上諭增補成書,包含經筵樂譜、朝會樂譜等8卷。
[28] 邱源媛,《清前期宮廷音樂研究》,頁106-114;關於乾隆朝特罄背後政治意涵的研究,可以參閱 余慧君,〈遵律度於無疆:《皇朝禮器圖式》樂器卷研究〉,頁107-110。
[29]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262,乾隆十一年閏三月1日,頁393-394。
[30] 諸如祭祀樂、朝會宴饗樂、導迎樂、鐃歌鼓吹樂、散樂、雜樂、四方樂等等,皇朝通典卷六十四 ;收錄於《御製律呂正義後編》,第三、第四、第五冊。
[31](清)允祿,《御製律呂正義後編》第三冊,頁136-137。
[32] 這類文化建設涉及語言文字、戰爭史、繪畫、地理知識,諸如《西域同文志》、《御製五體清文鑑》、銅版畫《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平定準噶爾方略》等。
[33] 礙於篇幅與時間限制,因此筆者在戰爭過程的書寫中只提供大概進程與趨勢,若想進一步釐清戰爭細節,可以參閱 濮德培,《中國西征:大清征服中央歐亞與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台北:衛城出版社,2021)、宮脇淳子著,曉克譯,《最後的遊牧帝國:準噶爾部的興亡》(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孟森《清史講義》(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等內容。
[34]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頁23-41;孟森,《清史講義》,238-241頁;濮德培,《中國西征》,頁293-296。
[35] 轉引自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頁57-58;孟森,《清史講義》,241頁;濮德培,《中國西征》,頁297-310。
[36]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頁80-88;孟森,《清史講義》,254-258頁;濮德培,《中國西征》,頁311-314;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賈建飛譯,《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與清帝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頁38-40。
[37]《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608,乾隆二十五年三月3日,頁825。
[38]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台北:鼎文,1981)卷九十四,志六十九,樂一,頁2759。
[39]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414,乾隆五十七年十月3日,頁1016。
[40] 這部分的順序也可能是因為要在排列上更為簡潔,因此將乾隆14年的第一次平金川,以及36年、38年、40年陸續與嘉絨土司之間發生的第二次平金川戰爭合併,是為平定大小金川;其餘十全武功的細節可以參考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
[41] 佟悅,〈清入關前滿族宮廷音樂概說〉,《滿族研究》,4期(1994,瀋陽),頁66-67。
[42] 胡博,〈清代燕響樂舞慶隆舞形態初探〉,《北京舞蹈學院學報》,5期(2015,北京)5 期,頁73-78。
[43] 林士鉉,〈掇爾多密:清宮演奏的蒙古樂曲〉,《清代蒙古與滿洲政治文化》,頁105、113。
[44] (清)允祿,《御製律呂正義後編:第三冊》,頁137-138。
[45] (清)允祿,《御製律呂正義後編》第三冊,頁137-138。
[46] (清)允祿,《御製律呂正義後編》第三冊,頁137-138。
[47] 關於銅版畫分析研究 可參考馬雅貞,《刻畫戰勳:清朝帝國武功的文化建構》,頁196-209。
[48] (清)允祿,《御製律呂正義後編》第三冊,頁328-331。
[49] 滿漢合璧完整樂章滿漢文部分轉寫請參考附錄。
[50] 昭槤,《嘯亭雜錄》,卷一,平西域,頁74。
[51] 關於抱見禮細節討論可參閱 尤淑君,〈從汗國到帝國:金至清初賓禮制度的更定〉,《故宮學術季刊》32卷2期(2014,台北),頁97。
[52]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一百一,志六十九,樂八,頁3002。
[53]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志》(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頁7137-2。
[54] (清)允祿,《御製律呂正義後編》第三冊,頁210
[55] 林士鉉,〈《皇朝禮器圖式》的滿蒙西域西洋等因素探究〉,《故宮學術季刊》37卷4期(2020,台北),頁114-115。
[56] (清)允祿等纂修,《皇朝禮器圖式》,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清乾隆武英殿刊本,轉引自余慧君,〈遵律度於無疆:《皇朝禮器圖式》樂器卷研究〉,頁113。
[57](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頁P.731-732。
[58] (清)高宗御製,《御製詩文十全集》,平定回部第四,卷十五,詩五十九首,元正太和殿朝會庸作歌,頁8-2。出自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s://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2022年12月26日檢索)
[59] 筆者在師大滿文文獻課堂中聽到林士鉉教授提及羅友枝、柯嬌燕等人對於乾隆研究的一些打趣的玩笑話,實際來源與紀錄不可考,但因切中本文要旨,所以於此開頭破題。
[60] 馬雅貞,《刻畫戰勳:清朝帝國武功的文化建構》,頁3-4。
[61] 轉引自 陳萬鼐,《《清史稿.樂志》研究》,序言,頁10。
[62] 奏為正月十九日萬樹園應行預備各項技藝單,〈宮中檔奏摺/宮中檔奏摺-咸豐朝〉,清代檔案檢索系統,https://qingarchives.npm.edu.tw/index.php?act=Archive/search/1-20/eyJhY2NudW0iOiIiLCJzZWFyY2giOlt7ImZpZWxkIjoiX2FsbCIsInZhbHVlIjoi5LqM5Y2B5LqM6aCFIn1dLCJkdGZpbHRlciI6e30sInBxZmlsdGVyIjpbXSwic29ydGJ5Ijp7Im1vZGUiOiJkYXRlX2FzYyJ9LCJmYWNldHNieSI6InBxX2R5bmFzdHkifQ%3D%3D (2022年12月26日檢索)
[63] 何偉亞(James Hevia),鄧常春譯,《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頁 32-33。
後記
這一篇文章是來自於台大歷史 歷史研究與寫作的期末報告,算是對於知識建構史的一次小常識,不過因為事指向戰爭,因此很多細節 就以我目前的閱讀量來說都還不夠,因此算是一篇拙劣之作,希望各位能夠指正。
於此先感謝Lyt學姊 與 賴學長的提供圖書館額度,否則本文沒有辦法完成。敬祝她們 新年快樂 兔年行大運。
另外,狗T的提案 是認真的嗎?我正在排課表ㄟ 如果是的話 會考慮進去
累哇歷史2023年1 月17日 桃園家居 小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