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开悟后是什么生活状态,难道真是没有情绪的吗?(2)

2023-07-05 08:21 作者:金鱼的水-  | 我要投稿




一篇我们讲了,开悟的人是如实感知这个世界的。

而普通人只是在感知自己已经形成的印象,重复自己旧有的习气而已。

所以,开悟的人生活在真实之中,内心平静。

普通人呢,生活在各种执着妄想之中,不得安宁。

那开悟的人,是没有情绪的吗?没有喜怒哀乐吗?

当然不是。

否则,不就成了呆子了。(笑)


佛经里记载过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佛问诸比丘:“普通人受苦,和觉者受苦,有什么区别呢?”

众比丘道:“请世尊解说。”

于是,佛说:“普通人受苦,形体被苦痛折磨,心神也会跟着变苦。

比如身体承受致命伤痛时,心里就忍不住悲伤、难过、哀怨,进而迷乱、暴怒、失去理智。

由一苦引发千苦,而身心俱痛。身苦、心苦互相蔓延滋生,遗祸无穷。

就好像身体中了一支毒箭,而与此同时,自己又在心上插上了另一支无形的毒箭。这样就会变成双重痛苦。

而觉者,从不受第二支箭。

你看,开悟的人就是这样,他不和身体认同。

身体是身体,本心是本心。

身体的痛,不往心中带。因为觉者知道,痛只是属于身体的六感之一而已,既然痛了,那就好好的感受它,温柔的对待它。

而不是,因为这痛开始了抱怨、难过、悲伤,又在心中生出了第二团火。甚至于迁怒旁人,把自己的生活搅的一团糟。

这里,我和大家说一下,要有意识的和身体保持分离。

把身体当成一个朋友,认真的对待他,安抚他。

不要把身体当成自己,这是一个方法。如果你能长久的坚持这样想,那么你心中的一些恐惧,就会减少很多,人生也更轻松一些。

身体有自己的思考,它能感受到你的善意的

说远了,身体这个话题,以后在讲《楞严经》的“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时再说。


者不受“第二支箭”。

那么,所谓的“喜怒哀乐”,自然也不会进入觉者的心中。

如果亲友开心愉悦,觉者也会愉悦,但是内心平静,因为觉者知道这世间一切无常,苦乐无常,所以并不执着。

没道理,旁边人都在笑,你来一句,“有什么可笑的,佛祖说了,都是假的。”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是觉悟者呢。

如果亲友离去,觉者也会保持悲伤,但是内心平静,因为觉者知道这世间一切生老病死,生灭无常,所以并不执着。

在佛经中,佛陀也经常喜悦赞叹他人,难道佛陀也“起心动念”了吗?

当然不是,佛陀只是表现为喜悦,以此让僧众再接再接。

《心经》大家都知道吧,是观世音菩萨说的。

观世音菩萨说完,佛陀就说:“善哉善哉,说的非常得对。”表示赞扬。

原文是这样的: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祥而起,赞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切如来,悉皆随喜。

你看,佛陀是会喜悦的。但是一定不会因喜悦,而失去正念。

佛陀也会“骂”人,在《佛遗教经》中,佛陀说:“常当惭耻,勿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不相异也!

这里,佛陀真的是在辱骂别人吗?

当然不是,佛陀心离四相,又何来嗔怒呢?

只是佛陀知道,颠倒众生需要听到这样的话,才能明白“惭耻”的重要性,才能谨记和精进。


以开悟之人,也会有喜怒哀乐,只是不执着,不留心,不住心,不妄心。他是清净心,是不动心,是琉璃心。

就好像看着自己在活着,而非自己活着。保持一种疏离感,而非真正的“入戏”。

因为心里清楚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可能有人疑惑,为何是虚妄呢?是因为:缘起性空,无有自性啊

就像上一篇所说,这世间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独立存在,皆是“因缘所生”,所以无有自性。

就好比一培土。这一培土,被阳光和水分滋养了,就成草了;如果里面有一颗树种子,就成树了;如果草被羊吃,羊长大了,那也可以说,草就是羊。

所以,这一培土,是什么?即是草,也是羊,也是树,也是万物。是神,是佛,是一切诸天。

所以这里,有土、有草、有羊吗?没有,什么都没有,只不过是不断地变化而已。

因缘聚而生,因缘散而灭。这就是缘起性空。

人又有什么区别呢?都是一样,人也在其中啊。


以一切都在变化之中,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无法独立存在,也就没有自性,也就是虚妄之相。

即是虚妄,就无需执,既不执,那就逍遥自在。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人活世间,万事皆可做,而又万事不执着。

想做什么,尽可以去做,但无所谓成败,那不过是世人的评价,真正的经验留在了自己心中。

不执着对错,不执着成败,不执着苦乐。

这就是开悟的人的生活状态。喜怒哀乐,无非表象,心中清净,才是逍遥。

《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话,六祖当初就是因这句话而开悟的。

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为什么要“生心”?总要知道好歹吧,总要知道与人方便吧,总要知道路滑小心吧。人生在世,不可能不生心。

但是要无所住,无所执,才能生心,否则就会堕入妄想,陷入苦难。

你喜欢吃点什么,那就去吃,如果没有,那也不执着,不吃也可以。

如果你不喜欢吃,但是已经做好了,那么吃也可以。而不是恼怒、争吵、抗拒。

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你喜欢看的,不喜欢看的;喜欢听的,不喜欢听的;喜欢闻的,不喜欢闻的;等等等等,不过是身体的旧有习气而已。

换一个地方和环境,你又会培养出新的习气和观念。

所以方便时,随顺它;不便时,不强求。这就是逍遥。


刚经》里面还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什么意思?

就是菩萨布施,是不住相而布施的,心中没有布施的人,没有布施的物,也没有布施者,这才是真正的布施。

“要无住而生心”才能真正的自由。

这也就是开悟者真实的生活状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好啦,先就到这,下一篇我们讲“为什么人要试着去开悟?人生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喜欢的点个关注,我们下一篇见。

拜拜。


开悟后是什么生活状态,难道真是没有情绪的吗?(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