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沈奕斐 著)

>> 无理取闹从来只能消耗爱,而不能积攒爱。不断妥协的背后是爱的疲惫,如果不能同时增加爱,那么当爱被消耗完的时候,关系也就结束了。
>> 我们不知道好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但是我们的爱情模板里有太多“不好”的标签,这些“不好”或“不爱”的标签越多,你就越难拥有一份好的爱情。走出这种模式的方法是多好奇地问问:为什么?当你追问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个具体的人,他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很可能和你认为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 就是因为爱情能让我们感受到自我独特的价值,所以爱情能使我们从平庸的生活中脱颖而出,我们在爱人的凝视中感受到了自己的珍贵。
>> 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人类总是从与他人的关系中寻求自我的意义,单独的个人并不能构成其自身意义的充分来源,他说:“孤立的个人并不是其活动的充分目的,因为个人实在是太渺小了,所以当我们除了自己而无其他目标时,不可避免地,我们的一切努力都会归于无意义。
>> 如果每一次快感都很容易获得,那么它一旦结束就会带来虚无。
>>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讲的,人类慢慢摆脱物质贫乏以后,就会越来越追求“纯粹关系”,到那时,我们会希望跟别人建立更纯粹的、更本质的、更情感性的联结。所以爱情在未来很可能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非可有可无。
>> 拥有好的爱情的人,从来都不是去维持最初的新鲜感和激情,而是用非常开放的心态接受爱情的变化,欣赏不同阶段的美好。
>> 爱情最大的刽子手之一就是要求对方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因为当你强调你认为的“正确”的价值判断时,常常只看到事,而看不到具体的人,尤其看不到对方在做所谓不那么正确的事背后,他/她的需求又是什么。
>> 第一,婚姻确定了经济共同体,不管你们婚后是不是AA制,总而言之,所有财产归夫妻共有。第二,婚姻确定了责任共同体,双方有照顾对方的义务,也有抚养孩子、照顾老人的义务,共同承担责任。第三,婚姻确立了契约关系,这是社会层面上的道德要求,也是维护长期关系的承诺。
>> 我们去处理公婆或丈人丈母娘的关系时,常常不是因为公婆或丈人丈母娘的人格魅力,而是因为我们爱自己的伴侣,所以才会努力去“爱屋及乌”。所以我们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依然是在处理我们和伴侣的关系,爱的深度决定了我们的努力程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亲密关系成为自我成长的重要平台,让我们发展出能和更多世界产生联结的能力。
>> 我们的爱人只能满足我们对美好生活的部分想象,除了爱情,我们还有其他的亲密关系。
>> 美国有两位科学家——可可霍夫和戴维斯,提出了“过滤理论”:两个相爱的人在最初相处的18个月里最需要的是价值共识,也就是两个人的相似性,一见对方就会心一笑,讲过去的各种事情也会觉得特别有默契,这会增进感情。而一旦过了18个月,两个人若想长久保持关系,就需要有需求上的互补。
>> 巴克斯特说两性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常常处在两个对立等级之间,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轮流采取两个对立立场。比方我们一方面要有自我成长,保留自我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要和对方有关联。这就是两个不同立场,那么我们可以使用轮流策略,在工作日我们采取自主逻辑体系,每天花30分钟在一起高质量地交流、做一些事情,剩下的时间各自安排,而到了周末我们选择关联立场,一起吃饭,一起旅游,一起创造一些闪亮的日子。
>> 一段感情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任务,爱情开始的阶段要做的是去感受爱情本身的魅力,然后处着处着发现原来我们可以有更紧密的关系,之后才会越来越确定“我们”的关系,而不是在一开始就快速确定。恋爱也好,走进婚姻也好,都要一步一步来,不要给自己设置过多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具备更好地享受当下生活的能力,而不是一定要和某个人在一起。
>> 我们常常把爱我等同于懂我,所以我们总是想要找到那么一个人:他跟我三观一致,我们品位相近、志趣相投,我讲的每一句话他都能够懂,他讲的笑话也戳中我笑点。如果他不了解我,那就是不适合我,不爱我。
>> 自我成长并不意味着要变得强势,强调自己什么都对,而是让自己更有自信。强势不等于独立,更不等于自我成长。
>> 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和神经学教授马克·利里提出过一个社会标尺理论。他认为人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都会追寻自尊感,别人对我的正向反馈越多,我的自尊感就越强。而被追求恰恰是女性获得高尊重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 好的肯定要非常具体,不仅仅是一句“哇,你很棒”,而且是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真的被看见了。比如在摄影协会,你夸一个男生照片拍得好,其实只是表扬了他拍的结果。但如果你这样说:“我发现你在调焦时特别有耐心,你很喜欢在选景时做多种尝试,我觉得这真的很棒。”这就是看见和肯定了对方的努力。
>> 弗洛伊德认为,原生家庭会带来心理创伤,造成一系列成长的问题。但另一位心理学家阿德勒却认为,心理创伤其实是人们为不去做某事或做了某事找的借口和托词。他有一句名言:“过去发生的任何事对未来都没有绝对影响,关键在于你如何赋予你的经验以不同意义。”无独有偶,社会学有个符号理论,它强调人们在解释事情的时候,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所带来的意义。
>> 社会学上,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社会化总是落后于孩子成年以后的需求的,尤其是社会在快速变迁的时候。父母给予孩子的社会化往往是他们年轻时接受的那套价值体系和规范要求,而这套体系常常和孩子成年后的社会融入需求存在差异。
>> 所谓的成长其实就是不断更新对社会的认识,而社会是在下一代人跳出上一代人的制约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多数原生家庭是无法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成长支持的。
>> 人的心里,有某些特别敏感、一触即发、人际杀伤力特别强的超级“情绪按钮”,心理学家鲁伯特称之为“核心情结”。这些核心情结是在你成长的环境中不断累积和建立起来的,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原生家庭。当我们和一般朋友交往的时候,往往不会触及这些深层的核心情结,但是它往往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被引爆。
>> 亲密关系难度最大的地方,就是两个人的核心情结共同作用于伴侣关系中,我的核心情结往往碰触了你的核心情结,激起彼此内心深处的痛。
>> 伯纳德·默斯坦的“刺激—价值观—角色”理论进一步具象了不同信息在亲密关系中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
>> 在爱情的发展中,第一阶段,以感性为主导,“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第二阶段,亲密关系的初期属于寻求共鸣的阶段,伴侣之间常常因为相似而感觉愉快;第三阶段,也就是长期关系中,由于需要角色分工,反倒是差异能让彼此的合作发挥更大的效益。
>> 不是因为大脑有差异才产生性别化的文化,而是“一个性别化的世界会孕育出性别化的大脑”。
>> 同样是差异,耳朵大小、颈部粗细等差异往往会被忽略掉,但是脸大脸小、眼睛大小、身材胖瘦等却会被反复提及。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些特征被价值化了,脸小等于美,瘦等于美。如果没有这样的价值判断,那么脸的大小就会像耳朵的大小一样被忽略掉。在亲密关系里一样,导致两性出现冲突和伤害的,不是差异本身,而是差异背后的价值判断。
>> 我们要做的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学会反思差异背后的价值判断,反思问题背后的预设,把“他怎么可以这样”变成“他为什么这样”。
>> 一个人其实没有优点和缺点,只有特点。有些时候,你在对方身上看到的喜欢的和讨厌的地方,可能是同一个东西。
>> 世界应该是多元的,当你很想改变对方的某个缺点时,要先提醒一下自己,也许他改变的同时,优点也就此被埋没了
>>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会被评判的时候,他才会更愿意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一方觉得没有价值判断,只是陈述事实;另一方却觉得这是非常强的价值判断。这时候就要用到“不说敏感词”的方法。
>> 无论多么亲密的关系都需要设立一定的禁区,这样才能避免没有必要的伤害。
>> 世界观指的是人跟世界的关联,是一个人很多行为背后的底层逻辑。比如宗教,所有宗教得以成立的前提,是承认救世主的存在,这就是世界观。再比如,我们对未来的看法:你认为社会是往好的方向走,还是往坏的方向走;人生是越来越悲观,还是越来越乐观。这些都是世界观的范畴。人生观指的是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是好的。比如,你觉得是生活在小镇好,还是生活在城市好?
>> 巴克斯特的摆荡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在爱情中,我们是紧密相连的,但如果我们可以在时间、空间、人生、语言、行为上做一些切割,有时捆绑在一起,有时分开,就能一方面保持自我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能在亲密关系里享受“抱紧我”的状态。
>> 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最糟糕的状况就是权利、责任、利益的不对等:我不承担责任,却要享受好处。
>> 金钱其实显化了亲密关系的三个底层逻辑。
第一,它确定了什么是“我们”。
第二,它展现了我们到底是不是真的互相信任。
第三,它显现了我们在亲密关系里的地位和权利。
>> “亲兄弟明算账”,就是要将金钱关系与信任关系切割开。
>> 在亲密关系中,信任的前提不是控制,而是知情,双方都有权知道家庭的经济情况。经济信息的公开非常有助于信任的建立。每个人都有自己合理使用金钱的方式,你如果老想去控制对方,是很容易形成冲突的。但是如果你永远不管不问,你的信任就很可能会被滥用。
>> 在家庭中,知情权比处理权更重要,这一方面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法律对我们的保护。
>> 亲情不需要反复证明,但是爱情在确认关系后依然需要反复体验“我们相爱”的感受,否则就会产生问题。
>> 爱人和父母不同,他/她对你真实样子的接受度是需要时间积累才能越来越大的,因此不论是仪态还是说话,都要留一定的余地,不要因为他/她爱你,就觉得他/她可以承受任何一句伤人的话,容忍你所有的错误。面对爱的人,我们依然需要一个体面的边界,保留一定的距离和美好。
>> 一个日常活动如果没有涉及稀缺资源的交换,那往往很难有仪式感。
>> 守住性忠贞只能自己来做,看管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一件事。我们需要努力把关系变得更快乐,更有价值,使得对方做出出轨决策的代价变大,而不是用看管去解决一个成年人的行动问题。
>> 你越依赖他们,他们的意见你就越不得不听取,这就是权利、责任、利益一致的原则。同样,如果配偶的父母提供了这些帮助,那也就意味着拒绝配偶父母对你人生的干涉会更艰难。
>>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无论我们多爱一个人,或是那个人多么爱你,我们都没有办法成为对方的全世界,甚至我们都不能成为他异性人群里的那个全世界。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很容易把另一半身边潜在的异性都看成自己爱情的对手,从而进入一个竞争关系。
>> 两性关系里,重要的是我和你的关系,而非我跟你身边其他异性的竞争。
>> 你的爱人对其他亲密关系的态度,常常就是他在长期关系里对你的态度。
>>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意识到,好像很多话你只愿意和爱人以外的另一个人讲,那你就要警觉,你可能将要过线了。
>> 处理深层关系的核心原则是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上。当你想要做出改变的时候,立足点不是对方会不会更爱你,而是你自己的生活能不能因此变得更好。
>> 情绪失控的背后是潜意识快速计算得失代价的结果。
>> “壁咚”就是个控制欲极强的表现方式,可很多人却认为这很浪漫;又如,男主角看到女主角和别的男生在一起就会特别吃醋,很多人以为吃醋就是对一个人的爱;再如,男主角对女主角爱的表现是不理睬身边的其他魅力女性,说“你就是我的全世界”,很多人认为爱就应该这么动人。当你形成这样的爱情脚本时,那么男性如果不是很关心女朋友和谁在一起,也不太吃醋,甚至鼓励你交更多的朋友,就可能让一些女性觉得“他心里没有我”“他不爱我”。形成这样的爱情认识,就会把感情的控制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很容易选中那些控制欲强的人,作为自己的择偶对象。
>> 伴侣相爱应该是打开各自的世界,能拥有的资源更多,让彼此生活得更美好,这才是好的爱情。
>> 好的婚姻关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两个人都有能力也有权利对婚姻说“不”,双方都有离婚的勇气和底气。
>> 结婚的意义在于承诺,而非保险。
>> 看看更多普通人的生活,也许能帮助你建立对婚姻的合理预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