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跨考终上岸外经贸:这些踩过的坑千万别再踩!

本篇文章比较全面地记录了我三次考研的经历,大家可以跳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希望对友友们有所帮助。
01 一战(审计专硕):初生牛犊不怕虎

1.1 心路历程
刚上大二的时候,材料专业课知识虽然我也能学会,但是就是感觉没兴趣。当时我们学校有做ACCA的机构,就报了ACCA,如果以后要跨专业考研的话,也可以储备一些专业知识
我是在大三上学期决定要考研的,当时听了很多关于考研的讲座,但没有确定具体专业,不知道要报会计专硕还是会计学硕。
3月份,跟一个朋友沟通了许多关于考研的信息,我当时觉得会计学硕的专业课要考许多会计知识,我虽然在ACCA里学到了不少,但还是远远不够。而会计专硕只考199管理类联考和英语,准备起来内容也没有会计学硕那么多,所以最终决定跨考会计专硕。
由于2020年爆发了疫情,大三下学期就一直待在家里上网课,在家荒废了一段时间,没有学多少考研的知识。一眨眼就到了9月份开学,发现时间不够了,就只能开始刷真题,从做题中巩固知识点了。
1.2 择校
我3月份备考的时候,是想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会计专硕,需要考240+才有希望考上。后来到了9月、10月,觉得考240分比较极限,就下调自己的目标院校。
我在北京交通大学的审计专硕和中央财经大学的粤港澳大湾区(黄埔)研究院中纠结。
20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的粤港澳大湾区(黄埔)研究院第一次开始招生,我当时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但又想了下,这个研究院应该和央财本部的分数线差不多,都要240+,又觉得广州太远,不想去,结果错失了一个上岸的机会。那年这个研究院还扩招了,分数线只有209,140多个进复试的,最终只刷了十几个人。
北京交通大学之前是同时招会计专硕、审计专硕的全日制,那年北交只招了审计专硕的全日制,导致想报北交会计专硕的学生一下涌到了审计专硕,那年北交的审计专硕的分数线高了十多分,达到了233,很遗憾没能进复试。
1.3 各科复习计划
数学
199管理类联考考的书初中、高中数学,知识点相对于大学的高等数学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我看了陈剑老师的网课,做数学的《高分指南》。9月开学后,没有时间再做《高分指南》上的习题了,就直接去刷数学的真题了,然后从真题里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再去做相应的习题,不断总结。
逻辑
逻辑我是跟着王诚老师学的,书也是买了逻辑的《高分指南》。我觉得王诚老师讲逻辑非常透彻,讲题的时候会教学如何读题,如何抓取题目关键信息,如何思考,我认为这点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写作
写作有两篇,一篇论证有效性分析,一篇论说文。论证有效性分析就像八股文一样,找出文章的逻辑错误并做具体说明。而论说文是有点难度的,因为我一直对写作这块没有信心,平常看书积累的素材也不多,一写作文就不知如何下笔。
最初我是跟着王诚老师学的写作,听王老师讲的时候感觉论说文不难,但真正自己上手写,就发现很多问题,没有思路,写不出来。后来我想了下,是因为自己积累的素材不够多,不能像王老师那样出口成章,融会贯通。
后来我看了田然老师的论说文,田然老师是将论说文变成八股文那种,告诉我们每段应该写啥,怎么写,写起来更容易上手。
英语
英语单词是英语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我每天就是背单词书,然后平常用有道词典,比较生僻的单词就会记在app的单词本里。
由于高中英语学得还可以,所以语法这块我就简单挑着看了一些田静老师的语法课,稍微回忆了下语法知识。
翻译:我跟的唐静老师,看了下他讲的翻译基础知识。后来就是先做完翻译真题,然后去看唐老师的讲解。
阅读:我跟的唐迟老师,觉得他讲课非常有激情,然后讲得也非常好。每次刷完一套英语真题后,就去听他的讲解,也比较轻松。
作文:我是跟的我们学校一个英语老师,他给我们了一些作文模板。英语二的小作文和大作文,句式相对固定,比较好写。
1.4 失败总结
1.复习时间不够。虽然说管综知识点不多,三四个月完全是来得及的。但由于我自己逻辑题不是很熟练,练的题不多,导致在考场上逻辑好像是错了七八个。
2.择校没有看清形势。没有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择校,报的稍微有点高。
3.对择校信息的筛选有问题。在前几年,如果有的学校第一年开始招全日制的会计专硕,往往分数线不会太高,是一个上岸的好时机。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信息,而知道这些信息的人,有时候会由于一些师资等问题而犹豫不决。我就是因为有些犹豫,与中央财经大学的粤港澳大湾区(黄埔)研究院擦肩而过。
02 二战(经济学学硕):审时度势,及时换专业

2.1 新路历程
21年3月出了分数线之后,我看了北交的复试、录取名单,发现240+、250+的人数巨多,考同一个分数的都有三四个人,这就意味着你少一分,名次就会掉好几名。这让我感觉到,因为大家都觉得会计专硕和审计专硕只考初等数学,都认为简单好学,所以报考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只考管综和英语两科,我觉得再学一年,我也只能提十几分左右,要想稳定在240+,250+实在太难了,提分空间已经不多了。
因此,我当时决定不考会计专硕了,去考学硕,而且我大学高数学得还算可以,我觉得考研的数学三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障碍,如果学得比较扎实了,还是我考高分的关键。
那时,我了解到班里有一个同学报考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经济学学硕,我就去向他了解了经济学学硕的一些信息。他当时就向我推荐了郑炳老师的经济学网课,说他讲得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还可以。所以我就在他的建议下,考虑今年报考经济学学硕。
21年上半年大四,由于每天要做实验和准备毕业论文,就导致在学校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考研。只是在6月毕业答辩完之后,稀松地学了点高数知识。
7月初,回到家后,我在家楼下报了个学习自习室,开始了真正备考。
2.2 择校
6月开始了解经济学院校时,就想报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但是后来知道它的专业课参考书有四本: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心里就有点没底,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学完这些书。
由于自己是跨考经济学,8月学完基础课程之后,我发现需要时间来进行梳理,甚至需要再过一遍基础才能更深刻理解一些知识点,强化课程跟着也有点费劲,因此也就认清了自己的水平,去看了北京理工大学的能源与气候经济,专业课参考书只有两本: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
因为北京理工大学的应用经济学的复试分数线很高,要达到390+才有希望上,对我而言是有难度的,所以我挑了一个只招收3个的能源与气候经济专业,该专业由于没有多少人报考,它的复试名单的分数并不是很密集,每个人之间可以相差10多分甚至20分,考370左右就有希望上。
2.3 各科复习计划
数学
第一年我的舍友看了张宇老师的网课,反馈不错,所以我就在他的推荐下,报了张宇老师的网课。
7月-9月初:先开始学《基础30讲》的高数,每一讲先听完课→做一下对应的课后题和《基础300题》来巩固→继续学《强化36讲》的高数,听完一讲,就去刷《1000题》
9月初-9月底:快速看完了《基础30讲》的线代→做《基础300题》→学《强化36讲》的线代→刷《1000题》
10月-10月底:看完了《基础30讲》的概率论→做《基础300题》→学《强化36讲》的概率论→刷《1000题》
11月-12月考试前:买了李艳芳的真题册开始刷真题,B站上也有她讲真题的视频,我觉得她讲得很细,很清楚。早上时间刷数学真题,有时候错的比较多,复盘就得需要一下午。就这样,直到考试前才将10-21年真题刷了一遍,还没有做模拟题。
经济学专业课
6月底,我报了郑炳老师的网课。基础课程内容是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强化课程内容包括平狄克、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和曼昆、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
7月-7月底:看了一遍《微观经济学》基础课,做了炳哥课后留的一些题。
8月-8月底:看了一遍《宏观经济学》基础课,做了炳哥课后留的一些题。
9月-10月:因为只学了一遍微观、宏观,许多基础知识点理解得不透彻,所以开始第二遍看微观、宏观的基础课,这才开始对经济学有一定的理解。
11月-12月:开始每天背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动手去刷计算题。并且研究北理的近几年专业课真题,有时候下午就按正式考试时间,卡3个小时做一套真题练练手感。
英语
单词依然是每天背单词书。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了下 B站颉斌斌老师的《考研阅读最多只错两个的秘密!》,听完感觉醍醐灌顶。颉斌斌老师大部分情况,不是去翻译文章中的长难句,而是教一种阅读的方法论,我听完实操起来,感觉正确率还可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试着听一听。
作文:英语一的小作文比较好写。但是大作文比较难,尤其是第一段需要用自己的话去描述,只能稍微积累一些固定句式,有的图片具体内容还需要用自己的话去写,不能完全套用模板。
政治
8月-10月:每天学其他科目累了,就开始看徐涛老师的网课,然后去刷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巩固知识点。
11月-12月:做肖八和肖四的选择题,背里面出现的知识点。背肖四的大题。我是跟着B站空卡背的肖四大题,我感觉梳理一遍逻辑后,大题也挺好背的。
2.4 失败总结
1.数学复习时间不够。大学毕业后才开始备考,满打满算只有6个月的时间,这对准备数学三的知识远远不够,在8月底学完高数部分后,时间就显得很紧,导致后面学线代和概率论时,有点赶进度,学得不扎实,而且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刷数三真题和模拟题,没有把真题研究透。考试时,选填错了5个,后面几个大题错了许多小的知识点。最后一道概率大题把“均值”误看作“参数”,导致全错。
2.经济学专业课复习时间也不够。由于自己是第一次跨考经济学,8月学完基础课程之后,我发现需要时间来进行梳理,甚至需要再过一遍基础才能更深刻理解一些知识点。计算题刷的不够多,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得不牢,直接导致专业课试卷最后一道20分的论述题“论述竞争厂商如何达到长期均衡”,只写了四五行。
03 三战(经济学学硕):柳暗花明又一村

3.1 心路历程
2月底除出了成绩之后,我知道320的分数已经没戏了。我认为我报考经济学学硕的方向是对的,努力程度不够,去年时间太紧,只有6个月备考时间,导致数学和专业课没学扎实。所以我想三战,再考一次经济学学硕。
刚开始,我爸说考不上要不别考了,去找份工作也挺好的。但是我不甘心,我觉得今年好好准备还有很有希望的。最终,父母也支持了我的决定,想考就再考。
在楼下自习室经过半年时间的备考,我觉得我需要一个更封闭的环境来学习,像我初中、高中私立学校那种,每天作息规律,学习时间充足。
2月底的时候,我通过郑炳老师的机构了解到,他们在济南有集训营,有郑炳老师的面授课。所以在跟父母商量后,我报名了济南集训营的课程。
3月20号到达济南集训营,开始了新一年的备考。
3.2 择校
去年半年学了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后,我觉得再花九个月时间学初级微观、宏观的知识有点浪费时间,我想更深入学习一下中级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比如平狄克和范里安《微观经济学》,曼昆和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这样对我之后院校选择也会更多。
5月,在与郑炳老师深入沟通之后,了解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815经济学综合的题型、难度之后,决定报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论述题,客观题的分值占比较大,容易拿分。专业课参考书有四本: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我认为9个月时间能把专业课给学扎实。
但这时候我还没有决定具体的专业,因为外经贸考815经济学综合的学院很多,具体专业也很多。
9月,我才开始研究外经贸的各个专业的分数线、招生人数、复试难度,考虑要报哪个专业。为此,我还专门做了一个表格,来分析近4年每个专业的情况。


22年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和金融学院的金融学复试线384分,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和金融学院是外经贸的王牌学院,金融学也是近几年的热门专业。
而22年国民经济学就被卷到了380分,我自己认为许多考生看到这个线肯定会望而却步,会想还不如去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和金融学。
全球价值链22年分数线360,报录比也低55:10,我猜测今年很有可能很卷。
因此在多次考虑下,我最终报考了国民经济学。
3.3 各科复习计划
数学
我先列了一个去年我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准备今年重点攻克。
4月-6月由于去年半年数学基础还没有全忘了,因此4月开始,我就直接上手做《660》习题,通过刷题找自己知识盲区。平常上崔跃老师的面授课,过基础知识。如果有其他知识盲区,我会去找张宇老师的网课或者B站考研竞赛凯哥的视频去查缺补漏。
7月:我跟着郭伟老师,做了下他的重点强化题,听他讲中值定理那块,拓宽了我很多思路。
8月:我有的线代和概率论知识点掌握得不好,甚至没见过有些题的考法,感觉是刷题少了,所以我又开始做《1000题》,挑着做了一些我薄弱的章节。
9月:一刷数学三06年-22年真题,虽然有的题去年做过,但第一次刷的时候,感觉还是比较陌生,这就说明这个知识点并没有掌握。
10月:二刷数学三06-22年真题。这遍刷真题的时候,有的完全会的题我就跳过去了,主要是把易错题重新做了一遍。
11月-12月:刷模拟卷。这里讲一下我对各个老师模拟卷的感受。
《李林6套卷》《李林4套卷》李林老师的模拟卷是比较接近真题难度的,做起来也相对顺手一些。
《张宇8套卷》《张宇4套卷》张宇老师的8套卷难度还是很大的,我只做了2套,可以当作见世面,欣赏欣赏出题人的考法,拓宽下自己解题思路。张宇老师4套卷难度更接近真题一些。
《李永乐6套卷》《李永乐3套卷》选择、填空质量很高,时间充裕可以拿来做一下,而大题就比较中规中矩。
经济学专业课
4月-6月:跟着炳哥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点过了一遍,并且我会回过头去看高鸿业老师的书,这样更有利于我理解一些知识点,更有逻辑。
7月:开始看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跟着炳哥的网课学了一遍。平狄克的书有许多知识点和高鸿业的书是重合的,学起来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只是会有一些特色章节,比如:网络外部性,拍卖等。
8月:看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它里面也会有一些特色章节,比如:瞄定利率和瞄定货币供给量的比较,大萧条的解释等。
9月-12月:开始背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刷外经贸815的历年真题,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写的很详细,里面“举一反三”的部分,会给你提供很多其他院校考的类似真题,受益匪浅!
英语
平常上商志老师的面授课,过单词,商志老师讲的单词课很详细,非常适合基础薄弱的同学。
阅读方面,由于去年一直看的颉斌斌老师,所以我还是用的颉斌斌老师的阅读方法论。
7月-8月:一刷英语一10-22年真题,每次都卡着时间做,然后去看颉斌斌老师的讲解,对比自己的思路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完善自己的阅读思路。
9月:着重攻克新题型部分,尤其是排序题,每次做排序题摸不着头脑。然后我去看颉斌斌老师的解题技巧,他真的会带着学生,去用考场的第一感觉做题,就是我们第一眼看到这个题是什么样的。
10月:二刷英语一10-22年真题,这次刷真题主要是检查自己的做题思路有没有出现偏差。
11月-12月:开始背一些王江涛老师作文,积累一些语句。这对于大作文的第一段描述图片有很大帮助,可以帮你更好地融会贯通。
政治
报了石磊老师的面授课,所以全程都是跟着石磊老师的节奏走的。石老师每讲到一个知识点,就会带我们去看往年真题,从考题出发来学习知识点,我觉得这是石老师讲政治的一个亮点。
4月-6月:带我们过马原、史纲、思修的知识点,讲一些真题。
7月-8月:带我们将马原、史纲、思修的知识点重新串了一遍。
9月:做石老师编写的《马原、史纲300题》,巩固知识点。
10月-11月:二十大召开之后,才带我们过毛中特、时政可能考的知识点。
12月:做石磊老师《密押三套卷》的选择题。石老师带我们开始背大题,每天三道左右。
3.4 给学弟学妹的一些建议
1.一定要提前开始准备数学和专业课!这两门需要你不断地去反复,巩固知识点。我第二年就是因为只有6个月时间准备数学和专业课,所以好多知识只学了个皮毛,学得不扎实,掌握得不牢。
2.考研就是一场信息战,一场博弈。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收集并分析很多信息,信息来源可以来自于学校官网、认识的导师、考研机构、学长学姐等。由于外经贸的研究生院网站上很多信息都是公开的,比如,各个专业的报录比,推免人数,拟录取名单,分数线等,搜集起来相对容易。
3.考试是你自己的实力与目标院校要求及时匹配的过程。在备考过程中,要时刻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可以每隔一段时间,通过做一套题来测试一下自己。若到了9月、10月,你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并且想一战上岸,一定要及时下调目标院校,不要报得太高。
4.不要认为自己会到了真正考试会超常发挥。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考试时会发生什么,比如这次的疫情爆发,大部分考生都阳了,在考场上身体不适等。即使没有这次疫情,正常情况下,在考场上能发挥出来自己的正常水平就已经很不错了,在考场那个紧张的环境下,超常发挥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自己心态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