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ji《白火》连载
作者:Mooji 翻译:安娜、茉莉花、婷婷 (八) 你需要接受治疗。这知识必须深入你内在并疗愈你。你或许感觉自己是有意识的,然而它依旧未存在于你核心中。你必须将昏昏欲睡从你眼睛里,从你存在中,抹去。是的,没错,你已然是有意识的,然而你还是处于二分性的领域中,你只是在那里相信着不二分理论而已。但是,只要你升起强烈的、想要去超越那二分的欲望,那二分世界将会开始向你宣战。抗争与阻力将会来到,企图收复和守护它们的失地。这份抗争只是一时的,暂时的,很快你即会意识到:那你所找寻的,早已经存在你生命中。成为独一无二的,即是成为胜利的。有时候你会感觉自己知道得越来越少,然而事实上,某些东西是越来越蓬勃了。尽管你并没有达成任何事物,你却正经验着越来越多的,更多的自己与自性。信任它。尽管它是难以解释的悖论。你已经来到个人存在的边沿地带,而行将掉进你自性存在的深渊中。在内心对自己说:我来到这里,单独一人。一旦我选择成为自由的,我即是选择成为永恒的。千万别误解与想象,说,那圣经记载的神圣审判,会根据人类之标准而进行。“在此地,何时才有机缘发现那最终真理?”在此地,和我一起,任何时候都是机缘。只因我并不接受目前你所呈现出来的你。你目前的自我画像,对我来说是不值一顾的。它不过一幅差劲之画作,或心灵。在此,你希望以桑雅生女士与先生,和谐美好女士与先生,灵性女士与先生,特殊女士与先生神所选择的女士与先生,瑜伽女士与先生……等等的自我画像,来呈现自己。对不起,在此它行不通。我这里没有空间容纳你。请下次,或下一世,再努力尝试吧。当你已经从这些自我画像中走出来后,再回来这里或许有机会。然而那时候,谁又将于此地承受那最终恩惠呢?在一个念头升起前,你能预先知道它们将要来临吗?念头是随机与不作宣告,就任凭己意浮现的,你不能去决定说,“今天,我只要有基督思想在头脑里。”或者,“在未来一周,我将我头脑空间全部奉献给佛陀之法语与思想。”然而,这样任凭己意的,并不是念头。念头起始于,当那升起的念头与动念者的想法取得联系时,那升起的念头,将被烙上动念者之印记。通过这个交流,思考于焉产生。去知道说,思想与思想者,两者实际是一体的,两者皆是:头脑。一旦看清思想不过是一种观念之建构,是心理头脑所玩的思想游戏,一个人开始停止对它的兴趣,不再关注于念头并为它着迷,如此,一个人内在宁静将会逐渐成为主流,而念头则为末流。主呀,请你洗净所有二分以及自我的有毒种子吧。好让我的内在,只有你存在。你同时是“那什么”,以及“那将成为的”两者。然而“那将成为的”目前对你不过是一个想象,瞬息短暂,仿佛天上浮云一般的存在。漫天皆是云朵,然而天空是一。但别试图成为云朵或天空。成为那没有名字的空间吧,一般它也被称为“无物”。你说你真的厌倦了找寻,以及技巧。此刻你想要的,是去发现并成为觉醒的,然而我要问你,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你?那个要去发现并想要成为觉醒的?难道不是这短暂变迁的现象,被那个努力想要达成的人内在那真实不动的觉知,所如实反映出来吗?我看到这个幻象,如果允许我帮助你,你也能自己看到它。问题只在于你愿不愿意。我如何拥有如此自信?只因我毫不怀疑,确实的知道,你是一个佛性存在。而我眼睛只看到它。给予头脑中浮现的思想记忆以关注,即是心烦意乱,即是耗费心力。即是分神。分神意味着,我们远离自己的内在本性。我们竭尽心力去成为无为的。我们起床,淋浴,穿上好看的衣服,只为了把垃圾丢弃。同时,我们过分使用头脑以追逐无为,完全忘记自己即是那我们苦苦追寻的,这一事实。这些疯狂举止为何会发生?只因头脑是非常兴致于创造一个想象的旅程,一个我们相信的旅程。然而,你与你本性之间,实际上毫无距离。是故通过旅程,我们要如何接近自己呢?你是否真的想要抹除所有虚幻信念,所有你记忆、故事、所爱以及你的人格性格与身份等等,一件不留的,一一去掉?或者你更想去找出那生产出所有这些东西的工厂?我如此说,只因我现在没时间来给你小修小剪,你喜欢用你小小指甲钳,去修剪去修饰,然而,我要交给你一台大电锯,以便你可以将整棵受苦大树都锯掉。这电锯,即是“自我探询”。不要背负东西,好让那永不竭止的祝福,能够背负着你。挚爱的当谨记: 应免予抓紧,而去爱; 应免予索取,而去给; 应免予投诉,而接纳; 应免予投射,而感知; 应免予判断,而证知; 应免予专注,而聚精; 应免予损耗,而运作; 应免予散漫,而放松; 应免予竞争,而游戏; 应免予渴望,而享受; 应免予想象,而反映; 应免予炫耀,而服务; 应免予犹豫,而臣服; 应免予支配,而挑战; 应免予身份,而静心; 应免予挑剔,而捡拾; 应免予傲慢,而征服; 应免予奴役,而传授; 应免予嘲讽,而欢笑; 应免予同情,而哭泣; 应免予焦躁,而承担; 应免予优越,而指引; 应免予矜贵,而入门; 应免予反悔,而抵达; 应免予自大,而生活; 应免予形象,而离去。 与神合一,对那真实的保持觉知。很多灵性修炼者所追求的,不过是欢愉舒适,它们并不挑战你的身份人格地位,以及相关的虚构自我,因此,他们的教导不会刺激你头脑,你头脑能与它们无缝结合。当某人这样对你说:“我们念诵是为了能净化你能量,以便你能更接近神。”这样的观念将不会对你的自我,构成威胁与危险。因此人们会喜欢它——它看似探险,也令人陶醉。然而,我对于去探险没有兴趣,在此,我只要革命!我不娱乐你头脑,我只在你鼻尖上洒点异味盐花,好让你忍不住打喷嚏,从而停顿于当下哈欠中,而转入觉醒。一个片刻接着一个片刻的,清除所有东西,直至来到那不可清除的,惟有如此,才算完成。如果你是那拥有如此认知的人,一切都将被净化。惟有如此,你方能将所累积的概念及紧张负担,全部耗散出去,再无积累。所有人类的接触、邂逅与遭遇,皆由外在开始,并落实于内在。然而那至高的主,却是从内在的心,那最终存在的源头,将自己揭示出来,并永恒闪耀于其间。你从来就不是一个人,是的,你曾经当过许多不同的身份,与人物。你尝试了无数版本的人物与角色,当然,你的努力全部都失败,都没办法弄假成真,因为它们不过是空想的角色设定。不要在“人设”上停留,要继续,在“人”之后,是那超越“人”的空间。这空间,就是你。如果你想寻找爱,别在客体上找寻它,往那爱的发源地真诚的探寻,如此,你将邂逅那挚爱的,并与它深深融合,而它,即是你最本质的核心,存在。在此,你感知着一切,而你却不能成为你所感知之物,只因它们是来来去去的。假设你即是那个被感知的客体,那么,当它们消失时你也势必跟随而去。然而事实是,它们消失而你依旧在此,持续的感知与观照着一切,以及一切的来来去去。那么,你是谁? Papaji说:“想要获得真理,你必须消失。” 所以,他在对谁说话?所以,你要如何消失?“你”怎么能去做它?谁能下如此一道指令?事实上,没有人可以做到。它甚至并不是一道指令,而更像是一个在你内在被引爆的,导弹般的话语。有时候,师父告诉你的事,是一些“你”没办法去进行的事,而它恰巧是他最有力的教导之一。一种没有人可以跟随的教导。惟有那蒙恩的,能去行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