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重庆市高2023届高三第七次质量检测政治试题答案

2023-03-05 22:42 作者:橙子辅导  | 我要投稿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料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框既是对第三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第四课《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延续与升华,又是下节课《文化创新的途径》的奠基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本单元中处于核心与理论基础地位。此外,本节课的内容与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理论具有高度相关性,学好本节课也将为以后学习该内容打下基础。

2.内容分析:

本框涵盖三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一、二目是集中对基础理论进行阐述,主要阐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理论核心与基础、是重点、难点部分。第三目是对时代要求、现实生活的回归与呼应,也是对前两目基础理论的初步运用。

3.学习意义分析:

本节课,学生不仅能了解到文化创新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而且也可以唤起文化创新自觉性。同时,学生还可以初步感悟实践观点、群众观点,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基本追求,在设计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路径。设计上以能力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生活为主线展开设计。具体思路为: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作品鉴赏入手,引导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提取与解读相关信息、阐释和描述有关事物,并进而将其归纳上升为一般道理与理论。最后再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调动与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与论证生活中的问题。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而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哲学知识,因此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这一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需要多进行合理的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理解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文化现象,揭示出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培养提取与解读信息、阐释与描述事物、归纳与概括问题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理论的具体运用,培养调动与运用知识、探究与论证问题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价值,树立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

○感悟文化创新的意义与作用,激发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

2、难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教学方法

案例感悟法、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课前播放与欣赏《呼伦贝尔大雪原》歌舞片段  

上课后,播放结束,师生互动:这段舞蹈好看在哪里?(约5分钟)

老师简单介绍该歌舞,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鉴赏:

从场景看:首次以歌舞的形式展现了风雪中的草原,突破了以往“蓝天、白云、绿地”的草原印象;

从舞姿看:创造性的将呼伦贝尔多个少数民族独特的肢体语汇与现代舞蹈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得我们在舞台上看到一种绝对新奇的舞蹈样式 

从配乐看:实现了电子乐与民间传统乐器、当地少数民族的经典民歌的合理搭配,使得整个作品的音乐、音效新奇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

最终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结论:该歌舞在继承传统草原音乐、舞蹈等基础上有了发展,而这种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接着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文化创新。并在概括介绍第五课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学习第一个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舞蹈《呼伦贝尔大雪原》,激发学生兴趣,凝聚注意力,将同学们精力引导到本节课文化创新的学习上来,同时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也可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与水平。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知识生活化与课程开放性的要求,也有利于新课的导入和展开。

重庆市高2023届高三第七次质量检测政治试题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